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歷史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01:07:35

① 中國近代史綱要期末,有論文題,要求1200字,那麼它要求的論點會是什麼,這么多字

圍繞以下問題,題目自擬:

一。有一種觀點認為:亞洲的古老社會沒有「內在的內自我變革力量」,必須靠容「外來的破壞力量」來推動它的發展。殖民主義則以暴力的方式在亞洲落後國家傳播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此觀點你怎樣看待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

二。對比日本明治維新思考如下問題:
面對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率先「脫亞入歐」,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為什麼中國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都失敗了?
三。結合孫中山生平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思考如下問題:
孫中山為什麼被稱為20世紀以來站在時代前列的第一位偉人?

四。五四時期,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這種選擇對當代大學生精神信仰的啟示。

② 中國近代以來,發展道路上出現了那些觀點.

從一個歷史的全局系統的分析一個中國為什麼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為什麼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在建國後為什麼要與蘇聯建交.

1.近代中國的矛盾是什麼.

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國的災難史於1840的鴉片戰爭.深究這場戰爭的原因.可能有的人會說,英國人太壞.清政府太腐敗無能.而或者是其它什麼原因.但是其根本原來如何這是要從系統上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全面分析的.當然不能說清政府就沒有責任.關鍵是在於1840年以後近代中國形成了兩種社會根本矛盾即:1資本主義與國內買辦構結的勢力與普通民眾的矛盾.2.不法地主與農民的矛盾.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歷史上的矛盾.人民也就無從真正的成為國家的主人.國民也就不會有民主.民權.民聲.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形形色色的與這兩大勢力做斗爭的力量.無論是清時的小刀會.還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甚至是戊戌變法的梁啟超.譚嗣同.他們從根本上只想到的是趕走外來入侵者.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那他們利益也就是分別代表著廣大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皇權.

那麼歷史證明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封建統治階級根本對立憲就沒有任何興趣.他們對任何有可能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任何變革所抱的態度就是殺無赦.

2.中國為什麼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在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上中國是不是可以選擇資本主義道路?答案是否這的.因為早在本世紀初這種悲劇就發行過.

孫中山先生做為中華民族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豐功偉績是後人所不能夠抹殺的.以他為代表的國民黨在進過無數次的與封建王朝的斗爭中.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結束了中國近五千年的封建歷史.便是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近代的兩大根本矛盾有沒有結束呢,答案肯定是否的,為什麼呢``因為封建王朝是結束了`但是一種新的封建勢力又出現了``那就是軍閥主義.再加上中國資本階級本身就具有的軟弱性.與妥協性.他們一味的與國外帝國主義妥協忍讓.而結果是軍閥與帝國主義勢力在當時的中國更加的放肆.出現了軍閥或者是帝國主義勢力為代表的某些有權有勢力的人在中國境內犯罪加害普通民眾而不受任何處罰.而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有一種階級他必然要代表廣大普通民眾的利益.必然要與不法地主階級與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做斗爭.而這種新的階級的誕生

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三、正視偉大成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鄧小平同志指出:「建國以後,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政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人們說,你們搞什麼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這就是一代偉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我們說,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

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業日益進步,國防建設更加鞏固,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發展,外交事業譜寫新的華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成功實現。全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振奮、生活幸福。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無憂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切靠什麼?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所以,如果新中國成立後,不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統一,不可能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願望。

③ 有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

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原因,一句兩句說不清的。我認為主要是促使民族覺醒。

④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的歷史,具有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國家近代化兩個方面的內容,而19世紀60年代到

(1)表現:經濟上,洋務派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一批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回業產生,近答代工業出現。軍事上,19世紀80年代三支近代海軍建成;甲午戰後,新式陸軍逐漸建立。文化上,西學的傳播;新式學堂、譯書局、報館的創辦;留學生的派遣。(2)結局和結論: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失敗,清朝海軍在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覆沒,民族工業步履艱難,當時中國並沒有實現近代化。只有先實現民族獨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近代化。只有在中共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工業近代化。

⑤ 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急!!在線等!答對加20分!

