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二課
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國,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便成為封建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一、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其特點是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宮府按行業設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工官監督下生產,其資金雄厚,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業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但是由於產品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勞動者被強制勞動,因此生產效率低下,阻礙手工業進步。
二、私營手工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私營手工業產生於春秋戰國,此後因封建國家的重農抑商政策,長期處於夾縫之中,在曲折中發展。明中葉以後在許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明朝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計日授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
三、「男耕女織」式的家庭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從秦漢時期開始,「男耕女織」式的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形式漸趨穩定。家庭手工業成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成為封建經濟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礙商品交換而成為新經濟因素產生、發展的最大障礙。
希望採納。。
2. 高中歷史第二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怎麼導入
展示「井」和「田」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以此抓住學生的情緒,打開學生的思路。
3.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難以抵禦惡劣的自然條件,因此採取集體勞動的生產方式,集體勞動所獲得的產品平均分配,這也就決定了人類賴以生存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土地,為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因此,原始社會的基本土地制度為:土地公有制。
2、奴隸制社會(夏商周)
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君主既是奴隸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井田制,井田制起於商朝,盛於西周。
古代井田制的主要特點是把土地劃分成九塊,每塊百畝,其中八塊為私田,中間一塊為公田,形狀如「井」字,故曰「井田」。
農奴首先要在公田上進行無償勞作,然後才能在私田上耕種,且在公田耕種的收入全歸奴隸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描述的便是井田制。而井田制的實質是以君主為代表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
3、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春秋時期人類進入鐵器時代,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漸瓦解。
戰國時期,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按土地畝數徵收賦稅。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實際上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推行名田制,漢朝在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同時沿用秦朝的土地制度。
名田制是以軍功爵制為基礎,按戶籍計口授田的同時,又按軍功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和不同數量的土地。國家授出的土地即成為私人佔有,國家不再收回,「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
5、北魏至唐朝中期
北魏至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增加,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均田制被廢止。
廢除均田制後唐朝實行兩稅法(戶稅和地稅):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畝交納地稅,取消一切雜役、雜稅。一年分夏秋兩季徵收,故稱之為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
6、北宋
北宋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佔有土地的多少和貧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7、明朝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上,折成銀兩,按田畝進行收稅。實現了我國賦稅制度從實物稅向貨幣稅的變化。
4. 高一歷史必修2 一二單元總結
我懷疑咱倆一學校,我們也這作業!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
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落實課標
古代農業耕作方式從宏觀上講包括耕地工具、播種方式、灌溉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四大部分。
一、精耕細作
1、耕地工具:①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佔主導地位的一直是木器、石器和骨器;②鐵器在春秋出現,鐵器牛耕在戰國推廣;③在漢代普及並發明犁壁;④唐代在長江下游出現曲轅犁,標志傳統步犁成熟定型;
2、播種工具:漢代趙過發明耬車;
3、水利與灌溉:①春秋戰國時期建有楚國在安徽的芍陂、秦國在四川的都江堰、秦國在陝西關中平原的鄭國渠;西漢的漕渠和白渠和新疆坎兒井;東漢王景治理黃河。②灌溉工具:在春秋戰國是桔槔和轆轤;東漢畢嵐發明翻車;三國馬鈞加以改進;唐宋發明筒車和畜力高轉筒車;
4、生產組織方式:商周時期是在井田制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簡單協作;從春秋開始出現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個體經營,並逐漸推廣普及。
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是土地公有制;
2、商周時期是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3、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和變法運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形成了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國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土地兼並現象貫穿始終。
4、關於土地兼並: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②方式:土地買賣在漢代以後成為主要途徑;③危害: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和徭役的征發;大批自耕農喪失土地後成為流民,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影響社會安定;④緩解:政府採取均田制等抑制兼並的措施;爆發農民起義打擊地主階級。
三、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經濟格局是起源於多個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徵;
2、經濟結構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
3、農業生產模式是精耕細作;
4、主要經營方式是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①小農經濟的特點有三: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分工簡單,農業與手工業結合;自給自足。②小農經濟的優點有三:生活比較穩定,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③小農經濟局限:小農經濟比較勞苦和脆弱;分散性、封閉性、落後性的特點,不利於商品經濟和社會分工;導致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阻礙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
4、實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註:第3課課程標准未做要求,此略)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課標要求
列舉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落實課標
一、金屬冶煉業
1、青銅時代:
