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文化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1 00:03:12

⑴ 高中歷史文化常識

必修一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秦始皇 。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南京條約》 。

3、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 。

4、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 平型關大捷 。

5、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是 台兒庄戰役 。

6、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是 抗日戰爭 。

7、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 。

8、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9、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 辛亥革命 。

10、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 中共二大制定 。

1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義會議 。

12、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13、「一國兩制」構想首次得到成功運用是在解決 台灣 問題上。

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是 1953 年 周恩來 會見 印度 代表團時。

15、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 日內瓦會議 。

16、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 亞非萬隆會議 。

17、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十二銅表法》 。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是 《1787年聯邦憲法》 。

19、美國首任總統是 華盛頓 。

20、馬克思第一次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人類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發表的 《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

21、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個戰斗綱領是 《共產黨宣言》

22、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 工農蘇維埃 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社會主義 國家。

23、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是在 1961 年。

必修二

1、1763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是 英國 。

2、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 英國 ,並首先從 棉紡織業 業開始。

3、1866年,西門子 發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4、第一座中心發電廠是1882年 愛迪生 建立的 紐約市珍珠街發電廠 。

5、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是 維爾納計劃 。

6、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是 亞太經合組織 。

7、亞太經合組織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1993年在 美國西雅圖 舉行。

必修三

1、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的是 孔子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是 太學 。

2、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分別是 孔子 和 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 。

3、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 李悝 所著的 《法經》 。

4、在古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的是 紙 。

5、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金剛經》 。

使用銅活字印製的最大的一部書是 《古今圖書集成》 。

6、「書聖」是指 王羲之 ,「詩聖」是指 杜甫 。

7、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

8、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是 林則徐 。

9、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是 《四洲志》 。

10、當時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海國圖志》 。

11、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 」。

12、在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是 梁啟超 。

13、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 建成,標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 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島素 。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 氫彈 。

1970年用自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 送入預定軌道。

1984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 實驗通訊衛星 ,隨後第一顆實用通訊衛星升空。

14、1988年9月, 鄧小平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15、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 楊利偉 。

16、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的是 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工作框架序列圖 。

17、 1946 年 美 國研製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8、拜倫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長詩 《唐璜》 。

19、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的是 貝多芬 。

20、貝多芬最輝煌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他寫的 《英雄交響曲》 。

21、音樂史上最早在交響樂中加入合唱的作品,「音樂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傑作」是

貝多芬的 合唱交響曲 。

2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是 司湯達 。

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 《紅與黑》 。

23、列夫·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長篇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

其中他藝術上最完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 《安娜卡列尼娜》 。

24、俄國民族樂派成就最大的音樂家是 柴可夫斯基 。

25、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梵谷 。

26、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泰戈爾 。

27、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1918年 魯迅 發表的 《狂人日記》 。

28、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 盧米埃爾 兄弟在巴黎反映了人類第一部電影,宣告了電影時代的到來。

29、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電視」這一名稱的是 賽列克 。

30、1954年,美 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電視機。

31、搖滾樂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貓王」艾維斯·普萊斯利 (美國)。

⑵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知識體系怎麼弄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二、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六、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七、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⑶ 高三怎麼復習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

高中歷史課本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掌握各家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以及每個人的主張和代表作品,建議用列表的辦法對比記憶。
然後,儒家的演變是重點和難點。儒家思想經歷了春秋孔子創立,戰國孟子和荀子的初步發展,孔孟儒學也叫先秦儒學。西漢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漢代儒學,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沖擊,於是唐代的韓愈和李翺提出復興儒學。接著程頤、程顥等「北宋五子」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創立理學,即新儒學。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提出理在心外,要「格物致知」。之後,南宋的陸九淵和明代的王守仁分別將理學發展為心學,提出「心即理也」,理在心中,「致良知」。宋代和明代的儒學統稱宋明理學。
至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雖然他們挑戰正統,質疑孔子,反對專制,提出工商皆本等,但他們的思想仍然沒有跳出儒學的框架,只是在對心學的質疑中提出經世致用,將儒家的民本思想發展到的一個新高度,與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本質的不同。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全盤否定儒家思想。
建議將儒家思想各階段各代表人物的主張和代表作品也通過列表來掌握。

