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稅費最多
你好!
個人認為從古至今,是公元2000年以後的中國稅最重。
如有疑問,請追問。
② 中國古代商業稅比重有多大
春秋時各諸侯國都徵收商稅:市稅中除佔用地皮、登記注籍等內容外,按商品交易額的一定比例征稅,已成為主要部分。春秋初,在商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已出現關稅;春秋後期更普遍推行,不僅邊境有關稅,內地交通要道也多設卡抽稅。山澤稅仍在生產環節征課。關、市稅的正常稅率為2%,但往往提高,關稅更常重征。
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內取消關稅。漢承秦制,關梁無阻。兩漢商稅主要是市稅(或稱市租)和山澤園池產品的征課。東漢末,軍閥割據,各地又紛紛徵收關稅,稅率頗重。曹魏時明令皆收什一之稅,西晉照收關津之稅和市租。
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重在田租收入,至北魏孝文帝時還未開征商稅。北魏後期,始征市稅。店舍分五等收稅,並設入市稅,一入市門就交一錢。北齊時「稅關市舟車、山澤、鹽鐵、店肆輕重各有差」。但關稅市租時征時罷,尚無定製。在南方,東晉和南朝政權則十分著力於商稅的徵收。市稅的主要部分即按商品交易額徵收之稅,稱為「市估」,有「輸估」、「散估」之分。「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輸估兼有契稅性質,開後世契稅之先例。關稅仍課十分之一。在津口渡頭,以牛推軸托船過渡或以浮橋過渡者,征牛埭稅或桁渡稅。
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重在田租收入,至北魏孝文帝時還未開征商稅。北魏後期,始征市稅。店舍分五等收稅,並設入市稅,一入市門就交一錢。北齊時「稅關市舟車、山澤、鹽鐵、店肆輕重各有差」。但關稅市租時征時罷,尚無定製。在南方,東晉和南朝政權則十分著力於商稅的徵收。市稅的主要部分即按商品交易額徵收之稅,稱為「市估」,有「輸估」、「散估」之分。「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無文券者,隨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為散估」。輸估兼有契稅性質,開後世契稅之先例。關稅仍課十分之一。在津口渡頭,以牛推軸托船過渡或以浮橋過渡者,征牛埭稅或桁渡稅。
宋代商稅分為住稅、過稅兩項。住稅為坐商住賣之稅,稅率3%,相當於過去的市稅;過稅為行商通過之稅,稅率2%,相當於過去的關稅;商稅收入除支付地方經費外全數上解中央。北宋前期,細碎物品免稅,不準留難行旅,制止官吏勒索,但後來商稅日趨苛煩,水產、五穀、竹木、書、紙、漆無不有稅。北宋末致激起小生產者的反抗。南宋時,各地以重征為務,斗米束薪、零星菜茄也在收稅之列,稅額之外浮取更繁,致稅場有「大小法場」之惡名。正稅之外,還有經制錢、總制錢、月樁錢、版帳錢等雜稅,大大增加了商民負擔。
元代商稅,常課稅率二十取一,以後提高。另有各種「額外課」,如歷日、契本、煤炭、魚苗、漆、酵、盪柳、蒲葦、牙例、乳牛、羊皮等均有課;江河商船還要收船鈔,稅負苛重空前。
明初減輕商稅,三十取一,公布征稅品名,零星物品和農具、書籍免稅,竹木柴薪免抽分。但後來免稅范圍日益縮小。於關市正額商稅外,為回籠貶值中的紙幣,於宣德四年(1429)增加「市肆門攤稅」,令全國重要城中的店鋪,依其營業種類以鈔納稅。同年開始,在運河沿岸設立鈔關,以鈔徵收船料稅(按船大小計征),又稱鈔關稅。其後紙幣繼續貶值,由收鈔而來的這兩種新稅都改收銀兩,不予取消。此外,各地還設河泊所徵收魚課。明中葉在北京九個城門徵收門稅,並設工關收稅,恢復竹木抽分。開礦則按三十分之二或按承包額納稅。至萬曆中更派出太監為稅監礦監,於各地密設稅卡,重征疊稅,亂指礦脈,橫征斂,以致釀成連綿不斷的城市民變。
③ 中國古代為什麼稅越來越重
中國古代賦稅定律
越改越重
盡管歷代的賦稅思想大都傾向輕徭薄賦,但在賦稅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卻經常是反其道而行之。其規律常見有三:
一是王朝中期暴增律。隨著王朝周期性始末興亡的變化,賦稅制度總是初期輕徭薄賦,中期誅求無度,結果「民力殫殘」。
中國古代統治者把天下作為自己的私產,認為國民「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財貨以事其上者」是天理,自然就會出現「竭天下之財以厭一己之私」的結果。因此,各個朝代總是政治和財政同步盛極而弊生。這幾乎成為古代中國無法逃脫的宿命。各代王朝衰亡的過程基本是相似的,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開始腐敗,接著就是窮奢極欲,權力搜刮民脂民膏,民力不堪重負。於是官逼民反,王朝崩潰。
二是官吏層層加碼律。百姓承擔的賦役捐稅的名目和數量,常常會由官吏機構由上向下逐級遞增,層層加碼。
中國古代皇權制度是一種全能性統治。皇權既是行政者,也是立法者和執法者,自然也是制稅者和征稅者。代表皇權的任何個別官員都可能不受限制地體現全方位、多功能的統治威權,也都可以利用手中權力,增加賦稅徭役的名目和額度。
南宋文學家楊萬里深痛地敘述過這種弊病。他說,導致百姓「破家鬻子」的最終根源,其實就是各級官吏的統治威勢,這種威勢必然導致官吏們層層加派的惡稅制度。
三是非法轉正律。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指出,中國歷代的賦役制度改革總是將舊的苛捐雜稅歸並統一徵收,以圖減少加派之弊。但是改稅以後隨著統治者貪欲的增長,又會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賦役。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秦暉也稱這種現象為「黃宗羲定律」。
