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論文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貳』 大學歷史論文《讀<中國近代史>後感》1200字……以上
1.這段歷史我們很憋屈和痛苦~同情一下當時的勞苦大眾也就是你爺爺他爹內和他爺爺,水深火熱,不識容字還沒衣服露腚,具體舉例 隨便哪個事件都能氣死人,這段可以寫600字左右。
2.你的假感受,越惡心越和主流媒體宣傳的一樣 歌頌一下現在的生活 minzhu 自由啥的(太多關鍵字就不打了怕被斃) 老師越說不出啥 雖然他也惡心,大概300字左右
3.你真實的感受,當時哪些弊端 現在還存在,有哪些可以改變,會帶來什麼好處(200左右)
4.你能做什麼(100字左右) 3和4是為了讓老師覺得你有料多給你點分。如果不需要多分就在2一直惡心到底 二到底也能混過去。
『叄』 你學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感受和體會有哪些
歷史學不是像此前網上認為的是一門「非常好考」的學問,試問:上下幾千年,涉及古今中外,內容包羅萬象的一個學科,可能「非常好考」嗎?而且正如英國的哲人貝克萊大主教所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書本上的都是我們感知到的,我們沒感知的呢?因此,歷史學考試中出現普遍無人知道答案的試題比比皆是。在歷史面前,我們的知識太少了,尤其是論壇中不是歷史學科班的絕大多數人。那麼,即使在我們感知的范圍內,我們該怎麼辦?
1、教材是基礎,但不能局限於一套教材。現在通用的是「吳齊本」,這套教材優點不談了,要命的不足是史實不詳細,許多重大問題沒有涉及或過於簡單。以今年的考試為例:法蘭西第二帝國和拿破崙三世,如果只讀吳齊本,恐怕就真的要淚千行了。因此建議參考其他教材,個人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人民出版社的那套教材比較好,大家可以到各校的圖書館查找。觀點雖然陳舊點,但史實介紹非常清楚。
2、專業知識擴充。重大問題應該學會參閱重要史學期刊的相關論文和著作。現在是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從網路上可以獲取許多書本上難以找到的知識,但要注意的是,互聯網的內容魚龍混雜,有許多似是而非的「知識」,需要大家仔細鑒別。
3、學會在閱讀中記筆記,這是三個方面的訓練。一是讀十遍不如寫一遍,閱讀的同時輔以書寫,你將受益匪淺。二是可以理清線索,將同性質的史實歸類在一起,一方面加以比較,另一方面把握內在的關聯。三是提高總結歸納的能力,而且在從其他書籍中獲得新信息後還可以加以補充。網路上雖有他人的筆記可以下載,但坐享其成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有幾個人能做到「過目不忘」?
4、名詞解釋是突破口。名詞解釋看似簡單,實際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包含了歷史學知識所有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性質、內容、經過、作用或影響。如果能掌握若干個相對重要的名詞,從大的方面講,將相關的名詞內容加以擴充應付簡答、論述題應該不成問題;從小的方面而言,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性質、內容、經過、作用或影響你都知道,難道還害怕填空、判斷題不成?
只想到這么多。當然,其他許多問題,論壇中許多精彩的帖子已經有過精闢的解答,只希望本人的感受和建議能對後來考研的人有所幫助。雖不能說此貼定能包大家通過考試,但至少不會再「兩茫茫」了,如是,希爾等開心,則遂吾願矣。
『肆』 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感受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
三 現實與歷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現象和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發研究者去思考歷史。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無須贅述的常識,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卻時常被混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建廠、開礦築路、掠取原料農業品……,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當歡迎他們進來,不應該反抗,當年如果不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現在可能就現代化了。
出現這種說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點,就是將歷史與現實混淆起來,將現實中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一談。近代史上的所謂「開放」,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設廠等等,與現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不能混為一談,必須歷史地去看待它。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又如我們現在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定、安定團結,於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闡釋歷史,認定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就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穩定,破壞了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革命,它們是否只是破壞,這些問題不用多說,如果不存偏見,並不難公正地回答。拿現實去規范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歷史需要用歷史觀點來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4]。
四 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的歷史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缺少的。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歷史學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上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學術研究方面。歷史研究對於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當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學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提高方面比較硬,史學工作者注重撰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這與評職稱、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視,認為是小兒科,不算學問,評職稱也不算數,這種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影響了史學工作者對普及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較好,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和影視片,實際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歷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夠。從學科要求上說,歷史工作者對歷史普及、歷史教育也要重視,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專家圈子裡。我們的歷史著作不用說一般青少年不看,就連幹部也沒有多少接觸。因為這些書籍、論文太專門,難懂,人們讀不下去,引不起興趣。一個學科、一門學問如果離開群眾,離開社會,恐怕是很難生存的。
事實上,廣大群眾和幹部並不是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適合他們喜歡的讀物或影視片。史學工作者忽視的歷史普及工作,影視工作者都很重視。他們編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正劇,有「戲說」,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隨意編造歷史的嚴重問題,不僅給觀眾以歪曲了的歷史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給予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中歷史知識薄弱。據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對14~28歲1065名青少年的調查中,歷史試題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計算,平均分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題是「誰在1860年燒毀中國的圓明園」,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國聯軍。而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學大綱存在著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卻將太平軍打洋槍隊歸之於反侵略斗爭;近代化的開端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誤導,其後果堪憂,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強歷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伍』 寫一篇研究中國歷史的論文1500字左右
http://..com/question/78689939.html?si=7
『陸』 對中國近代史的感悟的詩歌、散文或論文
淚
滴在生銹的炮復台上制
顫抖的筆
蒼白無力
流不盡的鮮血
淹沒了
發黃的史冊
1840年......
