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歷史上最長距離的行軍是哪一次
歐洲中世紀時發生的十字軍東征
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九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版稱,是由西歐基督權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② 按時間排序的世界歷史大事
1、梭倫改革
公元前年,梭倫以其威望和功績當選為雅典城邦的「執政兼仲裁」(「首席執政官」),開始進行具有憲政意義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運動。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個古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改革之一,它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梭倫改革一方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完善了國家制度,促進了雅典社會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創立了適合民主制發展的社會管理機制,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
梭倫的價值觀以及改革中創造的有利於公民行使職權的各種制度,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
2、薩拉米斯海戰
薩拉米斯海戰(希臘語:Ναυμαχία τῆς Σαλαμῖνος,波斯語:نبرد سالامیس)是希波戰爭中雙方艦隊在薩拉米斯海灣進行的一次決定性戰斗。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100個民族組成的10萬大軍、戰艦800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遠征希臘。希臘聯軍只有陸軍數萬,戰艦400艘,且被封在薩拉米斯海灣內。
希臘艦隊成兩線隊形突然發起攻擊,發揮其船小靈活、在狹窄海灣運轉自如的優勢,以接舷戰和撞擊戰反復突擊波斯艦隊。經過一天激戰,波斯艦隊遭到重創,被迫撤退。
薩拉米斯海戰奠定了雅典海上帝國的基礎,強大無比的波斯帝國卻從此走向衰落。
3、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法蘭西王國香檳伯爵提奧波德三世率領。
目的本是要通過進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來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
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北義大利城邦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國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扎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東羅馬王子要求丹多洛總督幫他奪回東羅馬帝國王位。
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東羅馬國內的糾紛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最終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對城中居民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殺三天。
大戰過後,威尼斯共和國佔去原東羅馬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
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侯國。1261年,拉丁帝國被推翻,東羅馬帝國復國。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慾主義。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5、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關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激進集權統治。
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梭倫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拉米斯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藝復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大革命
、
③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 十字軍東征
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熱同時發泄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在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十字軍運動歷時將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200多萬人,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目的為主,發動對亞洲西側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掠劫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騎士想以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對象;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獲得巨大利益;而羅馬教皇想合並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范圍;被天災與賦稅壓迫的許多生活困苦的農奴與流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號召,引誘他們向東方去尋找出路與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搜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教廷在「拯救聖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 十字軍東征圖
