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代的明君和賢臣
堯、舜、禹(夏朝),這是公認的明君。
朝代 明君 賢臣
商朝 商湯 伊尹(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還有太甲)
西周 周文王、周武王 姜尚
春秋 春秋五霸 鮑叔牙、管仲……
戰國 戰國七雄 戰國四公子
秦朝 秦始皇 呂不韋、李斯
西漢 文帝、景帝、武帝 周亞夫、李廣、主父偃、賈誼
東漢 劉秀
三國
魏 曹丕
蜀 劉備 諸葛亮
吳 孫權
唐朝 唐太宗 房玄齡、杜如晦
唐玄宗 姚崇 、宋璟
②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宦管叫什麼名字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揮刀自宮的男人 寺人貂,又叫豎貂,豎刁,豎刀,最通行的稱呼是「豎貂」。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是寺人才起的這個名字。 「豎」的本義是短小,引申為童僕,又引申為宮中供役使的小臣。 貂是一種動物,長於寒帶,聰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極圈內的獵人捕貂,常常假裝快要凍死的樣子,躺在貂出沒的地方。貂看到後就跑出來,用自己的shen體去溫暖人。獵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捕到了貂。 「豎貂」這個名字開創了兩個傳統:一是後世關於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稱呼——閹豎,毫無疑問,這個稱呼來自豎貂。二是一種官職的裝飾。《漢官儀》載:「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璫左貂。光武已後,專任宦者,右貂金璫。」(從秦朝沿襲下來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禮制,帽子上裝飾著「銀璫左貂」,漢光武帝劉秀以後,這個官職就專用宦官充任,裝飾也改為「右貂金璫」)這一裝飾稱為宦官代代相襲的禮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弒襄公,自立為齊國國君。 僅僅一年,公孫無知被殺,齊襄公的兩個弟弟爭位,管仲擁戴的公子糾自魯奔齊,鮑叔牙擁戴的公子小白自莒奔齊。 為了阻攔公子小白,管仲帶兵埋伏在路上,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小白順勢裝死。公子糾得意洋洋、慢條斯理地趕往齊國,六天後到了齊國,卻發現小白已經搶先入齊,登上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發兵攻魯,殺了公子糾,又想殺管仲。 鮑叔牙阻攔說:「君王您如果只是想治理齊國,高傒和我就足夠了;但是如果您想稱霸諸侯,則非管仲不可。」 齊桓公虛懷若谷,聽從了鮑叔牙的勸諫,封管仲為大夫,把國事都委任給他,四處攻伐,開辟了稱霸的新局面。 齊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沒有生子。 齊桓公又置了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 齊桓公和管仲喜歡鄭姬生的孝公,把他託付給宋襄公,欲立為太子。 可是一個叫雍巫的人受寵於長衛姬,經豎貂的引薦,也得到了齊桓公的寵幸。雍巫趁機替長衛姬說話,齊桓公又答應立長衛姬的兒子武孟為太子。 雍巫就是中國史上著名的易牙。 豎貂把易牙引薦給齊桓公之後,易牙就做了齊桓公的御用廚師,此之謂「以薦饈於公」。 有一天,齊桓公閑極無聊,開玩笑地對易牙說:「聽說人肉很好吃,我還沒有吃過。」 易牙回家就把大兒子蒸了xiangei齊桓公(典故「易牙烹子」)。 與人謀害君主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因病去世。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 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管仲評價易牙殺子取媚於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用;開方放著衛國太子不做,以臣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近;豎貂自宮以取媚國君,不合人之常情,不可親。 《史記·齊太公世家》正義引顏師古的記述,細節更加豐富: 齊桓公問:「易牙烹子讓我嘗鮮,難道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兒子,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齊桓公又問:「豎貂自宮以親近我,難道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管仲回答:「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shen體的,豎貂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shen體,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 於是,管仲臨死前把易牙和豎貂都驅逐了。 失去了這兩個人,齊桓公吃飯不香,心裡不痛快了三年,埋怨管仲太過分,又把兩人都召回來了。 三年後齊桓公病重。《史記·齊太公世家》正義引顏師古的記述說: 齊桓公病重,易牙和豎貂發動政變,堵塞宮門,築起高牆,不準出入。有一個婦人趁隙翻牆而入,齊桓公要求吃飯,婦人說沒有。