中國古代皇權統治下的賦役所要支撐的是一個龐大的權力體系,皇權和各級官吏不斷生出賦役的名目,苛捐雜稅常常會超越國家正稅而成為賦稅的主要部分。
歷代王朝中具有改革眼光和能力的政治家常試圖歸並賦役種類,簡化徵收過程。但賦役改革往往成了對以往非法加征加派的合法追認,然後,又有新的苛捐雜稅創立出來。如此反復,以致無窮。
④ 中國歷史上的稅收
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
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
(4)中國歷史最重的稅擴展閱讀:
古代一些稅收的典故:
1、市場稅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交易)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2、田稅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據《春秋》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列國中的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徵收田稅的最早記載。這種稅收以徵收實物為主。實行「初稅畝」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⑤ 中國歷史上重賦稅給老百姓帶來災難的事例.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多少朝代就有多少事例,其實詳細說說,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苛捐重稅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才官逼民反;還有一種類型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而拖垮了整個國家。漢武帝就是個典型的敗家子。他在為五十四年,有四十多年都在進行抗擊匈奴的戰爭,但是不僅僅是匈奴,南越國、閩越國甚至西域的小國都遭受過漢軍的攻擊。匈奴是因為不斷侵略,而那些小國家漢武帝卻是為了汗血寶馬、玳瑁、珊瑚、珍珠這些奢侈品和稀罕物。對外發動戰爭,國內的負擔就會變得格外重,老百姓的生活從文景之治的安定富足變成了整天為了交稅而不惜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因為漢武帝規定三歲到十四歲的孩子每年要向朝廷繳納二十三錢的人頭稅;為了斂財漢武帝規定鹽鐵不得私自經營,但是老百姓從朝廷經營的鹽鐵出買的刀連割草都費事,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為了充實國庫,漢武帝給手工業者規定了百分之六的稅而工商業者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很多人因為這項算緡令傾家盪產;漢武帝為了增加收入令人大肆收購一個地方價格低廉產量豐富的物產而高價賣到其他地方,導致百姓因為買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民不聊生。這難道不比自然災害還可怕么。孔子曰:苛政猛於虎。漢武帝時期為了對外擴張,對內大肆提高稅收,甚至還有不少餿主意,法度又和秦朝始皇的制度相差無幾,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⑥ 中國歷朝歷代收多少稅
在中國2000多年的皇權帝制社會里,歷代皇室和歷代朝廷均遵循:
(1)「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治國安民原理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民權保障機制
(3)「藏富於民,還富於民」的以民為主的民主原則
因此,中國2000年的皇權史是一個「官少,兵少,稅輕」的輕稅史。任何皇室和歷代朝廷不敢對國民橫征暴斂,大家也很難找到證據能夠確鑿證明皇室朝廷對國民有過橫征暴斂!
夏(約10%)
我國賦稅始於夏代,「夏後氏五十而貢」。即以五十畝地為計量單位,並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為向國家繳納的貢賦。
西周(約10%)
西周實行井田制,土地分賜給各級貴族,但只有享用權而無所有權,所以不準轉讓和買賣。國家將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劃為九區,中一區為公田,餘八區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獲全部繳給領主。
春秋戰國(約20%)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 不分公田、私田,凡佔有土地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初稅畝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廢除了按勞力計征的力役地租制,確立了以田畝計征的實物地租制。
《春秋》載:「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覆其餘畝,復十收其一」,也就是十分之二,是井田制的兩倍。
秦(66% 夠狠!)