和天主教徒去奪回被伊斯蘭教控制的耶路撒冷,並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先進的科學、經濟與文化,因而它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佔領了耶路撒冷.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慾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除了騎士外,西歐的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占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了十字軍。還有就是農民,他們受到了封建主越來越重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所以他們夢想尋找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所以才逐漸被教會所蒙蔽,被騙往東方;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的時候,不知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早已垂涎東方富庶的西歐教俗兩界,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復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編輯本段東征原因
十字軍東侵是羅馬教廷、西歐封建主和義大利城市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他們借口反對異教徒,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各國進行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侵略戰爭。羅馬教廷稱這場戰爭是宗教戰爭, 八次遠征示意圖
即是基督教反對穆斯林、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彎月指新月,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每個參加出征的人,包括騎士、農民、小手工業者在內,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騎士是中世紀西歐各國的職業軍人,是封建貴族中的低級階層,但在中世紀,封建貴族也籠統地被稱為騎士。騎士在各國割據戰爭盛行時期,十分活躍。城市興起後,商品貨幣經濟迅速發展,他們十分羨慕城市商品和東方的奢侈品,需求是日益增加,但手裡的錢卻越來越不夠用。由於實行長子繼承製,西歐出現許多無世襲封號、無財產和土地的騎士。他們四處游盪,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無所不為。因此,大批騎士渴望奔向東方去劫掠財物和奪取土地。 西歐的城市,尤其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人和拜占廷人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壟斷地中海貿易。所以積極支持十字軍向東擴張。對於廣大農民來說,城市經濟發展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為贖買自由不得不向領主交納大量貨幣。封建主之間的混戰破壞了農業生產,並經常向農民征發徭役。加之荒年又連年不斷,11世紀法國有26個荒年,1087—1095年西歐連續有七年大飢荒。從現實世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廣大農民,很容易輕信教會關於聖戰的號召,他們真的以為到東方去冒險可以發財和改善自己的處境。 近東地區的形勢,十分有利於十字軍的東侵。根據基督教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與升天的地方,他的墳墓就在被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希伯來王國的都城,自然也被猶太教徒視為聖地。按照伊斯蘭教的說法,真主使者穆罕默德曾於622年7月17日在耶路撒冷乘天馬升天,於是那一天被伊斯蘭教歷定為登霄節,耶路撒冷也成了穆斯林的聖城。近東地區雖在7世紀並入阿拉伯帝國版圖內,但阿拉伯人對異教徒則比較寬容,拜占廷和西歐的朝聖者照樣可以自由地進入聖地。11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及其西征使近東局勢復雜化。他們控制著幾乎整個小亞地區,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若干獨立的總督區,如羅姆、摩蘇爾、大馬士革、阿勒頗、安條克、特里波里等。11世紀90年代,塞爾柱突厥人發生內訌,一些伊斯蘭清真寺被破壞,但從海路來的朝聖者只要繳納為數不多的稅後仍可去耶路撒冷。然而教皇和教廷卻編造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聖者的消息,煽動宗教對立情緒。同時,龐大的拜占廷帝國日益衰落,龜縮在歐洲東南隅的狹小地區。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備進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危在旦夕。走投無路的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求援。拜占廷帝國的困境,終於成為西歐封建主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羅馬教廷是發動十字軍東侵的禍首。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國的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號召組織十字軍。在會議結束時,他向人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動性演說。他歷數基督教徒在東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號召貪婪的領主、好戰的騎士、冒險的商人和盲從的農民,拿起武器,到東方去,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他允諾說,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後直接升入天堂。與會者群情激奮,烏爾班的演說不時為「阿們!」「阿們!」(希伯來語,意思是唯願如此)的呼聲所打斷。宗教感情的沖動,物質利益的誘惑,使西歐許多階層的人,盡管其目的各異,都狂熱地投身於這一震驚世界的征服戰爭之中去了。
編輯本段戰役過程
九次東征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說︰「在東方,穆斯林佔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 烏爾班二世
的『聖城』(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干凈!」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軍東侵前後進行了9次。
