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看法

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1-03-01 01:03:19

『壹』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特點,歷史,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冠華認為「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徵、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蘊含著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背景。
李瑞環同志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及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兩重性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1.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傳統、文化兩個小概念組合而成的。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l J「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本指「文治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舉。《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含義與古代不盡一致,它是19世紀末期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個綜合體。"【2】中國的學者一般都採用《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因此,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3】我們這種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僅過去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起過重大的影響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一定會發揮其強大的推動作用。
2.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4】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的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化按照自己的軌道不問斷地運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國家大多出現過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已深深地融進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於民族的生存與延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對於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說是傳統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各個國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而不斷充實發展自己。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的特色。隨著漫長的歷史交往,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體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學者說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東西,就說不上什麼世界性、全球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統一體,離開多元化、統一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觀",道家老子、莊子的「自然觀"精神已在世界學術界廣為傳播。
(3)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並多次面臨挑戰,但一次又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來之不易。
(二)傳統文化的兩重性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著稱於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就內容上說,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三位一體基本要素,浸透於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幹,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但它並不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對這份遺產既不能完全拋棄,又不能全盤搬用,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辨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取的態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繼承。那麼,怎樣進行批判地繼承呢?
其精華部分主要有: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直居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地位。《易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說「天」的德性是健運不己,人們應該仿效它,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地"的德性是順育萬物、包孕萬物、哺育萬物,人們也應該仿效它,兼容並包,廣收博採。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屈原在《漁父》中憤然寫道:「舉世皆濁吾獨清,舉世皆醉吾獨醒。」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人對真理孜孜以求,對外敵侵略拚死抵抗,鑄造出知難而進、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奮斗,自強不息。這些都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的堅強意志和非凡氣度。
(2)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所謂天主要指廣大的自然界,天人關系主要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組成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之間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如,孔子主張的「不語怪、力、亂、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種思想影響巨大,他雖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對其採取存疑的態度,即存而不論;而將現實中的人放在第一位,關注人的生命。【6】
(3)修養德性,人際協調
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主張「道德至上",強調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敬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們看來,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這種道德輻射之下,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
(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個體本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貴群」。【8】在個體、局部與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而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無為。(3)綱常名教。
(4)重義輕利。
(5)重道輕器。
總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意辨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然而批判的繼承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這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外來文化,創造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民族與世界相統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貳』 求助: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

(2)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看法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范疇。

傳統文化是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生活的,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叄』 結合你的理解,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世界了解飛速發展的中國,讓世界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肆』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述)