給於我們的啟示

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地向前發展著,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獨立發展的進程中斷了,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鴉片和廉價的商品,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並逐步和中國封建統治者勾結,來實現他們獨霸中國的目的。這樣,中國便一步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華民族成了一個被壓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國以武力侵略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軍燒殺搶掠,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別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斗爭;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還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大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太平天國堅持戰斗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接下來,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俄、美、英、法四國先後強迫清政府分別簽定了《天津條約》。10月下旬,英法兩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者]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中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1883年底,法軍攻擊駐越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軍齊心殺敵,擊潰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輝煌勝利,迫使法國內閣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定條約,同意在中越邊界開辟通商,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築鐵路等條件。從此,法國的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同日本簽定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奧等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斗,所向披靡,迅速佔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我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中國人民覺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7月15日,汪精衛為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而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網」的口號,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從此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國民革命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發動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在國民革命的後期領導人洪秀全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偉大勝利。
歷史不應該忘記,歷史也不應該被忘卻。
從幼時發蒙那天起,重復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說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執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者揣著佔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著流血的創傷。廣大農民為獲得生存的空間,衣食的飽暖,揭櫫天下第一家,共享太平的義旗,也是順呼天而應呼人之事;而為了少數人的驕奢淫逸,把萬千生靈殘殺在血泊之中,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當歷史把無情的事實揭示給我們時,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們了解到在中英對持的劍拔之際,道光帝向大臣們提出的無知疑問;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自擇配偶,大笑夷蠻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討英大軍的主將向巫師討教,用婦女便尿的馬桶,破英軍「妖術」(即新式槍炮),就會得到這樣的啟迪:命運操在愚昧腐朽統治者手中的民族,是連正義的戰爭也是打不嬴的。同樣當我們看到約束士卒分男營、女營,不得過夫妻生活的洪秀全,自己卻妃子縈繞;北伐失敗,西征未達預期目的,而勸誡他人不能凌奪斗殺的「上帝家族」成員們,卻已經為爭萬歲的名分刀槍相向;天國後期的大政,掌握在洪秀全兩個貪鄙嫉賢的長兄和一個女官總管手中,就會認識這樣一個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敵人,就別指望得到勝利之神的青睞,由農民領袖導航的戰船,無法沖出封建的旋渦,到達解放的彼岸.
八十年代以來,很多青年人懷著興國的責任感,窮詰這樣一個問題,即雄踞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曾以悠久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程施予了極大影響,為什麼在近代會落伍,使近百年的歷史充滿屈辱.當一個民族以文物禮儀隆盛的「天朝上國」自居,深閉固拒,夜郎自大,就會使往昔的榮耀變成一個沉重的包袱,滯緩本民族繼續邁進的步伐。流動的歷史,不等待任何一個民族,你耽於「十全武功」、「萬國向化」 的舊日迷夢,人家卻經歷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和政治變革,當這個人類發展最新階段贏得歷史的恩寵時,一切蹣跚其後的民族,便面臨被征服的命運.
但歷史有時強加給一個民族的命題是不容選擇的,要擺脫敵人的奴役,首先要國強.但是,國人認識這一點時,卻走過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如馬克思預言的那樣:中華民族總在慘遭劫難之後,才省悟奮起。好在有成千上萬的愛國者,為尋求救國真理前仆後繼,執著地求索,他們或許過於輕率但卻不乏清醒,他們或許還帶著未開化的愚昧但卻不缺少睿智,他們或許過於輕信但絕不怕犧牲,他們在困惑中奮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進,從而為中國走向近代化種下了契機。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困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必須從現在起,以過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發奮汲取文化知識;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去勇於參與社會實踐;以開拓的思路,創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長大後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

總體來說,反侵略,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反侵略
是中華民族(包括共產黨、國民黨、農民、封建統治者等)和外來侵略者(包括帝國主義、部分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
求民主
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反侵略和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斗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⑥ 有一種觀點認為:自古至今,中國的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從漢朝到明朝為半開放時期

(1)主要特點:當時中華文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中外關系以互通使節、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為主;漢、唐、宋、元各朝基本上採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
(2)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倭寇侵略我國東南沿海;西方侵略者開始侵略中國。
(3)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被迫開放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等地的口岸。中法戰爭的失敗使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甲午戰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列強更覺清政府軟弱可欺,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長期實行的閉關政策使清政府閉目塞聽,對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毫無應對策略;閉關政策妨礙了中西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
(4)①目的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為了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清朝則是為了滿足侵略者的要求,以求維護自身的腐朽統治。②國家地位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在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的前提下;而清政府則喪失了獨立和主權。③作用不同:現階段的開放發展了經濟,提高了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清朝的開放則加深了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④方式不同:現階段的開放是與外國平等協商有關開放事宜,而清朝則多是城下之盟。
(5)當前各國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要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必須吸取以往的教訓,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⑦ 闡述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思想要求字數1000以上

