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分分合合的事
在中國歷史中有句老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次分合的過程中,群雄逐鹿的動盪戰亂,國家朝代的興亡更替,將平民百姓捲入到一場鮮血與生命的大博彩中。這分分合合的宿命,到底其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呢?是天命氣數的輪回?還是英雄人物野心的消長?亦或是國家社會的演化?在這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每一次的分分合合到底將中國引導到什麼方向?未來又會如何?
本文將就以上這些問題,拋磚引玉,與讀者共同探討一下。全文將按照時間順序回顧中國歷史上數次的分裂與大一統,焦點在於每一次達成統一的一方是如何脫穎而出又是如何維持穩定統一的。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最根本的是依靠兩個特點:1.製造工具;2.人與人的合作。在隨後漫長的人類內部競爭中,決定最終勝利者的往往也與以上兩點一脈相承。誰的工具更有效,哪個組織能夠在更大規模上達成有效合作。
如果把夏朝的建立看作中國第一次的大一統,這次統一的實質相當於血脈傳承替代禪讓制度。從此以後,競爭中國主導權的基本單位成為了一個個的家族。那麼為什麼父傳子這種權力世襲制度會在之後的幾千年裡頑強地生存下來呢?除去人類對保存自己基因的生存本能以外,血脈傳承作為一種制度,其優點在於清晰、明確、幾乎很少出現爭議。而且,基於血緣的家族,其成員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合作的建立也更容易。所謂上陣父子兵嘛。至於禪讓制度,與其說是基於個體能力選拔領導者,不如說是基於上一任領導者喜好隨機抽取接班人。畢竟幾千年前沒有智力測驗,而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可以清晰地說明什麼樣的領導者是有能力的。
在確立了血脈的地位後,中國社會就成為了一個個家族競爭的舞台。誰能占據更肥沃的土地,誰擁有更多的生產者(奴隸),誰就能擁有更多更強壯的士兵。但是不同家族之間的關系如何安排呢?夏朝沒有給出答案,於是他們就被周王朝幹掉了。隨後的周王朝之所以能夠穩定存在幾百年,是因為周公制定的「禮」的體系給各個家族的關系做了一個理性的安排。王、諸侯、大夫清晰分級,每一級別的家族所能擁有的資源設置明確上限,同時在外敵入侵時,周王朝統合各個家族的武裝力量進行聯合防禦,正是由於這項托拉斯協議的存在,使得炎黃子孫能夠保有東亞大陸平原地區的肥沃耕地,外敵也許可以偶爾侵入,滅亡西周,但他們無法持久佔領,而不得不在諸侯的軍隊趕來時退卻。周王朝的制度安排使得中原地區成長為東亞的核心,也使炎黃子孫在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超越了周邊的少數民族。
那麼周王朝又為什麼會衰敗,而讓中國迎來分裂的春秋戰國時代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防禦協議的安排:周的核心家族在中原內部的安全地帶,而把異性家族安置在邊緣地區,阻擋外族的入侵。然而,不承擔風險的家族自然也無法收獲最大的收益。當其他家族興旺發達的時候,周王朝的核心家族卻逐漸衰敗了。但所有諸侯國仍然接納家族聯盟的制度安排,只不過老大輪流做而已,看誰的拳頭大嘛。
直到秦始皇出現,又一次制度變革的契機出現了。秦的統一至少證明一個問題:家族之間靠聯盟已經無法抵禦強大的外敵入侵了。當外敵夠強大夠機智的時候,家族聯盟只有被各個擊破的份。從軍事角度講,中央集權絕對比聯軍的多頭指揮更有效率。秦王朝的建立,實質是終結了各個家族分享權力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獨大,中央集權,全天下其他姓氏都是給秦王族打工交稅的。理論上講,這種中央集權消除了各個家族的流血紛爭,以統一換和平,就像張藝謀的「英雄」裡面所幻想的一樣。可惜,秦始皇當年可沒打和平這張宣傳牌。秦王族的超然地位唯一的依靠就是秦軍的暴力,而民眾在統一後得到的也不是和平,而是徭役以及酷刑。結果就很明顯,當秦軍的機動力戰鬥力被此起彼伏的反抗消磨到極點的時候,圍繞著秦家族的中央帝國也就垮掉了。
秦亡後,項羽對中國的發展沒有什麼安排,只是依靠思維慣性短暫恢復戰國的格局。可很快劉邦就證明了,目光局限在地區的家族(西楚霸王),不管戰鬥力多麼強,也耗不過統合天下的家族。於是,盡管劉邦屢戰屢敗,但最終還是很流氓地磨來了項羽的失敗。
隨後的漢王朝在建立初期通過休生養息政策讓民眾真正得到了統一換來的和平以及繁榮,可以說文景之治就是之後幾千年中國人心中統一的理想情景。漢王朝統一的實質就是一點:大家從此都是一個皇帝的子民,不能輕易彼此開戰了。皇帝及其衍生的中央政府作為一切爭端的最終仲裁者,比起諸侯國混亂地打打殺殺要高效得多。這最根本的特點經過儒家學說的包裝就變成了皇家所擁有的天命血脈以及君臣有別的綱常忠義。
然而,不同家族對於中央政府權力的爭奪仍然在繼續。首先,皇族內部在漢初仍然延續了分封制度,皇帝之下存在著相對獨立的王國。其次,異姓家族雖然無法封王,但還是可以參與中央政府的管理,特別是在與皇室聯姻之後。理想狀態下,這些親王和外戚將會對皇帝充滿了基於親情的擁護和保衛,而且其權力也會受到皇權的壓制。但是歷史從來不是那麼理想的。於是漢朝就有了七王之亂和無數外戚奪權的故事。
