Ⅰ 台灣歷史書怎麼寫大陸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台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於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後」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古代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松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
大陸和台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台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
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台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贊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其政治制度為文武合一,極端專制,形成歷史上罕見的恐怖統治。」而大陸版對太平天國運動極其推崇,不僅肯定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且下面還詳細分析了它的五點意義。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台灣叫做「義和團之亂」。台灣版對它的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又稱為「庚子拳亂」。大陸則沒有談及義和團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義和團的勇猛和無助。
對於農民起義的原因,兩岸在解讀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陸版強調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於官吏摧租逼稅、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而台灣灣則多以流寇、飢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似乎農民鬧事是下層人的自主行為,與統治階級關系不大。
正因為這個分歧,於是帶來了對另一撥人的評價有不同,大陸版對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而台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熏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文中還稱贊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地方督撫的權力也隨之增強。
由於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採取加強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教育方針政策,尤其重視歷史教育,把它作為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古代史,除了在評價上雙方稍有點差異外,其餘差別不大。但有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台灣和大陸每講到一個時代結束時,都會有專門的一章節講述經濟文化發展。
台灣更傾向於追尋中國歷史的制度演變,而大陸比較多地沉浸於老祖宗哪些技藝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灣版歷史書在講文化的時候,必定提到一個時期的官制、兵制、賦稅、科舉的沿襲流變,似乎他們在這里可以找到某種治國方略。而大陸一般是強調經濟繁榮、文化領先,對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太著力。
提起抗戰,台灣反而不厚道
想必讀者最感興趣的就是雙方對抗戰的描述,因為這段歷史成了雙方力量消長的關鍵時期。筆者仔仔細細地進行了對比,在「八年抗戰」這章中台灣版教科書比較簡單地講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漢四大會戰,但著墨非常少(四大會戰在大陸版里分別為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除了這幾次重大的戰役外,台灣版在提及抗戰將領時,除了「偉大的蔣委員長」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閣、趙登禹、謝晉元,其他將領再無涉及,甚至連台兒庄戰役中的李宗仁也隻字不提。而大陸不但詳細提及,前些年版本的歷史書中還放了李宗仁在台兒庄車站的照片。倒是台灣版在抗戰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反面典型,在忻口會戰中「守軍將領韓復榘不戰而走。蔣委員長下令拏辦,處以極刑,軍威大振」。
原本費力氣找台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對共產黨抗戰是如何描寫的,可看了之後發現對國軍抗戰描寫都如此之少,那更別指望能對共產黨抗戰有什麼描寫了,沒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百團大戰,沒有游擊戰,也沒有反「掃盪」。書中把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完全抹殺,貫穿其教科書的主題是:中共擾亂抗戰。
有一段比較詳細的描述:是「竄往陝北的殘共,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輸誠。政府為團結抗日,允其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表面服從政府,暗中擴張勢力。羽毛既豐,故態復萌,竊據地盤,襲擊國軍。」
