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pdf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pdf

發布時間:2021-02-28 19:33:35

1. 關於《中國大歷史》上下兩冊與《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成名作,又稱呂著《中國通史》。全書約60萬字。版上冊是總論中國歷朝歷代權的經濟、文化、民族、教育等;下冊是政治軍事史。
《中國大歷史》又名《白話本國史》,全書約80萬字。編排依次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現代史。上古即為先秦史,明代以前為中古史。相對而言,《中國大歷史》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方式,畢竟是按照朝代順序寫的。這本書很多書店都有賣,有一種經濟本,30元。

呂著的兩本通史都不詳細,短短數十萬言豈能寫盡,都屬於高度概括,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特別是《中國通史》的政治軍事史部分,極為精簡。所以還是《中國大歷史》好一些。

如果你對通史有興趣,可以看看張帆的《中國古代簡史》,成書於2001年,歷史專業考研的必備書籍之一,只有40萬字,我3天就看完了。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是高度提煉,精華中的精華。張帆是元史專家,宋金遼元史部分寫的比較詳細。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了。一版再版,讀者眾多。我就花了50元買翦伯贊的,放棄了30元錢的呂老作品。

2. 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這本書怎麼樣,從學習價值來看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上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回的中國通史,也是呂思勉先生答的第一部通史著作。1923年9月出版,此後一再重印,成為20世紀發行量最大、最受歡迎的一部中國通史。
本書以歷史事件為經,以經濟、文化、社會制度、風俗為緯,詳細地記敘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制度變遷、社會風俗更易、疆域的變化和文化的演變等,內容極為豐富。一書在手,中國歷史全知道。
本書原名《白話本國史》,此次出版,改名為《中國大歷史》。為方便讀者閱讀,將書中的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一些地名的古今變化也做了標注。

個人覺得本書還可以,內容很強大,值得一看。

3. 這兩本《大歷史》內容一樣嗎

《中國通復史》是呂思勉的成制名作,又稱呂著《中國通史》。全書約60萬字。上冊是總論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文化、民族、教育等;下冊是政治軍事史。《中國大歷史》又名《白話本國史》,全書約80萬字。編排依次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現代史。上古即為先秦史,明代以前為中古史。相對而言,《中國大歷史》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方式,畢竟是按照朝代順序寫的。這本書很多書店都有賣,有一種經濟本,30元。呂著的兩本通史都不詳細,短短數十萬言豈能寫盡,都屬於高度概括,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特別是《中國通史》的政治軍事史部分,極為精簡。所以還是《中國大歷史》好一些。如果你對通史有興趣,可以看看張帆的《中國古代簡史》,成書於2001年,歷史專業考研的必備書籍之一,只有40萬字,我3天就看完了。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是高度提煉,精華中的精華。張帆是元史專家,宋金遼元史部分寫的比較詳細。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了。一版再版,讀者眾多。我就花了50元買翦伯贊的,放棄了30元錢的呂老作品。

4. 求呂思勉中國大歷史,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宗白華美學散步,陳方概書法綜論txt或pdf

美學散步
宗白華 著

目 錄


美學散步
美從何處尋?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
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論素描
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希臘哲學家的藝術理論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看了羅丹雕刻以後
形與影
我和詩
新詩略談
唐人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
後記



李澤厚

八十二歲高齡的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結集由我來作序,實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言!

我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朱光潛、宗白華兩位美學名家就都在學校里。但當時學校沒有美學課,解放初年的社會政治氣氛似乎還不可能把美學這樣的學科提上日程。我記得當時連中國哲學史的課也沒上過,教師們都在思想改造運動之後學習馬列和俄文……。所以,我雖然早對美學有興趣,卻在學校里始終沒有見過朱、宗二位。一九五七年我發表兩篇美學論文之後,當時我已離開北大,才特地去看望宗先生。現在依稀記得,好象是一個不大暖和的早春天氣,我在未名湖畔一間樓上的斗室里見到了這位藹然長者。談了些甚麼,已完全模糊了。只一點至今印象仍鮮明如昨。這就是我文章中談到藝術時說,「它(指藝術)可以是寫作幾十本書的題材」。對此,宗先生大為欣賞。這句話本身並沒有很多意思,它既非關我的文章論旨,也無若何特別之處,這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我當時頗覺費解,因之印象也就特深。後來,我逐漸明白了:宗先生之所以特別注意了這句話,大概是以他一生欣賞藝術的豐富經歷,深深地感嘆著這方面有許多文章可作,而當時(以至現在)我們這方面的書又是何等的少。這句在我並無多少意義的抽象議論,在宗先生那裡卻是有著深切內容的具體感受。無怪乎黑格爾說,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出,其含義大不一樣。

