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到第四課新中國成立後遇到了哪些危難是如何度過的取得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其實最大的危難就是來自於物質上的極大的匱乏很多人吃不上飯
⑵ 七上歷史作業本第四單元每一課的答案(浙教版的)
第四課:1.澳大利亞 大洋 2.牛羊肉 奶製品 蒙古袍 那達慕大會 3.A、FB、C、D、E 補充略 4.C 5.D 6.B 7.(1)減少(2)一致 牛羊(3)比較乾熱 平坦遼闊 低平 8.澳大利亞牧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較高,生產效率較高,生活以肉類食物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度較小。牧民多定居生活,羊比人多,羊毛量大質優。內蒙古草原四季分明,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方式,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 9.略 10.地勢平坦、開闊;草原面積廣;羊群缺乏「天敵」-大型野獸的攻擊等。 11.(1)草場、牧(2)A(3)隨著鐵路的開通,在鐵路沿線附近陸續開辦了許多畜產品加工點,經過加工的畜產品通過鐵路運往全國各地。鐵路的開通可促進沿線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五課:1.西北 乾旱 綠洲 坎兒井
2.葡萄 石榴
3.乾燥 水 石油
4.小麥 水稻 椰棗
5.(1)阿拉伯海 紅海
波斯灣 裏海
地中海 黑海
(2)阿拉伯半島
(3)白色 阿拉伯
(4)石油 北美、日本、西歐
6.(1)坎兒井
(2)我也不知道,正在找呢
7.(1)黑指石油,白指棉花。
(2)水源
8.印度 紅 馬六甲 直布羅陀 地中 蘇伊士 直布羅陀
第一課:1高溫多雨 水稻
2密西西比河 玉米 大豆
B D B D B A D
10(1)適合種水稻,土壤肥沃,濕潤多雨,溫度較高,受季風氣候影響,雨熱同期,適宜種水稻。
(2)都是人工種水稻,水網密布,精耕細作。
11:當地球後濕潤,建「桿欄式」住宅,和防止人們生活在過於濕潤的地區,防蟲通風,利於雨水傾瀉,可防野獸。
12(1)中國東北地區,以玉米、大豆、小麥為主。
(2)1、地廣人稀
2、機械化作業,效率高,產量大,剩餘多,儲存條件好。
3、交通發達
⑶ 高中歷史必修二第四課的課後答案
看看是不是這個
第四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參考答案)
【學思之窗】
1.結合史實思考,這些重農抑商的具體措施,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答:作用:保護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秦國的國力,維護和鞏固了秦國的封建制度.
2.請你談談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看法。
A:通過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 ; B:重農抑商有利於保障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有利於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封建經濟發展; C:保證賦役徵收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D:限制富商大賈,有利於穩定封建經濟,維護國家統一。
?
本課測評:
封建統治者為什麼採取「重農抑商」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原因:A、農業是封建經濟的核心,戰國時期是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商業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了農業的發展;B、富商大賈操縱市場物價等,都不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鞏固,影響社會進步。
? 影響:A、「重農抑商」政策保障了農業的發展,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B、封建社會晚期破壞正常的商業經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的發展,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晚期造成中國的落後。
學習延伸:
?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展開長期的爭論。(觀點略)你認為上述各種觀點中,哪種看法比較有道理?為什麼?
答:我認為第三種觀點是比較有道理的。原因: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制度的自我發展和調整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A、政治上,明朝廢除宰相,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都直接聽命於皇帝。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獲得一定財富的工商業者也無法實現其對政權的要求。
B、經濟上,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繼續推行,對某些商品實行專賣政策,又對商業徵收重稅;同時兩朝對國際商業貿易嚴格限制,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始終沒有能擺脫資本主義的束縛。
⑷ 總結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章1~4課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夏 → 商 → 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禹死後,其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制度由此開始。夏朝統治維持了四百多年。
(2)後來商滅夏,商朝統治歷時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都鎬京,史稱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影響
A西周分封制
(1)開始實施者:周武王
(2)基本內容:
①分封對象: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等,成為諸侯。
②權利義務:享有世襲統治權;拱衛王室,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③主要封國:魯、齊、燕、宋、吳
(3)影響:
積極作用:它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它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消極性:受封諸侯在領地內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勢力的壯大,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力量日盛,王權衰落,分封制被破壞。(春秋:楚王問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義: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奴隸主統治。
(3)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製(最主要特點)。
周王稱「天子」,世代以嫡長子相傳,餘子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類似的關系。
②大、小宗關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領袖。 (政治上,上下級關系; 血緣上,兄弟關系。)
③宗法等級: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宗法等級。
④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相結合(家、國結合)
(4)意義:
①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對後來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內涵體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尊宗敬祖,重男輕女觀念、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等)。
★3.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徵:
(1)神權與王權結合(2)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這些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
二、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統一
(1)原因:
①商鞅變法奠定秦統一的基礎; ②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③人民渴望國家統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時間、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遠交近攻」策略
(3)順序: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4)秦朝疆域:東臨東海,西到隴西;北達長城,南到南海;東北到遼東。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陽。
(6)意義: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了解「始皇帝」的來歷
(1)名稱來源:
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為了加強統治,採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子孫傳承,永掌政權,創立了皇帝制度。
(2)特點:
①皇權獨尊——顯示了皇權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詔」「玉璽」等詞)
②皇位世襲——顯示了皇權的不可轉移
③皇權至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
(3)影響:被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統帝(溥儀)]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史稱「三公」。
(1)「三公」職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行政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產生。)
②太尉——主管軍事(虛職)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等。
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三公九卿」通過「朝議」的方式參與朝政。