④ 從世俗和宗教的角度分析十字軍東征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十字軍東征實質是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對地中海東岸地區發動內的侵略戰爭。
從世容俗方面來說,給東方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歐洲勞動人民蒙受巨大犧牲,但它在客觀上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西歐生產和貿易的發展,東方的許多先進技術都傳到西方。它對西歐的社會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積極的影響。城市在貿易增長的刺激下出現並較快發展,城市市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封建貴族的力量受到消耗。減輕了部分農奴的義務,促進了農奴制趨於鬆弛和解體。
宗教方面這次戰爭不僅是兩個文化體系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更是兩種宗教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這場壯烈而殘酷的事件給兩大宗教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 基督教在中東地區的勢力減弱。由於十字軍東征九次未果,基督教不僅喪失了一度建立起來的耶路撒冷王國,更失去了心。他們在統治期間採取的殺戮和暴斂等一系列制度都導致人民的不滿,統治基礎越來越弱。戰事不利,連年的災害,使得中東和歐洲的人民生活每況愈下。種種不利於基督教在中東地區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在這一地區原本強勢的基督教逐漸喪失了一度擁有的控制力。同時也給世界兩大宗教埋下了戰爭與仇恨的種子。
⑤ 急求魔獸世界血色十字軍的歷史
血色十字軍是一支由十字軍鬥士所創建的狂熱組織,這些偏激的人類以肅清所有的亡靈為己任。數年前,阿爾薩斯為遏制瘟疫蔓延、擊敗恐懼魔王梅爾加尼[Mal'Ganis]不惜大規模屠城,斯坦索姆血流成河。盡管當時僅有少數的人倖存了下來,然而失望、絕望和恐懼的陰影卻在他們的心裡揮之不去。黑暗的陰雲侵襲了他們的家園,人類王國淪為飽受死亡與痛苦折磨的凄慘之地。由於聯盟的軍隊被分散在各個地區,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們急切地渴望著,能得到某個組織的強大庇護。血色十字軍開始接近這些因死亡和恐懼而士氣沮喪的人類同胞,並將他們吸納進自己的隊伍。狂熱的十字軍以肅清所有的亡靈為己任,甚至不放過每一個活著的人,只要他們臆斷這些人業已感染了亡靈瘟疫。他們堅信,那些變異者是對神靈的大不敬,必須將其消滅殆盡,才能拯救自己的同胞與家園免於災難。血紅色的甲胄和衣袍是血色十字軍的醒目標志——要讓那些喪失心志的亡靈知道:一腔熱血,永遠流淌在每個十字軍鬥士的體內。不少成員目睹了他們的親人死於非命,然後又作為無意志的巫妖王的奴隸而獲得重生,竟與兇手一起並肩作戰。現在血色十字軍上下只有一個信念:全數消滅這些喪失心智的生物,奪回曾屬於人類的家園。於是所有的亡靈,包括天災和被遺忘者,皆被他們視為死敵。頑強的鬥志無可動搖,勇於獻身正義事業的精神時刻驅使著每一個十字軍鬥士。終結亡靈天災,應是每個明理之人的共同目標。不過,盡管血色十字軍堅信,他們的正義行徑始終忠於神聖之光及洛丹倫的未來,但對於他們一手造成的那些無辜者的犧牲卻視而不見,並認為是必要的損失。他們認為,只有藉助手中的利劍方能成就洛丹倫的和平。聯盟決不能原諒這種濫殺行為,但在洛丹倫被收復之前也只好保持沉默。雖然血色十字軍視聯盟和光明聖教堂為自己的盟友,但與此相反,後者卻與血色十字軍保持著距離。血色十字軍的第一屆領袖叫做迦里瑟斯,是個自負的傢伙,他直接導致了血精靈從聯盟分裂出去,以及恐懼魔王對血色十字軍的控制!在距離海加爾聖戰稍後一短時間,他已經被恐懼魔王三巨頭之一的德瑟洛克控制了。所謂的恐懼魔王三巨頭指的是巴納澤爾、瓦瑞瑪薩斯、德塞洛克(強到弱),雖然稱他們為巨頭,但真正的恐懼魔王統領是被伊利丹(尤迪安)殺死的提克迪奧斯。 現在,巴納澤爾控制著血色十字軍。眾所周知,在冰封王座亡靈戰役第六章中,巴納澤爾被瓦瑞瑪薩斯親手殺死。但是為何他又出現在魔獸世界裡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是瓦瑞瑪薩斯的一句話----我們恐懼魔王是不能殺死任何恐懼魔王的!我們都認為這只是恐懼魔王的習俗法律,而恐懼魔王殺死同類是犯法的。結果我們錯了!這句話意味著 任何恐懼魔王都殺不死恐懼魔王 !
⑥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意義
讓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⑦ 人類歷史上十大遠征
按時間順序排列:
一。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戰爭的性質:波斯對捍衛自己獨立的古希臘諸城邦(都市國家)進行的征服性戰爭。
(二)。戰爭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人起義得到小亞細亞諸城邦的支持)反對波斯統治,是希波戰爭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馬多尼烏斯入侵希臘,僅佔領色雷斯後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馬拉松會戰中大敗而歸。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軍第三次出征希臘。普拉塔亞一戰,希臘都市國家聯軍(約6萬人)擊潰波斯陸軍(7—8萬人)。幾乎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中失利。
整個戰爭以波斯的失敗告終。
(三)。評論:
希波戰爭的入選在於:
1。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第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
2。戰敗的結局完全改變了伊朗人的命運。否則,占據今天整個西亞和北非的說不定是他們而非阿拉伯人。
3。對於發展戰術和組建軍隊,希波戰爭意義重大。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斗隊形之一。並最早體會到保障戰斗隊形最要害部位——翼側的必要性。
二。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戰爭的性質:古羅馬與迦太基先爭奪西西里,後爭奪地中海整個西部地區統治權的侵略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故名布匿戰爭。
(二)。戰爭概述:布匿戰爭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年)。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了戰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決定性的扎馬戰役中迦太基人戰敗,並失去地中海的統治。
3。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6年,羅馬人沖進迦太基城,將之夷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滅國。
(三)。評論:
布匿戰爭的入選理由是:
1。它不僅時間跨度大,作戰地域廣,而且它奠定了白種人侵略擴張主義的萌芽。之前,古羅馬進行的戰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部落內斗,而此戰則是白種人首次與外種族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目的的生死沖突。它發展了白種人向西(阿拉伯半島)~向南(非洲)的擴張信心和戰略企圖,是十字軍東征和1500年起的西歐殖民世界的預演。
2。造就了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古羅馬帝國。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戰爭。公元634—730年。
(一)。戰爭的性質:阿拉伯帝國形成後(參見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哈里發為了擴大其統治范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為借口,強行吞並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634—656年)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爾後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占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並入阿拉伯哈里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佔領埃及。641年佔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歷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約定而進據該城。爾後於642年攻佔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佔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
2。第二階段(從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達於歐洲邊界。705—715年阿拉伯軍隊戰勝中國軍隊及其同盟者,鞏固了哈里發在中亞細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區)。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但連續擊敗印度人以後,將穆爾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並入阿拉伯帝國。732年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於法蘭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的進軍。但仍長期佔領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評論:
1。 阿拉伯的對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建立了以哈里發國為首的、神權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阿拉伯的征戰,阿拉伯的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國家得到了傳播。
2。阿拉伯軍所到之處,掠奪大量財物(金、銀、綢緞)、馬匹和牲畜。豐富的物質財富的積累為以後抵擋十字軍東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對歐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直接對立。兩者間的對抗延續了1000多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沖突。
eMZWRx〗
四。十字軍遠征。1096—1270年。
(一)。戰爭的性質:西歐封建主發動的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的侵略戰爭。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
(二)。戰爭概述: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在這里只作簡述,以免篇幅過長。第一~四~六次東征歐洲人取得了重大勝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塞普勒斯王國等幾個十字軍國家。其他東征都以失敗告終,歐洲人只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未能實現佔領土地的願望。十字軍遠征中最有影響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蘇丹撒拉丁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決戰被拍成了電影,我記得5~6歲時看過,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戰爭場面我到現在還不能忘記。
(三)。 評論:
十字軍遠征的意義不在於它通過戰爭強行加強了東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我個人的看法是:戰爭的平局,使歐洲人發現他們很難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島和向南經營北非大陸。使他們產生了從其它方向搜尋並獲取利益的思想,於是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有了歐洲人從1500年起對整個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東南亞的瘋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戰爭。公元1337—1453年。
(一)。戰爭的性質: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抗,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
1。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英軍先在斯呂斯海戰(1340)~後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擊敗法軍,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2。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
3。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迫使法國於1420年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4。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法國人民進行了游擊戰,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三)。 評論:
雖然這場戰爭的延續時間是一個吸引點,但無論從其規模和影響看,都排不進世界戰爭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應入選。但在 看來,人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即英國藉此確立了對歐洲大陸的基本戰略——歐陸平衡戰略。
英國是孤懸在歐陸之外的島國,由於沒有領土和歐洲小國接壤,無法對它們施加地緣政治影響,因此擠身歐陸成為它的早期發展目標。但在法國的敗退,使英國認識到它無法在歐洲大陸取得立足點,但它又不甘心放棄對歐洲的影響,於是它在保持對歐陸的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努力防止歐陸上出現一國獨大的情況。因為出現了此種情況時,歐洲將臣服於一個中心國家,而英國將失去對歐洲的影響力,從而被歐陸國家所徹底孤立。
在這個戰略下。英國聯合普魯士~俄羅斯~奧匈帝國粉碎了拿破崙稱霸歐洲的企圖;聯合法國~美國等阻止了德國統一歐洲的夢想;俄羅斯在與土爾其帝國交戰,以打開向南的海上通道時,英國也是極力阻撓。而當前,英國則是藉助美國,來全力降低以法~德為首的歐盟的影響,盡管它自身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已不情願的加入了歐盟。
⑧ 世界上著名的十字軍征戰持續了多少年 共多少次 誰發起的 最後怎樣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年—1099年)前因是拜占庭帝國的阿歷克塞一世由於自己國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受到了一隻突厥人部隊的侵擾,他被迫向羅馬教廷求助和支援,而當時奴隸主和西方天主教國家都對地中海沿岸國家垂涎欲滴,所以也就適合了當時西方貴族的胃口
1095年11月26日,教皇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並且說參加遠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時共有兩隊,第一隊是由隱修士彼德所率領,此支十字軍是由二萬名貧農組成,稱為「農民十字軍」。出征不久,巳有好幾千人病死於途中。此支軍隊沒有紀律,也做出強迫歸信和殺害猶太人的暴行。軍隊雖到達君士坦丁堡,卻被土耳其人屠殺。另一隊由歐洲貴族組織的十字軍,在西元1097年齊集君士坦丁堡,苦戰數個月,佔領了安提阿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軍包圍。經過了兩年的苦撐,終收復聖城耶路撒冷,大肆劫掠,殺戮7萬人。十字軍隨即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伊達沙國,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國和耶路撒冷王國。於公元1144年,回教徒再度攻下伊達沙北部。
原本規定東侵出發的時間是聖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這一年的2月份,就已經有一支隊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們的領袖是法國亞眠修道院的隱士彼德。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後,為了響應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請求,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發起。從歐洲出發,(由於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而回教徒則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西元1187年,在希丁之戰蘇丹薩拉丁所率領的回教徒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兩年後,十字軍國只剩下三個。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亞細亞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再次攻下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十字軍國與並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立約,准許朝聖者自由前往聖城。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是法國人的十字軍,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下,十字軍轉去攻打君士坦丁堡。由於國內的糾紛,十字軍憤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以血腥屠城。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布 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
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
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藉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
但此次不是戰爭的直接結果,而是埃及的蘇丹與腓特烈二世締結了十年和約,並把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相贈。1229年3月18日,腓特烈二世成為耶路撒冷的國王。
到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
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十字軍撤退而告失敗收埸。
⑨ 什麼是十字軍
公元年11月27日,西歐朔風四起,灰濛蒙的天空籠罩著大地,大片大片的彤雲似乎預示著什麼。
這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1月在法國南部土魯斯的克勒芒召開的宗教會議的最後一天,前八天都只是在討論教務問題,今天,教皇將在克勒芒的廣場上主持十字軍東征的動員大會。
14名大主教、200名主教、400多名修道院長、5名公爵、14名伯爵、來自歐洲各國君主的使臣、成千上萬的騎士、神職人員以及在會場外聚集的從四面八方聞訊而來的農奴和平民,紛紛將他們包含各種渴望的目光投向主席台中央,頭戴代表教皇無上權威三層冕的教皇烏爾班二世。
面對自己苦心積累的事情終於走出第一步,烏爾班二世開始了他的演說:
「正如你們所知,一個來自波斯的民族,塞爾柱突厥人已經入侵我們東方兄弟的國家,他們一路攻到地中海,直到布拉·聖喬治,在羅馬尼亞,突厥人七次攻打基督教徒,七次獲勝,又侵佔了我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他們在大肆蹂躪上帝的國度,毀壞基督教堂,擄殺虔誠的上帝子民,污辱貞潔的婦女,貪婪地飲著受洗兒童的鮮血。如果讓那些魔鬼的奴隸統治主所信任的子民,那將是件多麼令人羞恥的事。」