宗先生對藝術確有很多話要說,宗先生是那麼熱愛它。我知道,並且還碰到過好幾次,宗先生或一人,或與三、四年輕人結伴,從城外坐公共汽車趕來,拿著手杖,興致勃勃地參觀各種展覽會:繪畫、書法、文物、陶瓷……。直到高齡,仍然如此。他經常指著作品說,這多美呀!至於為何美和美在哪裡,卻經常是叫人領會,難以言傳的。當時北大好些同學都說,宗先生是位欣賞家。

我從小最怕作客,一向懶於走動。和宗先生長談,也就只那一次。但從上述我感到費解的話里和宗先生那麼喜歡看展覽里,我終於領悟到宗先生談話和他寫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種帶著情感感受的直觀把握。這次我讀宗先生這許多文章(以前大部沒讀過)時,又一次感到了這一點:它們相當准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趵特徵。例如,關於充滿人情味的中國藝術中的空間意識,關於音樂、書法是中國藝術的靈魂,關於中西藝術的多次對比,等等。例如,宗先生說:「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第89頁)「……我們欣賞山水畫,也是抬頭先看見高遠的山峰,然後層層向下,窺見深遠的山谷,轉向近景林下水邊,最後橫向平遠的沙灘小島。遠山與近景構成一幅平面空間節奏,因為我們的視線是從上至下的流轉曲折,是節奏的動。空間在這里不是一個透視法的三進向的空間,以作為布置景物的虛空間架,而是它自己也參加進全幅節奏,受全幅音樂支配著的波動,這正是轉虛成實。使虛的空間化為實的生命。」 (第92頁)

或詳或略,或短或長,都總是那種富有哲理情思的直觀式的把握,並不作嚴格的邏輯分析或詳盡的系統論證,而是單刀直入,扼要點出,訴諸人們的領悟,從而叫人去思考、去體會。在北大,提起美學,總要講到朱光潛先生和宗白華先生。朱先生海內權威,早已名揚天下,無容我說。但如果把他們兩位老人對照一下,則非常有趣(盡管這種對照只在極有限度的相對意義上)。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學貫中西,造詣極高。但朱先生解放前後著述甚多,宗先生卻極少寫作。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卻是抒情的;朱先生偏於文學,宗先生偏於藝術;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先生是學者,宗先生是詩人……。宗先生本就是二十年代有影響的詩人,出過詩集。二十年代的中國新詩,如同它的新鮮形式一樣,我總覺得,它的內容也帶著少年時代的生意盎然和空靈、美麗,帶著那種對前途充滿了新鮮話力的憧憬、期待的心情意緒,帶著那種對宇宙、人生、生命的自我覺醒式的探索追求。剛剛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之後的二十年代的中國,一批批青年從封建母胎里解放或要求解放出來。面對著一個日益工業化的新世界,在一面承襲著古國文化,一面接受著西來思想的敏感的年輕心靈中,發出了對生活、對人生、對自然、對廣大世界和無垠宇宙的新的感受、新的發現、新的錯愕、感嘆、贊美、依戀和悲傷。宗先生當年的《流雲小詩》與謝冰心、馮雪峰、康白情、沈尹默、許地山、朱自清等人的小詩和散文一樣,都或多或少或濃或淡地散發出這樣一種時代音調。而我感到,這樣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構成了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你看那兩篇羅丹的文章,寫作時間相距數十年,精神面貌何等一致。你看,宗先生再三提到的《周易》、《莊子》,再三強調的中國美學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之於模擬形似;宗先生不斷講的「中國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第125頁),等等,不正是這本《美學散步》的一貫主題么?不也正是宗先生作為詩人的人生態度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患」的儒家精神、以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為特色的莊子哲學,以及並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宗,加上屈騷傳統,我以為,這就是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宗先生以詩人的銳敏,以近代人的感受,直觀式地牢牢把握和強調了這個靈魂(特別是其中的前三者),我以為,這就是本書價值所在。

