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人取名的變遷歷史論文

中國人取名的變遷歷史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28 23:52:35

❶ 歷史論文 《我們身邊的歷史》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地名闊口何無舌?山稱壺公不見須!」這是年前一位前輩告訴我的古對,讀之不免莞爾。我的故鄉是海濱鄒魯,風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史稱文獻名邦,是衣冠南渡,精英薈粹;也是如閩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擴散地。代有文人墨客,尋思構設,景而有文,文而有景,如此風趣而形象逼真的妙聯佳句不勝枚舉。

闊口有橋,架於湍急的海流與河流的交匯處,其實是我極熟悉的地方。少年時代就學於莆田一中,清晨跑步,出校後門向東五華里處就是闊口橋。無論是沿黃沙鋪墊的公路,還是順著小河穿行在甘蔗林、荔枝林,目的地都是闊口橋。

闊口橋是個木橋,橋下的浪花打著旋渦,流水湍湍不息。不過這里卻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地方,因為過了橋就有一個名為「四十九墩」的地方。「墩」者壘土而成者,「四十九」即四十九個,據說是合葬墓,埋的是明代倭亂時的死難者。

朦朧清晨里的一個少年,在嘩嘩的江流咽悲聲中,自然也就怯於過橋了。真正走過那個橋,是在今年的五月長假的一個清晨,為了再睹浪涌風濤,我走到闊口橋。一個老人告訴我,在「谷公」橋上才能看到海流,還需前行百米,我終於走過了闊口橋。滄桑數百年,「四十九墩」也早已經看不到了。一輛貨車停在我的面前問路,我告訴司機,對不起。寬闊的水泥路代替了原來的沙土公路,這里已經是城市的康莊大道了。過去的一切只在記憶中。

對於明代那場倭亂的記憶並非只有「四十九墩」。在閩東南還有「光餅」的傳說。我的街坊就有一個老人,大名阿歐。在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阿歐就是一個小老頭了。每逢節日,石板鋪就的街道上,總會有穿街過巷的表演隊伍,阿歐就在隊伍的前面舞蹈,他的保留節目是「阿歐浪(戲)蝴蝶。」。阿歐還會吹笛子,後來我也吹笛子,後來我的許多同學也和我一齊吹笛子。不過阿歐謀生的手藝是做光餅。在他家的門口有一個三人合抱的爐子,內膛里燒木炭,烤著光餅。光餅極香,因為上面有芝麻。光餅香而酥,那是掌握火候的能耐了。老實說,我只記住孩童時代吃過的光餅,以後再也沒有碰過此類食品。因為阿歐早已過世,再也沒有人能夠做出又香又酥的「阿歐光餅」了。

真正明白光餅的來歷,是在讀了郁達夫的一闕《滿江紅》之後。抗戰前後,郁達夫在福建呆過,留下不少詩詞,其中之一即: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用岳武穆韻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
有幾個,如何成就,豐功偉烈。
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
到於今,遺餅紀征東,民懷切。

會稽恥,終當雪。楚三戶,教秦滅。
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
台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
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

以後翻書,知道光餅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戚繼光的軍隊解救了被倭寇關押的百姓後,把自帶的干糧分給百姓充飢;其二是指閩東南民眾為戚繼光的軍隊預備干糧。如果分析戚繼光滅倭的過程,應該說這兩種情況都是合理的。取名「光餅」則與戚繼光的名字相關。光餅其實是一種面餅,味略咸,表皮粗糙,中間有小孔以備穿繩。為了紀念戚繼光滅倭,「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

何物「倭寇」?史載:元末明初,日本島內南北分裂,封建諸侯互相攻伐。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史稱「倭寇」。

所謂倭族,是一個長期受到中華文化熏陶,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民族。郁達夫有詩:

「神州舊恨遺徐福,南粵新謠怨蒯通。」所說的徐福,就是那個告訴秦始皇可以找到長生葯的道士,日本裕仁天皇的御弟三笠宮在給「香港徐福會」的賀詞中動情地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中日關系之密切,明確見之於史籍的,則可以從《後漢書》的光武帝紀以及後來的新、舊唐書中找到。這些期間,日本人基本上都是以畢恭畢敬的學生的形象出現的。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應該從元代開始,除了中原的宋代漢人滅國於邊疆的蒙古人之外,還在於馳騁歐亞的蒙古人卻兵敗倭島。後來的倭人就自我膨脹了,從元、明時期的騷擾中國沿海,終於在清末及其後――在中國進入大變革的時期兵犯中華,最終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❷ 高中歷史論文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以鴉片戰爭為轉折點,中國被迫放棄了「閉關自守」的政策,開始受到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1840年,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謀求打開中國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蓄意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據此,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關稅主權等一系列主權遭到破壞。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大規模的商品侵略和資本侵略,西方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也隨之傳入我國。最早認識到中國落後狀況的有識之士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隨後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先後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國人進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從多個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大城市變化更為明顯。
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的衣著服飾基本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審美價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裝逐漸進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間,青年學生率先剪掉象徵清王朝的辮子,表示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經過改制的中山裝受到維新人士的歡迎。第三,20世紀20、30年代,服飾有了更大變化。在服裝變化中,穿洋裝是一大時尚,這不能簡單地歸於崇洋的傾向。民主制的確立激勵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嚮往,人們醉心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認為由這種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會的前進方向,洋裝是文明的象徵,受到人們的喜愛。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中國服裝,而是促進了中國服裝的改良。中山裝的出現,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以西服為模本,改大翻領為立領,四個貼口袋,五個扣。女性服裝一改寬大直筒式的滿裝,依照西方的人體曲線美加以剪裁,演變成今日的旗袍。這都是沿用西式服裝的審美和價值觀念,結合中國傳統的某些形制而創作的新服飾,可謂西體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麼,不穿什麼是個人行為,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們把個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視為個體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力。個性解放的呼聲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生活慾望,在穿著打扮上追新求異,西裝革履,長袍馬褂,真正開始了服裝自由穿著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裝的變化得風氣之先,敏感地表現了文化氣候的走向。