和平 安康
緊握的手
是否已經忘記了
蘆溝橋的硝煙
1937年......
倒在血泊中的那個
抱著嬰孩的婦女
站了起來
「八格!!!」
最後的反抗
是懇求
最後的結局
是死亡
------一個弱小的身軀
定格在
滴血的刀鋒上
翻開史書
我看到了大病中的國度
耳邊猶聞
殺賊的呼聲
嗆人的煙斗
乏力的肢體
上下五千年 華夏基業
在一片猙獰的笑聲中
灰飛煙滅
天朝大國
低下頭
那些藍眼睛的使者
那些奇技淫巧
槍膛中
裝著盛唐的火葯
一個借口
扣開了一道門
褪色的朱紅
重新裝潢
從此
黃浦江的碼頭邊
多了幾艘不知道名字的船
一次又一次
舉起的毛筆
在一朵鵝毛跟前
倒下
「以和為貴」
向前一步
是肉食性的獸群
退後一步
是不可見底的深淵......
731部隊的注射器
八國聯軍的火把
美利堅的傳教士
......
剪去了辮子的人
奄奄一息
留下最後一聲呼喊:
「勿忘國恥!!」
勿忘國恥!!!
『柒』 中國古代智慧思想的論文1500字
《史記》、《漢書》有《儒林傳》,《後漢書》有《文苑傳》,《宋史》有《道學傳》,分別記載當時的學術人物,但還不是專門的思想發展歷史著作。中國最早的思想史專著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
孔子的「仁」、「有教無類」、辦私學,晚年勤奮編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老子的「道」和「無為」;莊子的唯心哲學;韓非的以法為本。這些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充滿了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蘊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體現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動里。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注意挖掘蘊藏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變革的思想;浩然正氣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和博大的胸懷;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一性、整體性的思想;仁愛寬恕、厚德載物的精神;崇尚氣節的人格修養;敦厚守信、忠於職守的誠實態度;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勇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勤儉節約等。
春秋時期,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道家的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絕,對,權,威,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
戰國時期,儒家的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且主張人性本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張「性惡論」。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莊子提出「齊物」,即任何事物本質上沒有區別。法家的韓非主張法、術、勢結合。
明朝建立的時候,歐洲文藝復興方興未艾,思想開始解,放,中世紀社,會走向瓦解。而明朝選定的官學——朱熹道學,卻有嚴重的禁,欲,主,義,傾,向,向中世紀回歸。明朝後期,出現了李贄為代表的異端思潮,對道學開展批判。
晚清每況愈下,社,會,各,階,層對傳統的官,方,儒家正統思想產生了懷疑。士大夫內部出現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學的呼聲,和龔自珍提倡放棄考據訓詁之學,轉而講求經世之務的主張。民間則出現了將基,督教移植到中國民間宗,教傳統的「拜,上,帝,教」,來對抗孔子,並形成了一此氣勢空前的反,抗,清,朝,統,治的民,變——太,平,天,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以前數千年中國傑出首領的代表。中國神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說法,顯示盤古可能是早期開辟疆土的領袖。女媧補天造人的神話,則表明女媧可能是教化婚,配,生,育的首領。傳說燧人發明鑽燧取火,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葯,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五帝時期,黃,河,水,患,嚴,重,大禹以疏導之法成功治水,被推為王。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於夏朝,完備的宗,法,制,度確立在西周,其是在晚商的長子繼承製的法則上加以嚴格規范與執行。標志為嫡長子繼承製、土地分封制與嚴格的宗,廟,祭,祀,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禮儀」對每個士族成員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實際上宗,法,制,度已經成為一種未成文的習慣法。在宗統范圍內宗,廟里祭,祀,輩,分之親疏,即規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廟里的譜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體,制,下,「國」與「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擴大的,「家」的精神乃成為各級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末期已開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響卻長期籠罩著中華社會。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給春秋戰國時期士人天下只有一個共主的觀念,這種思想也為秦漢帝國的建立與統一奠定基礎。宗,法,制,度的影響不僅是政,治,層,面的影響,也不限於統,治,階,級,它在後世成為平,民,社,會,宗,族概念的基礎而普遍傳承。
商周時期的中國人尚未產生長生不死的神,仙,觀,念,也未有佛,教宣導的輪,回,轉,世的思想。但當時的人也已經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並且生前的身份會在陰,間延續。因此商周時代人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依然繼續關心影響人世之事,這導致占,卜的流行。而是否能夠得到鬼,神的保護在於祭,祀,典,禮是否恰當。商朝卜問的工具多為龜,甲或骨,頭,而周人卜,問的工具已經轉為由陰,陽,符號組成的八,卦及擴充而來的六,十,四,卦來表示吉,凶。到了西周晚期,統治者與士人已對天命產生懷疑。士人逐漸看重「民心」,而獲取民心就要施行「德政」,這後來就成為儒家主張「德治」的依據。
