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中國被多少國家侵略過
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荷蘭、葡萄牙。
1、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和法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美、法、德、俄、日、意、奧)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4、中日甲午戰爭(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5、抗日戰爭(日本)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6、荷蘭侵佔台灣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69]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7、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門
❷ 中國在歷史上侵略過哪些國家
元朝時期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
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颶風,無功而還。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範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浙江寧波)浮海北進。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進至蒲甘,迫緬國定歲貢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
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興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並請元軍助討其敵國葛郎,打敗葛郎王以後復舉兵拒元,元軍力竭退師。
(2)歷史中國侵略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疆域: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時領有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即尼布楚地區),經由歷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
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於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術赤於鹹海、裏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封次子察合台於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分封於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元朝直轄。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
自滅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於穩定。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❸ 中國近代史遭受的侵略
1、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Opium War),即第一次鴉片戰爭(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這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
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5、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❹ 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時要與英方協定.從此使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1856年秋,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加開放沿海沿江10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軍費4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同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加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增加到800萬兩白銀.到此,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1894年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歷史上稱此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簽定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以駛入以上各個口岸,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資辦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由此,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帝國主義列強不斷發出武裝干涉的叫囂。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兩個月以內悉將義和團「一律剿除」,否則直接出兵「代為剿平」。5月25日,駐京各國公使議定聯合發出照會,脅迫清政府下令屠殺義和團和懲辦鎮壓義和團不力的官員,同時命令各國在大沽口外的海軍待命行動。5月29日,各國艦隊從大沽口派出陸戰隊闖入天津。5月30日,各國公使宣稱不論清政府態度如何,都要派兵進京。清政府提出每個使館所調軍隊不得超過30名,未獲結果。5月31日至6月2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侵略軍四百五十多人先後開進北京。此時駛入渤海灣和大沽口外的外國軍艦已達24艘。6月上旬,各國政府授權各駐華公使相機行事,並訓令本國在華艦隊司令聽其調遣,與各國協同作戰。6月1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共兩千一百多人,由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向北京進犯。6月16日,侵華聯軍向大沽口守將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威迫中國守軍17日晨2時交出炮台,遭到拒絕。17日晨,侵華聯軍發動進攻,全體守台官兵與敵激戰數小時,擊沉擊傷敵艦六艘,敵軍傷亡一百餘人,炮台陷於敵手。至此,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❺ 中國在歷史上侵略過哪些國家
元朝, 成吉思汗的軍隊 一路西征。
西線:
滅掉了蒙西割據政權{原外蒙古唐努烏梁海} 向西又滅掉了 中亞的花剌子摸國{今伊朗 阿富汗一帶} 把羅斯國基本滅掉了-{俄羅斯] 打到了匈牙利和波蘭一帶 匈牙利國王 逃跑。
正當元軍要一鼓作氣 繼續西征的時候--後方傳來蒙哥在攻打南宋釣魚城的時候 犧牲的消息,加之內部出現了不統一的斗爭局面只好東撤蒙古。
東線:
臣服了高麗, 三次東征日本 二遇台風 失敗告終。
西南線:攻打到印度河流域,在無進攻。
東南線:攻交趾 攻印尼群島 攻緬甸 失敗告終。
建國後--把部分國土分給了幾個兒子 建立了 伊利汗國 察合台汗國 欽察汗國。
其後代巴布爾 南侵印度--建立了莫卧爾帝國。
(5)歷史中國侵略擴展閱讀: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❻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2、「一·二八淞滬抗戰」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佔領東北的既成事實,並把上海變成它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