①時間是從夏朝到春秋末期的15個世紀;②特點是數量多、規模大、種類齊、技藝精,展示出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2、鐵器時代:
①鐵器在春秋戰國大量開始,西漢普及;② 煉鋼:春秋出現塊煉鋼,南北朝發明灌鋼法,鋼產量和冶煉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6世紀(人教版)。
3、冶煉燃料:
①煤始於西漢,普及於北宋;②焦炭始於南宋,普及於明朝。
二、紡織業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絲織開始於原始社會;
2、漢代發明提花機,絲織品遠銷歐洲,中國被成為「絲國」;
3、唐代發明緙絲技術,絲織業重心轉移到南方;
4、宋末元初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元朝黃道婆全面改進生產技術,江蘇的松江元明時期成為全國棉織中心;棉布在明朝普及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業
1、陶器:
①新石器時代手工業最大的成就是彩陶生產,工藝水平聞名於世,發明了彩陶、黑陶和白陶;②商朝中期至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人民版)。
2、瓷器:
①東漢晚期發明青瓷;②魏晉南北朝發明白瓷;③唐朝制瓷業發展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出現「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④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⑤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出現青花和釉里紅;⑥明代出現鬥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出現粉彩和琺琅彩。
四、生產組織形式
1、官營手工業:
①地位:從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②優勢: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密、管理嚴格、技藝高超,工匠從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計成本、缺乏競爭、強制勞動。
2、私營手工業:
①春秋戰國興起;②唐以前主要是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形式;③唐宋時期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明代中葉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五、技術的發明與普及知識點小結
技術發明 出現的時間 普及的時間
牛耕 春秋時期 漢朝中期
鋼 春秋時期 南北朝
煤 漢朝 北宋
焦碳 南宋末期 明朝
緙絲技術 唐朝 宋朝
棉布 宋末元初 明朝
瓷器 商朝中期 唐朝
金銀貨幣 春秋戰國 明朝
紙幣 北宋 元朝
六、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徵
1、整體地位:手工業始終是農耕經濟的補充,但是生產高度發達,長期領先世界,產品遠銷歐亞非,廣受歡迎和贊譽;
2、發展趨勢:部門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進步,分工不斷細密,發展重心隨國家經濟重心由北而南轉移;
3、經營方式: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長期並存。家庭手工業與農業緊密結合;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明清時期占據主導地位,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4、歷史局限:明清時期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制約了手工業的轉型與發展。
第5課 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落實課標
一、商業的發展
1、原始社會出現物物交換的原始商業;
2、商朝出現專職商人和貨幣;
3、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對商業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4、春秋戰國出現高潮:
①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崛起;②貨幣豐富;③城市繁榮;
5、西漢:①抑制私營商業;②開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起步,沿商路興起一系列城鎮。(魏晉南北朝政局動盪,商業蕭條)
6、隋唐時期蓬勃發展:①運河開通,外貿繁榮,都會與港口眾多;②城鎮商業實行坊市分離制,政府對商業嚴格統一管理;③中唐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7、宋朝出現新的高峰:①官府放鬆了商業監管:城鎮經濟繁榮,商業在空間上打破市坊界限,鄉村允許設市貿易;商業經營時間取消限制,出現曉市和夜市;②邊境與少數民族的榷場貿易頻繁;③海外貿易活躍,泉州等港口城市興盛;④四川出現紙幣交子。
8、明清時期出現新特點:
①眾多以經濟職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和港口城市興起;②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白銀成為主要貨幣;③農產品的商業化程度提高;④大批區域性商人群體崛起。
二、古代商業特點
1、我國古代商業起源較早,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繁榮;從發展趨勢上看,城市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逐漸減弱;
2、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發展;
3、政府對城鎮商業活動的行政限制逐漸減少;
4、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沒有占據主導地位。
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課標要求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落實課標
一、資本主義萌芽
1、條件:①根本原因: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世界領先;②農業: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加,生產和管理技術提高,玉米、甘薯、雙季稻等高產作物與棉花等經濟作物逐步推廣;③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規模擴大,技術進步;④商業:白銀普遍使用,世界白銀大量流入,商業資本異常活躍;一系列工商業市鎮和大城市崛起,建立起密集完善的市場網路;形成大批區域性商幫。
2、標志:明朝中葉以後,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為購買勞動力增殖利潤而進行的商品生產和以僱傭剝削勞動為特徵的私營手工工場,例如蘇州的絲織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手工工場。
3、評價:①這是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一種迥異於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②僅在局部地區和生產部門出現,而且長期發展緩慢,未能形成強大的掃盪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
二、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為了保護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和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直接原因是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的流動性,與重視農耕經濟穩定稅源兵源、加強中央集權相沖突。
2、表現:①政府重農:強調農本商末思想;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限制土地兼並;②戰國商鞅變法抑商:貶低身份,限制范圍,徵收重稅;③漢代抑商:漢高祖和漢武帝採取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生活限制等措施沉重打擊私商; ④明清時期強化抑商政策:限制經營,強行攤派,徵收重稅,限制外貿等。
3、評價:①初期有利於保護封建小農經濟發展,鞏固新興地主政權;②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中國長期停滯於自然經濟狀態,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
三、海禁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經濟上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②直接原因是清初統治者思想上盲目自大,並在軍事上防範外來侵略者和人民的反清斗爭。
2、評價:
第一,有一定的民族自衛的作用,暫時延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第二,消極影響:①沉重打擊了中國的航海業和對外貿易;②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推進工業化的契機;③阻礙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國脫離世界發展潮流,最終落後於西方;
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和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和頑固性;;
2、農民長期遭受沉重剝削,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商品,國內市場狹小;