宗先生詩雲:

「生活的節奏,機器的節奏,
推動著社會的車輪,宇宙的旋律。
白雲在膏空飄盪,
人群在都會匆忙!
…………
是詩意、是夢境、是凄涼、是回想?
縷縷的情絲,織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內的人心,
遙領著世界深秘的迴音。」(第242頁)

在「機器的節奏」愈來愈快速、「生活的節奏」愈來愈緊張的異化世界裡,如何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憧憬和情絲,不正是今日在邁向現代化社會中所值得注意的世界性問題么?不正是今天美的哲學所應研究的問題么?宗先生的《美學散步》能在這方面給我們以啟發嗎?我想,能的。 自和平賓館頂樓開會之後,又多年未見宗先生了。不知道宗先生仍然拿著手杖,散步在未名湖畔否?未名湖畔,那也是消逝了我的年輕時光的美的地方啊,我怎能忘懷。我祝願宗先生的美學散步繼續下去,我祝願長者們長壽更長壽。

一九八O年冬,序於和平里九區一號

美學散步

小 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家——莊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游魚,又在人間世里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象義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才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里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家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耐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以上是東坡的話,所引的那首詩,不論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補,把它放到王維和裴迪所唱和的輞川絕句里去是可以亂真的。這確是一首「詩中有畫」的詩。「藍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可以畫出來成為一幅清奇冷艷的畫,但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二句,卻是不能在畫面上直接畫出來的。假使刻舟求劍似的畫出一個人穿了一件濕衣服,即使不難看,也不能把這種意味和感覺象這兩句詩那樣完全傳達出來。好畫家可以設法暗示這種意味和感覺,卻不能直接畫出來。這位補詩的人也正是從王維這幅畫里體會到這種意味和感覺,所以用「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兩句詩來補足它。這幅畫上可能並不曾畫有人物,那會更好的暗示這感覺和意味。而另一位詩人可能體會不同而寫出別的詩句來。畫和詩畢竟是兩回事。詩中可以有畫,象頭兩句里所寫的,但詩不全是畫。而那不能直接畫出來的後兩句恰正是「詩中之詩」,正是構成這首詩是詩而不是畫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畫里若不能暗示或啟發人寫出這詩句來,它可能是一張很好的寫實照片,卻又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晶——畫,更不是大詩畫家王維的畫了。這「詩」和「畫」的微妙的辯證關系不是值得我們深思探索的嗎?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這也是論詩畫的離合異同。畫外意,待詩來傳,才能圓滿,詩里具有畫所寫的形態,才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致於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詩雲:「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他是個喜歡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話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態確是難畫出的,東施以活人來效顰西施尚且失敗,何況是畫家調脂旨弄粉。那畫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詩人隨手拈來的這兩句詩,卻使孔子以前的中國美人如同在我們眼面前。達·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畫出摩娜莉莎的美目巧笑,在該畫初完成時,當也能給予我們同樣新鮮生動的感受。現在我卻覺得我們古人這兩句詩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畫受了時間的侵蝕,後人的補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尋舊影了。我曾經坐在原畫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口裡念著我們古人的詩句,覺得詩啟發了畫中意態,畫給予詩以具體形象,詩畫交輝,意境豐滿,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5. 呂思勉的 中國通史 和 中國大歷史 哪本好,我說的都是這位寫的 最好具體點

中國通史很多都是寫少數民族的由來、遷徙等等。寫內地的只有一個大概,你要是不願意了解少數民族歷史就看中國大歷史吧!

6.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7. 求《中國大歷史》呂思勉的電子版 哪位大俠給發本電子版的,沒多少財富。望見諒。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的 呂先生的是《中國通史》。
不知道樓主要的是哪一個 就都發給你了 TXT版的。注意查收!

8. 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與《中國大歷史》是否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上編是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專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屬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編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的著作。作者倡導「大歷史」,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9.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與蔡東藩《歷代通史演義》應該選擇那一部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是偏古文的
如果你對這個感興趣的話,可能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更好吧。

10. 呂思勉文叢(全13冊 精校版)和中國大歷史有區別嗎

名字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沒有區別。

閱讀全文

與呂思勉中國大歷史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