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名詞解釋

中國歷史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1-03-01 00:09:37

㈠ 中國近代歷史名詞解釋

中國近代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到新中國成立(1949)為止。一部中國近代史回,就是答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㈡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

共和行政:厲王專制,利令智昏,派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忍無可忍,起而暴動,厲王出奔。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執政。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 年,這是中國史籍記載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國晉、楚主持的止息戰爭的盟會。公元前595-前594年,楚莊王率師圍宋國都九月,使宋國「易子而食,拆骸以爨」。十多年後,宋國右師華元利用其與晉國中軍師欒書和楚令尹子重皆為好友的有利條件,在晉、楚間進行撮合。前579年,晉上軍師士燮與楚公子罷遂在宋國都西門外訂立盟約。盟約規定晉、楚不以兵戎相見,同心憐恤諸侯,互通聘使。但晉、楚均無止息戰爭的誠意,盟約締結四年後,兩國發生鄢陵之戰,弭兵盟約失效。
胡服騎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發展騎兵,開拓北地。胡服騎射雖然引起貴族的不滿,卻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強大起來。趙惠文王(前298-前266)繼位後整頓內政,於是「民富而府庫實」。當時楚、齊相繼衰弱,趙國因此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雄的強國。
.三公九卿:秦朝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之下有九卿,他們的名稱和職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務。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讖緯: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以預占為特徵的神學體系。讖chèn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起源很早,戰國時流行於秦、趙等國。秦末農民大起義曾利用這種迷信形式,如《史記•秦本紀》所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陳涉世家》所載「篝火狐鳴」、「魚腹帛書」的故事。西漢中期以後方士們採集、製造大量讖言,結集為書。與此同時,以《公羊傳》、《尚書大傳》、京房《易》學、《春秋繁露》等為代表的西漢今文經學,依據其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理論,解釋社會政治現象,預占色彩日趨濃厚。哀、平之際,讖言迷信與今文經學中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神學合流,並吸收社會上流傳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雜占、符命、五德終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讖緯神學。王莽代漢,光武中興,都利用過讖緯中的圖讖符命。東漢時成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思想,極為盛行,亦稱內學,經過官方學者整理刪簡,逐漸定型,以符瑞預占為主的稱讖書,如《河圖》、《洛書》、《論語讖》等;附會儒家經義以言災祥符命的稱緯書,如《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七經緯等。其內容實質並無很大區別。經過石渠閣、白虎觀兩次經學會議,逐步完成其與今文經學的結合。其中既充斥荒誕迷信的內容,又包含一些天文、歷法、地理、農學、醫學、樂律等方面的科學史資料。如《尚書考靈曜》說:「地恆動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反映了當時樸素的地動假說。對於研究西漢後期至三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狀況、思想、宗教、藝術、風俗,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其社會政治觀所採取的五德相生說,及帶有影射性的神秘讖言,具有很大的煽動性,在王朝更迭時往往被用做膺受天命的依據,加劇社會的動亂。魏晉以來,歷代統治者數加禁毀,大部分已散失,難窺全貌。前人有數種輯本,以趙在翰《七緯》較佳。近年有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重修緯書集成》,最為完備。
中朝:1.臨朝之時。 2.漢代朝官自武帝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員。 5.偏安江左的東晉、南宋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西晉、北宋為"中朝"。南北朝時,亦稱南朝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時亦指中國。
清議:(對時政的議論;社會輿論。)東漢後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現了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稱為清議
黨錮:禁止某政治團體或派別中的人員任官職及限制其活動。
(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於169年將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並陸續囚禁、流放、處死數百人。後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
周原:周原包括今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一部分。古公亶父曾在此處營築城郭、宮殿、宗廟、房屋,成為周人的早期都邑。後來,周文王、周武王雖然遷都豐、鎬,但周原一帶仍是一處重要的政治中心。
宗周:(1).指 周 王朝。因 周 為所封諸侯國之宗主國,故稱。:(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豐 、 鎬 、 洛邑 亦稱為 宗周 。
成周:西周時期的東都,東周時期為王都。西周時期,東都唯一城,名成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西周覆亡,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遂稱王城。春秋中葉,周景王卒,發生王子朝爭位之亂。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王子朝之黨勢盛,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公元前510年,晉人率諸侯為敬王修城,此後,成周指周王新居之城(今河南洛陽白馬寺東),成周與王城分指兩地。敬王以下各王均居成周,直到最後的赧王才又遷回王城。
藉而不稅:(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善惡取於此,不稅民之自治也)

