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自由主義失敗的歷史經驗

中國自由主義失敗的歷史經驗

發布時間:2021-03-01 01:48:37

❶ 簡述大革命失敗的歷史原因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和幫助下,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之後創辦黃埔軍校,建立國民革命軍,組織國民政府。進行東征和南征,平定了反革命叛亂,推動革命迅速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爆發,掀起了全國的群眾革命高潮。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兵北伐,攻佔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 區。1926年冬至1927年春, 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大革命高潮。在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帝國主義加緊干涉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加緊勾結帝國主義,篡奪革命領導權。中國共產黨內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占據領導地位,一味妥協退讓。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亦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大革命遂告失敗。 大革命的成果,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制,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失敗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共產黨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 教訓: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❷ 為什麼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失敗了

一個沒有規則隨心所欲的主義,一個沒有擔當的主義註定沒有能力推動社會前進發展,失敗就成了唯一的路。

❸ 總結中國革命屢遭失敗的歷史可以得出什麼教訓

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第一次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風暴,席捲中國大地,是中國近代專歷史

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屬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沉重的打擊。

盡管這次大革命失敗了,但它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反帝反封建的口號,為廣大人民所接受;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擴大了;黨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

這些都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客觀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背

信棄義地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群眾發動突然襲擊;主觀上,幼年的中國共產黨,缺乏理論修養

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慘痛的失敗給中國人民以深刻的經驗教訓,使共產黨員逐漸認識到,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

利,就必須支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❹ 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都是什麼啊

首先,從客觀上來講,第一次大革命是在敵強我弱的階級力量對比下進行的.帝國主義列強和中國的封建軍閥、買辦豪紳階級互相勾結起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還是在經濟實力上無疑都暫時遠遠大於革命力量.同時,在革命陣營內部掌握了相當一部分領導權(特別是軍權)的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在革命的深入發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使革命力量頓時遭到極大損失,敵強我弱的局面更為嚴重.

其次,從主觀上來講,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農群眾雖然有比較廣泛的發動,但是動員和組織的程度還極不充分,力量發展也很不平衡.更為嚴重的是,作為革命中堅的中國共產黨此時尚處於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規律懂得不多,還不善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起來,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

特別是在北伐戰爭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逐漸在中央領導機關佔了統治地位,放棄了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在反革命向革命勢力發動突然襲擊的時候,無法及時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當時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受共產國際指導.這個組織對中國革命的興起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事實證明,共產國際對中國的情況的了解並不是很充分的,他們出一些錯誤主意對中國右傾投降主義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這些主客觀原因綜合在一起,最終導致了最初具有很好發展勢頭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嚴重的失敗.

中國歷史上因封閉自守導致失敗的重大事例

清朝時代的「閉關鎖國」,導致我國的國門大開,西方列強魚肉我國這個事例還小嗎?

如果非得說事例的話比如:鴉片戰爭、黃海海戰。

❻ 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立場不堅定嗎、

❼ 中國近代發展失敗的原因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經驗

中國革命勝利的經驗:三大法寶:

① 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兩個聯盟版:一個是勞動權者的聯盟,主要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一個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勞動者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後者是輔助的、同時又是重要的。必須堅決依靠第一個聯盟,爭取建立和擴大第二個聯盟。

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的關鍵:堅持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

方針:必須率領同盟者向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必須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必須對同工人階級爭奪領導權的資產階級採取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② 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主要形式:長期的武裝斗爭

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③ 加強共產黨自身的建設

方針:著重黨的思想建設;培植和發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在黨內斗爭中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並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等

