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干陁國在南海洲上」(干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5]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
明朝時期
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Ⅱ 歷史上有哪些證據證明南海就是「南中國海
「南海是中國的」,是否客觀?
近日「南海仲裁」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中國外交部也正式宣稱:所謂南海仲裁庭,一切裁決都是都無效。這幾天在網上,多數網民也開啟了「戲謔」模式。但往往像「南海是中國的,菲律賓是中國的」這樣的口號,並不能使人信服。「憑什麼說南海是中國的?」當外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之時,你准備好充分的論據了嗎?昭昭青史仍在,鑿鑿證據如山南海為何是「南中國海」?南海的英文名叫做「South China Sea」,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南海的生息繁衍與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為何南海在國際上被稱為「South China Sea」?其背後的原因是:南海諸島最早是中國人發現並命名。
南海諸島礁的命名是印證主權的鐵證主權歷史追溯至2000年前除了上文提及的「最早命名」,中國也是最早對島上人文資源開發的國家。在公元前後的漢代,先人更是開辟了「古航道」,也就是現在我們口中的「海上絲綢之路」。
古籍《更路簿》:是古代海南漁民耕海牧漁生活的實錄。在《更路簿》中,漁民給南海中136個島礁起了「乳名」,其中東沙群島1個,西沙群島38個,南沙群島97個。除了以漁家口述形式流傳外,更以書面形式記載於《更路簿》的手抄本中。因此,它也是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歷史佐證。
島上遺留的文物據估計,僅在南海就有2000餘艘古代沉船,而這大多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沉船。在上個世紀發現的沉船殘跡中,打撈出來的文物大多都是銅劍、銅鏡等文物,這再一次形成了中國古人經營、開發南海真實寫照。U形線:近代確權的鐵證中國最早開始對南海諸島進行行政管理的記載,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時,對南海諸島的行政劃分已經明確。(民國36年)1947年底,南海諸島的地圖審定。1948年的2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公開發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向國際社會正式宣布了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國界線最南端在北緯4°民國向國際公布的U形線(又稱11段線)之時,沒有國家提出異議,這便是中國對南海諸島確權的最好鐵證。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於領土主權歸屬問題,在早期便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即: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最早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和主權得到許多國家廣泛承認。這五個原則,足以證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是歷史上確定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關注的往往是南海豐富的自然資源。實際上,人文資源亦是南海資源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千百年來先人生產活動的印跡。每每南海問題出現,恰恰是這部分不被重視的人文資源,成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有力佐證。那麼,保護祖宗海,我們能做些什麼?人類社會活動活動遺跡是構成南海人文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既包括散落在南海諸島的古遺跡、古墓葬以及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同時也包括歷史上與南海有關的文獻、古籍以及實物等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頻現「神秘」遺址就在上個世紀,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有人發現了一些年代久遠的生活用具。循著路線,考古人員規劃了調查路線,發現了一座唐宋居民的生活遺址。除此以外,還發現了一些小廟遺址。
甘泉島空中俯覽圖遺址牌碑這足以證明,在唐宋時期我們祖先在其島上進行生活和開發利用。
為向世人證實古人對其開發經營的印跡,亦為讓國人後代對前人活動展開詳實的歷史研究,4DAGE數字化保護則提供一條較為科學理性的途徑:
左上角(大圖)為三維數字化後的效果圖
4DAGE三維數字化案例高精度微米級恢復古跡,對於建築保護及後期修繕意義重大;測繪圖生成各角度及切面測繪圖,加上高仿渲染的逼真效果,無需三維插件,即時能實現在網頁端、手機微信端順暢瀏覽。
(左)崖壁立面摩崖石刻(右)三維數字化效果
南海諸島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在唐宋時期已有中國居民在此生息繁衍,充分反映中華文明與南海的歷史淵源。數字化的保護和展示,則能將這份「鐵證」向世人傳播遠揚。可移動文物:打撈文物數量驚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國家曾組織考古隊對南海海域進行打撈。在已發現的唐、宋、明、清的沉船中,發掘了數量驚人的文物。這其中包括陶瓷、建築用料和雕像。
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出土文物據古籍航海的記錄,有推測指出在南海海域有2000多個沉船遺址,而這印證著我國各個朝代的航海記錄以及繁榮的的外貿海航活動。這便說明:南海諸島的古代遺跡以及遺物不僅有大量留存,且類型十分多樣。針對部分珍貴的文物,三維數字化不失為較好的保護手段:經4DAGE三維數字化處理的文物
建模前
建模後微米級高精度對文物進行全自動三維數字化重建,不存在人為因素的干預和破環;再者,對文物材質的自動化重建,使得文物更加逼真生動。因此,這對於日後展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古籍、文獻的保護提及維護我國南海海洋主權,眾多祖先遺留下來的古籍文獻便是堅實的歷史佐證。在這段漫長的南海主權議題中,研究者們一直把目光投注於《更路簿》。
明代以後我國漁民所用手冊《更路簿》中記載了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海諸島、最早命名以及長期管轄的證據,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鄰近海域的主權是不容置疑的。雖不同年代出現多次手抄本,但遺憾的是,僅留存部分《更路簿》,又因其為紙質,加上沿海溫濕氣候和蟲蛀鼠咬,很多文字也已變得模糊不清或老化破損。針對質脆的古籍、文獻,我們同樣可以使用三維數字化對其進行保護:4DAGE三維數字化後的書畫
經三維建模後的書畫古籍文獻,不僅能將作品的材質還原,還能看到微觀下先人在記錄時的筆跡:每一頁,每一筆,皆能呈現。不僅如此,三維數字化亦兼具防偽、鑒定的功能。而這對於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古籍、書畫,則是一種一舉三得的保護。數字化手段:助深剖遺產背後的價值南海的人文資源無疑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文價值之高,便更要我們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更應用此契機,以遠揚中華文化精粹。深入解讀遺產數字文化產品背後的價值。4DAGE有言:前人說,南海是我們的「祖宗海」,我們要在這造大船、闖深海,深耕「祖宗海」。回顧中國南海百年維權歷史,可看到中華民族也漸然覺醒。便如愛國詩人艾青用《我愛這土地》直抒一顆熾熱的愛國之情,如今我們不僅愛這片土地,我們也愛這片南中國海。
