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世界史上的歷代變法
中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類型。1。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回2。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政治改革答,如商鞅變法、李悝變法等。3。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機改革、清初皇太極改革等。4。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
中國近現代改革或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中共11屆3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
世界古代:古希臘梭倫改革
世界近代:明智維新,1861年改革
世界現代:蘇聯新經濟改革 美國羅斯福新政
㈡ 世界古代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改革
1.梭倫改革
梭倫改革的背景
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梭倫改革觸及了當時的土地問題,是對舊生產關系的調整,運用"中庸"調停,平衡平民和貴族的關系,平民和貴族的矛盾並未解決.
梭倫改革的影響
①梭倫改革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A梭倫改革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促進了工商奴隸主階層的崛起.使雅典階級結構發展為貴族奴隸主,工商奴隸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
B政治措施使下層平民得以參與國家政治,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證,同時也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C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與東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徵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內容
(3)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生產關系徹底的改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確立與發展;③收富國強兵之效,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A,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了少數民族的發展;
B,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C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歷史作用
評價:實質:
(1) 積極: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生產;增強了國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穩定了北宋統治.王安石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改革家.他勇於改革,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 局限性:用人不當,出現官僚為害百姓和"國富民窮"的現象.
變質:宋哲宗時黨爭,宋徽宗時變質.
失敗原因:(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2)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因為執行不善,引起了民間的不滿.
(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認識: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毫不動搖才能成功.改革要注意用人.
五,對古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改革的類型和特點
①促進社會轉型的變革:此類變革多側重從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進行改革,如商鞅變法等.②封建社會富國強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作為改革的重點,如有王安石變法革.③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是以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接受先進文化為主體,如魏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作用和啟示
作用:中國古代改革有成有敗,從效果上來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顯成效,管仲改革,商鞅變法都收到了富國強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進程;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一度改變了中衰局面.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有成有敗,一般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後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敗.
啟示:改革是改革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手段,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傑出人物在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過程伴隨著尖銳而復雜的斗爭,充滿著艱辛.商鞅,王安石等人變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值得後人學習.
近代社會的改革
一,歐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新教主張
(1)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張:反對贖罪券;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聖禮和善功,只能靠終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主張普通教徒和教士沒有區別,全體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據是《聖經》;簡化天主教復雜的聖禮,神甫可以娶妻.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路德宗",在德國和北歐傳播.
(2)瑞士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主張:許多主張與路德相似,如反對盲從天主教會,《聖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簡化聖禮等.但是他的主張更加激進,更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釋成"上帝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發財致富作辯護;神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建立民主教會;制定嚴格的道德標准;主張把日內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等.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加爾文宗",在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地傳播.
(3)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是由國王自上而下進行,目的是強化王權,建立附屬於國王的民族教會.推行者是國王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主要措施是頒布《至尊法案》,規定英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保留天主教的儀式,解散修道院等,嚴重削弱了英國教會的實力,強化了王權,但是保留了天主教的殘余,後來又興起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運動.
3,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以後,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就是宗教改革.16世紀開始於德意志,並波及到西歐諸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宗教改革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此,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為後來的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同時,迫使天主教會展開教會改革運動,一定程度上純潔了天主教會,恢復了天主教會的部分勢力,而耶穌會也充當了殖民侵略的先鋒,在一定程度上又在某種程度上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較低,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不可能徹底.另外,在宗教改革後仍存在教派的紛爭和宗教迫害,造成嚴重的後果,宗教寬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作用
3,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影響: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解脫了封建生產關系束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俄國走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另外也開始建立近代司法體系,地方自治機關中城市資產階級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是俄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步驟.因此,1861年改革是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但是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改革沒有觸動俄國政治制度,沙皇專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很不徹底.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改革的歷史條件 : (1)內憂:幕府統治的危機
政治上,日本實行幕藩體制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括藩主,武士在內的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
經濟上,領主土地所有制和重農抑商的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外政策上,實行閉關鎖國,造成日本的落後;
階級關繫上,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社會動盪不安.
