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大師們,請教: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當然我不反對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統治思想的核心,我補充一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人們歷來把中國歷史解釋成是一再重復的王朝循環史,這一傳統的說法掩蔽了某些時期在循環表象背後發生的一些根本性變化。當然,諸王朝的興亡確是呈循環式。凡是王朝的創立者總是一個有才幹、有魄力的活動家,但是幾代以後,在宮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子孫後裔,很可能變得軟弱無能、放盪不羈。雖然有時會出現一個強悍的統治者或一個能幹、忠誠的大臣來設法阻擋這種墮落,但總的趨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義推翻王朝,重新開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環。
不過,比王朝循環更為根本的是所謂的經濟管理的循環。這種循環是從每個重要王朝剛建立時所共有的安寧和繁榮開始的。社會安定的恢復導致人口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相應地使收入增多、國庫充實。但是,個人野心、家族影響和制度的壓力這三者的結合必然遲早會使皇帝們去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們將人力和財力分散到公路、運河、防禦工事、宮殿、宮廷鋪張和邊疆戰爭上。因而,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
為了彌補虧空,政府提高賦稅,賦稅大部分沉重地壓在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自耕農頭上。每個朝代開始時,自耕農總是占農民的大多數。但是,隨著賦稅的增加,他們愈來愈被迫將自己的小塊土地讓與大地主,而自己則淪為佃農。地主憑借與他們的財產相當的政治影響,只交納微不足道的稅,所以他們佔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歲入愈下降,落在數目日趨減少的自耕農頭上的賦稅愈增加。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賦稅增加,歲入下降,公路和溝渠的整修被忽視,生產率下降,最後是飢荒、盜匪活動和全面的農民起義。在這同時,邊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來劫掠。常常正是這種內亂和外侵的結合,使搖搖欲墜的王朝潰滅,為新的開端掃清道路。
2.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歷代名僧無數,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本博文為大家講述我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後於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3年,於義熙九年(412年)歸國。
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
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
5.智者大師,天台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6.飲譽華夏,西遊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台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9.僧界狂人,草書之聖——懷素
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傑出代表,對後世影響深遠。
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斗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腥風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不可勝數。這也不足為奇。但能夠將超凡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積極用世、竭精殫智的謀臣集於一身者,卻極為少見。而姚廣孝就是這樣一位神秘的和尚軍師,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3. 中國歷史上的國學大師有哪些
王國維:《觀堂集林》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陳寅恪:《寒柳堂集》
馮友蘭:《簡內明中國哲學史》
呂思容勉:《呂著中國通史》
錢穆 :《國史大綱》
傅斯年、範文瀾、陳垣、郭沫若、顧頡剛、辜鴻銘、錢玄同、範文瀾、翦伯贊 、季羨林、南懷瑾、梁漱溟 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 。
4. 中國歷史上陰謀大師和陽謀大師,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陰謀和陽謀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如同他們的名字一般一個在內明,一個在暗。陰謀就是在你看容不見的地方想一個辦法,把你置於不義之地,也就是相當於在背後捅別人刀子吧。而陽謀應該就是光明正大的在你知道的情況下想一個策略去對付你,這樣是光明正大的,不是偷偷在背後捅刀子的那一種。
5. 幫忙找下:中國歷史上的國學大師,最好能分別簡單介紹一下
國學是近代才產生的:20世紀初梁啟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國學的概念時,國學指的是「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主要內容是小學,包括訓詁、文字、音韻,還有經學,包括經史子集。章太炎曾提出國學的三個主體部分,就是「義理、考據和辭章」。
「但到了後來,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國學這個詞的意思就不是很嚴格,只要是傳統文化內容似乎都可以叫做國學」。尹小林說,這也是在一般網民心目中「國學」的含義,所以評選時採用了寬泛的「國學」定義。
近日,由國學網、人民大學國學院、網路等聯合舉辦的「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網民投票評選結果揭曉,入選「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按票數由高到低排列)的分別是:王國維、錢鍾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其中王國維獲得68890張網友投票(整個評選共收到1242993張選票)名列榜首,成為本次評選中的「國學第一人」。
4月11日,「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在網路國學首頁啟動,網路採用了設立獎品的方式吸引觀眾參與投票,首先請馮其庸、湯一介、龐朴等專家選出50名候選名單,讓網友在4月12日16時至5月15日24時的時間內,投票選出10位「心目中的國學大師」。然後從5月16日12時至2006年5月29日12時,請網友投票對公布的「十大國學大師」進行排序,6月1日,評選結果公布。
相關鏈接:5 0位候選人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俞樾、孫詒讓、楊守敬、王先謙、劉師培、嚴復、沈曾植、王國維、辜鴻銘、廖平、黃侃、章太炎、魯迅、錢玄同、吳梅、羅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錫、柳詒徵、呂思勉、胡適、湯用彤、陳夢家、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蒙文通、陳寅恪、範文瀾、陳垣、郭沫若、唐君毅、顧頡剛、吳宓、趙元任、徐復觀、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燾、梁漱溟、錢穆、馮友蘭、任中敏、牟宗三、錢鍾書、梁啟超、康有為。