❽ 近代自由主義的問題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評《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 在二十一世紀之初討論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問題,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近現代中國是否存在西方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如果存在,那麼中國的自由主義究竟有哪些特徵?哪些人有資格被視為中國的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到底是把自由作為一種終極的價值追求還是工具性的價值?事實上,這也正是近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自由主義不僅構成當代西方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我國近年來學術界思考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閆潤魚女士在她的《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中寫道:「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在闡發對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看法時,也常把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終極問題納入自己的思考中,這其中不乏對當今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的成分。」 。基於這樣的認識,她試圖從自由主義的特性與中國特殊歷史環境中勾畫出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軌跡。 與現有的研究不同,在這部充滿睿智史實與諸多理論創新的著作中,作者首先是把自由主義作為一個整體考察的,這種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界過多關注個人而忽略對整個流派研究的不足。作者從六個方面探討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的問題。首先,對自由主義的產生及其流派和思想特徵進行簡要梳理,接著第二部分著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由觀念成分,以說明自由主義如何舶來中國,進而與中國文化實現「會通」;第三部分則簡要梳理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理路,重點概括了自由主義進入中國後,經歷了怎樣的起起落落,與實際政治發生了哪些糾葛;第四部分則是對自由主義政治結盟的專題考察。作者認為,在中國傳統政治中,「朋黨」是最缺乏合法性的政治行為,而現代政治的最大特徵卻是政黨政治,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深知政黨之於現代政治的意義,但在內憂外患造就的特定歷史環境下,他們卻不得不用心拿捏自己的組黨熱情,生怕給混亂的政局再添幾分不安。「自由主義雖然得到伸展的機會有限,但也絕非一無所成,在夾縫中生長的惡劣環境,不僅陶冶了它的性格,也培養了它頑強生存的能力,使其在總體上呈一種不斷發展壯大的態勢。」 第五部分是本書的重點之一,閆女士選定自由主義者的輿論陣地作為重點考察對象,用了較大的篇幅,通過對《努力》、《現代評論》、《新月》、《獨立評論》、《再生》以及《觀察》等自由知識分子創辦的、影響較大的六份刊物的考察,較全面的展示出了自由主義的性格特徵以及內部的思想分歧。通過這種研究,不僅清晰地突顯了不同流派自由主義之間的思想分歧,也展示了同流派自由主義者在眾多問題上的觀點紛爭。最後一部分是對中國自由主義思想特色的概括,作者認為,自由主義之於中國是一種舶來品,但作者的研究告訴我們,自由主義絕非一副面孔,它自舶來中國的那天起就帶上了鮮明的本土特色。 李強在《自由主義》一書中寫道:「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問題……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傳統中國思想中是否包含自由主義成分,其二是西方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的傳播及其命運。」 很顯然,閆女士在這部著作中,對這兩個問題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傳統中國思想與現代西方自由主義是否有某種相似或兼容成分?這是一個為許多人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入個素來頗有爭議的問題。近代以降,學者們對這一問題態度紛呈,觀點各異。一方面,近現代不少啟蒙學者在介紹西方自由主義理論時,對傳統思想曾有過激烈批評,稱傳統中國政治制度為專制主義。並將這種專制主義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近現代以及當代不少學者出於對理論問題的真正理解與新的解釋,從傳統中國思想、特別是儒家與道家傳統中挖掘出自由主義成分,甚至直截了當,稱中國古代某些學說為「自由主義」。很顯然,閆女士即使不能被歸類到後者中,也是更傾向於後者的理論基點。她在第二章開篇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追求自由是人類的本性,任何民族的歷史都離不開自由這個主題,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自由一詞在中國古書中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那麼,從中發現自由觀念的成分則並非難事。」 基於這樣的認識,閆女士分析了傳統文化中的自由觀念成分,認為「在先秦的各派學說中,老莊哲學中包含的自由觀念成分最為豐富」 ,主要體現在「《老子》肯定個體自治能力的有關論說,與西方的自由放任主義有著驚人的相似」 以及「《莊子》的絕對自由觀包含著對於人性的某種警惕,而這正是西方自由主義著力探究的問題」 。在對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說的考察中,閆女士發現其中也「不乏自由觀念的成分」。她認為,儒家本身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它的一些基本理念,雖與自由主義學說有著明顯的對立或獨特之處,但自由主義的一些核心價值,如自由、權利、平等、公義、契約、公民社會、民權、權力的合法性等等,每一個問題都可以從儒家來作進一步的了解。「在豐富的儒家庫藏中,包含著大量的與現代民主政治精神相通的思想元素」 ,如人格獨立的問題,關於人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確都包含著大量可以作為現代民主精神憑借的資源」 ,它們「與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也有諸多相同處。」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僅認識到了自由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聯系,而且還分析了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未能把其內在價值彰顯威現代制度的原因,她認為,「自由主義在西方的誕生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社會基礎」,而與西方相比,「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政治、社會和文化」 ,與這樣的政治、社會環境相適應,「中國沒有經歷過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期,相對貧乏的自由觀念的成分不足以滋養一個新階級的誕生,而沒有新階級力量主導的任何革命,都不會生成新的觀念和意識」 。因此,自由觀念最終未能像西方社會那樣匯成一條軌跡可辨的思想主線。應該說,這樣的分析是非常准確而到位的。 關於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問題,閆女士也進行了一些梳理,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對這一問題,學術界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研究成果,主流的觀點認為它在總體上是失敗的,這種看法以美國學者格里德的分析為代表,他在《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對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失敗及其原因進行了精闢的分析,他認為:「自由主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國那時正處在混亂之中,而自由主義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義的失敗是因為,自由主義所假定應當存在的共同價值標准在中國卻不存在,而自由主義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產生這類價值准則的手段。它的失敗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是由武力來塑造的,而自由主義的要求是,人應靠理性來生活。簡言之,自由主義之所以失敗,乃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是淹沒在暴力和革命之中,而自由主義則不能為暴力與革命的重大問題提供什麼答案。」 而閆女士卻認為,「自由主義政治運動的失敗,並不意味著自由主義的整體敗北,自由主義學說依然或隱或顯地影響著人們對民族國家的命運、對人類的終極目標的思考。自由主義,不論是作為一種學說,一種意識形態,還是一種社會政治運動,它的香火從未熄滅。」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對中國自由主義思想特色的概括,作者把謀求共同體和個體之間平衡、自由與權力之間平衡的學說名之為中國特色的自由主義。作者認為,由於近代中國特殊的歷史環境與自由主義滋生土壤相去甚遠,自由主義要想獲得存立的正當理由,都「須在救亡圖存這個現實層面上體現出價值來。」 因此「以自由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西學是被中國人作為可以用來救亡圖存的利器看待的」 ,這直接導致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對自由核心價值的理解上與西方「原版」自由主義有著較大差異。在西方自由主義演進史上,各家各派對個體自由價值的服膺是始終不變的,而在中國,則一俟環境變化,個體本位就會受到沖擊,以致發生本末倒置的現象,如對憲法的集中關注,對憲政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遲疑甚至反對,格外注重掌權者及其人格之於立憲政治的意義。可以說,「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實為一種無土培植的過程」 ,它不可避免地會帶上濃厚的中國特色的色彩。 應該說,本書無論在架構上還是在運用史實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是理解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對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的研究,不僅有拓寬和深化該研究領域的學術意義,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許,這一點也正是本書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滿意請採納