誰也無法否認我國五千多年傳統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淵源流長,但在事實上,我們真的是以一顆虔誠之心去面對我們的國粹的嗎?很顯然,這值得我們去好好反省一下。
「百家講壇」是一個很好的舞台,之所以么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終於發出屬於它自己的聲音了。不管其社會反響如何,我認為只要發出聲音,其距離有影響力的一天就不會太遠了。這樣似乎有些太理想化了,但我們也可以相信只要是真正優秀的東西,其價值終歸會體現出來的。
基於還有支撐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的一些東西,我們就可以而且很必要去呈現問題本身並努力探求解決之道。在此,很痛心地表達一個事實,盡管我們似乎在大力倡行繼承和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們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疏遠感似乎越來越加深了。
拿例子來說話,我國古代有一些很好的表示禮貌的形式,其價值甚至得到國際認可,我們可以聯想那些代表地域文明的標志性元素,就比如說鞠躬行禮。但今天中國的人們對這些可謂不屑一顧,大有除之而後快之態。我們可以大膽地粗略地討論一下其原因,「文革」時期的「除四舊」除得太多就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我們自認為我們的認知發生的了所謂突飛猛進似的「發展式」的變化——那些禮儀客套儼然已成為繁文縟節。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見面辭行都很常見的鞠躬行禮,難道那些就是極其古板保守毫無意義的多此一舉的行為了嗎?這樣的想法也真是太滑稽了!
至於「文革」,所謂的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一場文化災難,也許人們的內心都被它給掏空了,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中華民族的道德與良心被滌盪一清了!我們只能感嘆,只能扼腕痛惜,那失去了的無法估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啊,你何時能重回人間!但「文革」已成歷史,作為歷史事實本身,它已然發生,今天沒法改變,我們只能盡力去消除其惡劣影響並彌補其帶給我們的損失。
我們在此必須著重強調今天的問題,傳統文明在當下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我們必須考量的迫在眉睫的問題,畢竟一個民族如果失去其優秀靈魂該是多麼可怕啊!然而,我不得不老調重彈,現實總是殘酷的。假如地下的老祖宗們能看到他們的後代對於他們苦苦延傳的傳統文明給予今天這樣的態度的話,估計他們都會急得從地下跳出來。我們是這樣作為的,我們視與過去掛鉤的一切為out和衰弱,我們整天泡在歐美大片里捨不得出來而且還大放厥詞「國產的都是垃圾」,我們花樣百出地搞怪傳統,詩詞歌賦一經竄改,往往還都成為流行元素……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確實很多,也很復雜。但我們大可沒必要將就此灰心喪氣,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著一顆對傳統文明的良心去辦事,事情就還有轉機。
說傳統即過時的人肯定是缺乏良心的,作為我國的現代人,你不會不知曉漢字,也許就是這些方塊的漢字,區別了你作為一個不同於一般事物而具有了主觀能動性的人。而當代漢字就是傳統的沿襲和改進,然而你卻否認了傳統,你說你有良心嗎。
我們看歐美大片時,有時確實能從其依侍高科技和良好電影工藝打造出的宏大場面或精細製作中得到快感,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帶著某種文化偏見去對待東西方文明。同樣的,國產影視著作中也有能打動人心的,那些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明內核的作品,也使我們落淚,例如電影 《晚春》 。西方的堅船利炮是曾經打敗過我們,但西方的文明史遠不及我國悠久,在文明觀上,我們不能犯捨本逐末的錯誤。只有以一顆中國人的良心去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方能不失公允。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的我們,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讓優秀傳統文明得以傳續就像子承父業讓祖業得以發揚光大那樣其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現如今,有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了,也有人開始嘗試以新的方式去讓人們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了,就像於丹教授做的那樣,我們聽她講評《論語》就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些都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地方。
我相信,終會有一天,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其如今僅作為文化外殼的形式,而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精神實質,到那時,我們會完全自信起來,因為我們找到了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歸宿!

『伍』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陸』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看法

中華傳統文化,來是中華文明成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影響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柒』 說說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保持以下覺悟: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要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這樣一個高度來對待傳統文化,一方面當代中國文化立足於新舊世紀之交的歷史背景,要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中」、「外」即立足本國與全球一體化的關系。對待傳統文化,全盤接受過來顯然是不明智的,全面反叛徹底重建是不合實際的,徹底否定全盤西化更是誤國誤民,應當立足當今,古為今用。本立足本國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民族習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必須加以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面向世界就是說文化建設必須有開放的態度,決不能搞文化封閉。
第二,要在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當中樹立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精神,將其作為強有力的精神杠桿。以虔誠敬仰的態度和心理緬懷和對待祖先創造的這一精神財富,培養和樹立執著的文化心理認同感。在處於文化轉型期的今天,更需要以傳統文化為依託,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全盤西化一個最惡劣的後果是,散布民族自卑感,再就是不判別是非,甚至把別人早已拋棄的疽蟲也當寶貝。
第三,要擺脫自我本位的模式。歷史上的中國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遂使國民產生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態。我們必須排除這一不合時宜的自大心理,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到「中央之國」是封建時代狹隘的觀念,地球村這一員才是對自己正確的定位。要面對現實,以平等的態度與其它民族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

『捌』 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理解與感受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那麼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感受頗深的,中國內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容,有著很深和濃郁的傳統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維持於驕傲,有著自己本國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文化底蘊,那麼每一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應該做到了解,都應該以自己的祖國為榮,樹立起愛國的心情。並且在閑余之際要及時的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通過網路系統,電視媒體和書籍方面都做以充足的了解,這樣的話才能夠對自己對國家起到更好的作用,能夠使自己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蘊,能夠使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玖』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也有些糟粕的東西,我們要去粗存精,辯證吸收。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