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的1935年

中國歷史上的1935年

發布時間:2021-03-01 00:29:30

㈠ 1935年到抗戰期間歷史事件

1935,華北事變;1936,西安事變;1938,武漢會戰;1940,百團大戰;1942,皖南事變;1945,日本投降。

1、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後,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

這樣,繼東北之後,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占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2、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5、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首都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舉行受降儀式,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㈡ 1935年中國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1月上旬至2月中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聲勢浩大的群眾反帝運動,同武漢政府的外交談判相結合,迫使英國侵略者不得不將漢口、九江英租界交還中國。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所取得的重大勝利。

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回湖南考察農民運動。2月16日,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已經不是宣傳而是立即實行的問題。3月,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駁斥了黨內外懷疑和指責農民運動的論調,總結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豐富經驗,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2月1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工人舉行總罷工。21日,總罷工發展為第二次武裝起義。蔣介石的軍隊在上海附近按兵不動,坐視軍閥部隊殘酷地鎮壓起義的工人。起義失敗。

2月,瞿秋白將他同彭述之的爭論,寫成了《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的小冊子,批評了以陳獨秀、彭述之為代表的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

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舉行。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聯合起來,挫敗了蔣介石在南昌另立中央的企圖,通過了旨在限制蔣介石個人獨裁的一系列決議。但是,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三中全會選舉當時還遠在國外的汪精衛擔任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主要領導職務,並繼續讓蔣介石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隨即以總司令的名義調集嫡系部隊至滬寧一帶,在帝國主義和買辦性的江浙財閥的直接指使和援助下,加緊准備反革命政變。

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參加的中央特別委員會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經過30個小時激戰,打敗軍閥部隊,佔領上海。蔣介石的軍隊乘機進駐上海。

3月24日,共產黨員參加領導的北伐軍第六軍、第二軍擊敗敵軍,佔領南京。英美帝國主義的軍艦炮轟南京,發出了加緊干涉中國革命的信號。蔣介石利用總司令的職權,命令第六軍、第二軍開赴江北,調嫡系部隊進駐南京。

3月30日,毛澤東、彭湃、方誌敏和國民黨左派鄧演達等,經湘、鄂、贛、粵、豫等省農民代表聯席會議的選舉,組成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執行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隨即對發展各地農會組織、擴大農民武裝、建立農村革命政權和解決土地問題等,作了具體部署。

4月1日,汪精衛由德國回到上海,當天蔣介石向他提出兩件事:「一是趕走鮑羅廷,一是分黨」。4月初,汪同蔣介石舉行秘密會議。蔣介石等主張立刻用暴力手段「清黨」;汪精衛則主張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來解決共產黨問題。4月5日,陳獨秀和汪精衛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說「國民黨領袖將驅逐共產黨,將壓迫工會與工人糾察隊」等等,都是所謂謠言。

4月上旬,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往武漢。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收繳工人糾察隊的武器,捕殺工人和共產黨員 。隨後,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也相繼發生反革命大屠殺。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反革命的「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相對立。同時,奉系軍閥和蔣介石相呼應,也在北京捕殺共產黨員。李大釗、陳延年、趙世炎、汪壽華、蕭楚女、熊雄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英勇犧牲。

4月14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關於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告全世界無產者、農民及一切被壓迫民族書》,指出蔣介石已被帝國主義所收買,已成了帝國主義強盜的同夥,工人運動的敵人。

4月16日,周恩來等致電中共中央,建議武漢迅速出兵討伐蔣介石,中共中央的多數人和共產國際都反對這一建議,而跟著武漢國民黨中央主張繼續北伐,希望在北伐中同馮玉祥所部會師,打通同蘇聯的交通線,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付蔣介石。

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誓師繼續北伐,向河南的奉軍進攻。從4月下旬至5月下旬,北伐軍同奉軍主力激戰於豫南,擊敗奉軍。

4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蔣介石屠殺革命民眾宣言》,號召人民起來打倒蔣介石。

4月22日,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團於漢口發表宣言,譴責蔣介石是民族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工具。

