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需要歷史史實 就是哪年發生了什麼 要中國的 要詳細 還有易懂 好的有懸賞
自己去查歷史網站
15分,給1500分都不夠的,工作量巨大。
LZ沒文化,鑒定完畢
⑵ 中國歷史上涉及土地問題的史實有哪些
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
①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②商鞅變法承認土內地私有容;
③王莽實行王田制;
④曹魏實行屯田制;
⑤北魏、隋、唐實行均田制;
⑥清實行更名田。
(2)中國歷史的史實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內容主要包括:
(1)我國全部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2)土地的全民所有制採取社會主義國家所有的形式,國家代表全體勞動人民佔有屬於全民的土地,行使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3)土地的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形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該組織的全體農民佔有屬於該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並對該集體所有的土地行使經營、管理權。
(4)城市市區的土地全部屬於國家所有。
(5)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包括村農民集體和鄉(鎮)農民集體)。
(6)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⑶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史實
可以這么說世界文明的基礎就是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主要有四大發明:火葯,印刷,指南針,紙。但是為什麼現代文明卻沒有誕生於中國,知道現在這還是個謎題。所以李約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
⑷ 中國歷史的史實分析,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怎樣
(1)1840—1842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等5個沿海城市,從此打開國門。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增開漢口、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表明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人到長江中下游地區。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又開沙市、重慶等通商口岸,並開辟內河航運線,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人到內地。(2)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國家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開始商品輸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對中國海關權的控制,加劇了經濟侵略,使中國逐漸淪為它們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馬關條約》簽訂後,允許外國資本家在中國投資設廠,此後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從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它們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路礦權,強占租借地和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深,中國社會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挨打又進一步加劇了落後;只有民族振興,國家富強,才能戰勝帝國主義的侵略。 本題是論述式問答題。結合史實,證明問題中的觀點。列強侵華范圍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而擴大,經濟侵略手段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不同階段而呈現不同的特點。由「量變」而導致社會性質的「質變」,從中得到啟示,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
⑸ (1/2)中國歷史朝代及各朝代有名的人物和其有關主要史實(要對歷史有影響力的史實),政治制度,變故,及...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魏、蜀漢、吳) 西晉、 五胡十六國 東晉、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http://www.3lian.com/zl/114/5000/5000.htm 進網址看每個朝代詳細介紹吧。。。
1啟建立夏朝-開始奴隸制社會--家天下
2商湯滅夏,建立商朝
3武王滅商----牧野之戰
4烽火戲諸侯--周王室被滅--周天子名存實亡、開始春秋戰國時代
5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齊桓公、楚莊王先後稱霸著名人物:管仲、伍子胥、夫差、勾 踐、孔丘、老子、墨子、孫武、西施、范蠡、歐冶子等!
6進入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後。吳起變法、率領魏國首先稱霸天下--孫臏馬陵之戰打敗師兄龐涓
齊國崛起----雄主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崛起----蘇秦、張儀出山---司馬錯滅蜀---戰神白起橫掃天下--長平之戰大敗趙國、坑殺40W人---秦伐楚、屈原自殺--戰國四大名將登上歷史舞台--樂毅滅齊--田單復國---王翦出山助嬴政滅六國---荊軻刺秦---高漸離刺秦---王翦敗項燕、楚國滅--秦始皇一統天下
7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聲中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一統天下建立漢朝
8王莽滅西漢---劉秀平叛亂---東漢開始----十常侍亂政--黃巾起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開始----鄧艾渡陰平---司馬昭一統天下,西晉開始-----西晉八王之亂--東晉開始--南北朝
9楊堅一統天下,建隋---瓦崗起義、天下大亂---李世民助父取天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10唐太宗----武則天弄權即帝位---安史之亂、唐衰敗------朱溫滅唐、天下大亂----五代十國i開始11陳橋兵變、趙匡胤即位、宋朝建立