當漢朝終結於曹、孫、劉之手的時候,沒有人再相信皇室得到的上天眷顧了。皇室通過儒家思想戴上的特殊光環消失殆盡,隨後的魏、晉、南北朝充斥著各大家族此起彼伏的爭權與篡位,第一家族無法穩定的保持其超然的仲裁地位,自然也無法維持大一統帝國的長期存在。
到底如何長期維持第一家族的實力呢?這個嚴重的問題終於在隋唐時代得到了改善,解決方案就是:科舉制度。皇帝作為第一家族,在其廣闊的直轄土地上,不再單純依靠其他有實力的大家族來維持統治,而是通過面向所有人的科舉來解決中央政府的人才問題。這下子皇帝身邊的自己人終於不再只有那些宦官了,也不用到處三顧茅廬赤腳迎客了。天下有實力有智慧的人們會紛紛自動地通過科舉考試,成為皇權的維護者。
隋唐再一次達成穩定的大一統,其實質就是基於科舉制度的皇帝官員分權格局代替了純粹基於血緣的世族政治。自此以後幾千年間,中國歷朝歷代國家內部的權力分配機制幾乎從來沒有跳出科舉的框架,變化的只有皇權與官員階層之間的比例而已,直到清末廢除皇帝。
雖然科舉制度解決了皇帝對政治人才的需求問題,但仍然有另一個顯著的不穩定因素威脅著大一統帝國的延續。那就是軍權與政權的關系。任何一個政權,其最根本的權力基礎在於國家暴力,對內維持治安,對外抵禦入侵。而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精兵強將與烏合之眾的差距越來越明顯,軍事指揮的專業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就對皇帝管理自己的軍事力量提出了挑戰。一方面皇帝本身可能不懂軍事,需要尋找代理人;另一方面即使皇帝本身是將軍,他也不可能一個人把大一統帝國的治安與邊防照顧得面面俱到。所以雖然政務在科舉制度下集中到皇帝與中央政府,但軍務卻仍然與分封制大同小異。將在外,君令到底受不受?這要看皇帝手中的軍事力量了。而當地方軍事實力由於安全問題(邊患或是暴動)而膨脹,中央實力衰弱喪失威懾力的時候,大一統的唐朝就被它自己的節度使們打散了。
隨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以往大家族之間的政治競爭被將軍們的流血政變所代替。一個又一個的政權此起彼伏,紛紛由於內部的軍權挑戰而崩潰。直到宋朝的建立,漢族才又重新獲得了一個穩定的相對大一統的政權。
宋朝的制度進步,其中相當關鍵的一個特點就是政權對軍權的嚴格控制。宋朝皇帝對於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地方軍閥帶有天然的敏感,因為他們開國皇帝就是這么起家的。但軍隊還是需要將官的。怎麼管理將官呢?宋朝提供的答案是1)文職官員的監督管理;2)完善的武舉制度;3)強大的皇帝直屬禁軍。對於不服軍令的將軍,文官負責撤換之,而武舉選拔的人才負責替代之,維持這一秩序的就是皇帝手中的軍事力量。應該說,這種制度安排已經是相當嚴密了,直到今天,國家對將軍(不是軍隊或士兵)的控制最核心的也就是靠這三條。
然而,這種制度安排自然也有它的問題。第一,它選不出也留不住軍事天才。當皇帝需要以將軍的可替代性來保證自己對軍隊的控制時,沒有哪個皇帝願意看到一個不可替代的軍事天才。按照這個邏輯,岳飛的罪名的確是莫須有,因為宋朝皇帝不需要岳飛的存在。第二,這個制度重內輕外,帝國核心的禁軍強於/多於應對邊防的外圍部隊,但卻不會得到實戰的檢驗。萬一哪一天皇帝心血來潮御駕親征,或是不幸被人家打上門堵在家裡的話,呵呵,問題就大了。
相比起來,宋朝北方的競爭對手們則對政權軍權有著不同的安排。游牧民族的生活決定了其全民皆兵的特點,一方面賦予他們較高的攻擊力,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其社會結構中政權與軍權天然地合而為一。歷史上,由於游牧經濟的不穩定性,北方民族通常生活在一個個分散的部族中,偶爾會在某個天賦超人的軍政天才推動下形成部族聯盟,但卻較難維持長期穩定的中央集權結構。但在宋王朝時期,兩個因素給少數民族政權帶來了便利。1)隨著中原漢族文化的輻射以及民族的遷徙,北方地區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混合,增加了社會的穩定程度。2)就像唐王朝曾經採用少數民族雇傭兵一樣,北方政權可以採用漢族僱傭政務官/經理人。事實證明,後者的搭配比前者效果好得多。這些接納了漢族政務官或者漢族政治經濟策略的少數民族政權,實際上近似於採取民族開放政策的唐朝,區別只是這些少數民族皇帝還有本族的職業化軍隊可以依靠。
比起宋朝,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制度安排是不是更加具有效率呢?這要看他們對漢族開放程度以及本族的戰鬥力高低了。相比起宋朝這個漢族政權,其實反倒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為多民族國家提供了一套穩定的解決方案。從此以後,在中原大地上競爭的主體就不再只是漢族內部的大家族了,而是上升到了民族這一層次。
有人說宋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倒退。筆者對此有謹慎的保留意見。當制度安排已經能夠維持大一統政權的穩定與經濟效率時,歷史就不再憐憫任何一個偏安一方的地方政權了。長江保不住南宋;大漠護不了北元。如果把北宋也考慮在內,元代替宋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在戰爭中,農耕政權已經很難靠武裝農民人海戰術來抵擋擁有精銳騎射常備軍的游牧政權了。