4月25日,武漢舉行了30萬人的反蔣大會。與此同時,兩湖地區許多縣鎮的農民紛紛舉行反帝討蔣群眾大會,江西40萬有組織的農民也聲討蔣介石的反革命罪行。

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代表80人,代表黨員57900多人。大會的中心議題是確定黨在緊急時期的任務。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會議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決議案,並根據這個決議案的精神,批評陳獨秀犯了忽略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右傾錯誤,但大會沒有提出任何切合當時實際的糾正右傾錯誤的辦法。大會通過的《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中雖然指出,五卅運動以來,我們黨「只注意於反帝國主義及反軍閥的斗爭,而忽略了與資產階級爭取革命領導權的斗爭」,以致沒有能夠有效地防止蔣介石的叛變,但對於當時的形勢並沒有作出符合實際的具體分析。議決案把蔣介石的叛變當作整個資產階級的叛變,把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都當作革命的對象;把已經由汪精衛、唐生智控制的武漢國民黨和武漢政府當作工農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對汪精衛、唐生智繼續抱有很大的幻想。大會通過的《土地問題議決案》反復強調土地革命的重大意義,認為「在革命的國民政府之下」的幾個省里,可以深入進行土地革命,而不知道在武漢控制政府和國民黨的那一股勢力並不能成為農民運動的支持者。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雖然強調爭取無產階級領導權、建立革命民主政權和實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是會議對於無產階級如何爭取革命領導權,如何領導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如何對待武漢政府和武漢國民黨,特別是如何建立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等問題,都沒有根據當時革命發展的危急局勢,提出有效的具體措施。大會選出29名中央委員和11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維漢、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譚平山7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陳延年、周恩來4人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瞿秋白四人(以後又增補李維漢)為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繼續被選為總書記。

5月1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到會代表60餘人,代表團員5萬多人。會議選出新的團中央局,任弼時當選為書記。

5月18日至30日,共產國際執委第八次全會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會議期間,共產國際給中國共產黨發來指示,要求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地主的土地;並且推動國民政府去支持土地革命,用提拔一批工農領袖參加領導的方法,改造國民黨領導機關;動員2萬左右黨員、5萬革命工農,編成新的軍隊,作為武漢政府的「可靠近衛軍」,以便用來解除不可靠的軍隊的武裝。組織以有聲望的國民黨人為首的革命軍事法庭,懲辦反動軍官。這個指示的實際內容,就是幻想依靠武漢的汪精衛等人採取措施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於6月1日收到這個指示時,鮑羅廷和維經斯基表示一時無法執行,羅易也表示難於實現。6月5日,羅易向汪精衛出示這個指示,第二天又給他一個副本,成為汪精衛分共的一個借口。6月15日,陳獨秀致電共產國際,表示完全同意共產國際的指示,但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5月21日,在蔣介石、汪精衛唆使下,湖南的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即馬日事變),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及其他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這個事變是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右派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右派公開合流的信號。

5月,湖南、湖北的農民運動繼續發展,兩省農會會員增加到700多萬人;有些地方的農民群眾自動起來插標分田。許多地主出身的國民革命軍軍官,更加仇視農民運動。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亂後,兩湖的土豪劣紳紛紛反攻倒算。

6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解除蘇聯顧問鮑羅廷和加倫等140餘人的職務。

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汪精衛、譚延(門+豈)、唐生智等在獲知共產國際的5月緊急指示後赴鄭州,與馮玉祥舉行會談,密謀反共。6月20日至21日,馮玉祥同蔣介石等南京國民黨首領在徐州舉行會議,決定反共、反蘇,實行寧漢合作。

6月19日,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漢口舉行,到會代表400餘人,代表會員290餘萬人。大會號召工人階級同農民、小資產階級結成堅強的同盟,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叛變,並繼續深入開展革命斗爭。

6月30日,中共中央舉行擴大會議,通過《國共兩黨關系決議案》。決議仍然承認汪精衛等控制的國民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決議表示「現在參加政府工作之共產黨分子,為圖減少政局之糾紛,可以請假」,「工農等民眾團體均應受國民黨之領導與監督」,「工農武裝均應服從政府之管理與訓練」,企圖以投降式的讓步來拉住汪精衛。汪精衛更肆無忌憚地煽動「分共」。

7月4日,中共中央常委舉行擴大會。陳獨秀主張:國民革命各軍招兵時,農民協會的會員和自衛武裝可應征加入。毛澤東指出:「不保存武力,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無辦法。」毛澤東還主張「上山」,並預料「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陳獨秀停職。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對政局宣言,譴責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反動罪行,撤退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同時發表了《國民革命目前行動的政綱草案》,表示中國共產黨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7月14日,武漢國民黨中央秘密召開了分共會議。國民黨左派傑出代表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曾派代表到會發言,竭力反對分共。但是,汪精衛等不顧宋慶齡等左派的堅決反對,悍然決定了「分共」計劃。當天,宋慶齡發表聲明,堅決抗議武漢國民黨中央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革命政策,推行反革命「新政策」。