「如果你們仍然無動於衷,上帝的信徒就會在這次入侵中犧牲更多,所以我要勉勵你們,也懇求你們——不是我,是主親自勉勵你們,基督的使者們,督促一切有封爵等級之人,乃至所有騎士、士兵、富人與窮人,都必須迅速予以東方基督教徒援助。把凶惡的民族趕出我們的領土,我告訴在座的各位,也通知不在場的人:這是主的旨意。」
「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東征吧!讓一切爭辨和傾軋休止,登上赴聖地的征途吧!從那個邪惡的種族手中奪回聖地吧!」
「那個地方(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與以色列後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娛快樂的天堂。我們這里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連續七年的荒年,到處都是凄慘的景象,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悲痛欲絕地抱著孩子的屍體。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里坐以待斃呢?」「一個遭人蔑視,受撒旦支配的墮落民族,若是戰勝了一心崇拜上帝,以身為基督教徒而自豪的民族,會是多大的恥辱啊!如果你們找不到配得上基督教徒這個身份的士兵,主該怎樣責備你們啊!」
「讓那些從前十分兇狠地因私事和別人爭奪的人,現在為了上帝去同異教徒斗爭吧!——這是一場值得參加,終將勝利的戰斗。讓那些過去做強盜的人,現在去為基督而戰,成為基督的騎士吧!讓那些過去與自己的親朋兄弟爭斗不休的人,現在理直氣壯地同那些褻瀆聖地的野蠻人戰斗吧!讓那些為了微薄薪水而拚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恆的報酬吧!身心交瘁的,將會為雙倍的榮譽而勞動,他們在這里悲慘窮困,在那裡將富裕快樂。現在他們是主的敵人,在那裡將成為主的朋友!」
「毫不遲疑地到東方去吧!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等待,趕緊回去料理好事務,籌備足經費,置辦好行裝,於冬末春初之際,奮勇地踏上向東的征途!」
「本著主賜予我的權柄,我鄭重宣布:凡參加東征的人,他們死後的靈魂將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煉獄中經受煎熬;無力償還債務的農民和城市的貧民,可免付欠債利息,出征超過一年的可免納賦稅。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論在陸地或海上,或在反異教徒的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他們的罪愆將在那一瞬間獲得赦免,並得到天國永不朽滅的榮耀。」
「向著東方出發吧!不要猶豫,不要彷徨,為榮耀我主,去吧!」
盡管在烏爾班二世演說時,風雪悄悄地從天而降,而且越下越大,在場的人員卻隨著教皇激動人心的說辭或熱淚盈眶,或熱血沸騰,無一不沉浸在向東方進軍之後靈魂得到救贖和大撈一把的幻想之中,彷彿在灰濛蒙的天空里看到縷縷陽光。當教皇煽動性的演說話音剛落,在場者異口同聲地迸發出「如主所願」的呼喊。教皇隨即宣告:「這是十字軍團結的呼聲!從軍的人,在出發時都將十字佩戴在胸前;回來的時候則改佩在背上,作為他們完成了神聖任務的表示。」在場人員立即爭先恐後地向神職人員領取一方綉有紅色十字的布制徽標,掛在自己的臂上或胸前,作為「走上主的道路」的標志。
第二年春,首批「十字軍」出征了,但他們回來時沒敢有把十字佩戴在背後,因為他們帶回來的不是夢想中的財富,而是恐怕一生都抹不去的死亡的陰影。
窮人的悲劇:
「到東方去!討伐異教徒!!解放聖城耶路撒冷!!!」彷彿得到了在冬季天空中盤旋的徹骨寒風幫助,克勒芒的呼聲在一夜之間就傳遍西歐大陸每個角落,各地的響應連教皇自己都感到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熱烈。對於虔誠的信仰者來說,還有什麼比聖地——那個基督受難、復活的地方更崇高呢?還有什麼比教皇——這個「聖彼得的代理人」的話更值得依賴呢?還有什麼比「異教徒」更可惡、更值得仇視的呢?對於財富和土地的追求者來說,還有什麼比到傳聞中極度富庶的東方去冒險更吸引人呢?還有什麼比對外擴張領土更具誘惑性呢? 幾乎所有人都行動起來,以自己的方式組織隊伍參與其事。這當中卻沒有包括歐洲最強大的三位君主,因為主教冊封權的問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法國國王腓力一世、英國國王威廉二世(紅臉威廉或譯作威廉·盧弗斯,由於人名、地名的翻譯上各有差異,為方便諸位,以後盡可能都羅列出來)都被教庭禁止參加這次行動。在這三大君主內心深處有沒有一絲的悔意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英法兩國不久就跟羅馬城修復了關系,但也可能是他們不希望被處以「絕罰」。(絕罰:拉丁文Excommunicatio的意譯,直譯為「斷絕往來」。這是教會給予神職人員和教徒的一種處分,受處分者的教籍被革除,「靈魂不得入天堂」。在中世紀的歐洲,遭絕罰者是沒有人願意與他來住的,教庭常用來對付世俗帝王,因為帝王一旦被「絕罰」,臣民以前對他所立的一切誓詞與義務就即時無效,不需再對其效忠。)
原本規定出發的時間是聖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2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有一支隊伍踏上了征程,他們的領袖是法國亞眠修道院的隱修士彼得。這個彼得,據說在前往耶路撒冷朝聖時遭受到「異教徒」的「不公平、粗暴的對待」,他返回歐洲後到教皇面前哭訴,並稱自己在聖墓前得到基督的指示,要他回來號召人們前往拯救耶路撒冷。
彼得很有宣傳鼓動的才能,他在法國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召集了一支約二萬人的隊伍向萊茵河地區進發,這支被丘吉爾稱為「積極而渙散」的隊伍幾乎全部都是農奴或貧農,他們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群,對擺脫眼前的貧苦與飢餓的心情比其他階層更為迫切;他們也是西歐社會里最缺乏知識的一群,在宗教信仰上的執著與狂熱比其他階層更為高漲,因此,他們很容易就被聲稱得到上帝指示而來的彼得煽動起來。更令人驚訝的是,歐洲各地更多的農民也紛紛涌來追隨彼得:在神聖羅馬帝國,「著名」的「光蛋騎士」華爾特帶領著一支萬餘人、以平民百姓為主的隊伍來了;在法國,「無人不識」的「窮漢騎士」羅吉特帶著萬餘人來了;斯堪的納維亞的農民來了、英國的農民來了、西班牙的農民來了、義大利的農民也來了,他們有的孤身上路,有的拉家帶口,有的駕著牛車,有的騎著瘦馬,有的徒步而行,有的扛著用自己全部家當換回來的長矛,有的帶著自己的農具,有的只拿著一隻木製的十字架,有的甚至赤手空拳;沒有向導,就用山羊和雌鵝引路,總之一切聽天由命。他們衣衫破爛的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新綴著一個十字,他們的內心響徹著一個聲音:參加十字軍,就可以安居樂業,就能夠逃避債務,不管是殺人或被殺,靈魂都將直升天堂,這樣的好事還能上哪去找呢? 就這樣,大約有八萬人雲集在萊茵河畔。盡管搞不清楚通往聖地的路在何方,盡管此行生死未卜,盡管當中沒有幾個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盡管裝備極差、組織紀律鬆散,但他們還是懷著一腔對信仰的熱忱,分五批出發了!
