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

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

發布時間:2021-02-28 10:32:21

A.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以後還會像歷史上這樣嗎,分裂再統一再分裂。。。。。

會。時間可能會長一點。至少,一百年內。不會。兩百年內。世界格局不會有大的變動。

B. 三國演義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什麼意思求答案

是就從東漢前的歷史變遷來說的,是對歷史發展現象的總結。

周末七國分爭,回並入於秦。答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處。

後來常指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此句也用來表示人物或事情的發展分分合合擁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註定。

(2)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擴展閱讀:

三國前的分合史

1、第一次割據戰亂時期:東周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有春秋五霸、吳越爭霸等;戰國,戰國七雄,合縱連橫,群雄逐鹿。

2、第一次統一時期: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稱制始皇,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後經過西漢220年、新15年,東漢195年,中國都處於統一階段。

3、第二次割據戰亂時期,東漢末年,烽煙四起,民不聊生,董卓、袁紹、劉表、孫吳、曹魏、蜀漢等群雄並起,最後形成了劉備為代表的蜀漢、曹操為代表的魏、孫權為代表的東吳,最後歸於西晉,歷時60年。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對這段歷史的概括和總結。

C. 為什麼中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彷彿是一條無人可以逾越的規律。但看中國歷史,由統一而分治,由分治而統一,或幾百年一變,或幾十年一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果然如此。

1、內亂

內亂的因素也多。廣義的界定,內亂可以認定為朝廷內部之亂,例如黨爭之亂,例如王權與相權的矛盾。狹義地考慮,所謂內亂,主要是宮廷之亂。而宮廷之亂,又包括因為太子勢力過大造成的動亂,或者因為內宮與外戚勾結造成的動亂,但最主要的,則是因為皇帝本人的昏聵無能、濫施暴政造成的內廷與國家之亂。


中國歷史上,因為內廷之亂造成朝代滅亡與更替的史實最多。以至有人說,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唐代既亡於宦官,又亡於割據。因此,自宋代開始,對於內廷之亂,特別重視,對宦官與外戚的行為嚴加約束,不容其有任何越軌的事情發生。

2、割據

割據即軍閥割據。秦末就有軍閥割據,但和後來的情況稍有不同。因為那時的軍閥,大多是有封號的,先封諸侯,以後割據。但社會要求統一的力量強大,所以雖有割據,不能長久,七亂八亂,走向大治。

東漢亦亡於割據,割據成為主要社會問題,近人所謂「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正是三國時代的生動寫照。唐代同樣亡於割據,安史之亂以後,皇帝的權威已然不復昔日景象。地方軍閥勢力日益強大,與朝廷的關系,和和打打,打打和和,終於不可收拾,釀成五代十國那樣的混亂局面。

割據反映的主要是王權與軍權的矛盾,所以到了宋代,對於軍人特別警惕,採用各種方式,如最高軍事長官由文官擔任,實行督軍制,高級軍官定期調動,使兵不能識官、官也不能識兵,如此等等。

3、起義

起義主要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歷代不絕,但有大小之別。大的農民起義,能致王朝於死命,所以,歷代統治者對於農民起義,無不深惡痛絕。視起義軍為盜匪,必須痛殲之而後快。但事實上,剿殺農民起義,並不簡單。而農民起義的情況,又各個有異。

所以,從其動機上看,統治者是對於任何起義都一定要痛而殲之的,而從其效果上看,雖拚命剿殺,也不見得成功。於是既有剿殺,也有招安,軟硬兼施,交替使用。

4、邊患

邊患是自西周以來就沒有真正徹底解決過的大問題。周王朝東遷,就和邊患有關。以後,戰國時期,北方諸侯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再修造統一的萬里長城,這也和邊患有關。漢武帝八次征伐匈奴,實際上就是邊患之戰。東漢講和親,和親確實起了作用。

進入晉代,北方又亂,於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段極其慘烈的歷史時期。邊患在唐代未成大害,在宋成為亡國之恨,在明又成亡國之恨。

(3)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和歷史:

第一次割據戰亂時期: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03年;戰國前403年-前221年;

第一次統一時期:中國進入封建時代;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漢:前202-8年;新:8年-23年;東漢:25年-220年;

第二次割據戰亂時期:三國:220年-280年;