當然,作為一個政權,元確實很不成熟。其實大部分蒙古人恐怕對於治理國家沒什麼興趣,遍及歐亞大陸的征服史大概也就算是一次大范圍的遠程的長期的搶劫而已。元朝對於內部的權力分配、人才選拔以及軍權的管理都是相對混沌的。從制度演化的角度講,元朝用自己的短命證明了一點:暴力維持的民族歧視體系是不穩定的。壓迫的鏈條總會有脆弱的一環或是腐朽的一天。當朱元璋的騎兵可以和蒙古騎兵正面沖突的時候,元朝也就自然地被明朝取代了。
在元朝之後的明清兩朝,都是穩定的大一統政權。兩者的交替只是軍隊戰力此消彼長外加一系列偶然因素影響造成的。兩者都採用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安排,繼承了漢、唐、宋的經驗。可以這樣講,漢朝開始,皇帝的存在可以防止各大家族隨意開戰,隋唐開始,皇帝的存在可以將社會權力導向有能力的人才,宋朝開始,皇帝的存在意味著國土完整與社會安定的唯一責任者。而明清對皇帝制度的貢獻就在於:如果哪個皇帝做不到以上三點,特別是第三點時,他這個皇帝也就做不下去了。
的確,當西方人開始插手東亞大陸事務而無人能阻擋的時候,清王朝和皇帝制度也就隨之壽終正寢了。東亞大陸穩定統一的格局被100多年的分裂與內戰所代替。為什麼經過多年完善的皇帝集權制度又突然不穩定了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武器的發展重新定義了軍人。當火器進入戰場時,冷兵器部隊和平民就沒多大區別了。所以清朝皇帝實質上等於被突如其來地解除了武裝,數次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使得清王朝的衰弱直接暴露在國人面前。沒有軍事實力的皇帝,不就是一塊待人宰割的肥肉么。
同時,西方文化進入東方也給社會的穩定性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人都知道穩定的大一統政權可以給民眾帶來和平、繁榮與安全,但如何重建一個沒有皇帝的大一統政權呢?孫中山的答案是共和,先生自己沒來及做;蔣介石的答案是軍事獨裁,可惜只做到了軍閥聯盟一家獨大的程度;毛澤東的答案是共產主義,到1949年,他做到了農民軍進城的程度。
今天的中國,算不算一個統一、穩定的政權?是不是給民眾帶來了和平繁榮與安全?各位讀者自有心證。
如果對這整篇文章做一個總結的話,可以這么說: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由分到合的過程都是民眾追求和平、繁榮與安全的過程。而每一次由合到分的過程都是在舊有制度無法保持穩定時,新的制度探索相互開始進行競爭,直到產生又一個可以維持大一統政權穩定存在的制度為止。
一些朋友對於台灣問題的分裂現狀耿耿於懷。個人的一點淺見:台灣能不能拿回來,這也許可以通過討論武器裝備等軍事問題來解決。可台灣能不能留得住,這大概就需要大家做更多的思考了。諸位覺得那個包容台灣的中國是一個什麼樣子?諸位的所作所為對於實現那個理想中的中國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❷ 中國歷史階段如何劃分
1、古代:170萬年前-1840年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近代:1840年-1949年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3、現代:1949至今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2)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分分合合擴展閱讀
中國各歷史階段的劃分依據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主,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某個重大歷史事件為輔。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制度,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列強的侵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族獨立和解放,是劃分近代和現代的依據。
❸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
這跟制度是有關系的,古代史是家天下,利益集團主要在君主與臣子之間。專
一般而言,創業之主屬都比較厲害,手下文臣武將都比較團結,水平也比較高,所以一個王朝一般開始的時候政治都比較清明,百姓生活比較富足。
但是經歷幾代君主之後,這些君主從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環境之中,對外面人民大眾的生活缺乏了解,樂於享受,而執政的大臣各自為派,互相爭權奪利,迎娶君主喜好,完全不顧慮最底層人民群眾的死活,當底層人民群眾生活沒有保障,生命面臨危險時,自然會揭竿而起,反對當朝執政者。
像秦朝陳勝吳廣起義,因為耽擱服役面臨死亡所以揭竿而起,漢末的黃巾軍,上層統治者樂於享受,不顧民間百姓死活,百姓揭竿而起,隋末烽煙遍地,不也是因為隋煬帝重徭役,廣征稅,窮兵黷武引起人民群眾生命缺乏保障引起的嗎?