3、明清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不僅導致地主和商人將商業利潤大量置房買地影響擴大再生產,而且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海外貿易,阻礙了海外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5、中國思想文化專制影響了近代科技的產生等。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落實課標
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落實課標
一、新航路開辟的社會背景
1、必要性:
①根本: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社會對黃金白銀的需要增加;②直接: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歐洲人渴望另闢新的商路。
2、可能性:
①政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強化王權,積極擴張;②經濟:《馬可波羅游記》刺激歐洲人到東方尋找黃金和香料;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積極支持海外探險活動;③文化: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和地圓學說的創立;歐洲教會熱衷對外於傳播天主教;
二、過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亞士抵達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年達.伽馬繞非洲到達印度——開辟出東線;
2、西班牙: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1519年麥哲倫船隊歷時三年環球航行——開辟出西線。
四、歷史影響:
1、對世界:人類開始從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開始形成。
2、對歐洲:促進了歐洲封建主義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獲得資本積累,引發商業革命,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東岸;西歐工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等新的商業組織、證券支票等新的財金信用方式產生;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
4、對亞非美洲:西歐殖民者長期的殖民統治與掠奪,給非洲和美洲的傳統社會帶來深重災難,亞洲遭受侵略的同時大量白銀流入,客觀上刺激了經濟發展。
第8課 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課標要求
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落實課標
一、早期殖民活動
新航路開辟之處,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始在東西兩個半球的殖民掠奪。
二、荷蘭殖民史實
1、殖民范圍:遍及美洲、非洲和亞洲
2、殖民特點:①海外轉運貿易發達:17世紀上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被稱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②與貿易相關的行業發達:造船航運業發達;出現東印度公司等壟斷性的大型商業股份公司;銀行信貸業發達;③參與殖民戰爭、販賣黑奴等活動;④缺乏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基礎,霸權曇花一現。
三、英國殖民史實
1、殖民特點:①政府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盜行為,被稱為「海盜國家」;②海軍力量強大,在殖民戰爭不斷勝利;③黑奴貿易罪惡累累;④在殖民地建立壟斷性貿易公司和奴隸制種植園進行殖民掠奪。
2、殖民地位:18世紀下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三、殖民活動的影響
1、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掠奪提供了原始的資本積累,開拓了市場。
2、由於該時期西歐國家生產力水平低,血腥殘暴的殖民手段給亞非拉殖民地造成極大的破壞和災難;
3、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客觀促進了世界的聯系,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
第9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標要求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落實課標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條件:
⑴政治前提: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穩定的社會環境。⑵市場:到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一系列殖民戰爭最終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空前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性;⑶資本: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擴展掠奪、海外貿易、國內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⑷技術:手工工場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⑸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大批無地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2、技術發明:
⑴棉紡業:以珍妮紡紗機、水利織布機等為標志的一系列技術革新;⑵動力:1784年瓦特發明聯動式蒸汽機——萬能蒸汽機,1785年在工廠投入使用;⑶交通運輸: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汽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火車;⑷其他:蒸汽動力迅速應用到紡織、采礦、冶金等部門。
3、新能源和新興工業部門:煤開始廣泛使用;紡織和鐵路業成為領先部門。
4、擴展:
1825年英國取消機器出口禁令後,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和美州廣泛開展起來。
5、影響:
⑴經濟: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工場,英國等先後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經濟組織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經營權與所有權一體;
⑵政治: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對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陣營形成;
⑶文化: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潮興起;促進了教育和科技發展;
⑷社會:工廠和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促進了近代工業化城市興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⑸世界:西方列強掀起殖民高潮,東方從屬於西方,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⑹局限:環境污染、殖民擴張、人情冷漠、住房緊張等。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發明創造:
⑴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電成為新能源——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870年義大利的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電燈;電訊業興起——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1895年義大利的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電的廣泛使用促進了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⑵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883年德國的戴姆勒發明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897年德國的狄塞爾發明了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內燃機功效遠遠超出蒸汽機,迅速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1893年德國的本茨開始生產四輪汽車;1894年福特製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19
5.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涉及高中歷史那幾課
土地制度的演變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屬於嶽麓版歷史必修二的內容回。其演變主線:答井田制(西周)——土地私有制(土地兼並和租佃制)(春秋至整個封建社會末期)——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土地國有制(一五計劃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之後)