(2)「三公」制的實質:三公相互牽制,從而集權於皇帝。
4.理解郡縣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過程:春秋、戰國,開始出現 秦朝時,在全國推行。
(2)概況:
①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郡守。
②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是縣令或縣長。
③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還有負責地方治安並兼管公文傳遞的「亭」。
(3)特點:
①實行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影響: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③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遠)。
5.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1)建立:秦始皇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專制
(3)影響:
A.積極方面:
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有利於國家統一、對初步奠定祖國疆域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②有利於推動封建經濟文化發展。
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初步統治,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
④秦朝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極方面:
①皇權至高無上,容易導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動性受到壓抑。
③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失誤。
④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了解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縣制、封國制並行。
郡國並行制,一度影響到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形成大一統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執行政令)。
(2)六部:尚書省下設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特點: ①三省互相牽制,互相監督 ②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4)影響:
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②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圖: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權力的舉措
設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稱「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為了制約相權,又增設「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權。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況:
①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共設10行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圍地區(河北、山東、山西),歸中書省直轄,稱之為「腹里」;
③設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3)意義:
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地方省制的開端。
4.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1)世官制:
我國夏、商、周時期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祿制」。根據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職,由於爵位可以世襲,這樣就形成世官。
(2)察舉制:
漢武帝時開始實施、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准,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後期,門第族
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展形成並發展起來。
(3)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標準是門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壟斷高級官職。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該制度無法繼續下去。
(4)科舉制:
①建立:隋朝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發展: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明清時期,演變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時(1905年),科舉制廢除。
②意義:
積極性:①有利於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該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創造意識的人,制約科技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
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廢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鑒於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權行使,正式廢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③過程:明太祖朱元璋時,廢中書省和丞相,權歸六部→秦以來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④影響: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宰相制度設立於秦代秦始皇時期,廢除於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2)設內閣: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導致皇帝叢雜政務集於一身。
②經過: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明永樂帝)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
後來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 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後再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③職能: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
④影響: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1)設置:清朝雍正皇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處。
(2)職責:軍機大臣由皇帝欽定,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傳達詔令。
(3)特點:簡(機構簡單)、速(效率高)、密(決策封閉性)。
(4)評價:
不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性:
①有利於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 ②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③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多統一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
(2)消極性:
妨礙礙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壓制民主思想的產生,阻礙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社會發展大大落後於西方。
★ 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脈絡和特點:
1.概念:
(1)含義: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部分。前者指:皇權至上,專制獨裁;後者指:地方無權,必須無條件服從中央。
(2)基礎:
①經濟:封建自然經濟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後來)儒家思想
(3)發展歷程:
戰國,萌芽 → 秦朝,開創 → 漢、唐、元發展和完善 → 明清 頂峰
(4)兩大矛盾: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脈絡: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朝郡國並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變特點:
(1)中央:君權逐漸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⑸ 高一歷史第四冊練習部分答案
http://user.qzone.qq.com/591463095
⑹ 初一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一課答案
北京人 ; 山頂洞人 ; 元謀人 ; 雲南 ; 元謀 ; 170萬專 ; 最早 周口店 ; 70至20萬年 ; 170萬 ; 鑽木 ; 骨 ; A B ;舊屬石器時代 ; 砍砸器 ; 尖狀器 ;刮削器 ;半坡 ;河姆渡 餘姚; 7000; 水稻 ; 東海; 西安; 6000; 長江; C ; A ; B ; 【忽略】 ; 河姆渡; 石斧; 半坡; 【河北{蓫}鹿】 ; 中原; 華夏; 堯;舜;大禹; 禪讓; 陽城; E; 2070 ; 世襲; 禪讓; 公; 家; 殷; 1600; 湯; 1046; 武王; 牧野; A鎬京; A; 衛; 魯; 燕; 晉; 齊; 宋; 吳; 771; 犬戎; 洛巴; 春秋; 戰國;
⑺ 歷史五四學制第四冊答案文件在哪下載
21世紀教育網站裡面有歷史五四學制第四冊答案文件
⑻ 九年級的歷史與社會的答案:第四單元第一課
上冊還是下冊 什麼版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