7月15日,汪精衛召集武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作出了關於「分共」的決定,公開背叛了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隨後不久,汪精衛等就和蔣介石一樣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遭到慘重失敗。中共中央臨時常委迅即決定實行武裝反抗,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黨所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等武裝2萬餘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佔領了南昌。這次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革命軍隊的新時期。8月3日開始,前委按照中共中央的原定計劃率領部隊陸續撤離南昌。由於缺乏經驗,沒有與江西等省的農民運動結合,起義部隊在南下廣東途中,於9月底10月初在潮汕地區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而失敗,保存下來的武裝,一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繼續堅持斗爭;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移到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和粵贛邊境打游擊。

8月7日,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0人,候補中央委員3人,中央監委、中央軍委、共青團中央、湖南、湖北的代表八人。共產國際代表羅米納茲和中央秘書處負責人也參加了會議。瞿秋白、李維漢主持會議。會上,首先由羅米納茲就召開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報告。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臨時常委會作報告。瞿秋白在報告中分析了當前政治形勢,指出了中央領導機關的右傾錯誤給革命事業帶來的嚴重危害,提出了黨的工作方針和任務。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就國共兩黨關系、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堅決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主要任務。會上,許多同志發言總結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毛澤東批評黨中央在國共合作中沒有積極去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他指出,今後黨的「上級機關應盡心聽下級的報告」,「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議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顧順章、王荷波、李維漢、彭湃、任弼時等9人為委員,周恩來、鄧中夏、毛澤東、彭公達、李立三、張太雷、張國燾等7人為候補委員。8月9日,臨時政治局的第一次會議,選舉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為常委。隨後,臨時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並派王荷波、蔡和森赴北方局、張太雷赴南方局工作。

8月22日,宋慶齡在赴莫斯科前發表聲明,重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譴責「國民黨冒牌領袖們所領導的反動勢力危害了三大政策」的罪行。同年12月14日,國民黨南京政府下絕俄令:「各省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領事,一律撤銷承認。所有各省之蘇俄營商業機關一並勒令停止營業。」18日,宋慶齡在莫斯科電斥蔣介石,指出蔣等此舉如果實行,將成為歷史上「誤黨誤國之罪人!」

9月,毛澤東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被派到湖南,和湖南省委一起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湖南平江、瀏陽的農軍,鄂南崇陽、通城的部分農民武裝和安源的工人糾察隊等。起義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共5000餘人。毛澤東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起義軍總指揮。9月9日,參加起義的部分工農群眾開始破壞粵漢鐵路線上的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的鐵路。11日,湘贛邊界地區開始舉行武裝起義。起義部隊分別從江西省的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會同湖南省平江、瀏陽地區的農軍,准備會攻長沙。起義軍先後取得了老關、醴陵、瀏陽、白沙東門市等戰斗的勝利,佔領了醴陵、瀏陽縣城和一些集鎮。但由於強敵反撲,起義軍在戰斗中相繼失利。毛澤東迅速命令起義部隊第一、三團與第二團余部,到瀏陽的文家市集中。前委在文家市召開會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並於20日帶領部隊撤離湘東地區,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9月29日,起義部隊共1000人左右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改編。經過改編,起義軍從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黨在部隊中建立了各級組織,特別是把支部建在連上,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10月,起義軍到達井岡山,開始了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9月,中共鄂中特委在湖北省沔陽等地領導農民群眾舉行秋收起義。同月,中共瓊崖(即海南島)特委書記楊善集和王文明、馮平、馮白駒等分別領導樂會(今屬瓊海縣)、萬寧、瓊山 、定安、臨高、澄邁等地農民舉行武裝起義,並開始了創建革命軍隊和瓊崖根據地的斗爭。1928年春,工農革命軍改編為紅軍,馮平任總司令。同年夏,成立瓊崖蘇維埃(即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王文明任主席。當紅軍在敵軍進攻下遭受嚴重挫折後,在王文明、馮白駒領導下繼續堅持斗爭。

9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關於「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決議案》,放棄國民黨的旗幟。

9月底至10月初,中共中央陸續遷往上海,並在武漢設立長江局,由羅亦農負責。

10月下旬,中共確山縣委和農軍負責人馬尚德(楊靖宇)在河南省確山縣劉店領導農民起義。起義勝利後,縣委決定正式建立確山農民革命軍,並以劉店為中心堅持游擊戰爭。

10月底至11月初,繼9月廣東省海陸豐起義失敗後,海陸豐地方黨組織,在董朗等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配合下,又領導海陸豐及附近地區農民舉行武裝起義。不久,彭湃回到海陸豐,主持中共東江特委工作。陸豐、海豐先後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928年1月,由廣州起義軍余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進入海陸豐地區,增強了海陸豐的革命力量。2月底3月初,陸豐、海豐縣城相繼被敵人佔領。隨後,在優勢敵人進攻下,包括海豐、陸豐、紫金等縣的革命根據地遭受嚴重失敗,少數人員轉入附近山區,繼續進行斗爭。