㈢ 中國通史名詞解釋

本書編寫特點
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 一書,是專門指導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詞解釋的輔導書。自2007年歷史學實行全國統考以來,名詞解釋成為必考題型,而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數據,名詞解釋又是歷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題型。本書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點高校近二十年歷史學考研真題和2007-2010年歷史學統考真題的基礎上,以「三段論」格式編寫而成。本書嚴格按照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編寫,同時根據名詞解釋的自身特點做了一些調整。與一般輔導資料相比,本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實用性強
本書在編寫時以考生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首先,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答名詞解釋的高分技巧與模式,即「三段論」法,是考生復習名詞解釋時必須掌握的技巧。其次,為考生提供了歷史學基礎科目1156條名詞解釋的簡明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簡單而便捷的復習方法。歷史學實行統考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考試大綱並未指定參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復習十餘本教材時,抓不住重點。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將名詞分為基礎類名詞和提高型名詞,其中基礎類名詞700個,是依照考試大綱內容而編排的,均為考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為了突出重點,便於考生復習,本書將基礎類名詞置於本書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時,考生可以將基礎類名詞與教材相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藉以抓住書中重點。在掌握基礎類名詞之後,考生復習教材時就會對書中的重點知識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詞涵蓋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礎類名詞。人物類名詞、史學史與歷史地理學名詞均放在了這一部分。提高型名詞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礎類名詞的前提下,在沖刺階段繼續學習使用的。
二、重視真題
本書精選近二十年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9所重點高校歷史學考研真題中的名詞解釋445條,供考生參考。該部分名詞占本書所有名詞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現象是,統考名詞多出現於重點高校已考真題中。如2008年統考名詞「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世界近現代史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2010年統考名詞「籌辦夷務始末」,曾在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通史、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廈門大學2000年專門史等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

㈣ 歷史名詞解釋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的印度起義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它嚴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加強了印度人民反英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國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在執政的43年(1805~1848)期間,為建立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權國家,他以富國強兵為總方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在政治上,使長期分裂的埃及社會復歸統一;繼而推行一整套嚴密的統治體系,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2)在經濟上,倡導獨立自主,全面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國內外貿易。 (3)在軍事上,廢除傳統的雇傭兵制度,實行徵兵制;按照歐洲方式改組陸軍,聘用西方軍事專家訓練新軍;大力發展海軍事業,建立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創辦軍官學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種學校。(4)在文化教育上,倡導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蘭宗教教育。

三、布爾人:荷蘭人在南非的後裔,種族歧視表現得最嚴重的是荷蘭人,到南非以後叫布爾人。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經過多年的;中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四、門羅宣言;1823年12月2日,門羅正式向國會遞送了一份關於美國反對任何歐洲殖民勢力干涉美洲大陸的政策咨文,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門羅宣言」。門羅宣言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這種傾向性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色彩。門羅宣言在客觀上維護了拉丁美洲獨立國家不受「神聖同盟」的武裝干涉,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圖。

六、《江華條約》;是日本與朝鮮於1876年2月26日在江華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是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自此,朝鮮對外開放,外國商品洶涌侵入,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七、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亦稱"東學黨起義",是朝鮮反對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朝鮮甲午農民戰爭雖告失敗,但它進一步動搖了朝鮮的封建制度,促進了朝鮮民族覺醒,對後來朝鮮人民反日義兵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八、國大黨;1885年12月28日,在孟買成立了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印度國大黨。印度國大黨的成立標志著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主義運動已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發展為全國性。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該黨的早期政治主張主要是要求實行代議制。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九、提拉克;印度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導人,國大黨小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歷史學家。二十世紀初在國大黨內組織和領導激進派,積極參加1905—1908年反英斗爭。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完全獨立。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

十一、印度支那聯邦;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

十二、「卡蒂普南」;19世紀末菲律賓的秘密革命組織。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奧等人創立於馬尼拉目的是團結菲律賓人民以武裝斗爭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實現獨立。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的要求,主張通過革命斗爭推翻殖民統治。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奧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體。