❾ 簡述三大武裝起義失敗的歷史經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領導人毛澤東內
1927年12月 廣州起義 領導人葉劍容英 張太雷
1.南昌起義的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它的意義在於南昌起義是中 1國 共 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1 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 S 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 1 國 1共2產黨把中 國革命進行底堅定立場也標志著中國2共2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開始

2.秋收起義得領導人毛澤東、彭公達,它的意義是建立了紅 軍和為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3.廣州起義的領導人張太雷、黃平、周文雍,它的意義是中1共廣2東省 委貫徹中1共八七會議精神在 中共 1 中 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暴1力革命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2民2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大膽嘗試。

❿ 如何理解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

自由主義在中國雖漲落情況不同,表現形式變化多端,但是它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理念始終未變,在思想領域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對抗,尤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排異,決定了自由主義在中國命運多桀的歷史必然性。
1、精神自由與政治權利。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自由」,指涉一種自己做主,不受外來壓迫和限制的精神上的自由;一種追求自由自在和舒服暢快的精神感受。這種感受絕不等同於他們所追求的那種個人政治權利上的自由。
2、道德的「人」與個體的「人」。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自由」強調的是道德意義上「人」的自由,強調人要有一種人格的尊嚴,要自己感覺到自己有一種使命,不能隨便忽略自己。盡管西方自由主義的主體也是人,但是它強調的是個體的「人」,並且把個人的自由作為終極的價值訴求,強調個人的尊嚴、自由、權利的來源僅在於人自身,自我的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其他人只是實現我目的的工具,將人的目的性與工具性割裂並且對立起來。
3、仁愛民本與法治民主。自由主義者崇尚自由是個人的選擇,是滿足個人經濟、政治利益的現實需要。鑒於過分強調個體的自由權利可能會導致社會的無序和混亂,自由主義者又極其渴望和呼喚秩序,希望政府能夠有法可依。與此相反,中國傳統文化從維護封建統治和社會穩定出發,更加關注民心向背,注重行政權力對現實生活的控製作用。
4、社會至上與個人至上。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由價值取向是從國家和整體利益出發,強調個人的自由融入社會;而西方語境下的自由認為井然有序的法治社會只是個人權利和自由實現的工具和手段。

閱讀全文

與中國自由主義失敗的歷史經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