所以,古代史上的分分合合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因為分是因為人民的需求,和也是人民的需求,當統治者危及廣大人民群眾,自然會引起分裂,當人民群眾嚮往統一和諧時,自然會時勢造英雄。
❹ 中國歷史經過了多少年
中國歷抄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❺ 中國歷史經過了多少年
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的起止年代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根據資料推算,大約是從公元前二一○○年到公元前一七六○年,共存在四百多年。
商朝的起止年代也沒有搞清楚,大約是公元前一七六○年到公元前一一二○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周朝分好幾個階段。開始一段叫西周,從公元前一一二○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共約三百五十年。接著是東周,從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前二四九年,共有五百二十二年。其中前三百六十年諸侯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後一百八十年七國爭雄,稱為戰國時代(戰國最後的二十八年東周已經滅亡)。
秦朝從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國起,到公元前二○七年滅亡止,只存在十五年。
漢朝的前期稱西漢,從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八年,共二百一十四年。後期稱東漢,自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年,共一百九十六年(西漢、東漢之間有王莽稱帝等)。
東漢以後,西晉統一前,我國歷史上出現分裂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稱為三國時代,從公元二二○年到二八○年,共六十一年。
晉朝也分為西普、東晉兩個階段。西普從二六五年到三一六年,共五十二年。東晉從三一七年到四二○年,共一百零四年。
從東晉滅亡到隋朝統一這一段時期,歷史上叫南北朝時代,全長一百七十年。
隋朝從五三九年統一中國起到六一八年止,全長三十年。
唐朝從六一八年起到九○七年止,共二百九十年。
唐朝以後,我國歷史上又出現了分裂局面,這個時期叫做五代十國時期,從九○七年到九七九年,共七下三年。
宋朝也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稱北宋,從九六○年到一一二七年,共一百六十八年。後一個階段稱南宋,從一一二七年到一二七九年,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朝從一二七九年滅南宋起到一三六八年止,共九十年。
明朝從一三六八年起,到一六四四年止,共二百七十七年。
清朝從一六四四年入關算起,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被推翻止,全長共二百六十八年。
我國近代史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國近代史是從一八四○年開始的。在這以前,中國社會是一個封建社會;在這以後,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產生這個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侵入了中國。
一八四○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以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又連續不斷地發動了很多次侵略中國的戰爭。這些侵略強盜用戰爭打敗了中國,隨後就強迫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侵佔中國許多領土,取得了很多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特權,任意在中國駐扎軍隊,開辦工廠、銀行,控制中國的海關、對外貿易、通商口岸,隨便在中國傳教,辦報紙,辦學校用進行其他文化侵略。為了壓制中國人民的反抗,侵略強盜和中國反動封建統治者勾結起來,使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變成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就這樣,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國家,逐漸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也破壞了中國的封建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大批破產,商品經濟逐漸發展,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國社會里,除了原先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外,又出現了兩個新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中國社會已經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封建社會,而是半封建社會了。
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就是這樣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封建勢力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並且一天天走上了殖民地化的道路。
但是,中國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絕不甘心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黑暗反統治。從外國侵略者向我國發動進攻的時候起,中國人民也就同時開始了反抗外國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斗爭。一部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的光輝歷史。(汝豐)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清朝封建專治統治下,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困難,土地兼並劇烈,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象一座即將傾倒的大廈,搖搖欲墜。這時,西方各國已發展到資本主義較高階段,特別是英國有「世界工廠」和「海上霸主」之稱。它迫切需要開發更廣大的商品市場。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就成了它眼中的一塊肥肉。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它竟然用鴉片作為侵略工具,把鴉片大量運到中國傾銷。
罪惡的鴉片貿易,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煙毒很快泛濫全國。上至官吏,下至士兵,國內吸毒者多達二百萬人,嚴重影響了清朝軍隊的戰鬥力。鴉片貿易還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階上漲。農民出售產品得來的是銅錢,交稅卻必須摺合成大量的銀兩,結果勞動人民的負擔大大加重,清政府國庫也日益空虛。
廣大人民強烈要求嚴禁鴉片,清政府中一些政治上敏感而又開明的官員也紛紛提出禁煙主張,湖廣總督林則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一八三八年,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書,痛切指出如果不把鴉片嚴加禁絕,將來國家不但無人可以當兵,而且也將無錢維持財政開支。林則徐的正義主張深得人,道光皇帝也不得不考慮,如果不禁煙,他的寶座就會被鴉片沖垮。於是他採納禁煙主張,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販毒活動的中心——廣州查禁鴉片。
