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
一、雲南鼠疫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1898年,爆發於印度孟買的大鼠疫,使上千萬印度人喪生。
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續至1959年,當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1)中國歷史上哪些地方發生過瘟疫擴展閱讀
鼠疫的傳播和預防
一、傳染源
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
二、傳播途徑
1、蚤叮咬的傳播方式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
2、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三、易感人群
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群。
『貳』 介紹一下歷史上曾發生的嚴重瘟疫
莫斯科黑死病(1971年)
莫斯科最初出現鼠疫跡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變成流行性大瘟疫。當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設立隔離區,銷毀被污染的財產,關閉公共浴池等。此次大瘟疫造成市民的極度恐慌和憤怒。整座城市的經濟陷入癱瘓,主要是因為許多工廠,市場,商店,和行政大樓已被關閉。接下來是糧食嚴重短缺,造成大部分莫斯科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低下。為逃避瘟疫,貴族階級和有錢人紛紛離開莫斯科。1771年9月17日早晨,大約1000人再次聚集在Spasskiye門口,要求釋放被俘的反政府武裝分子和消除隔離。軍隊試圖驅散人群,但無法驅散,最終只能再次鎮壓暴亂。大約300人被監禁。9月26日,卡拉辛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 手下的一名政府官員被派往莫斯科恢復社會次序。為減輕瘟疫帶來的影響,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為市民提供工作機會,發放食物給他們,最終平息了莫斯科民眾的不滿情緒。
馬賽大瘟疫(1720 – 1722)
1720年,馬賽遭逢瘟疫侵襲,這是該市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難,也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瘟疫之一。
1720年,法國馬賽突發瘟疫,影響了整座城市和周邊城市,造成1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來得快,去得也快,馬賽很快從瘟疫中恢復過來。經濟只用了短短的幾年就恢復了,並發展很快,貿易擴展到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截至1765年,人口增長恢復到1720年之前的水平。這場瘟疫不像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破壞性那麼大。
這場瘟疫結束得快與法國政府採取的強硬措施不無有關。政府規定如馬賽市民與普羅旺斯和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來往或溝通將會被處以死刑。為加強隔離,還建立了瘟疫隔離牆.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古羅馬「安東尼瘟疫」是因為傳染而引起的。據史書描述得此傳染病的症狀為:劇烈腹瀉,嘔吐,喉嚨腫痛,潰爛,高燒熱得燙手,手腳潰爛或是生了壞疽,感到難以忍受的口渴,皮膚化膿。
在近東打戰士兵回到羅馬帝國,帶來了天花和麻疹,傳染給了安東尼的人們。傳染病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第一位是維魯斯(Lucius Verus),於169年染病而死,第二位是他的繼承人馬可·奧勒略·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做帝王做到180年,也因被傳染難逃厄運。
9年後瘟疫再次爆發。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5百萬。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瘟疫對羅馬帝國的社會和政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好藝術領域的影響。上面這幅圖上的坑裡的遺骸就是傳染病死者的屍骨,讓人觸目驚心。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有專家認為此疫即鼠疫。雅典鼠疫是一場毀滅性的傳染病,襲擊了整座古希臘羅馬城。
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場毀滅雅典的瘟疫的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身強體健的人們突然被劇烈的高燒所襲擊,眼睛發紅彷彿噴射出火焰,喉嚨或舌頭開始充血並散發出不自然的惡臭,伴隨嘔吐和腹瀉而來的是可怕的乾渴,這時患病者的身體疼痛發炎並轉成潰瘍,無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觸碰,有些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盪,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於此病,吃了躺得到處都是的人屍的烏鴉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
當時正處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正當雅典勝利垂手可得時。據說鼠疫由比雷埃夫斯傳入雅典,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食物和日用品來源地。斯巴達和地中海東部一些地方也受到疾病的襲擊。
此瘟疫曾於公元前429年和427年冬天兩次死灰復燃。現代歷史學家不同意鼠疫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的原因的說法。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戰爭的失敗為馬其頓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最終,建立了羅馬帝國。據史料記載,此次瘟疫以多種形式爆發,包括傷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
米蘭大瘟疫(1629–1631)
1629年至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倫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
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義大利曼圖亞。在三十年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疾病,當他們撤退到義大利中北部時,將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為13萬,在這次瘟疫中染病而死的人數高達6萬人。
美洲瘟疫(16世紀)