(2)外患:1853年培里叩關,打開日本的國門,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
(3)改革派的活動:武裝倒幕,建立新政府.
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改革派形成,經歷過改革幕政和王政復古的努力失敗後,他們確立了武裝倒幕的方針,以西南強藩為根據地,組織倒幕武裝,發動政變,推翻了幕府統治,建立明治政府,為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2,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3,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後面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的國家;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它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提供啟迪.
(2) 局限性:依然存在較強的封建勢力殘余,實質上仍然是藩閥專制,人民沒有民主權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五,戊戌變法
1,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 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也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救亡圖存成為當時最高亢的呼聲.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維新思潮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來.
2,維新派的主張和變法的主要內容
3,變法的失敗及其原因
,與日本相比中國改革失敗的原因:
社會背景
領導力量
措施實施情況
國際環境
日本明治維新
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
倒幕派掌握較大實權
全面而有效
帝國主義集中侵略中國,國際環境有利
中國戊戌變法
封建勢力依然強大,
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維新派力量弱小,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沒有真正實施
帝國主義對中國開展激烈爭奪
4 ,歷史作用: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總結:對近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一)相似的背景:
1,外部危機:19世紀以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許多國家展開並完成,資本主義已成歷史發展的潮流.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美列強加緊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擴張.這樣,亞非拉大多數尚處於農業文明階段的落後國家,一方面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國家武力侵略,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受到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沖擊.如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埃及被英,法等國家殖民侵略,日本與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等.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潮流.
2,內部危機:外部的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各國內部危機重重,腐朽落後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威脅著統治者.如俄國的農奴制是經濟,軍事落後的根源,埃及馬木路克的黑暗統治和包稅制,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還有中國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等,這些都阻礙了進步因素的發展,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為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質:
俄國改革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為維護統治而進行的,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統治後推行,中國戊戌變法是弱小的資產階級依靠封建的沒有實權的皇帝,為挽救民族危機而推行,這些改革雖然結局各異,並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都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但主要是軍事工業,並且管理方式仍是封建的,腐朽的,對人民的專制手段也是導致其失敗的原因,因此埃及改革的性質相當於中國的洋務運動,是一次封建統治者進行的近代化改革.
(三)相似的內容:
1,經濟上,都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展機器工業,或者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如埃及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廠,並採用行政手段發展民族工業;俄國廢除了農奴制;日本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維新變法也採取了許多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等.
2,政治上,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體制.俄國的司法改革與地方自治,埃及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的體制,中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應的提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開化和中國維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還進行了軍事改革.
總之各國改革的內容都是仿效西方,學習先進,使本國經濟,政治,思想或軍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由於落後制度的阻礙和改革者的階級局限性,各國的政治改革都相對比較滯後或者曲折.
(四)結局和影響:
歐洲的俄國,非洲的埃及,亞州的日本和中國改革由於國情等的差異而各有結局.在這場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由原來地處東亞一隅,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躍躋身世界五大強國之列;俄國改革步履蹣跚,矛盾重重,在兩次改革後仍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埃及改革最終由於失去群眾基礎而失敗;而中國的改革由於民族危機的嚴重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而尤為艱難,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也無力回天.
但是,無論成敗,各國改革都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本國的近代化進程,成為本國歷史的轉折點.