⑷ (ΦωΦ)高中歷史必修3本,按朝代順序整理中國古代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①先秦:
夏朝建立,「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商朝建立內外服制度,帶有神權色彩。經濟上,青銅冶煉技術。文化上,出現了甲骨文。
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禮崩樂壞,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潰;向官僚制度演變;出現了郡縣。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逐步確立;出現了鐵犁牛耕。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的基礎;出現了司南(指南針);屈原奠定中國浪漫主義的基礎;《詩經》則奠定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
②秦朝:
政治上,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官僚政治正式確立;軍功授爵制;思想文化上,焚書坑儒;小篆出現。經濟上重農抑商,此政策延續至清朝甲午戰後,後面不再重復提及。
③兩漢:
漢武帝實行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刺史制度;實行推恩令,選官制度是察舉制。經濟上,兩漢時期,牛耕進一步發展;冶鐵技術進一步發展;青瓷得到發展。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賦成熟。
④魏晉南北朝時期:
經濟上,白瓷出現;經濟重心南移;思想文化上,佛道興起,沖擊儒家思想。政治上,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⑤隋唐時期: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經濟上,筒車出現,嚴格的坊市管理;思想文化上,出現火葯;雕版印刷術;唐詩得到發展。
⑥兩宋時期:
政治上,分相權,設置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經濟上,積貧積弱,坊市制度崩潰,商品經濟發展;思想文化上,活字印刷術、宋詞得到發展;世俗文化興起;文人畫興起;理學出現。
⑦元朝:
政治上,設行省;經濟上,出現青花瓷;思想文化上,元曲。
⑧明朝:
政治上,廢除丞相、設立內閣;經濟上,棉布大面積推廣;海禁政策;出現僱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心學發展,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⑨清朝:
政治上,設軍機處;經濟上,閉關鎖國;出現商幫和會館;粉彩瓷出現。思想文化上,近代民主思想出現(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京劇形成。

暫時能想到的就這么多了,有些地方不全,也可能跟教材有些出入。具體請根據教材自己再總結總結,這樣記得會比較牢固。

⑸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政治經濟文化

中國古代政治的核心,就是加強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極力削弱宗室、地方和宰相的權力。 一、漢朝削弱宗室
(一)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刺史制度
(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
郡縣與秦無異,封國分王國、侯國,侯國受所在郡監督。同姓封王。 (三)推恩令,酎金奪爵 眾建諸侯少其力。
二、宋朝對地方權力的制約 (一)集中軍權 1、杯酒釋兵權
2、禁軍統領一分為三(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執掌統兵權,另設樞密院執掌調兵權,長官為文官。
3、實行更駐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統軍的將領不換。 4、地方精壯編入禁軍,強干弱枝。 (二)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 在地方設知州,還設通判監督知州。 (三)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在路一級設轉運使,把地方財政轉運到中央。 三、隋唐宋明清制約相權,鞏固皇權 (一)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執行。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二)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
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設立樞密使分軍權,宰相樞密使合稱二府,設三司使分財權。 (三)明朝廢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廢丞相,後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設立內閣,後權力越來越大。 清朝,康熙設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雍正設軍機處,內閣成了虛銜。

⑹ 高中歷史: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先秦諸子:百家爭抄鳴,兼收並蓄。漢賦:深閎華美,號稱鴻文。六朝駢文:注重華麗辭藻,但缺少真情實感。唐詩:宏大,意境高遠,題材多樣,光輝燦爛。宋詞:\「詩余」,講究韻律。話本出現,市民文學興起。元曲:\「詞余」,通俗易懂。明傳奇、明清小說:典型的市民文學。長篇小說出現。《金瓶梅》《紅樓夢》是其中翹楚。

⑺ 高中中國古代史

第一章

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3、區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傳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無道,商湯起兵打敗夏桀。

二、商朝興衰

1、建立: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鄭州)為都城。

2、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殷,故商朝又稱殷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3、奴隸制:實行殘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紂殘酷統治,社會矛盾尖銳,周武王滅紂,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周武王打敗商紂,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①是奴隸社會的國有土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②規定: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向周王交納貢賦。

