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中歷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中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18:08:31

❶ 概括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歷史依據和實現基礎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適應於一定時代條件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條件、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大變動大調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於本世紀。這前後3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以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在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種種新情況新變化,社會主義則發生了嚴重挫折。面對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黨要解決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須有新的解放,實踐上必須有新的創造,理論上必須有新的發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和發展,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是我們黨為不斷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發展,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世界發展變化、時代深刻變革,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創造的產物。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這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是中國人民進行的生機勃勃的偉大創造,也必然是科學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在這場歷史變革的偉大潮流中,我們黨始終站在實踐的前面,敏銳地發現、熱心地支持、悉心地維護、及時地引導人民群眾創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從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又與時俱進,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之上,是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的反映、科學的體現。

❷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強調走自已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中歷史擴展閱讀:

理論誕生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已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

理論發展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度評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強調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之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理論形成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中國國史網

❸ 高中歷史。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自鄧小回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答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終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毛主席的三大改造 是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剩下的 自己體會!!!!!!

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依據有哪幾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但又與毛澤東思想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適應於一定時代條件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條件、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大變動大調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於本世紀.這前後3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以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在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種種新情況新變化,社會主義則發生了嚴重挫折.面對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黨要解決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須有新的解放,實踐上必須有新的創造,理論上必須有新的發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和發展,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是我們黨為不斷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發展,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世界發展變化、時代深刻變革,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創造的產物.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這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是中國人民進行的生機勃勃的偉大創造,也必然是科學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在這場歷史變革的偉大潮流中,我們黨始終站在實踐的前面,敏銳地發現、熱心地支持、悉心地維護、及時地引導人民群眾創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從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又與時俱進,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之上,是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的反映、科學的體現.

❺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第一來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了中國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指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程
②、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進程
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國兩制理論,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統一問題的根本指導。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❻ 簡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誰知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既一脈相承又與 時俱進。這個理論體系的基本線索就是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 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改革 開放進程中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 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體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豐富和發展這個理論體系,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進 一步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 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載體,是 在與時俱進的實踐中破解難題、創立發展的。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要把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加壯闊、更加優美,就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 十八大精神,繼續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新的實踐基礎上,始終不渝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實踐中,在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進程中創立 和發展起來的,它的每一步進程,都透射出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徵,充分體現著當 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