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開,放,運,動其規模之大歷史之長也為僅見。人文思想在此時期也成為中國哲學的支柱。諸子百家在這個歷史階段各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與處世思想,其中,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張崇尚倫,理,道,德的儒家、為老子、莊子、列子所主張崇尚自然無為的道家、為墨子所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為商鞅、韓非所主張刑,名,權,術的法家與後來的佛家思想並為後世中國最重要的五種思想。
秦漢時期也為中國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礎。秦始皇焚書坑儒,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之後,又統一度量衡。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能夠經兩千年而延續中國正統思想的地位,原因在於其經過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的補充與改造,已經綜合先秦時期各種思想於一體,並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而以探討先秦儒家思想為目的的經學也在在漢朝成形,成為傳統中國學術的重心。
漢末魏際天下大亂,乘時趨勢者,不以道義為重。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鳳。清談所標,皆為玄理。稽其理論,多與釋氏相通,故自晉以來,釋子多治老、庄,清談者亦往往與釋子周旋,佛,教於是與中國學說融合;或以佛與儒、道諸書並稱,漸為儒釋道之溝通融會。
玄學是漢唐兩個盛世之間四百年動亂期的主,流,思,想。玄學思想的主要思想家和重要典籍也都出現於這個時期。玄學最重要的人物包括嵇康、阮籍、何晏、王弼四人。何晏與王弼致力於融合禮,教與玄,學,使,禮,教,玄,學,化。而阮籍與嵇康則帶頭形成一股拋,棄,禮,教、解放個性的風氣,帶動了歷史上第一個個,體,解,放的反,傳,統,運,動,在當時及往後數百年成為一股潮流,許多士人仿效他們過著放浪形骸的生活。
宋朝理學的形成是傳統儒學的一次復興。儒家思想形成於先秦,盛行於兩漢,然又中衰於魏晉隋唐時期,後復興於宋、元、明、清。宋代對儒學的復興並不是如兩漢時期的經學,而是轉向於對經典的思想內涵的探討與解析。南宋大儒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經典加以註解,成為《四書集注》,並取代了五經的地位。傳統儒學經過理學家對先秦儒學宗師言行的崇奉與詮釋,加上官方的全面肯定與提倡,儒家在宋以降成了宗,教,性的「儒教」。各省各縣都建孔廟對孔子加以供,奉。儒學之盛由此可見。
北宋中葉,融合儒、釋、道為一體,並以儒家學術為核心的理學形成。在宋之前的儒學雖在倫,理與國家學說相當成熟完善,但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卻較薄弱。宋以後,理學將道德的自覺提升到對「聖」的嚮往與實踐,因而發揚光大了先秦儒學最核心的道德學說。理學將道德落實在大學八目之上,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宇宙理論方面,理學建立了「與天地萬物合一」的形上人生境界,以宇宙自然運行的天理強化人倫之理的正當性,並以天理的正當性,剋制個體對自我功利與感性快樂的追求。理學把人生的境界建立在個體的自覺上,以講求個體的修養達到聖人的境界。由於理學細密地分析、實踐地講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終達到「內聖外王」、「治國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結構,把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人優於自然等方面,提揚到本體論的高度,樹立了人的倫理學主體性的庄嚴偉大。
理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其萌芽於北宋中期,代表人物為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成熟於南宋早期,代表人物為朱熹和陸九淵;轉型於明代中期,其代表為王陽明。理學的理論發展,可謂由「氣」到「理」,從「理」到「心」,由「心」到「欲」;由強調區分「天理」到「人慾」,到「理在欲中」、「欲即理」終;理學理論終走入無法突破的終極,因此理學在經由轉型之後也完成了其生命歷程,被心學所取代。自宋代以下,理學都帶有一種嚴正的淑世主,義,對理學家而言,要改良社會改良風俗,只能從禮,教著手。為了普及禮,教,朱熹等南宋理學家開始為一般民眾編訂簡易的《家禮》與《鄉約》,做為常人的社會生活與居家儀節。這些規范成為以後數百年間中國人的生活准則。此外朱熹和其他理學家還編寫了一些蒙學教材,如小學、百家姓、三字經等。除了圖書外,朱熹創始以書院作為理學的修習場所與宣講之重要場所。明中葉以後,各地出現大量的「講會」,透過宣講,理學的道,德,教,化普及於文,盲,階,層。另外,透過娛樂、說書、戲曲等等手段,理學的教化更深入人心。
晚明實學思潮造成這個時期學術文化的生機蓬勃,而且以強大的生命力延續到清初。更發展出博學派、經史派等流派,其多重視實用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晚明時期,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植物學、醫,學、聲律學等諸多學科以及機械、冶金、農業、水利、等技術分枝都展開了大規模的科學總結和新的開創。清代中葉之後,由於經濟的繁榮及文,字,獄的壓迫,考據學大興。在文獻學方面,有集全國之力完成的《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也有各個地方印行的小型地方誌。中國現存地方誌高達八千多種,其中明代有一千多種,清代有五千五百種。在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對中國古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總結,留給後世寶貴的遺產。