評康有為
康有為曾經是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當他倡導維新運動、領導戊戌變法時,他代表和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為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復辟帝制運動同流合污時,他就站到了歷史進步的對立面,成為社會前進的阻力。
在民國初年,康有為熱心於尊孔復古,並有一系列表現。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康有為熱心於尊孔復古是為了反擊北洋軍閥橫行中國的黑暗統治,指斥袁記中華民國,因此其言行尚不失某種歷史的進步性。不難看出,這種觀點對於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思想逆流和推行帝制復辟的倒行逆施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對康有為熱心於尊孔復古的行為則多所肯定。持這種觀點的人還認為,康有為支持尊孔復古是為了用中國舊有的文化對抗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用中國已有的文化謀中國文化的新出路;康有為批判袁記中華民國,實際上是同情孫中山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事實是否如此呢?回答是否定的。康有為支持尊孔復古不僅不是用中國舊有的文化對抗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也不是用中國舊有的文化謀中國文化的新出路,而是用舊文化對抗新文化,為帝制復辟運動提供思想文化的支持。
一般來說,隨著政權的交替,制度上的立新較之思想上的去舊要容易得多。民國成立後,資產階級文化政策、教育體制逐漸確立,新的文化方針、教育方針也逐漸得到貫徹,但守舊勢力如舊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紳、舊學名流、前清遺老以及新舊軍閥仍頑強地堅守自己的陣地,維護他們久所尊奉的傳統文化,對新教育極端仇視。他們將力量集結起來,瘋狂地反撲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為就是其中的重量級人物。康有為對於民國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極大的失望與悲憤,繼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議,並予質問,觀點鮮明,口氣冷峻。康有為說:「今吾國生民塗炭,國勢搶攘,道揆凌夷,法守掃盪,廉恥靡盡,教化榛蕪,名為共和,而實共爭共亂,日稱博愛,而益事殘賊虐殺,口唱平等,而貴族之階級暗增,高談自由,而小民之壓困日甚,不過與多數暴民以恣睢放盪,破法律,棄禮教而已。……頃乃聞部令行飭各直省州縣,令將孔廟學田充公,以充小學校經費,有斯異政,舉國惶駭,既已廢孔,小學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長成,未知猶得為中國人否也?擬將為洪水猛獸也?嗚呼哀哉!」(康有為:《復教育部書》)如果這僅僅是康有為個人的哀鳴,倒也不足為奇。事實是,在民國初年的尊孔復古活動中,康有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領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為的再三鼓噪,孔教會在陳煥章的策劃下,又是「請願」,又是「上書」,鬧得泥動水響。在孔教會的聯絡、呼籲下,政界要員如黎元洪、馮國璋等人也積極響應。在尊孔守舊、反對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聲中,孔教會、孔道會、孔社、孔子祭奠會、尚賢堂、國教維持會、全國公民尊孔聯合會、四存學會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團組織紛紛出籠,隨之興起的尊孔活動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誕辰紀念會等。思想界的尊孔迴流與守舊派發動的尊孔活動,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
袁世凱當時一意復辟帝制,數次致電康有為,請他進京主持名教。一個要提倡名教,一個要復辟帝制,於是,他們很快走到一起來。日後的歲月證明,康有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復古,並不是要為中國文化謀新路,也不是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不滿,而是意欲恢復大清王朝。有些論者依據康有為在民國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雜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認為他反對袁記中華民國這個政治實體、「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同情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真是這樣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這一說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辯。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康有為呼應袁世凱復辟帝制,在理論上推波助瀾,毫無疑問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點。我們沒有必要為賢者諱。
認真推究起來,康有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誤,既有個人主觀因素的作用,也有時代條件形成的局限。
不存在康有為只反對所謂「袁記中華民國」而擁護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的問題。戊戌變法以後,康有為的思想並沒有隨著歷史進步的步履而前進。辛亥革命之前,他作為保皇黨領袖以《新民叢報》為陣地,向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難並予以惡毒攻擊。辛亥革命發生時,他又滿懷不安,「惴惴恐懼」。辛亥革命一個月後,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場上歡呼革命的勝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場上哀嘆「亡國」。可見,他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始終就沒有好感,怎麼可能有擁護之情?

⑧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2000字左右的論文!!!

建橋的吧你

⑨ 關於中國近代史開端有多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版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權。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與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代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