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則徐到廣州,一到就明確宣告:鴉片一天不禁絕,一天不回北京,一定要全始全終,決不半途而廢。接著,他收繳鴉片,捉拿漢奸,嚴懲貪官污吏,逮捕破壞禁煙的英國煙商顛地。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開展起來,英美鴉片販子被迫交出鴉片二萬余箱,共二百三十七萬余斤。
一八三九六月三日,林則徐在虎門鎮口村前的海灘上,主持了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這一天,虎門人山人海,三聲炮響,兵勇們把水放入禁煙池內,加入食鹽成為濃鹵,隨後拋入鴉片浸泡半日,再投進石灰。頓時,池內沸騰,虎門灘頭煙霧沖天,一箱箱鴉片化為渣沫。到六月二十五日,二百多萬斤鴉片全部銷完。
虎門銷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它向全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強意志。從此,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封建偉大斗爭的序幕。(張林娜)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引起了很大震動,英政府決定發動對華戰爭。一八四○年六月,英國派遣侵略軍隊四千人(後增至一萬五千人),攜帶五百多門大炮,他乘四十八艘戰艦,同喬治·懿律率領,侵入廣州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廣東沒海軍民在林則徐親自指揮下,嚴密防守,使英國侵略軍撈不到一點便宜,它只好改為進犯福建,又遭到閩浙總督鄧廷楨的迎頭痛擊。可是腐敗的清政府在其他港口不作任何抗敵准備,致使英國軍攻佔浙江定海,接著沿海北上,進犯大沽口,直接威脅天津。道光皇帝張皇失措,馬上轉向投降派的立場,斥責林則徐「貪功啟釁」,「誤國病民」,並派直隸總督琦善去向侵略者求和。
琦善抵達廣東後,拆除沿海工事,解散招募的丁勇,並與英國訂立了喪權辱國的《穿鼻草約》,答應永遠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和開放廣州等苛刻條件。同時道光皇帝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充軍,想以此來解侵略者的焚煙之恨。
可是英政府並不滿足,
又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後攻陷廈門、鎮海、寧波等地。道光皇帝大為恐慌,派盛京將軍耆英為欽差大臣,會同原兩江大臣總督伊布里前往浙江議和。英國依丈戰爭中取勝的優勢,對清廷求和要求不予理睬,繼續攻陷吳淞口、鎮江,英艦直逼南京城下。道光皇帝心驚肉跳,發出了對侵略者「所求無不允准」的聖旨,讓耆英等大膽賣國。一八四○年八月十九日耆英等在南京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一、割與香港;二、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三、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四、英商可與中國商人自由貿易;五、中國海關抽收進出口貨物稅須與英方議定,不得隨意變更。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相繼效仿,脅迫清廷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規定美國、法國享受《南京條約》中除割地、陪款外的一切特權。後來,沙俄、葡萄牙、荷蘭等國也爭相要求各種特權。後來,沙俄、葡萄牙、荷蘭等國也爭相要求各種特權,清廷一概允准。
《南京條約》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中國從此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張林娜)
金田起義
鴉片戰爭以後,封建壓迫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把中國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人民群眾走投無路,只有起來反抗。從一八四四年到一八四九年,全國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終於在一八五一年爆發了革命,領導這次革命的是洪秀全。
洪秀全,廣東花縣官祿布為,生於農民家庭,當過農村私塾教師,也曾幻想通過科舉取得功名,先後四次應考都沒考中,由此逐漸看到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會的黑暗。鴉片戰爭失敗,更激發了洪秀全的革命激情。一八四三年,他利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創立了革命團體——拜上帝會。第二年年初,洪秀全和拜上帝會最早信徒馮雲山從廣東前往廣西宣傳革命和發動群眾。開始成效不大,洪秀全便返回花縣,從事理論著述。馮雲山則進入紫荊山區進行艱苦的革命組織工作。
紫荊山在廣西平縣金田村附近,山深林密,地勢險要,居住者大都是種山燒炭的貧苦農民。馮雲山進入山區後,同許多受苦人結成了朋友。經過艱苦的活動,在群眾中建立和發展了拜上帝會組織,紫荊山成了革命起義
的根據地。
一八四七年,洪秀全完成了他的理論著述來到紫荊山區。這時拜上帝會已發展到三千餘人。洪秀全一面向群眾講述他寫的《原道救世訓》等三篇革命文獻,一面率領群眾搗毀廟宇,煞地主階級威風。在斗爭中,逐漸形成了以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肖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為首的革命領導核心,拜上帝會也得到迅猛發展,從紫荊山區擴大到周圍各縣以及廣東各地。
拜上帝會同地主團練間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注意。雙方劍拔弩張,金田村已成為一觸即發的革命火山。洪秀全、馮雲山等加緊製造武器,同時發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會眾迅速向金田集中,准備起義。無數涓涓細流,終於匯集成洶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金田村莊嚴宣布起義,震撼世界的農民革命爆發了。
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義旗所向,遍及十八個省,斗爭達十八年之久,達到了我國舊式農民革命的頂峰。(張林娜)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火燒圓明園
北京西北清華大學附近有一片廢墟,叫作圓明園。一百多年前,這是清朝明皇帝的一座極為精美的大花園,比現在的頤和園學要漂亮得多。那裡面有宮殿祠廟、亭台樓閣,有中西風格的精美雕塑,還有無價的文物珍寶。清朝皇帝用了近二百年才營建起來的這座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宛,卻在一八六○年被英法侵略軍一舉焚毀。
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不但打擊了清王朝,也引起了英法美等國的極度恐慌。它們開始自稱「中立」,派公使到天京誘脅太平天國承認它們在中國的特權。遭到了太平天國嚴詞拒絕後,它們便趁政府急危之時,先用武力馴服清政府,然後協助清政府絞殺太平天國革命,以擴大它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年得到的權益。
一八五六年,英國借口中國水師在一艘名叫「亞羅號」的中國走私船上逮捕水盜,污辱了英國國旗;法國也借口一個傳教士在廣西內地被殺,兩國共同向中國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行動得到了美國和沙俄的支持。
一八五七年十二月,英法侵略軍攻陷廣州,俘虜了清朝兩廣總督葉名琛,接著北犯大沽口,直撲天津。咸豐皇帝驚慌失措,只能乞降,全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東西方條件:向英法兩國賠款,開放南京、漢口、九江等地為通商口岸,外國傳教士可入內地自由傳教,各國派公使駐北京等等,這便是《天津條約》。
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前往北京交換條約,清政府要他們從北塘登陸進京,他們卻強行率軍艦闖進大沽口,遭到中國守軍痛擊,大敗南返.一八六○年八月,英法侵略軍重整旗鼓,再次北上,攻佔大沽口和天津,直逼北京.咸豐皇帝匆匆忙忙逃往熱河.十月,侵略軍佔領北京,大肆燒殺搶掠.圓明園內的珍寶文物\書畫古董,都被搶奪一空.為了掩飾這個罪惡野蠻的行為,強盜頭子下令燒毀全園.一時煙霧迷漫,火勢三天三夜不熄.一座世界聞名園,就這樣在侵略者的野蠻搶奪下,化為焦土.這是祖國文化史和人類文化史上無可估量的損失。.