明末清初的學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習西,洋,文,化的風,氣,涌現了王徵、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孫元化、方以智等一批學習西,學的先,驅。這也是中國除佛,教,文,明之外,再一次觸及外來文明之「思想」的初步契機。遺憾的是,康熙後期發生羅,馬,教,廷與滿清朝廷對宗,教,儀,節認知不同的「儀禮之爭」,導致接續的雍正、乾隆、嘉慶朝厲行禁,教。結果導致明末開始與西,方的科,學,文,化交流中斷。也正是這個時期,西,方進入工,業,革,命,科技突飛猛進,清政,府卻對這些新的科技手段茫然無知,特別是對此時興起的民,權,思,想未有接觸,中西文化出現一大隔閡。
三代(夏商周):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向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帶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晌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宋元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重點是先秦時期、隋唐時期和明清時期;從社會的變遷對文化的影響角度;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明清時期。從文化轉型的角度: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
『捌』 寫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感受的文章不少於600字
讀後感一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能將其中的一些片段記得滾瓜爛熟,我版也一樣,再一權次拿出那本在書架上已微微發黃的《西遊記》,愛不釋手,道一杯香茗,沒翻開幾頁,隨著吳承恩爺爺的精彩描繪,就被其中的情節給吸引住了。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孫悟空那種正義大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
『玖』 找一篇《我眼中的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小論文
我眼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 在漫長的歲月里,曾經走在世界的前列。19 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協工業革命的雄 風,蒸蒸日上;而中國卻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江河日下, 日落西山。 1840 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 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 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 有公然入侵, 也有不宣而戰; 有單獨入侵, 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 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 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 出兵控制, 竊取中國軍事要地; 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 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 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 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 進行了長時期的、 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 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 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 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 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 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以上歷史事件均是我在書本上看到的,以前對歷史很是喜愛,是歷史讓我了解了我們國 家的發展, 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民族, 同時也是歷史讓我彷彿看到了各位英雄人物的精 彩事跡, 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我們炎黃子孫的未來, 給予了我們至高無上的權利, 這是我從歷史書里所感悟到的。 在史書里我們也許會憎恨某些歷史人物,要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有有我們國家的衰落,就 拿李鴻章來說吧,他是簽過賣國條約最多的一位官員,在史書里,說他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奴 也不回過。但是,別的書籍上有記載說,其實李鴻章做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意願,而卻他到死 都不願閉眼,不像自己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憤恨中,他死不瞑目啊。 對於史書, 我不會過分的去相信, 因為我覺得史書也是某位歷史人物在閑暇時候的消遣, 每件歷史事件的發生他不會總是在場,所以難免出現錯誤。 歷史, 何謂歷史?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把已經發生的事經過某人加工記載下來。不過老師 說只有已經發生過的並且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才能成其為歷史。 不過不管如何, 歷史已經成為 歷史,我們不用再去追究誰的對與錯。我認為現在的某些人總是拽著過去不放,其實我很鄙 視的。 我們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己的國家的過去,每個人總得先了解自己 的過去才能更好的紮根於未來, 才會有民族自豪感。 我就是我這學期學習近現代史所受所感。
『拾』 急求一篇 中國近代史論文!!!1000字左右!帶感受!廢話謝絕!越快越好!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