這個主題延伸到到皖南事變,整個就黑白顛倒了,說是「民國二十九年十月,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調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襲擊國軍」。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國軍大潰敗之際,教科書中還特地點了一筆,「我國經此一役,損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機會。」
反觀大陸歷史教科書,則對抗戰這一大事,事實重於感情,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抗戰反而是較多的客觀描述。大陸的教科書按照時間順序,對於抗戰正面戰場上大部分主要會戰都有描述。當然作為中學階段的歷史教科書,畢竟是普及教育為主,所以如果要強求將正面戰場的所有會戰加以記載和詳述,也不太現實。
對於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士,書中有不少詳細描寫,其筆墨明顯多於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描寫。書中不僅提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如馬佔山、蔡廷鍇、馮玉祥、李宗仁、張自忠、池峰城,還有中級軍官謝晉元,其中對於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有詳細描寫。
看過台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對台灣刻畫抗戰的功力還存在聯想,沒想到在教科書這等事上,台灣不太厚道,不僅對自己的抗戰不太細處著筆,對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則全部抹殺或者迴避,甚至做反面解讀。
Ⅱ 求 完整版的《中國歷史地圖》【台灣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出版 發郵箱 [email protected]
絕塵穿來雲行源,歷史地圖大全
http://muxiang37.blog.163.com
Ⅲ 寶島台灣版本的中國地圖,畫的是什麼樣子的
關於中國歷史地圖,有很多版本。其中譚其驤版本流傳最廣,也是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權威版本。然而譚版地圖的「地圖開疆」是其最大的缺陷。除了譚版之外,還有其他版本,但是很少出現比較精美的。最近,小編發現一套台灣製作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也十分精美,也相對客觀。
春秋時期的地圖,用不同的顏色標出了各國的范圍。而且寫出了重要民族的分布狀態。而譚版的春秋地圖沒有畫出國界線,只標記了地點和國名,使得人們無法了解各國勢力范圍的大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台灣該版本的地圖也沒有做到統一的標准。如清朝用綠色標出了勢力范圍,而唐朝和明朝就是一個顏色。我比較欣賞該版本的地圖是春秋、戰國、秦朝、西漢、蒙古帝國的版圖。對於譚其驤版,我只欣賞其北宋、南宋時期的版圖。而港版,我比較欣賞明朝的地圖
Ⅳ 本人誠意跪求《中國歷史地圖》(1980台灣編)圖片完整版
手上有郭沫若版的,估計和你的一樣,沒這么全~
Ⅳ 誰有2000年前的歷史教科書地圖,關於中國版圖,有台灣和琉球群島的
專業露天代購。有需要可以咨詢的
Ⅵ 關於台灣教科書上的地圖
包括,但是他們的中國是指中華民國.並且中國領土沒有承認新中國獨立後同意獨立的外蒙古,同樣劃入中華民國領土內.
Ⅶ 台灣版的中國地圖都包括哪些省,各省會是哪
省名省會位置
興安省海拉爾現內蒙古的東北部。
黑龍江省北安現黑龍江西北部。
合江省佳木斯現黑龍江東北部。
嫩江省齊齊哈爾現黑龍江西南部與吉林省的西北部。
松江省牡丹江現黑龍江東南部。
吉林省吉林現吉林的東部。
安東省通化現吉林省、遼寧省與朝鮮的交界處。
遼寧省沈陽現遼寧省大部。(大連屬於國際港口)
察哈爾張家口內蒙古一部。
熱河承德現河北北部、內蒙古東部一代
河北省清苑現河北省中部和南部
山西陽曲今山西
綏遠歸綏內蒙古一部。
寧夏銀川內蒙古西部和今寧夏
陝西西安今陝西
外蒙古庫倫今蒙古國
青海西寧今青海
新疆迪化今新疆
西藏拉薩今西藏西半部分
西康康定今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
雲南昆明今雲南
貴州貴陽今貴州
廣西桂林今廣西
四川成都今四川除橫斷山區,但包括今重慶市
湖北武昌今湖北
湖南長沙今湖南
廣東廣州今廣東
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口今海南
江西南昌今江西
福建金門今福建
浙江杭州今杭州
安徽合肥今安徽
江蘇鎮江今江蘇
河南開封今河南
山東濟南今山東
中興新村(既台灣)
哈爾濱、沈陽、大連、北平、天津、青島、西安、漢口、重慶、廣州、上海、高雄為民國直轄市。
南京是法定首都。
台北是臨時首都。
Ⅷ 用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就派將軍工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今台灣),加強了大陸與夷州的聯系;
隋朝煬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灣);
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台灣和澎湖的管轄,並每年從那裡徵收鹽稅;
1661年至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
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以上史實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拓展資料: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Ⅸ 誰知道現在台灣教課書里的中國地圖有多大都包括哪些地方
包括外蒙
Ⅹ 求台灣版本的歷史書籍……
我歷史不好 不過我是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