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理論的產生離不開主體自身的條件,對於一種科學的理論來說更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自身的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進行的一種理論創造,其所以能夠形成並不斷豐富和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特有的優良傳統、政治品格和政治優勢等主體條件是分不開的。
一、中國共產黨具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優良傳統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我們黨自成立以來,一直自覺地把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同時又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發展真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在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科學命題。這是一件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事情。
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八年來,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圍繞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四個重大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找到了兩條中國特色的道路,創立了兩大理論體系,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和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反復探索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系,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國內國際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境界,指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偉大成就。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緊密結合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堅持不懈地用中國化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成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旗幟,成為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提供了根本保證。
二、中國共產黨具有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政治品格
認識來源於實踐,正確的認識往往是在修正錯誤,認識或抵制各種錯誤傾向中形成的。敢於堅持真理、善於修正錯誤,是我們黨能夠始終保持先進性的基本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這種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我們黨在八十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既有豐富的成功經驗,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有的甚至是全局性錯誤。但由於我們黨始終採取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公開揭露錯誤,深入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始終堅持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錯誤、克服錯誤、總結教訓,因此每一次糾正錯誤後,黨都大大地前進一步。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十年「文革」中所犯的錯誤進行了全局性的撥亂反正,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深刻反思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黨的思想路線重新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來,黨和國家的工作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推進改革開放,整個國家的面貌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由於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試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在認識和實踐中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錯誤。對此,我們黨有著清醒的認識。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我們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對腐敗現象警惕不足,糾正失誤的措施不力,出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情況。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他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鄧小平的這些指示精神,努力糾正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現象,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重大戰略思想。
從黨的歷史可以看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品格。正因為我們黨具有堅持真理、改正錯誤的政治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得以在改正錯誤中形成並不斷發展。
三、中國共產黨具有追求民族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濃厚動力
近代以來,本國封建勢力的腐朽統治和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恥辱,使中國落伍於國際社會。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追求民族振興、國家現代化成為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從列強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不甘屈辱的中國人民為了實現強國富民的理想,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和探索,雖歷盡艱辛但始終無法使舊中國擺脫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才為中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中國共產黨在通過民主革命完成第一個任務後,又開始謀劃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建國六十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制定實現工業化的目標,到制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進而制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中國的現代化目標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得以豐富和拓展。
在對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和不懈追求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並不斷發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認識中國國情和借鑒蘇聯東歐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這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起點;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說:「我們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①]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這一理論概括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和繼承鄧小平理論,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集中全黨智慧,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六大把這一理論概括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繼承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礎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明確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又進行到新的歷史起點的發展方位,並把發展問題提到體現以人為本,體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②] 2007年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理論體系的內涵又做了新的概括和闡發,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③]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講就是關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在對民族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不懈追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和發展的不竭源泉。
四、中國共產黨具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高度自覺性
搞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不能成功,歸根結底取決於領導這個事業的黨的狀況。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是我們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挫折中奮起、在戰勝困難中不斷前進的一大法寶。在我們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後,我們黨始終面臨一個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保持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問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們黨對「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曾經進行過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後來,由於「左」的錯誤日益嚴重,這一探索沒有繼續下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重新啟動了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並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保持了黨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先進性。1980年2月,鄧小平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④]的重要命題,鮮明地提出了在黨的建設上要走一條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指出制度建設是執政黨建設的一項根本性建設,逐漸形成了包括黨的思想路線、根本任務、歷史使命、制度建設、反腐倡廉等在內的執政黨建設理論。後來,鄧小平又把「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作為一個鄭重的政治交待,寄望於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變化了的世情、國情和黨情,集中全黨智慧,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判斷了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從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堅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時代課題。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對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的認識,形成了以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廉政建設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重要論斷。正是有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逐步形成並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五、中國共產黨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在我們黨成立八十八年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們黨都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為人民實現自己利益的工具。雖然黨在艱難的奪權和執政道路上也有不少失誤,在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確有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但縱觀黨的全部歷史和黨的現狀的全局,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伊始就明確規定,黨的任務是為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歷史。無論是在戰爭年代,帶領人民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無論是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是鄧小平理論最鮮明的特色。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點、出發點和落腳點。鄧小平理論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他指出:「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⑤]。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⑥]正是在擺脫貧窮、追求人民群眾富裕生活的想法趨動下,鄧小平同志果斷地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領導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價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生產力為邏輯起點,以文化為重要紐帶,以人民利益為最終歸宿。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都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把實現人民願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我們黨從來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為准則。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反映了我們黨的宗旨的內在規定,體現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強調,要牢固樹立人民為本的理念,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黨為實現人民利益不斷奮斗的過程。
六、中國共產黨具有獨立自主、不屈服於任何壓力的獨立精神
黨在長期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形成了無所畏懼、不怕壓力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憑著這種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既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模式,又有別於傳統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在十分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進行的。早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結束前,毛澤東就反對一切照抄蘇聯模式的做法,提出以蘇聯經驗為鑒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由於對國內外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左」的錯誤日益嚴重,黨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確的探索被中斷了。但獨立探索中國自己發展道路的思想作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留了下來。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沒有走傳統社會主義老路,拒絕走資本主義邪路,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遇到國際國內政治風波的嚴峻考驗,蘇東劇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考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鍵時刻,鄧小平頂住壓力,再次排除來自右的和「左」的干擾,強調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發展才是硬道理,為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去世後,中國面臨著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歷史關頭。面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的復雜局面。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決頂住來自右的和「左」的壓力,既沒有退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也沒在從「私有化」中找出路,在新的思想解放中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21世紀。進入世紀之交,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世界和中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們黨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我們黨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回答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進一步得到了豐富和拓展。
綜上所述,正是中國共產黨具備了這些主體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得以形成並不斷豐富和發展。實現民族振興,國家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和諧,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

❽ 一、 怎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定位

(一) 主要內容: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黨版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權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
(2)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
(3)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理論
(4)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5)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
(6)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
(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9)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理論
(1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理論
(二) 歷史地位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2) 新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3)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指針

❾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一、如何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展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思想理論觀點,構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清醒地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依據,從這個最大的實際來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一切問題。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理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前提下,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力量。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理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後盾。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是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理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根本保證。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貫通起來,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堅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扎實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歷史地位:
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總體上屬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創造性地分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實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植根於人民的政治立場,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升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既生動而具體地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又生動而具體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②新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共同思想基礎,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沒有共同思想基礎,黨就要瓦解、國家就要解體、民族就要分裂。社會主義既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運動,也是一種理想和價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來凝聚和統一人民的思想。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環境、面對人們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的新情況,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人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共同奮斗。事實深刻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我們戰勝一切風險和挑戰的主心骨。在未來前進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我們都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指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既飽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為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

❿ 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黨的十幾大

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度評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強調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之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閱讀全文

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中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