十四、奧斯曼青年黨人;被稱為土耳其新文學三傑之一的納米克·凱末爾及其同仁於1865年6月成立了秘密組織奧斯曼青年黨。奧斯曼青年黨人反對素丹封建專制制度,要求實行改革和立憲。

十六、阿拉比;伊斯蘭教神秘主義哲學家。他將思辨的蘇非主義發展為系統的神秘主義理論體系,歸結為「存在的單一」。他的主要著作《麥加的默示》和《智慧的珍寶》,通過伊本·法里德 、阿塔爾、魯米等人傳遍伊斯蘭世界,為整個蘇非派的發展提供理論框架。他死於大馬士革。被後人尊為大長老和宗教復興者。
十七、1884年柏林會議;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麥的主持下,舉行了柏林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個國家。會議同意:任何國家若要兼並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應該先將其意圖通知其他國家;對領土要求的承認必須取決於有效的佔領;各種糾紛應通過仲裁予以解決。會議還承認利奧波斯的「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即「剛果自由邦」的權利。

十八、「泛美主義」:拉丁美洲各國團結爭取民族獨立、抵抗歐洲殖民國家侵略的政治主張和運動。1889年美國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騙性口號,並倡導建立泛美聯盟,推行「泛美主義」,實質上把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泛美主義基本內容是:①美洲各國人民團結、抵抗歐洲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②美洲各國在貿易、經濟、社會、政治和軍事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③實現泛美團結並成立美洲國家聯邦。

十九、泛美聯盟;1889年以後由美國控制的一系列美洲國家會議逐漸形成的國際組織。為了獨霸西半球,美國利用門羅主義,接過「泛美主義」旗幟,成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設常設機構「美洲各國商務局」,由美國國務卿直接領導,是為泛美聯盟的前身。1938年召開第8次泛美會議,通過共同防衛法西斯侵略和維護不幹涉原則的宣言,決議建立「泛美外交部長協商會議」以加強西半球的聯防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加強對拉丁美洲國家全面控制。1947年同拉美國家簽署《泛美互助條約》,建立軍事同盟,確立了美國的盟主地位。1948年第 9次泛美會議上建立「美洲國家組織」,原來的「泛美聯盟」改組為它的秘書處。1970年「美洲國家組織」設立秘書處代替「泛美聯盟」。

二十、古巴獨立戰爭。1511年古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至1878年,古巴人民爆發了反西班牙統治的第一次獨立戰爭。1895年2月,民族英雄何塞·馬蒂領導第二次獨立戰爭。1898年美國佔領古巴。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國。

二十一、大陸聯盟體系 :第一大陸聯盟體系為德國提供了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安全保障。19世紀80年代初.稗斯麥通過各種外交努力.己經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復雜龐大的大陸聯陰體系。1881年.德、奧、俄二國續訂了二皇同盟條約。1882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轉身尋求德國的支持.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締結了二國同盟條約。1883年.羅馬尼亞因懼怕俄國的威脅.也加入了德奧同盟俱樂部。