歐洲人到來之前,這里居住著400萬到500萬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數都在16世紀幾十年間死去,有歷史學家甚至稱它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不過,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不是歐洲人的槍炮,而是他們所帶來的瘟疫。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洲人就已經經歷了多次致命傳染病的浩劫,也從中找到了治療一些傳染病的方法。但是,美洲之前長期與歐亞非大陸隔離,印第安人也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歐洲人的疾病隨著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之旅後開始蔓延到新大陸。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來說卻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麻疹和天花。因此阿茲特克人等中美洲原住民即使擁有歐洲人攻不破的城牆,但卻被外來的瘟疫打敗。
瘟疫摧毀了阿茲特克。1521年,當墨西哥殖民者的軍隊開始圍攻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的堡壘時,他們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攻一次次被擊退。受到重創的西班牙人原以為阿茲特克人會趁機發動致命反擊,但是城堡里的軍隊卻遲遲不見有什麼動作。這給了西班牙人喘息的時間,8月21日,他們發動了新的攻勢,卻並沒有遇到任何反抗。而城堡里的情形讓他們自己也難以置信:死屍遍地,到處彌漫著腐屍的氣味,比西班牙軍隊更致命的力量已經橫掃過這個城市,那就是瘟疫。
有人曾經認為,是落後的武器和技術讓美洲印第安人敗給西方殖民者。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歐洲人的先進武器一直是他們獲勝的關鍵,但是當時的西方火槍並不先進。印第安人很快發現,雖然火槍威力巨大,但要瞄準卻不容易,他們對於新武器的畏懼感也隨之消失。而且印第安人弓箭的遠程威力也並不遜色。在15世紀時候,拉美印加文化就已經達到了鼎盛,他們修建田地,社會分工明確,造就了繁榮的經濟,他們的天文地理知識足以讓現代人驚嘆。然而,就這這樣一場瘟疫卻讓這樣一個並不落後的種族在短短幾十年間瀕臨滅絕。
實際上,歐洲傳染病的蔓延速度完全超過了殖民者向美洲大陸的推進速度,那些從海岸居民口中得知歐洲人到來的印第安人,多半也同時被感染上了新的疾病。因此,當殖民者在16世紀20年代抵達智利時,這里的印加文明已經遭遇上了天花的重創,整個王室幾乎都被瘟疫奪去了生命。而新的王位之爭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這才使得西班牙人有可乘之機。
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當時瘟疫導致盛行的原因。傳染疾病菌多從動物身上變異而來,先傳染給人,然後才在人類群體中傳播。由於歐洲農業歷史悠久,家畜眾多,在幾千年來與病菌的頻繁接觸已經形成適應性;印第安人則不是,農業的欠發達讓他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觸的經驗,肌體很少遭遇此類病菌,也就全然沒有免疫力,所以在天花面前潰不成軍。而非洲人由於較早和歐洲人接觸,也擁有相似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而疾病的傳播也可以是雙向的。當時,唯一一種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它奪走了大量的歐洲人的生命。
倫敦大瘟疫(1665-1666)
倫敦大瘟疫是指一場於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 。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
瘟疫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來自法國,1665年4月,兩個法國海員昏倒在倫敦西區特魯里街與朗埃克路口,後來他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引起了大范圍的傳染。另一種說法是說鼠疫病毒來自荷蘭,這種疾病自1599年起就在荷蘭當地傳播了。瘟疫襲擊的第一個地區是倫敦的聖吉爾斯教區。1664年底至1665年初的冬天,就已經有病例在那裡出現,但直到1665年開春,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衛生條件的急劇惡化,疾病才大規模迅速地傳播開來。到了1665年7月,瘟疫已經遍布倫敦城。當時的國王查爾斯二世以及他的家人都被迫離開了倫敦前往牛津郡,但市長和參事仍在堅守崗位。而一部分神職人員、醫生和葯劑師也因此忙碌了整個夏天。滿大街都是負責瘟疫的醫生,雖然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執照。
由於這場瘟疫的蔓延非常之快,人們不得不將患病者所住的房子都連人封死,在緊閉的大門外漆上紅十字,上面寫上「上帝保佑」的字樣,嚴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時間,由專人從窗口送進食物和水。成千上萬的病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凄慘地死去,最多時一周死去的就不下萬人。時至9月上旬,原來熙熙攘攘的倫敦城竟然完全變成了一座寂靜的死城。所有的店鋪關了門,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路旁長滿了茂盛的雜草。城內唯一能夠不時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運送屍體。每到夜晚,運屍車「咕隆,咕隆!」的車輪聲和那哀婉的車鈴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最初,這項掩埋工作只是在深夜進行,後來死者人數太多了,不得已也在晝夜進行了。死者的屍體被橫七豎八地裝到運屍車,運到各處的埋屍坑。在那裡,負責埋屍的工人們往往蒙面捂嘴,搖著鈴,口中念著:「安息吧!」匆匆把屍體倒入坑內,掩上薄土後,匆忙離開。
記錄顯示倫敦的死亡人數從每周1000-2000人持續上升,到1665年九月,平均每周已經有7000人死亡。到深秋時候,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到1666年二月,城市被認為安全到可以迎接國王了。而同時,由於與歐洲大陸的商貿交流,瘟疫傳到了法國。此後直到1666年九月,瘟疫仍在溫和的流行。9月2日和3日,倫敦城遭遇了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遭到感染了的房屋,這是狀況好轉的開端。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被感染的人群都已經死亡了。此後倫敦城在大火的基礎上重建,在這場瘟疫過後又獲得了的新生。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但是此次瘟疫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4世紀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漸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雄距東部的拜占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一向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所以一直試圖收復失地,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再現往日的輝煌。到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採取行動實現這一夢想。於是,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征服義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瘟疫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當時出現了許多詭異恐怖的情景:當人們正在相互交談時,便不能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就倒在地上;人們買東西時,站在那兒談話或者數零錢時,死亡也會不期而至。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
