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

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21:46:24

A. 中國近代史崛起的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1)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B. 中國近代發展史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2)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C. 為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6年6月底,蔣介石調集重兵進攻中原地區,全國規模的內戰爆發,經過8個月的作戰,解放軍殲敵71萬餘人.國民黨軍隊佔領了一些城市,但付出巨大代價.至1947年2月.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不得不停止.全面進攻失敗後,蔣介石改變策略,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但最終都被中國共產黨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解放軍於1947年5月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到1948年秋,解放軍的力量已超過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軍相繼取得了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殲滅國民黨軍150多萬人,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新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有關事宜.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國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D.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有哪些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E.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 要詳細的

中國近代(公元-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F. 在中國近代史上開創了一條什麼樣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中這來部著作發表的意義是什麼?源20世紀,中國共產黨人將此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一條什麼樣的革命道路,最終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2分)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1分)

G.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7)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H. 為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當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之際,回首我們的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中華精神的偉大力量,它是推動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過去五千年的歲月中生生不息,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繁衍興盛,融會眾多民族,並且形成和維系了團結統一的趨勢.這一大趨勢穿越數千年時空歷久而彌堅.沒有這一強大的驅動力,中華民族不可能在20世紀後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壓力與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運又一次面臨挑戰之際,掀起改革開放大潮,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開辟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中華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它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中華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中華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中華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探索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昌盛的強力推進器.中國歷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為人生的重要目的.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則和價值標准兩個方面,即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和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強調通過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尋價值.格物致知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這樣的探索被賦予崇高的意義.故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雖九死不悔.此外,這樣的探索,不僅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羅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紛呈,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創造了許多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領風騷數千年.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累累碩果,更是風采卓異,璀燦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寶.
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於智能和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與五千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各方面與時俱進的推陳出新或發明創造相伴隨.以科學技術為例,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所著《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指出,當代世界的基本發明和創造,可能有半數以上來源於中國的古老文明.他列舉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氣象觀測、毒氣、槍炮、降落傘、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蒸汽機的核心設計,幾乎都源於中國的發明.李約瑟博士認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了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水平".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舉世公認.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導致的國勢衰弱,這樣的創新精神受到束縛和壓抑.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們民族的創新精神的發展開辟了天地,但是長期存在的左傾指導思想的錯誤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這種發展的巨大潛力.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大解放和生產力大解放,是中國人民得以充份發揮智能和創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來中國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如同熔岩噴發,不可遏止,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業績,再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氣節精神是天地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氣者,乃正氣、骨氣;節者,為節義、節操.中國傳統精神認為,人的生命包含著價值因素,是生命價值的載體.生命,只有承擔了道義,才是可貴的.因此,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就是這種精神的凝聚.孟子萬世傳頌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中華氣節操守精神的經典標尺.文天祥以生命實踐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五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涌現了許多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他們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民鞠躬盡瘁,或剛正不阿冒死請命,或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或血戰沙場馬革裹屍,或臨危不懼捨身取義.他們的浩然正氣,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正是這樣的國魂精神,推動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越過漫漫歷史長河走到今天.
愛國精神是我們的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坎坷多艱,在不斷融會眾多民族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愛國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和保衛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祖國榮譽重於一切,愛國就是要衛國和興國.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的嘉行懿德廣為人民所傳頌.賈誼"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岳飛"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報祖國".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以熾熱的愛國激情"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鄧公年七十四,壯心不已,掀動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富強的中國,正是因為他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樣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革命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外抗強暴,內拒奸惡的利劍.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為著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尋光明和進步,為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時期,一次次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統治者,迫使他們做出調整政策的讓步或是導致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改革精神在中國有久遠的傳統.《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歷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對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為著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促進國家的強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殫精竭慮,不畏艱難,不顧身家性命力促變法改革者.戰國時期有商鞅變法.商鞅主張"便國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禮".韓非力倡變革思想.他認為"世異必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之為備".西漢時有晁錯之變法.北宋有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張居正變法.近代的"戊戌變法"更為世人所熟知.他們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廢止世襲特權,鞏固封建統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強中央集權;或是改革稅制以緩解社會矛盾;或是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無論成敗,他們的努力順應歷史潮流,體現了時代精神.他們的思想或主張在當時或是後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實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當代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總體目標的改革,更是一場以空前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在中華大地上進行的除舊布新的偉大創舉.僅僅二十餘年,中國面貌一新,走上富強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從來沒有這樣深入人心並展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開放精神在中國經歷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開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學為目的開放,再到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尚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開放思想指向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和對異族異域的融會.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是一種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漢唐以來,由於中國的強盛,統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視世界的意味.例如,漢初陸賈提出將"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作為漢王朝的外交指導思想.此外,由於中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中國難以認識到向外國學習和與外國的經濟交往的意義."絲綢之路的形成雖然對於溝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它對於中國對外交往的歷史發展的影響只是局部性和階段性的.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則更是以宣示國威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強倚仗堅船利炮欺凌的壓力之下,國人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伍.從而有馮桂芬提出"學西方,謀自強","以中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後有"中體西用"之倡和洋務運動之興.中國旨在接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的開放意識逐漸覺醒.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遲滯狀態的緊迫性使以開放求發展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鄧小平以求實精神所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全面開放.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放精神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並帶來了歷史性的巨大變遷 .

I. 中國近代史簡單概括

中國近代史簡單概括:

1、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2、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3、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該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4、前期綜述(1840-1919年),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該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5、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

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

6、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7、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拓展資料:

一、理論依據

1、將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中國史學界由來已久。20世紀初年,梁啟超曾經在《50年來中國進化概要》中,從現代化的視角把近代中國五十年的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三個層面。一是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經世致用論和自強運動即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起步;二是從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即制度層面現代化的變革;三是開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變革。

2、20世紀70年代末起,由於國家確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現代化事業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關注和進行的主要事業,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主張再次提了出來。

3、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個話題很快進入了中國近代史前輩研究者的筆下。199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紀念建所40周年,舉辦了以"近代中國與世界"為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4、1949年,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麼,那就是解決近代化問題了。"

5、胡繩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幾代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作過些什麼努力,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遇到過什麼艱難,有過什麼分歧、什麼爭論,這些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題目。以此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6、許多學者明確主張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或基本線索。他們認為用現代化史觀考察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進程,不僅包納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而且還涵蓋了像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這樣的改革運動和其他眾多的社會變遷,這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歷史的發展,也較接近歷史的真實。

閱讀全文

與開創了中國近代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