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歷史-東漢-東漢是怎麼滅亡的(上)
漢靈帝登基後,司馬師立即處死太監蹇碩,當時的十常侍也嚇得半死,跑去要求何太後的庇護,可知沒了王權,他們便是連個屁用都沒有。東漢之覆滅,亡於權臣;東漢之覆滅,亡於世家。
當初漢光武帝劉秀中興大漢,靠的是名門世族的協助,東漢帝國建立後,名門世族也如願以償的拿到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入場券,亦便順利獲得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供職名額,久而久之,政府能掌控的地區少之又少,其餘的地區均掌握在名門的手裡。
再來看三國時期幾大勢力的家庭背景,首先袁紹家族被譽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構成了一張巨大的家族聯系網,漢朝於董卓之亂之後分崩離析,袁紹家族之所以可以掌控南方三省,混成天下第一諸王,靠的便是家族幾百年的傳承遺產。
曹操與劉備興起,伴隨著名門意志的強橫,而且要少於王權,東漢王朝的滅亡多少與名門的崛起有關系,「五姓氏七望」時代,名門的意志達巔峰,東漢時期亦是名門意志初露端倪的時。袁紹當作北涼小北洋軍閥,為什麼割據三十萬,反而最後失利了,便是由於他沒有能掌握住機遇,所以喪失了名門意志的擁護,從此亦可知名門意志的強橫。
所以說東漢之覆滅,絕不是亡於靈帝,個人的意志有些情況下可以左右一個朝代的政治走向,但是對於一個 的王朝來說,皇帝對朝代的興亡作用很小,更不可能力挽狂瀾富大廈於將傾,東漢的滅亡正是亡於當時巨大的名門利益集團。
獲得政治發言權很久的名門望族,急需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以此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而腐朽不堪的東漢王朝已經成了他們巨大利益面前的絆腳石,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除之而後快。
三國的出現正是這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妥協和利益分贓。一旦出現新的勢力,這種平衡也會很快被瓦解,這就解釋了為何曹操生前不稱帝,而交給他的兒子曹丕,這是因為當時的名門勢力還很強大,貿然稱帝只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曹魏三代之後,蟄伏隱藏多年的司馬家族一夜之間奪取曹魏的江山,卻毫發無損,正是由於此時的司馬家族已經獲得了當時政治勢力的中堅,也就是新生士族的支持,所以司馬昭才能登上帝位。
㈡ 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有什麼樣特
第一,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由於各種原因,漢族在我國多民族的國家中處於主體地位。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忽視或否認其他少數民族對於祖國歷史發展所做的貢獻。如,秦漢統一了中原地區,匈奴族則統一了北方草原地區。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在經濟文化方面也給予漢族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二,看待民族關系,不能站在一個民族的立場上,而應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立場上,對歷史上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事件、人物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贊頌,反之要給以否定和鞭撻。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歷史上站在漢族封建統治者立場上的史學家,在史書中對少數民族多有誣蔑、醜化之詞,要注意摒棄和批判。第三,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友好往來,共同建設祖國,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外來侵略,構成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也正因如此,我國才得以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當然,在階級社會里,各個民族之間曾經有過矛盾、斗爭乃至戰爭,但它與我國民族之間彼此友好往來的事實相比,只是民族關系的次要部分。由於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間的矛盾、斗爭和戰爭,從根本上說都是各個民族統治者所挑起的。從這個角度講,民族矛盾說到底就是階級矛盾。由於民族矛盾、斗爭的復雜性,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都把民族斗爭簡單地歸結為階級斗爭。大致有下列幾種情況;有的是壓迫與反壓迫的性質,如女真首領阿骨打領導的抗遼戰爭;有的是進步與落後之間矛盾斗爭的性質,如淝水之戰是東晉為了保衛江南先進經濟發達地區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貴族侵擾的進步戰爭;有的是為了消滅割據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性質,如康熙帝平定準噶爾分裂勢力叛亂的戰爭;有的則純屬是一些民族統治者彼此之間的攻伐混戰,如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之間的一些戰爭。做出具體分析以後,不但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而且要明確給予肯定或否定。這里還應注意把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與我國各民族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嚴格區別開來。前者是我國兄弟民族間內部的事情,雖有是非區別和正義非正義之分,但不要用「侵略」和「反侵略」的字眼加以界定。後者是我國各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維護國家主權的問題,和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斗爭有著本質的區別。
㈢ 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有什麼特點
敵視——互毆——融合——敵視——互毆——融合——敵視——互毆——融合,吶,這就是最直觀的特點
㈣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歷史-東漢-東漢是怎麼滅亡的(下)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布滅亡。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今河南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4)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天下平定之後,劉秀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開始著力發展生產、提高民生、恢復國力,劉秀還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
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東漢經「光武中興」,社會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文化進一步發展,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東漢時期,各地豪強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農民,建立大型田莊,發展自給自足的田莊經濟,甚至擁有私人武裝力量,這一切都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㈤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歷史-唐朝-唐朝的強盛與滅亡
盛極必衰,這就是歷史,特別是適合封建制社會
㈥ 從世界和中國歷史的角度談談改革開放的意義
意義有如下幾點:
1讓中國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
2讓中國經濟發生本質的變化與提高
3讓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㈦ 從歷史角度對全球史觀的理解
1、全球史觀形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這種史觀的是歐美學者,其中以美國歷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形成的「全球史觀」。「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全球史觀」沖破了西方以蘭克為代表的西歐中心論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其研究的視野不僅包括歐洲史,而且覆蓋二次大戰後崛起的亞非拉的廣大地區。正如西方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說的那樣,它的「主要特點就在於: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於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由於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全球化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過去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誤認為只有戰爭、革命、改朝換代才是歷史。其實,人類以往的其他活動——經濟、社會、精神、文化活動也都構成歷史。歷史研究不是別的,正是研究人類物質、精神和政治三大文明的進步史。這就是文明史觀。「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另外,你可以參閱《
全球史觀在中國
》,這是一篇論文,要下載的話還要中國知網賬號。
㈧ 如何用全球史觀看待一國歷史,例如中國.
不管怎麼看或者看同一歷史時期的哪些方面,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只看一種版回本的書、或者一個答立場上講的書。要看看國外的歷史是怎麼寫我們的。雙方結合起來,根據當時的國情國力來看。才能知道真實的歷史。這才能叫做客觀,而且要辯論著去看待問題。歷史無論再復雜也是人的歷史,就必定有追求,這才是合理的。既沒有生下來就是奸臣的,也沒有沒做錯事情的聖人。
㈨ 怎樣從世界觀的角度看待中國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你的這個題目太大了,一本書都未必能說清,我簡要的說兩句。你要從世界觀回的角度去評答判一個國家的歷史,首先你必需有明確而先進的人生觀,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這是一個涉足哲學和歷史的專業話題,首先它要求你對中國的這段歷史有公正的見解,這在當時這個環境中不太可能,因為我們的教育受政治偏見影響太深。其二,它要求完整而全面的世界觀,換句話說,它要求你具有明確的人生觀,這個人生觀,現在的主流是科學精神的信仰。
----考試上的題目,就去課本上找。
----思想上的問題,你要記得中國先哲的教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凡事都是有前提的,哪怕只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