同在東北一樣,日軍事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了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第十九路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眾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協助作戰,護理傷員,捐獻慰勞金和慰勞品。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一部,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
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餘人仍無法實現其速戰速決的迷夢。上海數十萬軍民同仇敵愾,齊心禦侮,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事跡。
3、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
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不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還被大大小小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漢奸賣國賊欺凌,有人悲憤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
日本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4、「一二·九運動」 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引起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5年12月在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這一高潮到來的重要標志。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即將成立的時候,華北人民痛感華北的淪亡迫在眉睫。
北平、天津的廣大青年學生對於時局的演變尤為關切,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悲憤地喊出了愛國學生的共同心聲:「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湧向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遊行遭到了軍警的殘酷鎮壓。在北平學生英勇斗爭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民眾紛紛行動了起來。
(6)歷史中國侵略擴展閱讀
日本侵略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1、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
大規模的日本侵華戰爭,使大量中國軍人戰死沙場。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實施大規模屠殺政策,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華北地區製造了100多起慘案;
實施細菌戰、化學戰、毒氣戰,導致中國軍民大量死亡;實施「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還強擄迫害中國勞工;等等。
2、資源財富被肆意破壞掠奪
日本是東亞地區的島國,物質資源十分匱乏。近代以來,隨著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日本一直謀求向外擴張,企圖染指中國。日本大舉侵華,使中國大地滿目瘡痍,其所到之處,水源、森林、工業、農業、交通等無一不受到摧殘和禍害。
3、淪陷區民眾受盡磨難
日本在侵佔中國大片國土後,對佔領區實施嚴厲的社會控制,其中不僅包括軍事的、經濟的、政治的統治,甚至嚴格限制中國民眾的人身自由。這些嚴厲的控制政策如同沉重的枷鎖,給中國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❼ 中國在歷史上侵略過別國嗎
侵略過。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回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這三次東答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政權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❽ 歷史上中國都侵略過哪些國家
沒有吧,就漢武帝時,去過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之類,別的沒有了,
❾ 中國在歷史上受過哪些侵略
1,六朝時期。從東浸到梁。那時候五胡亂華,北方淪陷。五胡混戰的結果是鮮卑人的拓拔魏控制了北方。拓拔魏在元宏執政時期從上到下漢化。這激起其他異族的不滿,於是其他異族推翻了拓拔魏政權,北方大亂分裂。東面的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當皇帝,鮮卑人執政。西面的北周是鮮卑宇文氏執政。兩個政權都廢除了漢文化。北周吞並北齊後,北外戚楊堅篡位。北方的異族政權執政時期結束。通過幾次大的戰亂,鮮卑人大部分被殺,少部分融入漢族。 2,唐宋時期。唐朝由於沒有對異族採取防備措施,在中期爆發「安史之亂」,華北一帶全面大亂。後來形成范縝割據。到了唐朝滅亡的時候全國大分裂。宋朝雖然統一了大部分領土,但有幾塊領土還是被異族霸佔:東北和燕山一帶,被契丹遼國霸佔;西北河西走廊一帶,被黨項西夏霸佔;交趾的漢族范縝獨立,成為了後來的越南。契丹遼國被女真金國所滅,女真金國和黨項西夏被蒙古所滅。交趾由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徹底獨立。契丹人大部分被女真殺死,少部分存活,後融如漢族。黨項人幾乎都被蒙古人殺死。女真人大部分被蒙宋聯軍或當地漢人殺死,極少數隱姓埋名融如漢族。 3,蒙古統治中國時期。蒙古吞並了中亞,西亞後,聯合南宋滅金。之後,對宋發動戰爭。宋朝是世界上抵抗蒙古最頑強的國家,是抵抗蒙古歷史時間最長的國家,也是最後被蒙古吞並的國家,也是最先把蒙古驅除的國家。蒙古在中國進行了野蠻黑暗的統治。政治上中用聚斂的西亞歐洲人,經濟上剝削中國人,文化上歧視中國文化,總之,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明朝推翻蒙古的統治後,蒙古人被驅逐到老家,繼續騷擾中國。之後的100年,俄羅斯也驅除了蒙古的統治。蒙古徹底衰落,殖民地只剩下在印度的「模窩兒帝國」(即「蒙古帝國」)。 4,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明朝太平了300年,爆發了內戰。滿清趁機入侵中國。通過「剃發令」幾乎殺光了有骨氣的人。通過「文字獄」,幾乎毀壞了中國的先進文化。通過「閉關鎖國」,幾乎斷絕了中國與外國的交流。中國人爆發了數十上百次起疑,最後在民國元年,中國人終於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雖然中國革命者的口號是「驅除韃虜」,但大部分滿洲人都隱姓埋名,冒充漢人,到解放後才漸漸的恢復他們的民族。 5,明朝後期,有幾次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挑釁,都被當地地方治安人員消滅或擊退。明朝快滅亡的時候,荷蘭入侵中國的台灣,被中國軍隊(鄭成功)趕走。 6,在滿清統治中國的時期,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了侵略但都只能在沿海騷擾騷擾,無法深入內陸。這些國家有:英法德西葡荷比意美 7,在滿清統治中國的時期,俄羅斯向東擴張,佔領了大片中國人長期生活居住的地方。 8,民國時期,日本全面入侵中國,最後被國軍擊退。
記得採納啊
❿ 中國被侵略的歷史(加上時間)
1、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Opium War),即第一次鴉片戰爭(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這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4、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