反正,南海是中國的。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四維時代科技所有,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四維時代科技」。
Ⅲ 南海歷史名人名事有哪些
倫文敘
倫文敘(公元1466—1513)字伯疇、號遷岡。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貧失學,附近何塾師見憐,免費收為學生。因性聰敏而又勤學,每試必列前茅。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輟學,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弘治二年(1489)23歲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試,中高等肄業入太學。弘治十二年(1499)33歲時在京參加考試,列第一(會元),跟著參加殿試,又名列第一(狀元),遂衣錦還鄉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獄。後來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編撰之職。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憂沒有上任。正德五年(1510)恢復翰林原職,先後充經筵講學官及右諭德、翰林院侍講等職。曾參與修玉牒(皇帝族譜)。正德八年(1513)出任順天府主考,是年卒於京師,享年47歲。
李子長
李子長(1436-1526)明朝著名畫師。名孔修,順德大良人。善禽畜,蟲魚、山水、花鳥,作品深得群眾喜愛。民間對他的傳說很多,如畫成的貓捉老鼠,母雞下蛋,鳥兒飛鳴。雨兒遇水搖尾游去等等。因平生不苟作,加上社會地位低下,故真跡絕少傳世現藝術界寓目《的騎驢吟詠圖》、《秋江群雁圖》、《貓軸》數種,均顯示這位畫家高度的藝術才能,子長晚年隱居杏壇羅水村和南海西樵,潛心治學,九十歲無疾而終,葬於西樵山雲路村。
霍 韜
霍韜(1487-1540年),字渭先,號兀崖,謚文敏,南海縣石頭鄉(現屬石灣區瀾石鎮)霍族人,生於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於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韜在廣州光孝寺讀書,學習成績優異。學業期滿,霍韜反故里,一邊繼續讀書,准備科舉考試;一邊幫助父輩記帳。當時霍韜家族在石灣經營的冶鐵、制瓷等規模較大,屬當地窯冶大戶,霍韜不僅參與管理,還記載其經營活動情況。
據《霍渭崖家訓記載》: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灣窯冶,佛山炭鐵,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貨者學之。年一人司窯冶、一人司炭鐵,一人司木植,歲入利市,掏於司貨者,司貨者歲終,咨稟家長,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韜中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捷會元。
霍韜為人質朴隨和,性直,喜歡傳統文化,舉辦鄉會試,作主考官時,從不要求考生舉行師禮儀。霍韜在主持宮廷科舉考試時,取進士300餘人,亦不許其稱呼門生,告訴他們:「諸君科考中進士不單是由我決定的。」於台使者監司郡縣互書貼往來,也皆不稱「治」字。霍韜說:「大家已經由宮廷官史正式登記了,由朝廷統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韜平生勤奮上進,廣博多學,文人學士多稱他為渭崖先生,以後,霍韜參加「大禮朝議」斗爭,他援引古禮,揆之事體,主張嘉靖帝(世宗),應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議以興獻王為皇叔考之名稱,義正詞嚴,力排眾議,當時目為邪說。但嘉靖帝竟納他的理論,事後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寵,三次堅辭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宮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壽55年。明帝追封為太師太保。謚文敏,運葬於廣東省增城縣境風箱岡對面山上,並在鄉內建祠祀奉(祠現存),後人對他和石肯鄉梁儲,西樵大同鄉方獻夫,同稱為明代南海縣的「三老閣」。
霍韜有四子,長子與王卜,穎悟過人,15歲注《楚辭》,早亡,其餘三了是與瑕、與瓔、與王常,他們先後鄉試中舉。與瑕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會試中進士,授浙江慈溪知縣,勵精圖治,清正廉明,與海瑞齊名,浙中百姓稱與瑕「三廉」。其部下平時不稱與瑕為「大人」,而是親切地稱與瑕為「先生」。後授江右鹽院,在任期間,帳數始終相符,受到百姓的稱贊和愛戴。
吳榮光
吳榮光(1773-1843年) ,生於1773年,廣東南海人,字伯榮,號荷屋、石雲山人。
其祖父是從福建來粵經營鹽業發跡的富商,家道殷實,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慶四年,26歲的吳榮光中舉人,第二年中進土,授編修,從此,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間升至湖廣巡撫兼湖廣總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時,因稽查一宗官船運糧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愛書畫金石之學的吳榮光,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書畫藏品變賣以度日。
1840年,68歲的吳榮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粵。
翌年,英國侵略者進攻廣州,戰火蔓延佛山,他積極捐款協同紳民組織團練,抗擊侵略者。
吳榮光畢生好收藏鑒賞文物字畫,他用俸祿購置了數十箱碑帖、幾萬冊圖書,運回佛山的書箱竟有40多箱之巨,收藏在賜書樓大樹堂。吳榮光晚年計劃整理刻印這些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文物和碑帖,從1840年至1843年,他邊養病邊整理書籍,編印了《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法帖》、《金文款識類五卷》、《歷代名人年譜》、《帖鏡》、《雲石山房詩錄》、《雲石山房文集》等書,寫成未及刻印的有《金石錄石文》、《吾學錄》、《閩湘經義》、《筠清館制義》等。專家考證認為《帖鏡》記敘了吳榮光鑒碑帖的獨到見解,是一部難得的著作。吳榮光還具有委高的書法造詣,康有為評其書法日:「吾粵吳荷屋中丞帖學名家,其書為吾粵冠……」。
一代帖學名家吳榮光於1843年逝世。終年71歲,死後安葬在花縣打鼓嶺正隆岡。
朱次琦
朱次琦(1807-1882),字稚圭,廣東南海九江鄉人,世稱「九江先生」。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中丁午科進士。曾任山西襄陵縣知縣。不久就厭倦官場生活,決定辭官歸里。在任僅半年,但替地方做了不少好事,並提倡讀書,故離任時,群眾依依不捨,攔路遮留,後來 還籌建「朱使君祠」紀念他. 他回到九江後,立書院講學,一生從事教學活動,他治學嚴謹,教學嚴格。在長期教學生涯中為廣東培養出不少人才,簡竹居、康有為等就是他的高足。廣東學海堂曾聘他為學長,他沒有答應。但學海堂仍虛位以待,並為他刻印著作。
朱次琦生平著述豐富,對文史很有研究。重要著作《國朝名臣言行錄》、《國朝逸民傳》、《性學源流》、《宋遼金元明五史征實錄》等,都很有學術價值。詩集有《是汝師齋遺詩》一卷。他的學生簡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為老師寫過《朱九江先生年譜》,輯《朱九江先生集》十卷。並著有《朱九江先生講學記》。
Ⅳ 中國南海的歷史歸屬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分布在遼闊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習慣上合並稱為西南中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