11月,潘忠汝、戴克敏、吳光浩等領導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武裝起義,建立了黃安農民政府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黃安縣城失守後,一部分隊伍先後轉移到黃陂木蘭山地區和河南光山縣的柴山堡一帶,堅持革命斗爭。同月,中共鄂北特委在湖北省棗陽縣領導農民起義。

11月至翌年春,江西省萬安、泰和、贛縣、興國等地的農民武裝,在中共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分別領導下,先後舉行武裝起義。

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在瞿秋白領導下,於上海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原則上通過了《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14日中央常委會議修改審定)等文件,並增選周恩來、羅亦農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這時,在革命處於低潮形勢下,黨的組織和工農革命群眾運動遭到敵人的極大摧殘。共產黨員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近6萬人減至1萬多人。然而這次會議在共產國際代表羅米納茲的「左」傾思想指導下,卻錯誤地認為這時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所謂「不斷革命」,革命形勢仍在繼續高漲,反對退卻,要求繼續進攻,命令少數共產黨員和群眾去執行毫無勝利希望的武裝暴動的總策略。這種「左」傾盲動主義,在實際工作中給黨造成了許多損失,引起了黨內許多同志的批評和抵制,到1928年初即在許多地方停止執行。同年2月初,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擴大會議通過的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也批評了這次「左」傾錯誤。4月30日,中央政治局討論並接受了這一決議案。至此,以瞿秋白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即在全國實際工作中基本結束。

12月11日,趁粵桂軍閥混戰,粵軍主力離開廣州之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黃平(黃平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時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內務委員和外交委員,後於1932年12月在天津被捕叛變)、周文雍、惲代英、楊殷、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廣州工人赤衛隊等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以蘇兆征為主席(因病未到職,由張太雷代理)。在廣州的蘇聯、朝鮮、越南的部分革命者參加了起義。由於優勢敵人的猖狂進攻和起義部隊沒有及時轉入農村,這次起義遭到了失敗。張太雷英勇犧牲,剩下的部分武裝和人員轉移到海陸豐等地區農村,繼續進行革命斗爭。

中國歷史上1919年至1935年的重大事件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㈣ 1921年度1935年中國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

1、共產黨成立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2、孫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5、遵義會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㈤ 1935年中國革命背景

1935年:
1月:遵義會議。
8月:我黨發表《八一宣言》,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0月: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㈥ 求1935年到1949年間中國所以的重大歷史事件,越詳細越好,求大神解答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軍會師,長回征勝利結束
1936年答12月————————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台兒庄戰役
1940年秋——————————百團大戰
1945年4月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底————————國共開始重慶談判
1946年———————————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民黨政權垮台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㈦ 1935年12月9號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 又稱為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並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來到。

(7)中國歷史上的1935年擴展閱讀:

「一二·九」運動的背景: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以後,接著向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控制察哈爾,並指使漢奸殷汝耕在冀東成立傀儡政權。

國民黨政府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所謂「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抗日救國。

12月9日,北平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等口號,從四面八方湧向新華門,向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請願,並向北平分會提出六項要求:

(一)反對所謂防共自治運動;

(二) 公開宣布中日之間交涉經過;

(三)不得任意捕人;

(四)保障地方領土安全;

(五)停止一切內戰;

(六) 要求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這些愛國的正當要求遭到國民黨當局的無理拒絕,愛國學生當即舉行示威遊行。國民黨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鎮壓,打傷和逮捕了很多學生。

第二天,全北平市學生實行了總罷課。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市民三萬多人,在天橋舉行市民大會。

大會通過了「不承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收復東北失地」等決議案,並舉行了示威遊行。在廣大群眾壓力下,原定於12月16日成立的「冀察政務委員會」被迫宣布延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二·九運動

㈧ 1920到1935年中國處於什麼時期誰當政局勢如何

1928年之前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28之後是國民政府時期。

1、1920~1924是直系統治時期

直皖戰爭爆發,直系與奉系結盟,未及半月,皖系即敗下陣來,直系曹錕、吳佩孚成了北洋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著反對皖系武力統一的旗號上台的,然而當他們上台後,就以中央政權的名義實行武力統一政策。

2、1924~1928是奉系統治時期

直系垮台後,奉系控制了北洋政權。他們抬出皖系首領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實際則在背後操縱。段祺瑞提出召開「善後會議」,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各派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縱橫捭闔,敵與友之間根本無一定之分。