PS.但個人認為如魯迅等,可稱為文豪,但國學大師,好像還。。。。。。。
6. 中國近代公認的國學大師都有哪幾位
梁啟超、章太炎、馬一浮)、陳寅恪、錢穆、王國維、季羨林、梅貽琦、辜鴻銘、梁漱溟等等。
1、辜鴻銘
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
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2、梅貽琦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
3、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
4、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6)中國歷史大師談擴展閱讀:
界定「國學大師」:
1、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
2、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網路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3、「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等等諸家學說。
4、張岱年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
7. 中國古代大師級人物都是誰誰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領域都有大師,拿先秦來說,孔孟這樣的思想家是大師,匠石、輪扁這樣的人也是各自行業的大師,有的有記載,有的沒有記載。文學界都知道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科學界就要推墨子、張衡、一行了。
如果你是問哪些人學識淵博,那可以不全面地列幾個人:孔子、孟子、莊子、司馬遷、張衡、劉勰、杜甫、韓愈、沈括、蘇軾、朱熹、王陽明、曹雪芹等等。還有實際的閱歷較多的,如賈思勰、徐霞客等。偉大的史學家和理學家一般都是很淵博的。但學識也不能說明一切,李白學識不如杜甫,但不能就此斷言李白沒有杜甫偉大;唐人讀書普遍比宋人少,宋人又比不過清人,主要是時代造成的。
先秦諸子放到今天多是思想深刻、影響深遠的大師了,像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管子、商君、韓非子等等。不過先秦的書有不少是偽作,這些大師有些也有爭議。
8. 中國歷史、社會大師請進
我和五樓朋友看法一樣,認為是四——滿清階段。但我和他的理由不是很一樣。
五樓朋友說「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普通話來源的問題」,這句話不妥。我認為所謂「造成今日中國(主要是中原、華北、東北、西北)民族,方言,習慣的歷史事件因素哪個佔多」實際上是再問,哪個朝代最終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答案自然是滿清時期)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我們看地域,中原、華北、東北、西北這很很明顯是漢族與主要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而正是各民族的聚居地造成了各民族民俗、語言在地域上的不同分布。
我們再來看歷史,中國的古代史,就是統一民族國家(多民族)的形成史,南北朝的五胡階段,形成了我國古代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但這次融合只是使那些古老的民族(胡、夷、狄)實現了漢化,遠沒有形成今天的民族格局。同樣的,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間的融合,也只是促使了那些業已同化了的民族(女真、契丹、黨項)的漢化,近現代民族格局同樣沒有形成。到了蒙元時期,空前廣闊的國土上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採用了行省制度,形成了對新疆、西藏、雲南、東北的強力的實際統治,這一時期,我們似已窺見了民族格局的雛形。
但是只是到了清朝,近現代民族格局才最終確立。
清朝時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同時達到頂峰的,就是清朝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程度。平定三番改土歸流、平定準格爾、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亂、收復台灣、聯蒙制漢政策、對西藏政教的強力控制、以及跋山涉水的土爾扈特部歸京,全部這一切都奠定了清朝民族國家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下的統一。也就是在這時,近現代的民族格局奠定了
你能說不選四嗎?
9. 歷史大師幫我總結一下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0. 中國歷史大師幫忙啊!!!
五代十國 (907-979)
唐末,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令光輝燦爛的唐帝國終告崩潰。起而代之的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郭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郭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國別
建都
開國帝王
原官爵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
代
後梁帝國
開封
朱溫(全忠)
梁王.宣武節度使
907-923
17
後唐
後唐帝國
洛陽
李存勗
晉王.河東節度使
923-936
14
後晉
後唐明宗
後晉帝國
開封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
936-946
11
遼
後漢帝國
開封
劉知遠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
947-979
33
宋
後周帝國
開封
郭威
鄴都留守
951-960
10
宋
後周世宗
十一國
岐王國
鳳翔府
李茂貞
歧王,鳳翔節度使
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978
72
宋
前蜀帝國
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925
19
後唐
南吳王國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幽州
劉守光
燕王.盧龍節度使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劉岩
南海王.清海節度使
917-971
55
宋
南平帝國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963
40
宋
閩帝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945
13
後唐
後蜀帝國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965
32
宋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升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975
39
宋
後主 李煜
功臣,名人,後妃
後蜀孟昶妃 - 花蕊夫人
參考資料:http://www.158b.cn/show.php?id=shiguo&f=065928085941120.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