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匯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瘟疫,在恐懼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夠埋葬上萬具屍體的大墓,並以重金招募工人來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斷瘟疫的進一步擴散。於是,大量的屍體不論男女、貴賤和長幼,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了一起。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這次鼠疫引起的飢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
黑死病(1347 - 1351)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開始於十四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或中亞。在隨後的數年內由商人和士兵攜帶到俄羅斯南部克里米亞。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流行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14世紀20年代當此瘟疫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義大利,進入歐洲。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葯筒。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叄』 中國古代有什麼重大瘟疫及具體發生年限
根據歷史的記載,中國歷史上較大規模的瘟疫有700多次。許多種類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流行病都曾襲擊過這片土地。不過古人限於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常把這類瘟疫通稱為「疫」或「疫癘」。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瘟疫來勢兇猛,為禍劇烈,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再次是影響了局部戰爭的進程。據文獻記載,整個三國時期,發生瘟疫次數多達22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統帥的20多萬大軍,在作戰過程中,由於突遭瘟疫,戰鬥力急劇下降。《三國志》記載:「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假如曹操軍隊沒有瘟疫的影響,三國時期的歷史或許會改寫。
『肆』 歷史上有過哪些大的瘟疫呢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伍』 中國歷史上瘟疫都發生在什麼時候有哪些防治經驗
瘟疫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時不時地暴發。它是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總稱,種類非常多,天花、傷寒、鼠疫、黑死病等,是我們熟知的瘟疫。瘟疫的傳播性強度不一,危害性大,令人猝不及防,大家不免談疫色變。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疫災的記載。殷墟甲骨文中有關於「疾年」的記載,表達出當時人對瘟疫的初步認識。秦漢以來,有關於瘟疫的記載較為豐富,對於我們認識歷史上的瘟疫有很好的幫助。總體上看,中國的疫災頻度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漢代發生的瘟疫明確記載的有42次,主要發生在三類地區:一是南方和東部等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二是人口眾多的京師洛陽,三是行軍打仗中。東漢時,南方多次發生大規模的疫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荊州、九江、廬江、會稽諸郡;首都洛陽共有5次疫病發生,這顯然與京師人口眾多,疫病容易流行有關。疫災與自然災害的關系也很緊密,數據顯示,水、旱、飢荒與疫災的關系最為緊密。
一、暴發時間一般較長,短暫幾個月,長則數年。這對疫區的民眾來說殺傷力大,死亡率較高。如果是在王朝的後期大規模暴發,容易動搖政府的統治。東漢、明代的末年都是瘟疫流行。清末也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瘟疫,特別是東三省的鼠疫,對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是重大打擊。
二、范圍較廣,每次疫災可能涉及多省,每個時期涉及多地。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是重災區,都城是重災地,這與人口密集有很大關系。
三、從季節來看,春夏季較多,秋冬季較少。我們不能期望瘟疫在天氣轉暖後自然消失。
在與瘟疫長期斗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防疫經驗。一是通過祈福、求神實施禳災,二是政府積極指導救治。歷代政府一方面派遣使者、太醫等到疫區調查,治療,送葯,另一方面會組織患者隔離。唐政府曾屢次命令地方各州謄抄葯方、方劑,控制疫病傳播,抵制巫醫誤診,玄宗時下令抄寫南朝時期陶弘景撰寫的《神農百草經》,不久又組織編撰頒布《廣濟方》。可以看出中醫應對瘟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經驗。
瘟疫傳染性強,及時處理屍體也是阻止瘟疫蔓延的必要措施,歷代政府和慈善組織、個人都有出資掩埋屍體的措施。
實際上,很多瘟疫的消亡我們並不清楚原因。2003年的SARS病毒當時究竟是如何消失,我們其實長時期也不清楚。中外歷史上,瘟疫橫行曾多次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難以避免,成為大自然與人類相處的方式之一,人類雖然不歡迎它們,但要有接受它們的心態。
大災大難時,肯定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失,瘟疫首先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其次會帶來大量的次生災害,短期內肯定會帶來經濟的衰落,但多難興邦,一般都會走出來,迎來下一階段的繁榮,社會還會煥發新機。黑死病在第一次大流行時持續了7年(1347-1353),歐洲有1/3以上的人死亡,但卻因為對死亡的恐懼,開始了身體解剖和思想的啟蒙,誕生了歐洲文藝復興。瘟疫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促進了社會的新陳代謝。
瘟疫暴發,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會折射世間萬象,特殊時期,也更考驗人性,出現各種平時無法想到的狀況。對於處於困境時期的人類來說,如何生存下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防護物資緊缺,生活、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提醒我們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互相支持,盡量節省物資,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要隨意浪費!