3、1928~1949是國民政府時期

主要是蔣介石掌權。北伐戰爭消滅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蔣介石在形式上完成全國的統一。

1927年~1935年,各種派系的軍閥一大堆,各自佔地為王,十分混亂。奉系、皖系、直系等軍閥皆有,美國、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的勢力作為依靠,誰也不服誰。

(8)中國歷史上的1935年擴展閱讀:

讓人操碎心的北洋政府

1912年,德高望重的孫中山出面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這時候大清的勢力仍然存在,但實際的掌舵人早就已經是袁世凱了,袁世凱的北洋軍在當時勢力仍不容小覷,於是就出現了北洋軍和革命軍PK的局面。

袁世凱知道共和的潮流不可逆,而自己也不願意放棄這個稱霸天下的機會,於是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

1913年,宋教仁被暗殺,孫中山一口咬定是袁世凱所為,遂在7月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但是終以失敗告終。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矛盾爭端的先例,開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袁世凱開始稱帝,一下子激怒了眾人,蔡鍔、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紛紛不支持,開始討伐他,3年之後,心力憔悴的袁世凱就逝世了。

段祺瑞的皖系軍閥最先把持了中央政權,勢力范圍最大。於是馮國璋、孫傳芳、曹錕等直系軍閥沒過幾年就將皖系軍閥擊敗,使其退出了歷史舞台。

除了直系、皖系,還有東北土匪出身的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和頑強奮斗,奉系軍閥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北洋軍就這樣四分五裂了。

當然除了這些大軍閥,還有很多地方軍閥,滇系(蔡鍔)、桂系(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晉系(閻錫山)、西北軍閥(馮玉祥)等等。隨著各地軍閥混戰的繼續,黃埔軍校也隨之成立,蔣介石被任命為校長。

而後孫中山的與世長辭,蔣介石通過一系列運作掌握了黨內大業,繼續著北伐事業。1928年,張作霖在返鄉途中被炸死,兒子張學良主持大局,宣布東北旗幟。自此,全國再無北洋無色旗,北洋軍閥時代就此落幕。

㈨ 1935年中國發生了哪些事情

發生過以下事件,按照事件排序:

一、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陳雲、博古,候補委員有王稼祥、劉少奇、鄧發、何克全,會議批評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中共中央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


二、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移師北上。根據敵情的不斷變化,毛澤東等採取高度靈活的運動戰方針。1月29日,紅軍經土城、猿猴場(今元厚)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2月18日至21日,又揮師東進,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

三、3月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在此以前,1934年11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在巴中縣清江渡召開會議,確定向西進攻,在川陝邊界擴大根據地的方針。遵義會議後,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曾電告張國燾令紅四方面軍向西進攻以策應中央紅軍渡江北上。

四、5月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一部和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在陝北安定會合,成立了以劉志丹為總指揮的西北軍委總指揮部。

五、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由於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順利進入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下旬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橋。6月上旬翻越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6月12日,紅一、四方面軍前鋒部隊在懋功東南的達維地區會師。

六、5月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在華北製造事端,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對華北統治權的要求。7月,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與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達成協議(習慣上稱「何梅協定」),攫取了中國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

七、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在巴黎《救國報》上正式發表。

八、8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召開會議,繼續對張國燾進行耐心的說服工作,通過了《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重申兩河口會議確定的戰略方針。

九、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繼續討論紅軍的戰略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夏洮戰役後的行動問題的報告。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

十、9月9日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央北上方針,電令右路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後,與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當即緊急磋商,決定率領紅一、紅三軍先行北上。

十一、9月俄界會議後,黨中央率領紅一、紅三軍繼續北上,迅速突破甘肅南部的天險臘子口,翻過岷山,佔領哈達鋪。這時根據俄界會議決定,將紅一、三軍和軍委直屬隊改編為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十二、10月19日紅軍抵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至此,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

十三、11月7日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隨後即糾正陝北肅反中的錯誤,釋放了劉志丹等一大批被錯誤拘捕的幹部,挽救了陝北的黨、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十四、11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抗日救國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

十五、11月紅軍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直接指揮下,在陝西GE07E縣(今富縣)直羅鎮全殲國民黨東北軍一○九師,接著又在張家灣地區殲國民黨東北軍一○六師一個團,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十六、12月6日為了適應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討論改變對富農的策略問題,並作出《關於改變對富農策略的決定》。

十七、12月9日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北平愛國學生數千人,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和組織下,沖破國民黨政府的恐怖統治,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喊出了「反對華北自治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

十八、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開始舉行政治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劉少奇、鄧發、張浩(林育英)等人。

㈩ 1935年中國歷史事件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1935年 一二.九運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的1935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