(*^__^*) 嘻嘻,希望可以給分分哦!~~(以上只是簡單的說了,每個都是大問題,實在沒有辦法!只做參考吧!~~

㈤ 中國現代史名詞解釋

中國現代史名詞解釋
1、華盛頓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參加。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其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會議期間簽訂3項條約:①《四國條約》。 ②《五國海軍條約》。 ③《九國條約》。華盛頓會議簽訂的各項條約和通過的決議案構成華盛頓體系。此後,美日兩國之間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爭奪愈演愈烈。
2、九國公約
1922年2月6日,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條約規定 :「 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 」 。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3、互助論
互助論即互助的進化觀.它在清末傳入我國.《互助論》是無政府主義的主要活動家和理論家克魯泡特金在1902 年發表的一部著作。克魯泡特金以偽科學的方法來宣揚無權威、無政府、無國家的社會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宣揚這種社會比其他社會主義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會還要「完善」。由於互助論的科學性及其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修正與反思,使新世紀派和天義派接受了這種觀點,並在國內大力宣傳.但互助論能在中國產生較大的社會道德效應則應歸功於新世紀派的傳播.
4、醒獅派
又稱國家主義派,國民黨左派和當時與國民黨合作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國家主義是歐戰以後,「無產階級革命潮流高漲所激起的一種極反動的思想」,國家主義派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民族運動的死敵」,「干反革命事業的大集合」,「是最反動勢力的結晶」。國家主義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運動時期創建的少年中國學會的一部分成員在法國成立的中國青年黨,以及該黨黨魁曾琦、李璜回國後與左舜生等一起創辦的《醒獅》周報,故而國家主義派又稱醒獅派。
5、新村主義
日本學者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是將克魯泡特金的互助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北美的工讀主義燴於一鍋的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認為不需要實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只要在鄉村組織和推廣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並普及教育,就能戰勝資產階級,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會主義天國」。
6、人權派
人權派民主政治的實質就是仿效英美,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人權派根本反對獨裁製度,主張民主政治;人權派的民主政治具體表現為三權分立、多黨制和議會政治;但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是歷史的必然.
7、通道會議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後,蔣介石很快就判明紅軍的意圖,妄圖一舉消滅紅軍。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左」傾領導者才不顧紅軍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執意要按原計劃北上湘西。 12日,中革軍委臨時決定在這里召開緊急會議,著重討論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毛澤東極力說服博古等主要領導人,建議放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通道會議研究了軍事問題,雖然沒有就戰略方針的轉變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但促進了這個問題的解決,從而為爾後黎平會議決策紅軍戰略計劃轉變,作了必要的准備。
8、江浙戰爭
江浙戰爭又稱"齊盧戰爭"。直皖戰爭後,控制著北京中央政權的直系軍閥控實行賄選與"武力統一",遭到全國各方面的反對。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首先發出不承認曹錕為總統的通電,並和奉天的張作霖、廣東的孫中山結成反直三角同盟。吳佩孚為了擊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嚴防奉軍入關以外,在南方則利用孫傳芳進入福建,與陳炯明勾結起來壓制孫中山,以直系的江蘇督軍齊燮元奪取浙江,消滅盧永祥。1924年9月初,齊軍向盧軍發動進攻,江浙戰爭爆發。至10月12 日,盧永祥在孫傳芳和齊燮元的南北夾擊下,通電下野,逃往日本。江浙戰爭遂告結束。
9、新文化運動
包括「五四」前的啟蒙運動和「五四」後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時間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以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迷信,提倡科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學說和進化論思想,其性質仍屬舊民主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已是為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國作輿論准備,其性質屬於新民主主義了。
10、戴季陶主義
1925年6、7月間,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的戴季陶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以闡述三民主義為名,提出一套比較系統的反對容共政策的理論。戴季陶主義的出現,是革命高潮到來之際資產階級力圖分裂統一戰線的徵兆。它不僅促使國民黨新右派形成,為其反共奪權作了理論與輿論上的准備,而且助長了國民黨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動,並從思想上把國民黨的新老右派聯合起來,對革命統一戰線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戴季陶的反動觀點受到共產黨人的猛烈抨擊。
11、西山會議派
中國國民黨內的一個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派別。代表人物有謝持、鄒魯、林森、張繼、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謝持、鄒魯等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非法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因而得名。會後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廣州國民黨中央相對抗,並在北京等地設立地方分部。西山會議派的分裂活動遭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各級地方黨部的強烈反對。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通令取消打倒西山會議派等口號,恢復了謝持、鄒魯的黨籍,西山會議派從而與蔣介石集團合流。