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華南沿海一帶從中國秦朝時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從中國西漢到唐朝末期現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國領土,南海已經是中國領海。
Ⅳ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Ⅵ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是什麼
中國古代史上南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史: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國以南的邊緣海。南海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海域概念,不同歷史年代南海這個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圍是不同的,遠在古代,中國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國古代對各海區的名稱使用混亂。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但是,已經認識到中國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雖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環抱著陸地。那時的中國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國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隨著航海活動增加,對中國周圍的海洋有了進一步認識。「南海」這一地理概念覆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闊,除了指中國南方海洋外,也指東南亞和印度洋東部海域。
Ⅶ 南海在歷史上的歸屬
南海歷史歸屬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 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 1、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
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2、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鋪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 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國最早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 從秦代開始,我國政府正式對西沙群島行使管轄權。 漢代,南沙群島已歸我國管轄。唐、宋、元、明、清,南海諸島一直歸我國政府管轄。 元代,我國人民已經大規模開發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
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制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 在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和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注東沙群島、「東沙」標注中沙群島,「西沙」標注西沙群島,「石塘」標注南沙群島。 1887年徐家干《洋防說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里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則指南沙群島。 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1933年,法國侵佔我國南沙群島的太平、中業等九個島嶼,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島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漁民強烈反抗,中國政府也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專門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管轄。當時群島名有東沙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1935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准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群島。中國政府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 1939年,日本侵佔了南海諸島。
1946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國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麥蘊瑜分別為西沙群島和南 沙群島專員,前往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島上立主權碑。 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群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且大群體下又分小群體,層次較多。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斷續國界線。 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范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曾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范圍,但並未包括南沙群島;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而馬西亞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等等。 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准地名》,共287個。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個,其中,東沙群島地名由4個(1947年)增至7個,西沙群島由33個增至52個,中沙群島由30個增至34個,南沙群島由97個增至193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綜上所述,大量翔實的史實證明,南沙群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經營的,中國政府早已對其行使管轄和主權。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Ⅷ 中國南海歷史上記載時間
三國時代的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說:「句稚,去典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回,東北行,答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同時代的康泰在《扶南土俗傳》中寫道:「漲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這里的「珊瑚洲」是指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洲底的「盤石」指島嶼基底,也就是礁盤,上面生有美麗的珊瑚。
Ⅸ 南海的;歷史
中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Ⅹ 南海歷史
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