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有五大神醫,他們醫術如何
名醫:伏義氏
一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葯鼻祖之一,《易傳·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帝王世紀》稱:「伏義嘗百葯而制九針」,我國醫界千餘年來尊奉為醫葯學、針灸學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對...
名醫:李延
李延(162~1697),原名彥貞,字期叔、我生,號辰山、寒村,上海南匯人。後遷松江,明大理評事李中立之子、名醫李中梓之侄。早年習舉業,師事同郡舉人高孚遠,為得意門生。明亡參與復明抗清斗爭至桂林投唐王,失敗後避居浙江嘉興,後入平湖祜聖宮,以醫自給。治病多奇效,醫名大盛。著有《脈訣匯辨》十卷,校正重刊賈所學《...
名醫: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獻論述神農...
名醫:黃帝
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明刨造很多,如:養蠶、舟車、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術等,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造發明醫葯之記載。《帝王世紀》說:「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
名醫:薛雪
薛雪(1661~175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而齊名。早年游於名儒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雪並非專一業醫者,但他於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
名醫:岐伯
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宋代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
名醫:伯高
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家,黃帝臣。晉代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撰《黃帝針灸甲乙經》,曾指出:「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侯,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可知伯高之為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特長,同時,對脈理亦多有論述。
名醫: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人。祖父除(釒九),康熙十八年(1679)鴻詞科翰林,任檢討職,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大椿白幼習儒,旁及百家,聰明過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研歷代名醫之書,速成深邃。懸壺濟世,疵饕┬裕?渲林?..
名醫:雷公
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擅長於教授醫學之道,望色診斷與針灸醫術等。「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在關於針灸論述上與黃帝討論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診斷疾病的理論。從《素問》中以及《靈樞》內容來看,可知雷公從黃帝...
名醫:趙學敏
趙學敏(約1719~1805),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馬,遷龍溪知縣。乾隆間(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醫合葯,賴以生者數萬人。學敏與弟學楷,皆承父命讀儒學醫。學敏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歷、醫術、葯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匯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葯之地...
名醫: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
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一說涅陽故城在今南陽市與鄧縣之間的稂東鎮,地屬鄧縣)人。(按《水經注》:「涅陽,漢初置縣,屬南陽郡,因在涅水(今趙訶)之陽,故名。」張仲景的里籍自來眾說紛雲,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范行准氏定為南陽蔡陽,嗣後廖國王、張炎二氏考涅陽故...
名醫:華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於醫葯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曹操聞聽華佗醫術精湛,徵召他到許...
名醫:沈括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屬浙江)人,曾舉進士,歷仕三司使、軍器監及司天監等職。政治上支持王安石變法革新,積極參預制訂新法、整頓鹽政、興修水利、抑制兼並及發展生產,又參預軍制改革,率兵擊敗西夏進犯。後因徐禧失陷永樂城,牽連坐貶。精研科技及醫葯學,曾編撰《夢溪筆談》、《修城法式條約》、...
名醫: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於世醫之家。祖父為鈴醫。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歲中秀才,三次赴武昌鄉試未中,遂專志於醫。李氏博學多藝,鄉試失利後...
名醫:張志聰
張志聰(約1630~1674),字隱庵,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遂棄懦習醫,師事名醫張卿子,窮研醫理,於《內經》、《傷寒論》頗有心得。構侶山堂於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數十人,講論醫學,為中醫醫學教育民間授徒形式之一大發展。著《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論宗印》、《金匱要略注》、《侶山堂類辨》、《本草崇原...
名醫:傅青主
明末清初人。名山,別字公它。山西陽曲(今太原市)人。博涉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提倡「經子不分」,目的在把諸子和六經列於平等地位。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通醫學。傳有《傅青主女科》和《名醫:張景岳
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學醫於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注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其醫論以「明陰陽、辨六變」為綱,用以分析人體生理活動及病機變化。曾倡「陽非有餘,真陰不足」論,治法注重補益「元陽」及「真陰」,並自訂不少醫...