12、兩廣事變
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1936年6月,兩廣地方實力派打出"抗日救國"的旗號,發動了兩廣事變,進行反蔣活動。蔣介石調集大軍,准備一舉進占兩廣,內戰一觸即發。由於全國輿論紛紛反對內戰,兩廣事件遂告和平解決。
13、中原大戰
1930年春爆發的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1930年3月,閻,馮,桂三派蔣領聯名通電反蔣,4月蔣介石下討伐令,空前規模的軍閥混戰在中原地區全面展開.到9中旬,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率軍入關,11月初,中原大戰以反蔣各派的失敗而告終.
14、改組派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政府內部的主要反對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於上海。主要發起人為陳公博、顧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變與「七"一五」政變後,國民黨內各派之間的權利之爭更加激烈,其中以蔣介石集團與汪精衛集團的矛盾最為尖銳。1928年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汪精衛集團在爭奪南京國民政府最高統治權的斗爭中遭到失敗。同年5、6月,陳公博、顧孟余在上海創辦《革命評論》、《前進》雜志,以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為號召,重新制訂綱領,改組國民黨。改組派是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影響較大的一個政治反對派,在削弱蔣介石集團的統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15、整理黨務案
蔣介石策劃中山艦事件後,1926年5月15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屆二中全會。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整理黨務案。主要內容是: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各高級黨部的委員比例不得佔1/3以上;共產黨員不得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國民黨員不得加入共產黨;共產黨須將其加入國民黨之黨員名單交國民黨中央保存;第三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以及中國共產黨對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的指示,均須先交國共兩黨聯席會議討論通過等。「整理黨務」即國民黨右派為限制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正當活動,破壞國共合作採取的組織措施。整理黨務案被通過,一些國民黨右派分子取代共產黨人充當國民黨的部長,蔣介石也乘機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和軍人部長等職。至此,蔣在掌握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以後,繼而篡奪了黨權、政權和軍權。
16、遵義會議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7、 一二"九運動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嚴重關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以極大的民族義憤投入了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中共繼續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對日作戰,挽救民族危機。中共的抗日救國主張,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發的"一二九"愛國運動,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標志著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8、西安事變
由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一意孤行,繼續調集重兵入陝,並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張、楊毅然實行兵諫,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經過中國共產黨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變遂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19、三二○事件
中山艦事件亦稱「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為了排斥共產黨人,奪取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軍權,指使歐陽格以黃埔軍校駐廣東省辦事處的名義,命令海軍的代理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調派中山艦到黃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艦開到黃埔。蔣介石卻誣指中山艦擅自開入黃埔,是共產黨陰謀暴動。20日,蔣介石以此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龍。扣押中山艦,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工人武裝,拘留第一軍第二師中的左派黨代表和政工人員四十多人,宣布廣州全市戒嚴,還包圍蘇聯顧問團住處。對這次事件,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主張依靠工農群眾,堅決進行反擊,打擊蔣介石的反動氣焰。但是,由於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採取退讓政策,以周恩來為首的全體共產黨員退出第一軍,蔣介石奪取了第一軍的軍權,三名反對蔣介石的蘇聯顧問被解聘回國。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打擊共產黨、篡奪領導權的開始。
20、法幣
法幣是在中國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法幣的發行,結束了中國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法幣後來因大量發行引發惡性通脹,在1948年由金圓券取代。有人認為:由國家銀行發行,以國家信用保證的法幣,使貨幣與價格波動的貴重金屬脫鉤,在當時的中國是一種進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現代國家金融體制下應有的特徵。法幣發行,統一了國內的貨幣,而通貨發行的控制權落在政府手中,國內白銀等硬貨幣,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對於時維持抗戰時中國的財政,法幣有不可少的功勞。但實施的實際效果是,官辦的銀行掠奪了民間的財富,使民眾的儲蓄化為烏有。
21、中東路事件
中東路事件,是對1929年發生的中蘇沖突的稱. 1928年,東北軍閥張學良將軍宣布歸附南京國民政府,同時宣布反共,中國實現了表面上的統一。1929年7月,張學良在南京蔣介石政府的支持下,開始驅逐中東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實權後的蘇聯政府宣布對華斷交,並命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准備武裝介入。在美國的調停下,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