第二次統一時期:西晉280年-316年。

D. 都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現在的中國是處於「分」還是「合」

分。台灣還沒有回歸。

E.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詳細歷史依據(中國古代所有王朝的分裂、統一及其原因)請列出來。。謝謝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話是來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里的卷首語
原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比較大的大一統.從夏朝在黃河流域統一開始,接著是商,周.周朝後期出現了諸侯分裂--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所謂"分".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人民日益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強烈,必定會出現某些能夠主持大局的政權出現,在春秋戰國中,中國從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割據戰爭,使人民苦不堪言,而這時經過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的秦國就自然成為了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但是"合"了不久,由於秦始皇的暴政,又促使人民不滿,農民戰爭爆發,出現了好幾股勢力,例如劉邦,項羽,之前的陳勝吳廣也算.後來由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而且也把諸侯割據的隱患也繼承下一部分,比如封國制.漢朝後期,宦官專權,漢朝敗落,又 出現了幾股比較強的勢力,例如曹操袁紹.然後便出現了三國演義的開篇.
歷史上的分分合合都是有它的發展趨勢的.根本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固有規律.而且撇開這些東西不講,沒有哪個人願意在那樣黑暗的社會環境里生存,對人民來說,在安定時,他們就會願意安靜地,滿意地做統治者的奴隸,到了亂世,連奴隸都做不穩了,他們也就要起來反抗了.
人都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話沒錯,你看曹操啊,什麼劉邦啊,多有名啊,人家都是人民來的.尤其劉邦,他是農民出身,根本沒文化,在史書上他父親的名字也沒有被好好地提到,說明家什的低微

F. 中國古代為什麼會: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改朝換代的四大原因
《三國演義》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彷彿是一條無人可以逾越的規律。但看中國歷史,由統一而分治,由分治而統一,或幾百年一變,或幾十年一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果然如此。

然而,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國家,非產生分治不可,甚至非分裂不可。內中的原因,不能不引起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不能不引起後人的深深思索。造成舊王朝滅亡的,概括地說,包括四個基本原因。

第一,內亂。內亂的因素也多。廣義的界定,內亂可以認定為朝廷內部之亂,例如黨爭之亂,例如王權與相權的矛盾。狹義地考慮,所謂內亂,主要是宮廷之亂。而宮廷之亂,又包括因為太子勢力過大造成的動亂,或者因為內宮與外戚勾結造成的動亂,還包括太監擅權造成的動亂,但最主要的,則是因為皇帝本人的昏聵無能,或者濫施暴政造成的內廷與國家之亂。

中國歷史上,因為內廷之亂造成朝代滅亡與更替的史實最多。以至有人說,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唐代既亡於宦官,又亡於割據。因此,自宋代開始,對於內廷之亂,特別重視,對宦官與外戚的行為嚴加約束,不容其有任何越軌的事情發生。然而,歷史的諷刺在於,你管得住宦官,卻管不住自己。說來說去,還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從這個意義上,所謂「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可以認為,「話說天下大勢,亂久必治,治久必亂」了。

第二,割據。割據即軍閥割據。秦末就有軍閥割據,但和後來的情況稍有不同。因為那時的軍閥,大多是有封號的,先封諸侯,以後割據。但社會要求統一的力量強大,所以雖有割據,不能長久,七亂八亂,走向大治。

東漢亦亡於割據,割據成為主要社會問題,近人所謂「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正是三國時代的生動寫照。

唐代同樣亡於割據,安史之亂以後,皇帝的權威已然不復昔日景象。地方軍閥勢力日益強大,與朝廷的關系,和和打打,打打和和,終於不可收拾,釀成五代十國那樣的混亂局面。

割據反映的主要是王權與軍權的矛盾,所以到了宋代,對於軍人特別警惕,採用各種方式,如最高軍事長官由文官擔任,實行督軍制,高級軍官定期調動,使兵不能識官、官也不能識兵,如此等等。宋代沒有割據,就是北宋已亡、南宋立足未穩之時,各勤王之軍,如韓世忠、岳飛、劉琦等人率領的軍隊,依然嚴格控制在朝廷的領導和監督之下。所以,岳家軍雖聲名顯赫,但皇帝要殺岳飛,依然不是一件難事。

割據現象直到明代末期才又有所抬頭,以後到了民國時期,又形成新的歷史局面。

第三,起義。起義主要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歷代不絕,但有大小之別。大的農民起義,能致王朝於死命,所以,歷代統治者對於農民起義,無不深惡痛絕。視起義軍為盜匪,必須痛殲之而後快。但事實上,剿殺農民起義,並不簡單。而農民起義的情況,又各個有異。所以,從其動機上看,統治者是對於任何起義都一定要痛而殲之的,而從其效果上看,雖拚命剿殺,也不見得成功。於是既有剿殺,也有招安,軟硬兼施,交替使用。