㈢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或改革運動有哪些
中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類型。1。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專等。2。地主階級的封屬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變法、李悝變法等。3。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機改革、清初皇太極改革等。4。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
中國近現代改革或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中共11屆3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
世界近現代改革或變法: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等。
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變法
主要有:商鞅變法來、王莽變自法、戊戌變法。
1、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王莽變法為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變法,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
3、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為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4)世界歷史上變法擴展閱讀:
1、熙寧變法,又名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與反對者的關系,於是與反對者間長期反復地爭斗,大至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2、現代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等;中國90年代以來啟動新一輪改革;此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對外開放。
㈤ 世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對世界歷史不太懂,但我說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
一,夏的確立:是中內國社容會由原始社會走向奴隸社會,進而形成了華夏這個民族理念
二、周武周公建立的周朝,加入周公是和周禮有關系,完善了等級制度的理念,是奴隸社會達到頂峰的標志。
三、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這是先秦時代所有變法的集大成者,也就是說別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商鞅變法提供了依據,意義在於使秦帝國進入了封建時代,這個生產關繫上的先進彌補了生產力上的落後,最終實現了統一。
四、西漢獨尊儒術,很多人都對這個不理解,但這確實是對中國歷史能夠延續至今的最重大貢獻之一,如果說秦的統一是在政治軍事上,那麼西漢則完成了人們在思想文化上的統一,所以就形成了石階上罕見的一個多民族融合成的一個名族漢族,以一個國家的代號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號,一個文化的代號(漢語),可見思想文化的統一多麼重要。
五、隋文帝改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六、宋明改革(廢丞相而設內閣)
㈥ 歷史上的四次變法
商鞅變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 打破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封建的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地主階級政治勢力廢除封分制、建立縣制、編制戶口、「什伍連坐」 實行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發展封建經濟,壯大地主階級經濟力量「平斗桶、權衡、丈尺」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燔詩書而明法令」 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封建統治階級的專政影響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王莽變法是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變法,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9年)。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學派巨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並開始進行一個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改革。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檢討王莽推行新政,多隻求名目復古,又要求恢復周禮,徒增行政困難;缺乏改革的技術能力,而行政官員大多近乎腐敗貪污;改制前後缺乏周詳計劃,以致法令繁復,朝令夕改,如:多次幣制改革,令貨幣種類繁多,導致通貨膨脹;又以嚴刑強制執行,使人民反感;諸多措施,如行王田制、禁賣買私屬、行五均六莞,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自然鳴鼓而攻之。王安石變法,又名「熙寧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由於具體實行中出現一些問題以及沒有處理好與反對派之間的關系,最後同反對派之間放反反復復地爭斗,基本上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目錄1 背景2 具體內容3 實行效果4 歷代評價背景北宋中葉以後,政府官員數目持續膨脹激漲,士大夫越來越多。不事生產的讀書人也就越多,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帝國,不可能擁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知識份子。這些士大夫以全國百分之五不到的總數,佔有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財富。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責難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後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於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 以辱之,或言於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於恕乎!」 ;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覆:「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後來兩人完全絕裂,司馬光跟皇帝辭職,隱居洛陽專心撰寫《資治通鑒》。具體內容置制三司條例司熙寧二年(1068年),設置制三司條例司,是王安石推動變法第一個設立之機構,原本宋朝的財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設立置制三司條例司來作為三司的上級機構,統籌財政,是當時最高的財政機關。均輸法均輸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寧二年七月,為了供應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費,又要避免商人屯積,在淮、浙、江、湖六路設置發運使,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從便變易蓄買,以待上令」的原則,負責督運各地「上供」物質。意在省勞費、去重斂,減少人民的負擔。青苗法熙寧二年(1069年)實行青苗法,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農田水利法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當地居民照每戶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貸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保甲法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募役法又稱「免役法」,熙寧四年(1071年)一月,由司農寺擬定,開封府界試行,同年十月頒布全國實施。免役法廢除原來按戶等輪流充當州縣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官府自行出錢僱人應役。雇員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分攤。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觀,也要繳納半數的役錢,稱為「助役錢」。太學三舍法用學校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市易法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用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並也。」保馬法神宗時,宋朝戰馬只有十五萬余匹,政府鼓勵西北邊疆人民代養官馬。凡是願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富戶兩匹。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負責賠償,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馬匹,徒增民擾。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方田均稅法熙寧五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軍器監法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八月廣設軍器監,負責監督製造武器;並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實行效果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但王安石急於求成,推行過急,利弊互見,遭到許多反對。倡行「市易法」的魏澤宗認為「憤惋自陳,以謂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議,都邑之人不勝其怨。」韓琦在熙寧三年奏疏中稱,「制置三司條例司雖大臣主領,然終是定奪之所」、「不關中書、樞密院,不奉聖旨直可施行者,如此則是中書外又有一中書也。」熙寧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門監鄭俠畫《流民圖》,圖中流民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告訴皇上說旱災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對變法產生重大懷疑。王安石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出知江寧府。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呂惠卿私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王安石受到重大打擊,堅決求退,退居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元佑元年(1086年)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蘇東坡、范純仁等人皆曰不可,溫公執意而行,不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馬光病逝。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在宣仁太後主導下,致力於恢復祖宗舊制,前後歷時九年。支持變法者被稱之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者被稱之為「元佑黨人」。從此宋朝進入了黨爭的泥沼,不可自拔。歷代評價明代楊慎的《鉛丹錄》對王安石極盡毀謗之能事,謂為「古今第一小人」。最嚴厲的指控是:「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入清後蔡上翔則有《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為王安石之辨誣。梁啟超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王荊公》一書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參考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梁稱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青苗法和市易法實為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雛型,免役法堪稱「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熙寧八年(1075年),農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後,「荊公初執政,即分遣諸路常平官使專領農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種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溝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隨功利大小酬賞。