渡過萊茵河之後,窮人十字軍們才發現他們面臨著一個大難題:隊伍沒有任何補給!怎麼辦?有的人到附近的城市和村莊去乞討,但是經歷了七年大荒,到哪裡找這么多的物資提供他們呢?這時候,急紅了眼的十字軍身上的流氓性就顯示出來了——搶!彼得的隊伍在法國時就曾經干過這種勾當。於是,這支「上帝的隊伍」就象強盜一樣開始沿途燒殺搶掠,自多瑙河向東的路上漸漸有了血腥味——在匈牙利,窮人十字軍攻佔了塞姆蘭,奪走了錢財和4000多個匈牙利人的生命;在拜占庭的國土上,窮人十字軍洗劫了貝爾格萊德和尼什郊區。然而,當地人民頑強的抵抗也使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塞爾維亞的總督用武力狠狠地教訓了這群不速之客,窮人十字軍在這一戰中損失近半。終於,在保加利來的索菲亞,窮人十字軍與拜占庭達成妥協:他們不再搶掠,並且保證在一座城市前停留不得超過三天,那麼拜占庭方面就為他們提供補給。1096年秋天,窮人十字軍終於抵達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此時只剩下約3萬人左右。拜占庭皇帝亞歷克修一世早就對這支隊伍充滿了厭惡,為了避免君士坦丁堡遭受任何意想不到的損失,拒絕讓他們進城,並且很快就送他們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讓他們到小亞細亞去打塞爾柱突厥人。長途跋涉之後窮人十字軍已經疲憊不堪,他們既沒有統一的指揮,也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只是懷著對「異教徒」的仇恨,就向塞爾柱突厥人的重鎮尼西亞撲去。
塞爾柱突厥帝國在此時已經分裂成摩蘇爾、大馬士革、安條克(安提阿)、的黎波里、阿勒頗(阿萊普)等數個彼此帶有敵意的地區,其中在小亞細亞成立了羅姆蘇丹國,尼西亞便是它的首都。得知有敵對的軍隊渡海過來,突厥人自然不敢怠慢,連忙組織力量迎擊。
可憐的西歐農民們,他們連做夢都沒想過會面對如此強有力的對手,經過兩場如同屠殺游戲一樣的「戰斗」之後,窮人十字軍被突厥人的劍矢所擊潰,僥幸保住性命的,在彼得的帶領下,由亞歷克修一世安排返回歐洲。雖然亞歷克修一切都做得小心翼翼,但彼得認為「上帝的隊伍」絕不可能輸,一定是拜占庭人從中作梗。這也為日後拜占庭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十字軍東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1993年美國學者亨廷頓( SamuelP.Huntington)提出《文明的沖突》學說,便被人認為帶 有當年的東征思維。
亨廷頓的想法是,文化認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歷史經驗、語 言、民族血統、地理、經濟環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 經濟結構更不容易改變。冷戰過後,世界上的政治意識形態沖突基本 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就是不同文明間的沖突。
亨廷頓把人類文化圈分為西方、儒家(指中國)和回教這三大塊 ,圍繞其間的還有印度、日本、拉美、非洲、佛教(東南亞、蒙古、 西藏)和東正教文化圈。他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應該注意儒家和 回教匯流所帶來的挑戰。
不少論者指出,亨廷頓學說的一大盲點,是把歷史上的許多沖突 說成是人類文化差異所導致,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因素:物質利益和發 展空間(即便被認為出於"宗教"原因的十字軍東征也如此)。亨廷 頓也沒看到,不同文明的表層盡管形式各異,但人類的終極關懷是一 致的。大家同向心靈探索,將有機會進入大同,不一定要沖突。
東征最終變了質
在1095年後的200年間,至少出現過8支十字軍,如果把兒童十字 軍和其他較小的十字軍活動計算在內,則最少有11支,動用的總兵力 不下三四百萬。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軍可算是成功的。
後來幾次的十字軍在小亞細亞和回教軍反復較量,不過,就是沒 有辦法再取得像第一次東征那樣的成績。整個運動到了後來也完全變 質,不但出現基督教徒自相殘殺的局面,也演出了"兒童十字軍"的 鬧劇。
以下是較有代表性的首4次遠征背景與結局:
第一次十字軍(1096-1099)
背景:教皇烏爾班二世呼籲歐洲教徒組軍遠征,以援助東羅馬帝國在 中東反抗土耳其人,並解放耶路撒冷。
結局:十字軍收復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和埃德薩等4個王國。
第二次十字軍(1147-1148)
背景:回教軍滅埃德薩王國,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組織第 二次十字軍。
結局:土耳其軍分別擊敗德軍和法軍,十字軍無功而還。
第三次十字軍(1189-1192) 背景:回教英雄薩拉丁率領回教軍滅耶路撒冷王國。德皇腓特烈一世 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獅心理查)再組十字軍。
結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結果一氣之下撤軍回國。德皇在渡河時不慎 淹死。獅心理查和薩拉丁訂下休戰3年的協議後,在回國途中被奧地 利公爵綁架,英國以10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
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第四次十字軍。
結局:十字軍進軍途中,東羅馬帝國發生皇位糾紛。十字軍以平定內 亂為名,攻陷並洗劫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建立拉丁帝國。十 字軍從此名譽掃地。
十字軍東征是典型的宗教戰爭。它的命運也和其他的宗教戰爭一樣, 因為宗教理想和現實的出入,而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最終淪為殘 酷的玩笑。
不過,為當時人民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的十字軍,卻正面地改變了西 方的歷史命運,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
在政治上,十字軍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潰。十字軍的墮落,使歐 洲人開始對羅馬教廷失去信心。許多諸侯和騎士在戰爭中客死他鄉, 也削弱了這些封建勢力。
在文化上,十字軍東征讓當時落後的西歐人民,接觸和吸收較發 達的東羅馬帝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今天,英文中的零(zero)、市 集(bazaar)、風險(risk)等詞彙,都是從阿拉伯文字演變過來的。
在經濟上,十字軍把東羅馬帝國的貨幣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業 概念(如支票、信用狀、股份公司組織)帶回西歐,為歐洲日後發展 資本主義鋪平道路。 如果沒有十字軍,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們的世界也就 大不相同了。
十字軍東侵
1095年11月,法國克萊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封建主、騎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風中,萬頭贊動,人聲嘈雜。
太陽升到了樹梢,只聽得一陣號角伴著鼓聲,一隊人舉著巨大的十字架從遠處走來,後面是一輛裝飾華美的大馬車。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頭和泥土築成的約3米高的檯子中央。教皇烏爾班二世從停在台旁的車中走出,登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執長矛的衛兵在檯子四周肅然環立。
人群安靜下來,人們的視線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著這場宗教大會的主角發話。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舉起手中的《聖經》,用銅鍾般洪亮的聲音說:"上帝的孩子們,現在,在東方,一個叫做什麼'伊斯蘭教'的異教教徒們,正在迫害我們的東正教兄弟。耶穌聖墓的聽在地,聖地耶路撒冷已被那些異教徒們佔領。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那些異教徒是一群惡棍、魔鬼。主已經在召喚我們,去投入戰斗,到耶路撒冷去,去消滅那些惡魔,去解放'聖地'!為解放'聖地'而戰的人,將來他的靈魂都可以升入天國!"