又要求喝水,婦人也沒有。尚蒙在鼓裡的齊桓公這才得知了易牙和豎貂的陰謀。可是悔之晚矣。齊桓公就像瀕死的吳王夫差因愧對伍子胥蒙面而死一樣,也用衣袂蒙面而死。他死後兩個多月都沒有埋葬,屍蟲FL,都流到門外了。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堂堂一國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落到了屍體用楊木門板遮蓋的地步。 《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記載更加血腥:易牙和豎貂誅殺群吏。除了託付給宋襄公、居住在宋國的孝公外,其餘五位公子交相攻伐,最後易牙和豎貂立公子無詭(即長衛姬的兒子武孟)為君,齊桓公停屍六十七天之後,方才被公子無詭埋了。 緊接著,無詭立三月即被殺身亡,宋國護送孝公即位,是為齊孝公。 豎貂此人,再也沒有見諸史冊,倒是「豎貂」的混合體——閹豎和「銀璫左貂」,成為中國史上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刺激著某一個有知識的群體在朝代易色時的神經:要麼成為閹豎,要麼成為「銀璫左貂」的代表。 易牙呢?這個「雍巫辨味」的民間傳說的主角,在齊桓公死的那一年(公元前643年),改奉齊桓公的最後一個如夫人宋華子所生的公子雍, 「以為魯援」。
③ 歷史上賢臣名相的事跡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藺相如生卒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相傳為河北曲陽人。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在強秦意圖兼並六國、斗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無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展現了藺相如光彩奪目的人生片斷。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比如,從現有資料看,僅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故里說主要由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的寶豐村和洪洞縣的許村、山西省榆次的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澤州、河南省輝縣、安陽的太平崗、相村等地;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村、保定曲陽相如村、淶水縣藺家莊、陝西臨潼、山西古縣藺子坪、山西澤州、河南輝縣、修武縣等十餘處。不要說各地眾說紛紜,讓一般人看了一頭霧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專家往往也是各執一詞、難有定論。本人作為藺氏後人一員,對此尤為關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實真相,力求去偽存真,為藺相如文化研究稍盡綿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據現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比較、研究考證得出的一些初步結果。希望藉此為後人景仰、懷念、了解相如彌補一些缺憾,並推動藺相如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豐富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內涵。
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你好,中國歷史上出現無數英雄人物,你心中位列前十的都有誰?我們國家是一個輩出英雄的民族,從古到今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我們民族都有無數的感動英雄人物。他們有來自一線的,也有來自普通崗位的,也有來自國外的,他們是軍人,他們是農民,他們又或是醫生等等。那麼在這無數的英雄人物裡面,在我心中最喜歡我最敬佩的前十位是,錢學森、袁隆平、鄧稼先、彭德懷、雷鋒、葉挺、鍾南山、莫言、朱熹,孔子。
每一個積極向上的民族都應該崇尚自己民族的英雄,我們更應該尊重和愛戴我們的英雄,因為一個弘揚歷史英雄的民族才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民族。我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明星和偶像,這些英雄就應該位列在我們心中。
⑤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賢臣
春秋:來管仲 商鞅 伍子源胥 范蠡
秦:蒙恬 蒙毅 王翦
楚漢:范增 張良 陳平 曹參 蕭何 周亞夫 褚遂良 霍去病
三國:諸葛亮 荀彧 陸遜 魯肅
晉:羊祜 盧欽 祖狄 陶侃 桓溫 謝安
唐:房玄齡 魏徵
宋:寇準 蘇軾 (歐陽修 王安石 有爭議)
明:劉伯溫 方孝孺 解縉 於謙 徐階 高拱
⑥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有哪些
歷史上的忠臣有很多,我印象中,海瑞和諸葛亮都是大忠臣。
明朝的清官海瑞,他在活著的時候就被明朝樹立為大忠臣的典範。
海瑞這個人,對朝廷可是忠心耿耿,他自己一生非常的清廉,乃至於窮得只能在自己家裡種菜吃,老母親連肉都吃不上。
可惜,劉備後來病死在了白帝城,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計劃,也被迫中斷。