其後在位之日,始終汲汲盡瘁於此業。史稱自熙寧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所興修利水田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雲。」,「 荊公所開水利,不可悉數,其大者曰浚黃河,清汴河。公之言浚黃河也,曰安石次第推行的新法有左列各項,茲分述如下: [一] 設置「制置三司條例法」:為國家最高的理財機構,以宰相領其事,總天下之利及國家預決算。[二] 興農田水利:置水利官,考察各地已廢的陂塘溝洫及湖泊,及勸導並協助農民修整,`以利農田灌溉。[三] 行均輸法:使有無相溝通,徙貴以就賤,既便轉輸,又省勞費。[四] 行青苗法:以諸路常平錢借貸給民戶,春散秋斂,出息二分,免民戶受高利貸的剝削。此謂之散青苗,有強迫性質,因為散斂以錢不以谷,秋收後,貸錢戶反要賣掉數倍之糧食以還債,因穀物秋賤而春貴,往往懸殊三四倍或五六倍而不止。[五] 行免役法:亦稱雇役法或募役法,令當役的民戶按貧富戶等第出免役錢,官戶,女戶,坊郭戶,單丁戶,原不充役戶及寺觀亦分別輸錢助役(其中官戶減半),叫做助役錢。又增收二分以分以備水旱欠缺,叫做免役寬剩錢。[六] 行市易法:在京設市易務,許民以田宅向政府辦理抵押貸款,以購官物,其價較市價低廉。期內收息二分,逾期不還者,再追交百分之二的罰錢。[七] 行方田均稅法:以東西南北各一千步為一方,相當於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平方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百畝為頃),歲以九月開始丈量登記,驗土地肥瘠顏色,定為等級,攤派賦稅,以均平負荷,杜絕隱漏。[八] 立保甲法:以「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心力者一人為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選主戶最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為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選住戶最有行止心力,材勇為眾所服及物力最高者二人為都副保正,凡選一家兩丁以上通主客為之,謂之保丁。」負責地方匪盜之討平和煙火的防範。[九] 行保馬法:陜西五路義勇保甲,願養官馬者,由監牧以現馬給之,或官與其值令自市之,戶養一匹,給予免稅之優待,官府每年檢查一次,病死者補償。其用意一則可省公家開支,二則可加強地方民兵習戰御盜之能力。[十] 更貢舉立太學三舍法:廢除明經科,進士科議罷詩賦,改試經義策論,並頒布三經新義於學校,令天下士子皆誦習,又設明法科,試以宋律及刑統大義,以待不能業進士者。由上述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沒能貫徹實行,反落個徒勞無功之譏,而加深了政治上的反覆仇報和黨派分野,這真是值得惋惜的事,此誠安石的不幸,亦為宋室的不幸! 北流不塞,占公私田至多,又水散漫,久復淀塞。向之瀉鹵,俱為沃壤。」。 王安石變法的檢討 平情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茲就四方面論之: (一) 政策上重在理財利國而非專意利民——青苗法免役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對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二) 拘泥古制——王安石說他的新法皆出於先王及孔子遺訓,以塞反對新法之人的口,如將青苗法比之「周禮」之泉府;免役法本之於「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祿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於先王之農為兵,市易法比於漢之平準。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三) 剛愎自用——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安石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四) 任用非人——安石不樂聞逆耳之言,但喜歡聽人恭維和奉承話,於是投機份子章敦、呂惠卿之流,曲意迎合,因緣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變了質。王安石變法內容王安石次第推行的新法有左列各項,茲分述如下:[一] 設置「制置三司條例法」:為國家最高的理財機構,以宰相領其事,總天下之利及國家預決算。[二] 興農田水利:置水利官,考察各地已廢的陂塘溝洫及湖泊,及勸導並協助農民修整,`以利農田灌溉。[三] 行均輸法:使有無相溝通,徙貴以就賤,既便轉輸,又省勞費。[四] 行青苗法:以諸路常平錢借貸給民戶,春散秋斂,出息二分,免民戶受高利貸的剝削。此謂之散青苗,有強迫性質,因為散斂以錢不以谷,秋收後,貸錢戶反要賣掉數倍之糧食以還債,因穀物秋賤而春貴,往往懸殊三四倍或五六倍而不止。[五] 行免役法:亦稱雇役法或募役法,令當役的民戶按貧富戶等第出免役錢,官戶,女戶,坊郭戶,單丁戶,原不充役戶及寺觀亦分別輸錢助役(其中官戶減半),叫做助役錢。又增收二分以分以備水旱欠缺,叫做免役寬剩錢。[六] 行市易法:在京設市易務,許民以田宅向政府辦理抵押貸款,以購官物,其價較市價低廉。期內收息二分,逾期不還者,再追交百分之二的罰錢。[七] 行方田均稅法:以東西南北各一千步為一方,相當於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平方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百畝為頃),歲以九月開始丈量登記,驗土地肥瘠顏色,定為等級,攤派賦稅,以均平負荷,杜絕隱漏。[八] 立保甲法:以「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心力者一人為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選主戶最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為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選住戶最有行止心力,材勇為眾所服及物力最高者二人為都副保正,凡選一家兩丁以上通主客為之,謂之保丁。」負責地方匪盜之討平和煙火的防範。[九] 行保馬法:陜西五路義勇保甲,願養官馬者,由監牧以現馬給之,或官與其值令自市之,戶養一匹,給予免稅之優待,官府每年檢查一次,病死者補償。其用意一則可省公家開支,二則可加強地方民兵習戰御盜之能力。[十] 更貢舉立太學三舍法:廢除明經科,進士科議罷詩賦,改試經義策論,並頒布三經新義於學校,令天下士子皆誦習,又設明法科,試以宋律及刑統大義,以待不能業進士者。由上述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沒能貫徹實行,反落個徒勞無功之譏,而加深了政治上的反覆仇報和黨派分野,這真是值得惋惜的事,此誠安石的不幸,亦為宋室的不幸!梁啟超對變法的結論是「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役制度,由張居正提出。《明史 食貨志》:「一條鞭法者, 總括一州之賦役, 量地計丁, 丁糧畢輸於官, 一歲之役, 官為僉募, 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 量為增減, 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 加以增枆。 