清政府在敵人威逼下,又一次屈膝投降,與英法兩國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除全部承認《天津條約》外,又給英﹑法各賠款八百萬兩,並增開天津為商埠,將九龍割給英國.中國從此喪失了更多的主權。.
太平洋痛打洋槍隊
太平天國建都在天京後,北伐西征,取得了偉大勝利.一八六○年繼續向蘇浙進軍,兵鋒直指上海.這時上海已成為通商口岸,外國侵略者在這兒建立了租界.許多清朝官僚地主逃亡上海,他們面對太平軍的凌厲攻勢,異常驚慌,極力慫恿外國侵略者出兵干涉,於是外國侵略者一面以武力威脅太平軍「勿攻上海,否則打擊」,一面由美國流氓華爾出面招募洋人,成立一枝洋槍隊,專門對抗太平軍.。
八月,太平軍進攻松江。華爾率洋槍隊迎戰,被打的落花流水,華爾也身中五槍,狼狽逃回上海。太平軍乘勝追擊,進抵城郊。這時,英法侵略軍只好公開參戰。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平軍被迫退卻。
一八六二年初,太平軍兵分五路,又一次向上海進軍。華爾的洋槍隊,改用中國人當兵,外國人當官,人數發展到五千人,加上英法侵略軍四千人,清軍一萬人,互相配合,共同向上海郊區高橋的太平軍反撲。太平軍奮起還擊,打傷洋槍隊副領隊白齊文,華爾和英海軍提督何伯幾乎被活捉。洋槍隊和外國侵略軍用炮火猛烈轟擊,太平軍不得不從高橋退出。清政府為此賞給華爾三品頂戴,並把洋槍隊改名為「常勝軍」。上海的大買辦楊坊竟恬不知恥地把女兒獻給華爾做老婆。
一八六二年五月,太平軍第三次向上海進軍,攻克了嘉定,並向青浦進軍。華爾急忙派「常勝軍」。救援,遭到迎頭痛擊,「常勝軍」副領隊法爾思德被太平軍活捉。太平軍連續作戰,乘機進攻,攻克了除松江以外的上海附近各縣。「常勝軍」成了常敗軍。華爾最後在浙江慈溪戰斗中被太平軍擊斃。這個罪惡累累的強盜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林納)
鎮南關大捷
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與越南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險要的關隘,叫友誼關,過去稱鎮南關。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這里曾是聞名國內的重要戰場。
一八八三年,法國向越南侵略,並以越南為跳板,向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廣西前線的清軍在清政府投降路線的影響下,軍心渙散,全線瓦解,鎮南關為法國侵略軍佔領。法軍統帥尼格里派人在廢墟上插塊牌子,狂妄的寫道:「廣西的門戶已不在存在了!「鎮南關周圍的我國群眾針鋒相對,在關上奮筆直書:「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在人民群眾反侵略熱潮的激勵下,以馮子材為首的愛國清軍積極展開了抗法斗爭。
馮子材是廣東欽州人,早年曾參加農民起義,後投降清朝,被任為廣西提督,一八八二年因年老多病還鄉。法國的猖狂侵略,激發了他的民族情感,主動重返前線,奮起抗法。
馮子材到達前線,一面收集潰兵,穩定軍心;一面招募民間丁勇,積極團結邊防其它部隊,鼓勵軍民保衛國家,並在距鎮南關內十里的關前隘沿著山麓修築一道三里多的長牆,挖掘長壕,以備攻守。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法國侵略軍大舉進犯,馮子材率部下沉著應戰,不斷打退敵人進攻,激戰終日,相持不下。次晨,大霧彌漫,法軍在絕對優勢炮火的掩護下,分兵三路,猛撲長牆。炮聲震谷,槍彈雨集,長牆幾乎已被突破,形勢萬分危急。在這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七十歲的馮子材以帕包頭,腳穿草鞋,手持長矛,一躍而出,全軍將士也一齊沖入敵陣,人人奮勇爭先,刀劈槍挑,法國侵略軍旗靡陣亂。這時關外的中越群眾一千多人也沖殺前來,里應外合,法國侵略軍全線崩潰,倉惶逃命。馮子材率軍乘勝追擊,斃敵官兵一千多人,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鎮南關清軍取得大捷,這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罕見的。
法軍潰敗的消息傳到巴黎,法國菇費理內閣被迫下台,新成立的內閣急切期望與清政府妥協求和。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害怕戰事延續下去會損害他們享樂苟安的生活,也想乘勝求和,於是派人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漢議和條約》。打了勝仗還要投降,這真是千古奇聞,充分反映了清政府投降賣國的丑惡嘴臉。(林納)
沙俄強占我國大片領土
沙皇俄國早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加緊了對中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地區的侵略。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維約夫為東部西伯利亞總督,指示他加緊部署吞並黑龍江的軍事行動。一八五○年,穆俄維拉地派海軍上校涅維爾斯科伊率兵佔領黑龍江入口處的廟街,一八五四年強佔了中國領土庫頁島,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五七年間,沙俄侵略軍大規模武裝入侵黑龍江地區,強占海南泡等地,設立哨所,修築炮台,企圖長期佔領。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穆拉維約夫乘英法侵略軍進犯天津、威脅北京的時候,率領兵艦侵入黑龍江的璦暉,以兵力挾制黑龍江將軍奕山,逼令他在預先擬定的條約上簽字,這就是所謂的《中俄璦暉條約》。依據條約,沙俄侵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一八六○年,沙俄利用英法侵略軍攻佔北京的機會,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把烏蘇里以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強行侵佔。
一八六四年,沙俄根據《中俄北京條約》片面擬定的中俄西段邊界「走向」,與清政府在新疆會商,勘分西部邊界。談判中,沙俄以武力相威脅,威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把中國境內的三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湖和伊克塞湖,連同周圍面積共達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割佔了去。
從《璦暉條約》到《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皇俄國一共從中國侵佔了一百四十四萬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侵略、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也是奴役、鎮壓中國人民革命最兇殘的劊子手。(林納)
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發生在農歷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場戰爭。