《漢書·食貨志上》:「收泰半之賦。」顏師古註:「泰半,三分取其二。」三分之二啊,太狠了!
秦除按地收租外,還論戶取賦,也就是所謂的口賦,即人頭稅。
兩漢(不超過8%)
漢朝時期,國家把農民編為戶籍,作為徵收賦稅徭役的根據。農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受者,農民的賦稅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但是漢朝田租輕而人頭稅重。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文帝時實行三十稅一,東漢光武帝把田租恢復到三十稅一。
唐宋(不足7%)
唐朝的租庸調稅制是對唐朝以前我國兩千多年來各朝代所實行的實物稅的總結。租庸調制的內容是:丁男每年向國家交粟二石,稱作租;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麻,稱作調。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稱作庸(服役發展為可納絹代役)。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的,均田制規定每個成丁的農民都受田一百畝,因此國家徵收租庸調時只問丁身,不問財產。(以上按人丁為主,以下以田畝為主)
均田制後遭破壞,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始改行兩稅法。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額,向當地人民徵收。兩稅法變租庸調以人丁為徵收賦稅標準的原則為以財產、主要是土地為徵收標準的原則,合並為戶稅和地稅。(征稅時間逐漸固定)
宋仍沿襲唐兩稅法,王安石實行方田均稅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稅負原則。
兩稅稅率以每畝1斗為基準,約為十五稅一。
元(不足7%)
元朝田賦法的不統一,北方仿行唐租庸調法,江南仿唐兩稅法。
明(不足4%)
明代的稅賦是歷史上最低的,大約四十稅一~三十稅一。
明代初行兩稅法,自嘉靖十年起,推行"一條鞭法"的賦役改革,將各種賦役盡可能歸並為幾項貨幣稅,以徵收貨幣代替徵收實物和征發差役。這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沒能徹底實行。(實物地租為主逐漸趨向於以貨幣地租為主)
清(不足7%)
清初則繼承明制,繼續實行一條鞭法,但丁銀和田賦仍是兩個稅目。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 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稅總額,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二步實行地丁合一,將丁銀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攤丁入畝」的實行完成了賦役合並,取消了征稅的雙重標准。人頭稅基本廢除。
PS. 稅法有其發展趨勢,但也不斷反復。像唐朝時的『兩稅法』、明朝時的『一條鞭法』、清代時的『攤丁入畝』等等。每次稅費改革,將前面濫征的各種攤派與附加,與正稅合在一起一並徵收。然而改革之後,漸漸政府忘記了這一並徵收的賦稅,本身已經包含了攤派和附加,再次另行攤派。結果是改一次,賦稅增加一回。這就是所謂的歷史上有名的『黃宗羲定律』。
在周志純著《晚清財政經濟研究》第264頁,有一組有關晚清人均產值及稅負比重的數據。
當朝(51.6% ?)
當朝的稅賦是多少,我們用郎咸平教授的一段話來說明:
各位企業家,你知道你去年交了多少稅嗎?我們拿到的實際數據顯示,去年,你們交的直接稅加上間接稅佔到了中國企業稅前利潤的70%,你們各人交多少稅,直接稅加上間接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全部加在一起,我們政府去年向個人抽的稅高達平均所得的51.6%這兩個數字都是政府發布出去的。這兩個數字,是全世界自從有人類以來的最高。沒有一個國家敢收這么高的稅,中華五千年歷史也沒有一個朝代敢收這么高的稅,結果我們這個朝代有。
詳見http://tieba..com/p/3550272590
⑦ 中國古代稅收有多少
井田制大約十稅一來;秦源代為大約二稅一;漢代為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隋唐實行租庸調,稅收只與人頭有關: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服役20日(或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唐末兩稅法,以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稅額,無地的商人三十稅一;宋代稅收按土地多少與好壞計算而元代則稅法較為混亂,大約是北方採用租庸調,南方採用兩稅法;明代採用一條鞭法,綜合賦稅徭役等許多項目,計算更為復雜;清代攤丁入畝,稅收進一步降低。總的來說,稅收基本保持在十分之一以下。當然這是不考慮大戶逃稅和官場的腐敗等的數據。
不同朝代的官職其俸祿都有所不同,特別是太師核太傅這種很早就有的官職,因此很難回答。三十稅一就是說每收入三十元就要像官府上交一元。另:漢代及以前的時候太傅並非虛職而是三公之一,處於核心地位,甚至可以在天子暗弱的時候暫時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⑧ 中國的稅收是世界上最重的嗎
不是,屬於世界中等偏下水平。世界稅收最重的是北歐國家,稅收佔到個人收入的60%以上。
⑨ 中國古代重稅的例子
苛捐猛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