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 以及土貢方物, 悉並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於官, 故謂之一條鞭法。」將過去按地、戶、丁分別徵收實行,征發徭役的賦役制度改為按土地、人丁徵收貨幣與白銀;將過去由納稅戶輪流徵收解運改為官府自行徵收解運。目的簡化稅制。增加收入。方便徵收稅款。成效增加國庫收入一條鞭法明文規定 稅以銀徵收, 從此銀的流通便有了法律的根據, 促進了貨幣流通的發展史書稱「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推動生產力一條鞭法按畝徵收的特質使政府的財政負擔大部份的從農民身上轉移到大地主身上。大地主成為了付稅的主要來源,農民的負擔減少,自然推動生產力。化簡後遺症因為賦役制度過於簡單及明後期國防問題,致使國家收入大減和支出龐大。到了後期,明政府在一條鞭法之上加派, 如遼餉、練餉及剿餉等。無田者免差力役一條鞭法之最大特色為役歸於地,一些商人、手工業者無田則無須履行賦役,結果「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一條鞭法」的意義在於適應了社會發展趨勢,鬆弛了傳統的人身依附關系,稅收開始轉為以資產計征,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後的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目錄1 洋務運動2 公車上書3 變法開始4 變法內容4.1 教育改革4.2 經濟建設4.3 軍事4.4 政治5 戊戌政變6 變法的影響洋務運動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公車上書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和、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變法開始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變法內容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教育改革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抱括: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設譯書局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經濟建設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軍事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學科政治裁減冗員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開放新聞自由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根據康有為所講,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榮祿與慈禧的關系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感到慈禧有異,於是命康有為迅速外出到上海,並要「設法相救」。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泄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泄密以前亦經已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變法的影響只有短短103日的變法,最後因為宮廷政治斗爭的緣故而告失敗。過去多數人將運動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對改革而發動政變。但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了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歷史上的四次變法
㈦ 世界歷史上有幾次著名改革
商鞅抄變法
兩稅法
慶歷新政
王安石變法
張居正變法
攤丁入畝
戊戌變法
新政
農奴制改革
明治維新
宗教改革
埃及的阿里改革
梭倫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
1933年的羅斯福新政;
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
㈧ 世界歷史上有幾次著名改革
我國公元前700年後:
管仲改革(春秋前賦稅改革)、魏文侯變法(戰國),著名的商專鞅變法
公元485年北魏屬孝文帝改革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
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
公元1572年張居正改革
古雅典:
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解負令)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歐洲:
早期(一工前):英國資本主義改革1640、美國獨立戰爭(資本主義改革1787)、法國大革命(從1791——1875年確立)
中期(一工----二工):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德國資本主義改革(三次王朝戰爭)1871、日本明治維新1867年後、美國南北戰爭
晚期(二工後):1898我國百日維新、1911辛亥革命
㈨ 歷史上有成功的變法嗎
評判變法是否成功,不能只看一個王朝能延續多少年,而是看這種變法是否對中國歷史起了推動作用,是否被後人繼承。中國這個獨特的文明下,政權重建往往只是換一家一姓,整個帝國運轉的底層制度依然沒變。
中國變法的例子太多了,教科書上提到的僅是很少一部分。個人認為成功的變法:
孫武的軍事思想變革,中國戰爭從禮戰變為真正的生死戰。
吳起的職業軍人變革,參戰者從城市士人階層變為全體人民。
商鞅變法,從經濟到軍事到管理,這套思路後人一直在用。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發明之一,現代文明依然在用。
秦始皇大變革,華夏地區從封建文明迅速轉型為君主制帝國,並且延續2千多年,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君主集權帝國。
漢武帝改革,從黃老那套輕政府放任經濟的政策,變為政府強干預,重法制,宣揚儒學的政策,並且一直到清末。
曹操的政治軍事改革,中國後世出現了幾百年的門閥階層,讓政治制度更加穩定,人才更多。
隋朝創制,特別是科舉制度,可以說是中國能夠保持延續和不斷進取最大的原因。
....
打了很多字發現太多了懶得繼續,很多財政土地經濟政策我不查資料也想不起來。總之,縱觀中國歷史,古人就是不斷在實踐中修正,從奴隸到封建,到獨特的郡縣制帝國,到龐大穩定的集權制帝國,一直在改良。創造了中國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文明發展史,世界唯一出現過君主集權制文明,唯一延續2千多年的文明。這正是古人變法的成功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