❸ 求1500關於中國民生百年變遷的論文(原創來)

難道你在這里提問來你老師就查不到嗎自

照樣查的到

看到圖片沒有

下面連接

http://www..com/s?ie=utf-8&wd=%e6%b1%821500%e5%85%b3%e4%ba%8e%e4%b8%ad%e5%9b%bd%e6%b0%91%e7%94%9f%e7%99%be%e5%b9%b4%e5%8f%98%e8%bf%81%e7%9a%84%e8%ae%ba%e6%96%87&id=1

你還是要總結你的課本自己慢慢總結

老師的目的是想讓你們更加深入了解課文有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這樣來純粹完成任務

❹ 寫歷史變遷見證中國崛起作文素材

61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年輕的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中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戰勝各種艱難曲折和風險考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譜寫了自強不息的壯麗凱歌。61年的風雨征程,讓世界見證了一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的中國,一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中國,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中國,一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中國。
輝煌成就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但是,在輝煌的成就面前,我們要看到面臨的挑戰;在偉大的勝利面前,我們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深知,同我們要達到的遠大目標相比,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因此,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始終如一地艱苦奮斗,不斷進取。
我們深知,在前進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風險。但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一心,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一定能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就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創造

❺ 調查中國人取名的研究和發展歷程,調查報告!!!

開明的!
為小孩取名字,最值得注意的有五個方面:有信,有象,有義,有假,有類
信:就是消息、音訊的意思。生下來帶有特殊標記,就是老天爺做的記號,比如胎記、掌紋等等。或者出生在特殊的節日,又或者出生之時,發生、聽聞了某件大事。這些都是老天爺在為你報信,以此命名,是期望獲得老天爺的庇護。
象:就是樣子、外貌的意思。生下來相貌是否不凡,腦門天庭是否飽滿像山丘,腰背是否渾實像熊羆,等等。仔細觀察初生的嬰兒,看他究竟象自然界中哪種有靈之物的樣子。
義:就是意義、含義的意思。取名盡量要用祥瑞意思的字來命名。比如周文王的名字叫「昌」,周武王的名字叫「發」,含義昌盛發達。祥瑞的名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總之不能用凶險的、令人反感的字眼來命名。
假:就是通假、假借的意思。把萬物中有靈的名字假借過來,以期望獲得它超強的能量。比如當時有許多人叫「杵臼」,就是取杵臼堅實不壞之意,只要放進了那個罐罐里,就沒有它搗不碎的東西。
類:就是相似、同類的意思。把父親值得誇耀的、紀念的事用來命名。以期望他以父親的輝煌為基礎,更加光宗耀祖。
「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這是目前所見,關於中國人取名最為古老的記載。
出處:中國人取名,最古老的五條訓告
公元前694年的時候,魯公和文姜已經共同生活了15個年頭。他們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姬同,快12歲了。
當初,那一年的九月,在魯公過生日的那一天,正夫人文姜生下了長子,魯公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並請教了全魯國最有學問的一個大夫:申繻(xu,讀:需),怎樣為孩子取個好名字。
申繻道:「為小孩取名字,最值得注意的,有五個方面。」
魯公問:「是哪五個方面?」
申繻說:「有信,有象,有義,有假,有類,就是這五個方面。」
信:就是消息、音訊的意思。生下來帶有特殊標記,就是老天爺做的記號,比如胎記、掌紋等等。或者出生在特殊的節日,又或者出生之時,發生、聽聞了某件大事。這些都是老天爺在為你報信,以此命名,是期望獲得老天爺的庇護。
象:就是樣子、外貌的意思。生下來相貌是否不凡,腦門天庭是否飽滿像山丘,腰背是否渾實像熊羆,等等。仔細觀察初生的嬰兒,看他究竟象自然界中哪種有靈之物的樣子。
義:就是意義、含義的意思。取名盡量要用祥瑞意思的字來命名。比如周文王的名字叫「昌」,周武王的名字叫「發」,含義昌盛發達。祥瑞的名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總之不能用凶險的、令人反感的字眼來命名。
假:就是通假、假借的意思。把萬物中有靈的名字假借過來,以期望獲得它超強的能量。比如當時有許多人叫「杵臼」,就是取杵臼堅實不壞之意,只要放進了那個罐罐里,就沒有它搗不碎的東西。
類:就是相似、同類的意思。把父親值得誇耀的、紀念的事用來命名。以期望他以父親的輝煌為基礎,更加光宗耀祖。
「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這是目前所見,關於中國人取名最為古老的總結記載了。
魯公當時聽了,把這五個方面綜合參考後,就為他兒子取名叫「姬同」。
因為這個兒子和自己竟然是同一天的生日,故為同。再者,他的長相很像自己,是為同。還一點,就是對他將來的良好祝願:和自己一樣成為國君,這也為同。
所以就叫他「同兒」。中國漢字,一個字不一定只一個意思,用一個字表述出多個方面的意思來,那才是水平。
父母為孩子命名,或多或少都傾注了父母的主觀願望在裡面。
這魯公一共4個兒子。姬同是夫人文姜生的,故立為太子。此前還有一個沒名分的私生子叫「慶父」,比姬同約大十歲。因為魯公的爹生他時已經很老了,魯公三歲就死了爹,當他有了第一個兒子時,就算有後了,所以很值得向他老爹報喜,故名慶父。
後來,魯公屢屢出兵為他國主持公道,幫鄭國打宋國,幫紀國打齊國,從來沒敗過,儼然諸侯老大。這時又生了一個私生子老三,為紀念征戰勝績,就取名為「牙」(史稱公子牙)。因為牙是最堅固的部位,沒有嚼不爛的東西。
不過,與齊國結仇,終非魯公所願。魯公一直想和解,卻沒有契機。這時,文姜夫人又為他生了老四,生下來一看,掌紋上呈一個「友」字,就取名為「友」,(因為是最小的兒子,所以史稱季友。)