但是劉備對諸葛亮非常的信任,把自己幼小的兒子託付給他,讓他主持國家朝政,諸葛亮也不負眾望,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一直勤勤懇懇的忠心為蜀國。
雖然,劉備的兒子昏庸無能,但是諸葛亮一個人嘔心瀝血,一直勉強著支撐著蜀國。無論是內政,還是外政,都是他在殫精竭慮支撐著,乃至於六齣祁山,親自率領大軍北伐中原,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給蜀國打下一片更廣闊的江山。
最後,諸葛亮就是活活累死在蜀國宰相這個位置上的。
而且他的後代,也繼續為蜀國效力,乃至於魏國軍隊攻打進來後,諸葛亮的後人都自殺,以死抗爭,沒有投降的,可以說諸葛亮和他的家族都是蜀國的大忠臣。
⑦ 古代有哪些賢臣名將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
1、 孫武
世界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中國乃至東亞軍事學之父,率三萬卒入郢(ying,楚國的都城,今湖北江陵縣北),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2、 吳起
亞聖,其治軍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戰國第一名將。軍政兩道奇才,戰國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將,《李衛公兵法》與《唐太宗李靖問對》的作者。騎兵戰天才,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
4、 孫臏
《孫臏兵法》的作者。其兩次大破魏軍的戰績使齊國大振,與強秦並稱「東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戰略戰術方面均有奇才,不愧為孫武的後代——脾氣也與老祖宗一樣,功成身退。
5、 韓信
漢初第一名將。西漢的實際締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張良)(說實話,老韓實在很強勁,但考慮到其缺乏國際影響,兵法也沒傳下來,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開朝皇帝。有史以來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譽為中華帝國第一明君。但考慮到其手下眾多名將的助力,之前的戰績也不是毫無可議。居韓信之下,宜也。
7、 岳飛
常勝的名將,以少勝多的行家裡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掙下了和談的資本,雖然他本人不這么看。可謂韓信後身(結局也差不多),其岳家軍組織嚴謹,開後世軍閥部隊的先河。
8、 曹操
魏國開國皇帝。《孟德新書》的作者,與光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戰勝得實在僥幸,有天上掉餡餅之嫌。常勝將軍兼多敗將軍(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除去官渡、赤壁、漢中,皆敗陣),故列第八。
9、 陳慶之
南北朝第一名將。帶七千騎兵殺入洛陽,期間陷城四十七,北魏數十萬大軍皆潰。晚節不保,但考慮到純屬不可抗拒力(發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萬兵全殲侯景七萬大軍,只剩他老哥一個,列為第九當之無愧(小陳和岳聖一樣攤上這么個主子,功業不濟,命也)。
花絮:當初,毛爺爺在讀《南史·陳慶之傳》熱血沸騰,擲書而起。
10、 項羽
東方的漢尼拔(一樣的苦大仇深、一樣的使過「破釜沉舟」、一樣的所向無敵、一樣的功敗垂成、一樣的一生只吃一場敗仗但軍事生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拔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與呂布同類。
古代的四大賢臣:
管仲 春秋第一相國
魏徵 大唐第一諫臣
包拯 大宋第一晴天
海瑞 大名天下第一疏
⑧ 歷史上有名的賢臣
比干 商紂王
蕭何 漢高祖
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 唐太宗
張九齡 唐玄宗
包拯 宋真宗
海瑞 明嘉靖
張居正 明穆宗
⑨ 歷史上的賢臣有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
魏徵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
唐初,先任太子李建成洗馬。唐太宗即位後,愛惜徵才,拜為諫議大夫,貞觀三年(629年)任秘書監,參予朝政,校定秘府圖籍。後一度拜相任待中,封鄭國公。魏徵不僅有卓越的文治武功,而且有一套系統的政治思想,總結了歷代治國安邦之道,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83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飢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慾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⑩ 歷史上的賢臣名相
http://hi..com/%BA%C3%BC%D2%BB%EF%D2%D4%BA%F3/blog/item/3dc678172bcfaa044a90a7ea.html
這里有最詳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