12阿骨打子孫滅北宋------南宋建立--岳飛抗金------鐵木真統一草原---
13忽必烈滅南宋---文天祥青史留名--元建立
14紅巾軍、朱元璋、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明朝建立
15李自成入北京----吳三桂投敵-----張獻忠飲恨----史可法抗清--清朝建立康熙平三藩----鴉片戰爭、清衰落-----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石達開飲恨大渡河---譚嗣同就義---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袁世凱小站練兵----武昌起義----清帝退位
⑹ 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史實告訴了我們什麼
自然的民族融合有利於民族矛盾的緩和,有利於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後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後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於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
⑺ 中國歷史掩蓋了哪些史實,不為人知的秘密
夏朝之間存在著一個被某些歷史學家稱為「虞朝」的朝代。由於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簡史影響,從炎帝黃帝或者更早開始的「虞朝」並沒有被承認。實際上,包括尚書、國語、戰國策、春秋三傳等先秦書籍,都有虞夏商周的說法,史記也有過這種說法。不能因為史記有五帝本紀而無虞本紀,就說虞朝不存在,雖然虞朝這個名字確實頗有問題。
秦始皇確實焚過書,也殺過儒生,但此事並非是針對儒家。比較符合實際的說法是「焚詩書,坑術士」。嬴政燒的是除了占卜、醫術以外的所有書籍,包括春秋六家的法家、黃老、墨家、儒家、縱橫家、名家。陰陽家的書應該不會被燒。而所謂的坑儒,是兩個儒生騙了嬴政,嬴政才報復性的殺掉了首都咸陽的所有「生」,這里的生未必都是儒生。而那兩個儒生,據現在留下的資料看,完全都是陰陽家的學說。依照現在的法律看,秦始皇不是故意殺人,而是防衛過當。
而秦並非滅掉了六國統一的。戰國雖然號稱七雄,但是還有很多小國,比如存活到最後的衛國。實際上,秦滅掉了六國、衛國、東周國、西周國等國家。在此之後,平定了百越,才實現了大一統。
秦並非二世而亡。秦國有600多年的歷史,如果沒有前期的鋪墊,秦始皇也無法統一。且胡亥後面還有秦王子嬰。所以,秦朝的確只有兩個皇帝,但不是二世而亡。隋朝在隋煬帝以後,各地軍閥立了三個皇帝,也肯定不是二世而亡。
漢武帝並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劉徹一朝,用過黃老、陰陽、儒家等很多思想流派,也啟用過一些明顯有法家傾向的官員。說罷黜百家,那是根本沒有的事情。漢武帝倒是行太學,但是說獨尊儒術未免失實,漢武帝一朝,僅有公孫弘一個儒家的丞相。上天人三冊的董仲舒,也沒有得到重用。而漢武帝以後,有昭宣之治,則又開始了黃老,也就是道家的學說。
隋唐都是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劉禪、司馬衷未必是傻子,尤其是劉禪。
吐蕃應該叫(fan),是禿發的誤讀。
宋朝實力雖然不強,但也未必是積貧積弱。當然,也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什麼GPD佔世界一半。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來篡改的,趙匡義登基,多半是通過一場政變,有軍事沖突得來的。
潘美是宋朝的大功臣,自己滅掉了南漢,又協助曹彬滅掉了南唐,之後隨趙匡義滅掉了北漢。當時與宋朝並立的6個半國家,潘美參與了三個國家的戰爭,可謂功勞卓著。雖然在楊業戰死一事上,潘美難辭其咎,但是沒有小說中那麼壞。而龐吉在歷史上也是個頗為不錯的人物,不像評書里那樣是個壞蛋。
石敬瑭叫耶律德光乾爹,在輩分上是對的。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機曾經結拜,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耶律德光是阿保機的兒子,所以石敬瑭的確小耶律德光一輩,雖然年齡比他大10幾歲。
以軍事實力講,清朝完全有能力贏得鴉片戰爭、二丫、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勝利的。
蔣曾經名義上統一全國,標志是東北異旗。而蔣圍剿不成功,多半是由於蔣想借共滅地方勢力。
抗日戰爭期間,國在正面戰場上表現還算出色,尤其是42年以前。四次會戰,尤其是武漢會戰,國共一齊打游擊,日本雖然取勝,但是損失重大,近衛內閣倒台。可謂是抗戰中的一次大勝利。
而毛未必沒有想借日本人壯大自己的想法。毛蔣都明白,國共第三次合作,那就是笑話。
蘇聯這個國家頗為王把蛋,在二戰開始前,蘇芬戰爭侵略芬蘭,二戰開始偷襲盟國波蘭。二戰結束以後,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在中國問題上,蘇聯開始一直是即幫共,又幫國。在東北,蘇聯繳獲的所有日本裝備,似乎都轉交給了國。蘇否認此事,國說給了共,但是共在戰場上絕對沒有使用過這些裝備。朝鮮戰爭,蘇開始說參戰,後來又退縮,僅派了空軍支援。自衛反擊戰,就是越南受蘇聯指示,南北夾擊的。這就是我們的老大哥。
溫格和六4,如果你想了解,應該能通過其他渠道取得一些資料。
⑻ 材料一中歷史的事實指的是中國近代史上哪一史實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
材料二: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42.8%,農業的飛速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1)材料一中「歷史的事實」指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實?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麼「在土改基本完成的那一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4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兩則材料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午中日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意相同即可)
(2)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3)抗美援朝戰爭保衛了新中國,為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土地改革運動順序實施,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經濟,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大意相同即可)
⑼ 中國近代史發生的重大史實10個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制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5年 日本投降,內戰開始
是在沒法再精簡了。
⑽ 中國崛起的史實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