❻ 關於中國語言的歷史變遷的論文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❼ 調查中國人取名的講究和發展歷程,完成調查報告一份。

你不是吧?報告一份?這裡面的知識要求很高啊。
最初中國人有名無姓,大概父系氏族之後才有了姓氏概念。自己去查什麼是姓,什麼是氏,網路有。再查查姓氏最初的來源,比如母系氏族傳下來的,根據地名和分封地,等等。
古人的名字有多字的「尹公之他」「庾公之斯」之類,有單字的,堯舜禹湯之類的,有連帶著職業的,「輪扁」就是一個做輪子的叫「扁」的人。
後世文人還有字、號、齋號、雅號等等,字型大小常用於平輩的稱呼,或者晚輩對長輩的敬稱使用。名字使用於各種正式文案,官方場合,以及下對上自稱等。朋友和相熟系的人也會用排行稱呼,如「公孫大娘」,「元二」,「裴九」等。有地位的人(官員貴族)死後有的有謚號,帝王死後有廟號。這些名、號的設定各自有一定之規。小孩有乳名(小名),民間自古有給小孩起賤名的風俗。
三國時期,人物以雙名為尊,一部三國演義裡面,除了復姓的司馬懿,諸葛亮之類,孔融,華佗,劉備,孫權,乃至少數民族嫌疑的馬超董卓等,都是兩個字的名字。
後來三字的名字盛行,且開始流行在名字中間的字使用族譜序列字,用以標示家族和輩分。
名字的命名風格有多種,平民或者說多數人起名字,往往寓意各種美德或者道德期望,吉祥寓意等。曾有男名源自詩經,女孩名取典楚辭一說。建國後中國人名字時代感鮮明,常反映當時的社會趨勢,如建國,新華,抗美,文革,捍東之類。現在的命名方式趨於極大多樣化,有依據姓名學取特定筆畫、包含特定五行因素等取名,有源自流行文藝作品的,有標新立異甚至以非漢字入名字的。
至此,已無規律可查。

❽ 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強調「天人合一」,這是近代以來西方在引導世界潮流的時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讓人類對自然充滿激情和干勁;現代化則讓人類對自然極盡瘋狂;中國傳統文化卻會讓人類重新恢復理智,融入、回歸自然。 現代化,只有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才能調理出根治地球資源環境危機的妙葯良方。我國又是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祖先曾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人民,在文化上無疑也應當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只有當我們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處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又勇於吸納世界上的一切先進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這樣才能使我們建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多更廣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發出應有的光輝。我們一定要不懈地為此做出艱巨的努力所以說,傳統並不等於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並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作為每一個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 感覺好也不要給我分,這是抄襲人家的

希望採納

❾ 中國百年歷史變遷論文

我說同志,你這個問題好大啊!你要是真的想學的話,建議多看看書吧!高中倒是講的很詳細的!

❿ 關於中國文字的演變 一千字論文(最好是高中生寫的)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取名的變遷歷史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