22、廣田三原則
「廣田三原則」是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對中國駐日大使提出的所謂「對華三原則」,(一)中國應先徹底取締排日,並應拋棄倚賴歐美政策,採取親日政策;(二)中國終應正式承認滿洲國,暫時可對滿洲國為事實上之默認……;(三)來自外蒙之赤化,為日滿支三國之共同威脅…… 應依日方……之希望,作各種協力…… 廣田三原則」實質就是要求中國停止抗日活動,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攜」,承認日本對華北的權益
23、羅素來華
1920年,北京大學校長、歐美同學會總幹事蔡元培和傅桐教授聯名電邀羅素來華講學,羅素欣然接受。羅素一行10月31日到達北京,新學會、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團體紛紛請他演講。11月9日,羅素出席講學社的歡迎會,受到汪大燮、梁啟超等的熱情接待。進行演講,備受各界注目,特別是在知識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反響。當時社會上還成立了「羅素學說研究會」,並經常舉行討論會。
24、「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五四指示》.該指示決定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五四指示》揭開了解放區土地立法的序幕,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25、查田運動
1933年6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關於查田運動的訓令》,要求各級政府在查田運動中,堅決執行階級路線,以農村中工人階級為領導:依靠貧農,堅固聯合中農,向著封建半封建勢力作堅決的進攻。把一切冒稱「中農」、「貧農」的地主、富農,完全清查出來,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財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多餘的耕牛、農具、房屋,分配給過去分田不夠的及尚未分到田的工人、貧農、中農,富農則分較壞的勞動份地。2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查田運動的決議》,指出查
田運動是一場劇烈與殘酷的階級斗爭,要求各級黨組織依靠雇農、貧農,鞏固地聯合中農群眾,來反對和剝奪地主殘余與富農的一切反革命企圖。但又指出:決不容許任何消滅富農的企圖。只沒收他們多餘的農具與好的田地,分給他們以壞的「勞動地」。
26、關稅自主運動
1925年五卅運動後,北京段祺瑞政府在全國反帝倒段怒潮下,為迎合帝國主義,欺騙人民,在帝國主義的授意下提出在北京召開所謂的"關稅會議"。中共北京黨組織為揭穿帝國主義和反動政府的陰謀,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關稅自主運動。李大釗、趙世炎等共產黨人在北京黨團刊物發表文章揭露關稅會議的騙局。北京黨組織聯合國民黨左派多次組織民眾反對關稅會議的遊行示威,提出"要想真能得到關稅自主,只有民眾以自己的力量實行革命以後,自己宣布關稅自主"。1925年10月25日,北京學生聯合會、各界雪恥會、工人雪恥會等團體數萬人齊集天安門召開關稅自主大會,散發傳單百餘萬份,揭露帝國主義與軍閥政府互相勾結欺騙人民的陰謀。在全國人民的強力反對下,關稅會議時斷時續,始終沒有做出具體規定,以無結果而散。關稅自主運動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政府的統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覺悟。
27、「焦土抗戰論」
11月12日日軍攻佔湖南北部重鎮岳陽,威脅長沙。國民黨政府以焦土抗戰為名,密令張治中燒毀長沙,企圖以此阻止日軍的進攻。結果,全城房屋大部焚毀,燒死居民達2萬餘人,100萬戶人家被毀,財產損失無數。
28國民參政會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政府成立的一個咨詢性質的機關。1938年7月正式成立。4月12日,國民政府公布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規定國民參政會為咨詢機關,有聽取國民政府施政報告、詢問、建議之權。但所通過的決議案對國民政府並無強制執行的權力。遴選」的參政員大多是國民黨員,只有極少數是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黨派的代表。7月,第一屆參政會在漢口召開,156名參政員出席了會議。通過了《擁護抗戰建國綱領案》等決議案,發表了《國民參政會首次大會宣言》,並選舉了駐會委員。初期,由於國共兩黨和其他黨派與無黨派人士的努力,國民參政會對於團結全國人民,發揚抗日民主,推動全面抗戰,起了積極作用;後來由於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戰政策,逐步喪失其進步作用。抗戰勝利後,國民參政會成為國民黨的御用工具,終於1948年3月宣告結束。
29、「問題與主義」之爭
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得到傳播,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引起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反對。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31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他認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張「少談些主義」,是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胡適主張「多研究些問題」,是反對「根本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主張一點一滴地進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釗在《每周評論》35期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問題與主義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們的社會運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他針對胡適反對「根本解決」的觀點,指出「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問題與主義之爭」標志著新文化運動中統一戰線的內部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的公開分裂。通過論戰,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闡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關系,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30、盧溝橋事變
日本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於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縣(今屬北京市豐台區)盧溝橋製造的軍事沖突。又稱盧溝橋事變。日軍挑起事端、進而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後,中國軍隊在平津地區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作戰,稱為盧溝橋抗戰。中國人民進行的八年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中國歷史重要名詞解釋

是重要名詞,還是解釋?

㈦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名詞解釋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