③奴隸在井田上集體勞動。

(2)分封制:

①內容:周王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 建立諸侯國;諸侯要服從周王,向周王貢獻財物,隨從作戰。

②諸侯國:重要的諸侯國有齊、魯、燕、衛、晉、宋等。

③它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3、滅亡:

(1)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爆發「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的殘酷剝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第三節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一、農業和畜牧業

1、農作物:品種多,「五穀」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

2、耕作技術:集體耕作;農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銅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還用於拉車和祭祀。

二、手工業

1、 青銅器:
①主要手工部門,稱為「青銅時代」,商周達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銅器是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

③商朝青銅器生產規模大,產品供國王、貴族使用。

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安陽婦好墓最為典型。

3、紡織業:西周的絲織品已出現斜紋提花,還出現刺綉。

4、陶瓷業: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5、漆器: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紅漆碗;商周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藝來裝飾車。
第四節 商業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種類多,有車、船、橇等。

②商朝:重視商業和交通。商民善經商,後世稱經商之人為「商人」;以貝為貨幣;商朝都城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發達,有幾條寬廣的由都城通向全國的大道;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門和整齊的街道。二里頭夏都遺址已具有一定規模。

第五節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徵

① 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② 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族不斷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二、諸侯紛爭

1、春秋爭霸

(1)戰爭原因:周王室東遷後,勢力衰弱,諸侯不再服從天子。為爭奪土地、 人口和霸權,各諸侯之間進行兼並戰爭。

(2)齊桓公稱霸

① 任用管仲為相改革,成為東方強國。

② 打著「尊王攘夷」口號,聯合黃河中游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蠻,成為強大霸主。

③ 葵丘會盟,確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晉楚爭霸

① 公元前7世紀後期,城濮大戰晉國大敗楚國,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紀初,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稱霸中原。

(4)吳越爭霸

① 吳王闔閭先攻入楚都,成為長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踐嘗膽雪恥,滅吳,成為春秋時最後一個霸主。

2、戰國兼並戰爭,戰國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晉國國君。

(2)「田氏代齊」:田氏取代姜氏為齊國諸侯。

(3)齊魏交戰:公元前4世紀中期,中原形成齊、魏兩強交戰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戰(又稱「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削弱。

(5)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強秦與趙軍在長平交戰,秦軍大勝。這是戰國時期兼並戰爭中規模最大、死傷最多的戰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華夏族外,四周還有匈奴、東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響: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莫定了基礎。
第六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社會經濟

1、表現

(1)農業

鐵農具:鐵器使用開始於西周;春秋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使用范圍擴大。

牛耕:牛耕逐漸推廣,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區普遍用桔槔來灌溉;春秋楚國孫叔敖修的芍陂、戰國秦國李冰的都江堰、秦國的鄭國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業

冶鑄業:

①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

②金銀錯新技術和雕鑄藝術,使青銅器更精美。蓮鶴方壺是珍品。

漆工藝:出現採用夾芝技術的精巧漆器。

紡織業: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麻布殘片,纖維細密。

煮鹽業、釀酒業: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井鹽;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發明。

《考工記》:手工業工藝的專著,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3)商業城市

商業發達: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

商業城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大量私田被開墾。

(2)過程:

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產品,不向國君繳納,並改變對耕田者 土地的剝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為封建地主,耕種的人轉變為封 建農民,向地主繳納地租,產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二、社會改革

1、春秋時期

(1)「相地而衰征」:齊國管仲實行的賦稅制度,根據土地多少、好壞徵收賦稅, 實質上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2)魯國「初稅畝」:將公田交給耕者,按畝收稅,承認耕者對所耕土地的所有權。

2、戰國變法

(1) 背景:

①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2)概況: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3)影響:變法百多年後,新的封建制度確立起來。

(4)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內容: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燔詩書而明法令」;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井田制。

影響:

①廢除奴隸主的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

②秦國逐步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③他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⑻ 求助一道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高中歷史選擇題