日本原來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後,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極力推行擴張侵略政策。它的侵略矛頭首先指向朝鮮和中國的東北。
一八九四年,朝鮮爆發農民起義,朝鮮封建王朝向清政府求救。日本竭力勸誘清政府出兵,同時它也借口保衛僑民,派大批軍隊在朝鮮登陸。朝鮮農民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向日本提出,雙方立即從朝鮮撤軍。日軍不僅不撤,反而大量增兵,並向駐朝鮮的清軍發動突然襲擊,挑起戰爭。
這時慈禧太後正在准備慶祝六旬大壽,根本不積極籌防備戰。她幻想西方各國能出面調停,妥協了事。朝鮮前線的清軍毫無作戰准備,日本一進攻,便節節敗退,戰火很快燒到了中國邊境。
與此同時,日本的海軍在黃海也對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了海戰。中國艦隊毫無准備,完全處於不利地位。主力艦「定遠」號首先被日艦炮彈擊中起火,另一艘戰艦「致遠」號艦長鄧世昌命令艦兵拚死沖鋒,撞沉敵主力艦「吉野」號,以打亂日艦陣容。日艦官兵慌忙發射水雷,擊中「致遠」號,鄧世昌和全艦二百多官兵壯烈殉國。僅剩下的「經遠」號,彈葯庫也被日艦擊中,滿船起火。艦長林永升臨危不懼,命令開足馬力,向日艦沖擊,最後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在這場海戰中,北洋艦隊官兵充分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崇高愛國氣節。由於他們的英勇還擊,日本艦隊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
甲午海戰結束不久,日軍便兵分兩路侵入中國:一路越過鴨綠江;另一路在山東榮成登陸,包圍威海衛,擊潰了殘留的中國北洋艦隊。清朝統治集團一片慌亂,只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屈膝求和,簽訂了《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所有附屬各島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默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林納)
戊戌變法
一八九五年四月,清政府准備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人民群眾激憤異常,正在北京參加考試的各省舉人,紛紛擁向都察院,堅決要求拒和。廣東舉人康有為,早就懷有改革清朝腐敗政治的決心,曾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現在他看到「士氣可用」,就和弟子梁啟超一起串連各省舉人開會商議,連夜趕寫出一份《上皇帝書》,慷慨陳詞,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的主張。在這份《上皇帝書》上簽名的有一千三百多個舉人,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漢朝被舉薦的人士入京,由公家備車接送。後來就用「公車」稱呼進京會試的舉人)。這份「上皇帝書」雖然沒能送到皇上手中,但被廣為抄傳,影響很大。
「公車上書」第二天,分試放榜。康有為考取了進士,並被授予工部主事官職。但他沒有就職,而是繼續忙於變法活動,積極宣傳維新主張。一八九八年四月,康有為發起成立「保國會」,宗旨是「保國、保種(民族)、保教(孔教)。」保國會的聲勢越來越大,受到光緒皇帝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
經過一段醞釀、策劃,光緒皇帝決心採納變法主張。他起用了一些維新志士,並在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六月十一日頒布實行新法的號詔令。新法主要內容是;撤並閑散衙門;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減綠營兵將;廢除八股;興辦學堂,提倡西學;准許自由辦報。
新政立即遭到頑固派的反擊。慈禧太後強迫光緒皇帝將他的師傅、支持維新派新的翁同和革職逐回原籍,並將用人大權控制在自己手裡。還准備秋間「閱兵」時,發動政變,廢黜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無兵無權,感到形式危急,就命令康有為設法挽救。維新派只好求助於大臣袁世凱,要他在「閱兵」那天殺掉掌握大權的頑固派榮祿,以便繼續推行新政。殊不知狡猾的袁世凱當面答應,背地裡卻向太後告了密。九月二十一日,政變突然發生,光緒被囚禁,維新派的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位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維新派的改革措施全部被廢止。
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它給人們一個深刻的教訓:在封建勢力頑強的中國,想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亦青)
義和團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事
義和團又名義和拳,本來是北方秘密反清結社的一個支派。它的成員傳習拳棒,也畫符念咒。一八九九年,山東災情嚴重,老百姓無法生活也去,義和拳首領朱紅燈便領導高唐、茬平、長清等地的拳民起義。清政府派兵前往鎮壓,被義和拳打敗。後來朱紅燈雖被殺害,義和拳的勢力卻日益強大。山東巡撫毓賢看硬壓不行,便使用欺騙手法,假裝承認義和拳的合法地位,義和拳也把斗爭矛頭轉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毓賢沒能把義和拳鎮壓下去,各帝國主義頭子很不滿意,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凱去替換毓賢。袁世凱帶領幾千「新建陸軍」來到濟南,貼出《查禁義和拳告示》,到處殺人放火,洗劫村鎮。義和拳迅速由山東直隸(河北)發展,各地勞苦百姓踴躍參加。一九00年五、六月,義和團運動已發展到天津、北京。他們焚燒洋堂,破壞外國人的鐵路、電線,聲勢越來越大。
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眼看躲在幕後指揮,消滅不了義和團,就公然派出軍隊進行武裝鎮壓。六月十日,一支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奧八國級成的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英雄手持長矛、大刀,英勇抵抗。十八日,義和團和一部分愛國清軍聯合向駐在廊坊車站的侵略軍發動進攻,大獲全勝,西摩爾被迫帶領殘兵連忙逃跑。與此同時,北京的義和團也因外國侵略軍官員開槍殺害團民、百姓而包圍了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並向西什庫外國教堂進攻。