我們所煩惱的事,可能有九成都不會發生,但未雨綢繆,還是非常必要的。大家利用身邊的條件多保護自己,關愛他人,病毒早晚都會消失,不要過於驚慌,實際上,恐慌用來對付病毒這樣看不見的敵人是沒有用的。大家熬過這次疫情,各國經濟會逐步恢復,當然,有些國家恢復得快,有些稍微慢一些。很多產業布局、組織形式,甚至人們的思維方式,因為這次疫情會發生改變。
『陸』 在中國歷史上,哪場瘟疫是死亡人數最多的
要說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瘟疫,當屬「漢末大瘟疫」。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前,中國人口達到了頂峰6000多萬人。但僅過了100年左右,中國人口就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只剩了1000多萬人。
漢末大瘟疫之後,中國雖然又爆發過多次不同程度的瘟疫,但沒有一次規模超過此次。1000多年後的「明末大鼠疫」導致的死亡人數也遠不及漢末這一次。
漢末大瘟疫之後,中國再爆發的瘟疫都相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這與醫療水平的進步是分不開的,最大的功臣就是「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
『柒』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鼠疫有哪些
1、東北鼠疫
東北鼠疫,又稱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北洋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
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採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2、明末大鼠疫
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3、1910年鼠疫事件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於傅家甸(今道外區)。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嚴防疫病傳染的辦法。
當晚參加會議的有俄提督羅柏,中東鐵路醫官、巡警總辦自治會議長畢爾克,華董張伯源、馮雲祥等。畢爾克首先通報了鼠疫傳播情況。
4、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部份港口在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已採取措施,以防鼠疫傳入。然而這些措施最終並未能完全防止鼠疫的擴散。
事實上,西方醫學在1898年以前對鼠及虱在鼠疫散布所起的作用仍未有充份的了解,最初大部份的防疫措施方法上皆有問題,因而成效不彰。1894年以後,鼠疫在香港幾乎每年皆有出現,成為風土病,直至1926年方才完結。
5、1949年張家口鼠疫
1949年張家口鼠疫是指在1949年10月至11月間,爆發於中國境內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今河北省省轄市)的一次鼠疫病。
至11月8日,察哈盟和察哈爾省共因鼠疫死亡75人,其它地區沒有發現因鼠疫死亡人員,同日,中央防疫委員會估計今後疫情不會繼續過大蔓延,但是要消滅疫症,仍然「尚需相當時日」。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並最終消滅。
『捌』 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有什麼
在醫療如此發達的現代文明,我們還會被疫情困住手腳,可想而知,在醫療技術落後、信息傳播緩慢的古代,人們勢必經常遭受瘟疫的侵襲,且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就是一場大災難。
古代針對瘟疫也沒有特效葯,不過針對一些常見的疫情,已經產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經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癒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無疑的病,康熙皇帝體質比較好,小時候得天花挺了過來,雖然也變成了麻子臉,但好歹保住命了,還因為身體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執政期間命令用人痘接種法,有概率地預防了疫情,1796年英國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了我國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這次肺炎疫情目前也是這樣,沒有特效葯,只能靠自身免疫的抵抗,我們沒有能力奮斗在第一線,起碼也盡量待在家裡,算是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戰勝疫情之日不久就會到來。
『玖』 歷史上出現過瘟疫最嚴重的地區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