選D
青銅器夏商周時期
楷書魏晉時形成
行書東漢末期形成,《竇娥冤》元代完成
隸書是由小篆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產生於秦代

⑼ 求高中歷史中國古代史知識結構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很抱歉,沒用找到你需要的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⑽ 高中中國古代史總結(每個時代按政治,經濟,文化分)

(1)春秋戰國: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制度確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②經濟上:鐵器、牛耕使用,生產力質的飛躍,社會經濟發展;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國有制轉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發展。③民族關繫上:民族交流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④思想文化上:劃時代的變革,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在天文、醫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結束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開創的一系列鞏固統一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和改進。如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修築長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國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④留下的偉大工程萬里長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3)兩漢:①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兩漢疆域進一步擴大,西域、西南夷、百越開始納入漢朝版圖);③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外交流的頻繁);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王國問題的解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⑤社會經濟逐漸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上取得的成就,為後世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⑥儒家思思最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樣化有機結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氣勢恢宏等恃點。

(4)三國: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復雜,斗爭激烈,戰爭頻繁,國家處於分裂的時期;②對東漢末年大混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是趨向三國統一的必要步驟;③是江南、西南進一步得到開發和北方經濟逐漸恢復的時期;④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當成就和進步的時期(人才流動的自由,文化的多元,華佗、馬鈞等);⑤較為長期的政治、軍事斗爭,鍛煉了一批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曹操和諸葛亮。

(5)兩晉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南北政權更替頻繁;士族勢力由興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經濟上: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相對停滯;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③文化上:宗數在這一時期成了地主階級思想統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響著哲學、文學和藝術。為佛數服務的雕塑、繪畫有著輝煌的成就。

(6)隋朝:①結束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實現了南北統一。②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開啟了中國中世紀的盛世局面。③大運河的開通,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創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對唐朝和後世的中國以至東亞,都有深遠影響。

(7)唐朝:①政治穩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繁榮,封建社會進人鼎盛時期(貞觀之治、開元盛世)。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上有很多建樹(均田制、租庸調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③邊疆少數民族有了較大發展,同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實行寬容的民族政策、靈活處理同周邊少數民族關系)。④對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國繁榮、兼收並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的特點。

(8)五代十國:①政治上。藩鎮割據局面仍在繼續和發展;朝代更替頻繁;統治殘暴,剝削苛重。②經濟上:江南進一步得到開發,經濟重心南移。

(9)兩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權並立,國家不統一。②經濟上:北宋時,農業有較大發展,南北作物交流頻繁,農產品商品化明顯增強;南宋時,南方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同時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北宋時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南宋海外貿易空前發展。③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④科技文化:為戰爭需要,火葯、火器的研製與生產得到發展。大量文學作品反映戰爭與分裂的社會現實。如北宋廣泛使用火葯和火葯武器;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的詩詞。

(10)元朝:①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元朝統一全國疆域空前遼闊;實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對西藏、台灣、雲南等邊疆地區的管轄。②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廣植棉花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漕運和海運的暢通促進了經濟交流;大都等一些較大城市商業繁榮;泉州對外貿易發達。③中外交流頻繁。來大都的亞洲、東歐和非洲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意大意人馬可•波羅還在中國居住十幾年;火葯和火葯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④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漢族人民對開發邊疆做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大量遷入內地,同漢族雜居相處;原先進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數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消極作用。

(11)明清:①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朝戚繼光抗倭,鞏固東南邊疆。清朝平定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確立由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駐藏大臣;熱情接待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設台灣府起到了開發台灣和加強祖國海防的作用;反擊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訂立《尼布楚條約》,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②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沖擊並削弱封建的自然經濟;大興文字獄,增設軍機處,皇權空前加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預示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進步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提倡學以致用,啟迪人們]思想,預示著新制度的出現。③經濟上: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適應農產品商品化趨勢,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手工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空前繁榮,但商品流通還不足以動搖封建社會的根基。④中外關系出現一些新特點:殖民勢力東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貿易,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的發展。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學技術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理學走向極端,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戲劇和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古典文化進人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充分顯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西方傳教士東來,使中國人了解到水平已超過自己的外來文化。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中國古代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