還有很多.......
B. 中國歷史上六大最具影響力的神醫,你都知道誰
NO.1:皇甫謐
自號玄晏先生,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後世稱之「針灸鼻祖」。現在的針灸醫學不但在國內得到飛速發展,並且已經風靡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批准,把針灸列為治療專項,到處受到人們的歡迎。正因為如此,皇甫謐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唯一與孔子齊名於世界文化史的歷史名人。
NO.2:扁鵲
扁鵲(前407—前310),漢族,又號盧醫,渤海莫(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從司馬遷的不朽之作《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鵲既真實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扁鵲創造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
NO.3: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219年),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人。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NO.4: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NO.5:華佗
華佗,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青囊書》已佚。
NO.6:孫思邈
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C. 在中國歷史上有那些著名的醫生
1、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後徙居潤州丹陽。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葯物學家,集賢殿修撰蘇紳之子。
蘇頌出身閩南望族,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拜相。他執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宋徽宗時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謚「正簡」。
蘇頌好學,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葯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
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鍾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2、林道飛
林道飛(生不詳),字宏中,晚年號含雲逸叟,將樂縣人,明朝名醫。他以醫術高超、多行善事而享譽閩中,曾任福建太醫。耆年(老年,約60多歲)賑飢濟貧,病者投劑立效。
尤好施不倦。年八十三。子孫世其業。病人服用他開的方劑,葯到病除。他晚年熱心公益,經常拿出錢糧賑飢濟貧,還捐田120畝給含雲寺。林享年83歲,著有醫書《濟世良友》傳世。
3、熊宗立
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號道軒,別號勿聽子。明代著名醫家。福建建陽崇化里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鄉建鰲峰書院,為子孫肄業之所,故熊宗立自稱「鰲峰後人」。熊宗立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熊鑒(彥明)精醫。
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讀醫書,從熊鑒學醫,長大又隨劉郯學習校書、刻書、陰陽、醫卜之術,深得奧旨。熊宗立得家傳師承,學術底蘊頗為厚實。壯年後,結合自己的祖傳醫術,從事醫療和醫書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從而成為一位整理出版醫學書籍的刻書家和醫學家。
4、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5、李辰生
1916年,李辰生於日據時期的台灣嘉義,1945年台灣光復,他獲得了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一名漢族人成為社會地位極高的醫學博士,這在當時的台灣極為罕見,
1949年4月,他毅然投身革命,並經朝鮮輾轉東北;解放後他參加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醉心於祖國的醫學教育和醫學事業,並在文革中紮根遵義十年;63歲時,趕上改革開放春潮初涌,他又南下「創業」,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醫學院眼科主任。
D.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個神醫
名醫:伏義氏
一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葯鼻祖之一,《易傳·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帝王世紀》稱:「伏義嘗百葯而制九針」,我國醫界千餘年來尊奉為醫葯學、針灸學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對...
名醫:李延
李延(162~1697),原名彥貞,字期叔、我生,號辰山、寒村,上海南匯人。後遷松江,明大理評事李中立之子、名醫李中梓之侄。早年習舉業,師事同郡舉人高孚遠,為得意門生。明亡參與復明抗清斗爭至桂林投唐王,失敗後避居浙江嘉興,後入平湖祜聖宮,以醫自給。治病多奇效,醫名大盛。著有《脈訣匯辨》十卷,校正重刊賈所學《...
名醫: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獻論述神農...