6.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歷程
奴隸制社會:土地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周 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度。
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均田制遭破壞。商鞅變法從根本廢除了均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廢除過程:管仲:收魚鹽之利——商鞅:法律形式廢除。
根本原因: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生產力。原先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
其他原因: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
影響:解放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主要承擔者。製造了貫穿封建社會的「土地兼並」問題。
均田制:隋唐均實施均田制。政府按戶數人口給予土地。農民每年給政府賦稅。農民得到土地。獲得生活來源。意義:緩解了階級矛盾。 實施條件: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宋:不抑制 土地兼並 階級矛盾激化。
中國近代
前期依舊土地私有制
太平天國曾提出:「人人有地耕」實際未實施
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
1.打土豪,分田地。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私有制)
建國後
2.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大改造」。農業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成立
變土地私有制度為 土地公有制度。
3.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在土地公有的前提條件下,國家(集體)把土地承包給農民,農民自負盈虧。意義:大大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解放了生產力。
4.土地流轉。
7. 中國古代史的土地制度
一、奴隸社會
土地公有制為原始社會,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國君交納貢賦制、派兵打仗。
編輯本段二、封建社會
1.戰國
確立土地私有→獎勵軍功,促進新興地主崛起。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變法。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條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如春秋時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cui)征」和魯國的「初稅畝」,都屬於這一情況。
2.秦朝
確立土地私有→按畝納稅(地租)、按戶籍征發賦、役(兵役和雜役)
3.漢朝
確立土地私有→按畝納租稅(少)、按人丁負擔賦、役(重), 基本上是以稅人為主,人身控制嚴格。 其間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時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國有制→以人丁為主負擔均田制、租庸調制(庸在隋出現,唐朝取消年齡限制,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是三位一體。 由於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慾望增強,地主進行土地兼並→國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實(均田制徹底崩潰,租庸調制無法實施)→780年實行兩稅法(戶稅和地稅、時間固定、人身控制鬆弛)。→法律上推動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現,地主在大規模的庄園中實行分工合作的勞動,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 兩稅法實際上是在國家承認地主土地兼並的前提下,依據土地資產向地主征稅,性質上屬於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5.北宋王安石變法之方田均稅法
募役法是對「庸」的繼承和發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稅法是對兩稅法稅地的繼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佔有土地的多少和貧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這些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6.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改革賦稅制度,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上,即役歸於地、量地計丁、計畝徵收、折銀徵收。說明了封建國家重視土地的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重視人口。而折銀徵收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7.清朝的攤丁入畝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固定丁數的基礎上,推行「攤丁入畝」的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徹底解決就丁、田並征的雙軌制征稅形式,從而完成了自唐代兩稅法以來我國封建賦役制改革——並役於賦、人頭稅歸於土地稅的歷史進程。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階級矛盾暫時得到了緩和,促進康乾時期經濟的較快發展;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促進了我國人口增長。
8. 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二課總結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統一:注意《秦朝疆域圖》
1、歷史條件: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加強
政治基礎——局部實現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
理論基礎——法家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理論
人心導向——人民厭戰渴望統一
民族關系——融合加強,華夏族形成鞏固民族共同體
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
嬴政雄才大略(廣羅人才、遠交近攻)
2、統一過程:
時間——公元前230——221
滅六國: 經過——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
性質——封建兼並戰爭逐步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
南征百越置郡管理
北擊匈奴:概況——取河套建長城(臨洮——遼東)
(修長成)評價——對保障中原地區農業文明和人民生命財產,起到積極作用;智慧結晶; 阻遏民族交流,暴政表現,加速滅亡。
3、統一意義:
政治——結束戰亂局面,符合歷史潮流,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基礎。
經濟——為社會經濟恢復與發展,生活安定和交往,提供有利條件
二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地方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是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環節,加強了中央集權。
3、 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9.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井田制是什麼性質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國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井田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分配方式。有說井田始於夏朝。
其具體方式是將每方圓一里內的九百畝土地劃分為「井」字狀的9塊,周圍8塊作為私田,分予私人耕種;中間一塊,其中二十畝作為宅基地,供8家蓋房住人,剩下的八十畝作為公田,由8家共同負責耕種,其收成作為賦稅上繳國家,算下來,稅率大概為1/10。法律規定,各家公田忙完,方可忙私田。這里的私田,歸屬國家所有,私人只有使用權,而無買賣權,其使用權則父死傳子。
事實上,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並平均分配的制度,避免了土地兼並,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但這僅僅是針對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階層而言,當時的奴隸階層只有無償勞動的份兒。到春秋晚期,以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為標志的農業技術得到提高,不再需要這種奴隸在大面積土地上集體勞作的模式,小戶勞作開始流行,井田制逐漸瓦解。但井田製作為一種「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成了後世許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土地制度。比如戰國時的孟子便力主恢復古代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