在義和團強大的聲勢面前,清政府害怕自己被推翻,便耍弄起兩面手法,一面安撫、收買義和團,稱他們為「義民」,表示要和義和團一起抗擊侵略軍,並假惺惺地在六月二十一日對各帝國主義國家「宣戰」;另一方面卻又密電各駐外使節向所駐帝國主義國家「解釋苦衷」,「請求諒解「。當八國聯軍卷土重來,打向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後急急忙忙逃亡西安,臨走還命令清軍官兵務必協助侵略軍」剿辦「義和團。七月十四日,天津被侵略軍攻陷,八月十四日,北京被佔領。慈禧太後再次派李鴻章向敵人求和,於是一九0一年又簽訂了一個賣國的《辛丑條約》。
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了,但它狠狠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反抗我國侵略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亦青)
❻ 中國歷史一共經歷了哪些朝代
1.中國朝代順序如下: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西漢、新朝、玄專漢、東漢、三國時期屬(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24個朝代。
2.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❼ 中國歷史主要有有4大分分合合.都是哪四個王朝
秦並六國,西晉三分歸一,隋統一南北朝,元結束各政權分裂;漢,唐有誤.
❽ 中國古代史上的幾次分與合的演變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文化大融合,其中有兩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從遠古的部族文化經過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形成了百家爭鳴,到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第二次是漢魏以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時代被消化吸收,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學。前兩次儒家都在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但是第三次文化沖突卻是儒家思想的節節敗退,雖然早在明清之際西方文化就逐步傳入中國,但真正沖擊中國傳統的封建
主義文化的西方近代思想是在鴉片戰爭前後。經過改良主義運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
化運動,形成了中西文化論戰。論戰的性質實際上傳統與現代化的沖突。
第一節從解釋學和文化哲學看儒學的第三次轉折--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如果我們從解釋學和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和傳統儒學的三大轉折,就會發現:從夏商周三代經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兩漢經學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完整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遠古的部族和地域文化演變出夏商周的王朝官方文化到春秋的官學下移,私學的出現,到戰國時代儒、墨、道、名、法、陰陽、兵、農、小說家、雜家等各派學說的百家爭鳴,再經過秦漢之際黃老之學與儒學互爭統治地位,到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終於形成中國文化的思想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從文字的統一,古代經典的解釋,思想的創新,每一個學派都有其自身特點,然而儒家思想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並不是偶然的,盡管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但到了孟子時代已經前呼後擁引起各方諸侯和大夫世家的注意,到了漢代董仲舒哲學被定為官方學說,就在於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家族式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一種維護封建國家大一統的思想文化,其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與柔和的人性道德修養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決不是秦始皇那樣的焚書坑儒,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
❾ 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如何劃分
3個階段,分為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2、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3、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
(9)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分分合合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❿ 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分裂,幾次統一
統一
1、秦朝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
2、西晉 晉武帝司馬炎取代魏、滅東吳,統一版中國權。
3、隋朝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滅陳(南朝),統一中國。
4、唐朝 唐高祖李淵滅隋朝,掃平全國勢力,統一中國。
5、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滅金、西夏、南宋,統一中國。
6、清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北京,統一中國。
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中國解放。
分裂
1、漢末三國
2、東晉南北朝
3、五代十國
4、宋遼金蒙
5、大陸台灣
普遍贊同的說法應該是:四次大規模的統一,統一之前當然就是分裂:第一次是秦朝,秦朝之前是春秋戰國;第二次是西晉,之前是三國;第三次是隋朝,之前是南北朝;第四次是元朝,之前是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北宋的統一是小規模的,因為與它同時並存的還有遼和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