名醫:黃帝
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明刨造很多,如:養蠶、舟車、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術等,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造發明醫葯之記載。《帝王世紀》說:「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
名醫:薛雪
薛雪(1661~175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而齊名。早年游於名儒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雪並非專一業醫者,但他於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
名醫:岐伯
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宋代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
名醫:伯高
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家,黃帝臣。晉代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撰《黃帝針灸甲乙經》,曾指出:「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侯,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可知伯高之為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特長,同時,對脈理亦多有論述。
名醫: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人。祖父除(釒九),康熙十八年(1679)鴻詞科翰林,任檢討職,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大椿白幼習儒,旁及百家,聰明過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研歷代名醫之書,速成深邃。懸壺濟世,疵饕┬裕
E. 中國歷史上有那些神醫////////
扁鵲,淳於意,華佗,李時珍,張仲景,孫思邈,
F. 中國古代十大神醫是誰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時珍、葛洪。
1、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2、葉桂
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
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3、孫思邈
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
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4、李時珍
字東璧,又名李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5、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G. 中國神醫排行榜都有誰在上面
孫思邈、李時珍、華佗、張仲景、扁鵲
1、扁鵲是戰國時期的醫學家,他擅長的是"針石"、"服湯"、"熨"等,他的醫術高超,被古代人稱之為神醫,他擅長的方面很多,五官、兒科、甚至是婦科,因為聞名天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如果對醫學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一本叫做難經的書,這本書相傳就是扁鵲所著。扁鵲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5、李時珍是明朝時期的醫學家,他可以說是繼承家業,我想大家對於李時珍也不陌生,他結合自身的經驗寫出了本草綱目,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巨著。本草綱目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極高的評價。
H.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名醫神醫
導讀:現在的西醫,因為見效快頗受當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是否真那麼不值一提?我倒覺得,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沒有研究過就沒有發言權,本人雖沒有研究過,但一直認為中醫是值得發揚光大的,不說中醫,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名醫們,他們是指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皇甫謐、葛洪、朱震亨、李時珍、錢乙、葉天士十位著名的醫學家。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
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華佗
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
皇甫謐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著有《針灸甲乙經》、《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洪精曉醫學和葯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
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錢乙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彥修,生活於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華(今浙江義烏縣)人,家居於丹溪,故後人尊稱為丹溪翁,亦稱為朱丹溪。自幼好學,師事朱熹的再傳弟子許謙學習理學,精通文哲,至四十歲才開始習醫,首先自學《素問》,而後又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門下。羅知悌雖為河間弟子,但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學,故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東垣、王海藏諸家之書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當時名家之說,開拓了知識范圍。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朱氏自創新說,自成一家之言,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郁的辨證治療方法,於醫學理論的發揮及雜病的治療作出了貢獻,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
I.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個人愚見,三人中當以「醫聖」張仲景之醫術為最高!
為便於對其進行總結介紹,現分別將三人之生平簡介如下:
扁鵲之術據傳可起死回生,活死人而肉白骨,醫技如神;華佗可開顱破腦,刮骨療毒,又創出麻沸散,實足以為外科之祖、萬代醫宗,而當之無愧。但可惜的是,二人之術法及其醫法醫技之屬,史書所載均語焉不詳,不太清晰;加之二人均無醫案及醫、葯學典藉傳世以為佐證,故此致二位醫技如神的大家,似乎只是更多地流於傳說而已,無法確知其端的備細!
且現據有限的歷史記述而言,二人生平多遊走於權貴豪門之室、帝王將相之家,可查證的濟世救民案例不多!故此可以認為其醫治對象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實踐經驗當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張仲景則不然,醫聖之生平重大事跡在史書中記述清楚,准確而且詳實,一言一行有史可查,有據可證。且張仲景長期遊走於基層民間,深諳民生之苦,數十年間一直奔波於瘟疫大流行區域內治病救人,活人無數,屬於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平民醫生,只以治病救人為宗旨,淡看名利,不計得失!故此,三人中應以醫聖平生診治之病例為最多,當然其綜合診療救治經驗也應該最為豐富!
據載: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 其所著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故據現存史料而言,當以張醫聖之醫法、醫技、醫案等更為清晰准確詳實,並再據此而論其醫術為三人中最高!
J. 古代神醫有哪些,中國古代十大神醫排行
中國古代神醫有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和朱震亨。
1、扁鵲
朱震亨元代金華人,人稱丹溪翁,又稱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早年學習理學,後改為習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
羅氏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杲諸家之學盡傳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諸家之說,結合個人見解和臨床所得,加以發揮,提出人身之中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