聽眾狂熱的宗教情緒被煽動起來,"拯救東方兄弟"、"消滅異教徒"、"解放聖地"的喊聲此起彼伏,回盪在曠野。教皇繼續說道:"教民們,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裡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的!"
如痴如狂的騎士,封建領主和平民們,歡呼著,跳躍著,爭先恐後擁上前,向教皇的隨行人員領取一塊紅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這塊十字紅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員。
教皇的號召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西歐各地。飽受災荒之苦的農民,渴望到富庶的東方發財的騎士以及一心想著擴充自己政治經濟勢力的大小封建領主們,紛紛組織成了十字軍。
第二年春天,法國北部、中部和德國西部窮苦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分別從本鄉出發,踏上了征途。他們衣衫襤褸,有的還拖家帶口,幻想著到富饒的聖地去安家樂業。然而,這批烏合之眾的"窮人十字軍",歷盡艱辛到達小亞細亞草原時,他們遇到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裝備精良的鐵騎。一場惡戰之後,"窮人十字軍"大部分被殲滅,只有一些人僥幸逃回,他們帶回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悲傷與慘痛的記憶。秋天時,由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從法國、義大利和德國西部出征。他們由封建領主率領,武器准備精良,組織也比較嚴密,總數約四萬人。經過小亞細亞半島,向耶路撒冷挺進。
這時的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等地處在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統治下,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些各自獨立的小國。面對這支強悍的十字軍,這些小國難以組成統一的反抗力量。十字軍一路得以勝利進軍。終於在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一萬多名無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殺死,鮮血流成了小河。
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著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然而,這些國家並不穩固。到1187年時,東方人民在能征善戰的領袖薩拉丁領導下,最後消滅了十字軍主力,收復了耶路撒冷。德國皇帝、英國和法國的國王又組織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侵,也都以失敗告終。
13世紀初組織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計劃是乘坐威尼斯船隻去進攻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東羅馬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早已忘記了收復"聖地"的聖諭,暴露出了他們所謂的征討異教徒不過是侵略的借口。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
十字軍遠征共進行了8次,歷時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軍佔領的最後一個陸上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軍東征告終。
在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騎士、封建領主和教會大發橫財,卻沒有給勞動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成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
而最悲慘的還是"兒童十字軍"。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煽動下,3萬多名兒童參軍。他們大多是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在法國馬賽集合後,被送上木船渡海"東征",結果,有的船遇風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賣為奴隸。在德國,也有2萬兒童受騙參軍。他們好容易翻越阿爾卑斯山,就餓死了一大半,剩下幾千人到了義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兒童十字軍"坑害了5、6萬天真無辜的孩子。
從1096年到1291年間,這場斷續進行的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
⑩ 「十字軍」的歷史
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散稱「十字軍」。 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十二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 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教廷在「拯救聖地」的名義下,號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去奪回被伊斯蘭教控制的耶路撒冷,並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200年的侵略性遠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先進的科學、經濟與文化,因而它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佔領了耶路撒冷,他們干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戰爭的禍根。
11世紀末,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慾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另外,當時的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成為「光蛋騎士」,他們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為生;除了騎士外,西歐的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獨占該地區的貿易,因而也積極參與了十字軍。還有就是農民,他們受到了封建主越來越重的剝削和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所以他們夢想尋找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出路,所以才逐漸被教會所蒙蔽,被騙往東方;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會」,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這些原因促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中近東地區混亂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的時候,不知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早已垂涎東方富庶的西歐教俗兩界,由天主教會發起,以驅逐塞爾柱突厥人、收復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十字軍東侵。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散稱「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九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神廟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約翰騎土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巴巴羅薩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蘇丹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