第四,邊患。邊患是自西周以來就沒有真正徹底解決過的大問題。周王朝東遷,就和邊患有關。以後,戰國時期,北方諸侯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再修造統一的萬里長城,這也和邊患有關。漢武帝八次征伐匈奴,實際上就是邊患之戰。東漢講和親,和親確實起了作用。但進入晉代,北方又亂,於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段極其慘烈的歷史時期。邊患在唐代未成大害,在宋成為亡國之恨,在明又成亡國之恨。邊患問題之大,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諸如《楊家將》、《說岳全傳》等書的風行,皆與邊患有關。

上述四種大亂,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

邊患與農民起義有關,這是明代亡國經驗所證明了的;割據也與農民起義有關,這是唐代亡國經驗所證明了的。

而無論農民起義,還是割據,還是邊患,皆與內亂有關,這是歷代改朝換代的經驗所證明了的。

由此看來,國家政事雖大,卻又應了民間的一句俗話,即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如果你皇帝是好的,國家機器本身沒大問題,其運作是正常或者比較正常的,那麼,農民起義就不會發生,就是發生了,也不能動搖國家的根基;割據自然也不會發生,發生了也容易糾正。那情形,就如同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一樣。從而邊患也不會成為太大問題,因為你強悍,我更強悍。你搗亂可以,想亡我國家,辦不到,其結果就如同漢武帝北伐匈奴一樣,不但把匈奴人逼至漠北,而且把他們趕向歐洲,從而為漢王朝迎來一段平靜的邊境局面。

四亂其實始於一亂。一亂就是內亂,而內亂首先發因於皇帝,或者因為皇帝無能,或者因為皇帝昏庸,或者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暴君,或者因為他年齡太小,不能理政,或者因為他選錯了接班人。

G. 辨析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話是來自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里的卷首語
原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比較大的大一統.從夏朝在黃河流域統一開始,接著是商,周.周朝後期出現了諸侯分裂--春秋戰國時期.那就是所謂"分".但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人民日益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強烈,必定會出現某些能夠主持大局的政權出現,在春秋戰國中,中國從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割據戰爭,使人民苦不堪言,而這時經過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的秦國就自然成為了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但是"合"了不久,由於秦始皇的暴政,又促使人民不滿,農民戰爭爆發,出現了好幾股勢力,例如劉邦,項羽,之前的陳勝吳廣也算.後來由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而且也把諸侯割據的隱患也繼承下一部分,比如封國制.漢朝後期,宦官專權,漢朝敗落,又 出現了幾股比較強的勢力,例如曹操袁紹.然後便出現了三國演義的開篇.
歷史上的分分合合都是有它的發展趨勢的.根本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固有規律.而且撇開這些東西不講,沒有哪個人願意在那樣黑暗的社會環境里生存,對人民來說,在安定時,他們就會願意安靜地,滿意地做統治者的奴隸,到了亂世,連奴隸都做不穩了,他們也就要起來反抗了.

H.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何理解

天下大勢,合久來必分,分源久必合:舊指國家或地區政權,統一長久了要分開,分開長久了要統一。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治國安民,計謀都是在用人之道。

此句也用來表示人物或事情的發展分分合合擁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註定。

(8)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擴展閱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元末明初——家羅貫中)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處。

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的發展形勢,分裂久了,必然會走向統一,統一久了,又必然會分裂混亂。周王朝時期,七個國家(齊楚秦燕趙魏韓)紛亂爭雄,而後被秦統一。

等到秦朝滅亡之後,楚國漢國爭斗,又一起歸入漢朝。漢朝開始於漢高祖劉邦斬殺白蛇宣告起義,統一了天下,後來光武帝劉秀建立後漢王朝,一直傳到了漢獻帝,漢獻帝時又分作了三個國家。

I. 造成中國歷史上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源是什麼原因

《三國演來義》第一回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處。
這句話本身是對歷史的很好的描述。硬要深究其中道理,不外乎一個「利」字,所謂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則人心思分,合利大則人心思合。古今中外,無不如此。治國安民,計皆出於馭利之術也。

J.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什麼是歷史規律

《三國演義》開篇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漢朝體現出「大一統」的強大力量,享國四百零五年,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與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之威,彪炳史冊,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動亂分裂的時候,「人心思漢」。

從秦朝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統一是國家發展的主流,分裂是暫時的、次要的。期間有9個統一王朝:秦15年,西漢210年,東漢195年,西晉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漢、唐、明、清四朝。從空間上看,統一的范圍不斷擴大,由中原地區不斷向邊疆擴展;從程度上看,統一的穩定性和可能性越來越大。從時間上看,統一的時間遠遠超過分裂的時間,統一時間長達1600多年,而處於分裂狀況的700餘年中,還出現過許多局部統一時期。

閱讀全文

與天下大勢歷史中國的分與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