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的科技革命
人類歷史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原因: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由於國外市場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增加商品的生產,必須改進生產技術。 ●工業革命條件: 雄厚的資本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了大量錢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充足的勞動力 圈地運動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豐富的資源和原料 英國本土煤炭資源豐富,運輸也很便利。英國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來源十分充足。 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場不斷擴大,商品需求增加。 ●經過:機器的發明和利用,最早產生於棉紡織業。1785年,由瓦特發明的蒸汽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蒸汽機成了帶動機器的動力之源,它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紡織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冶金、采礦等工業部門也很快採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的新技術。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交通運輸的革新:工業的發展,刺激了交通運輸的革新。18、19世紀,英美等國大力興修運河,還修建了很多路面平整的大道。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造成了第一艘汽船,在內河試航成功。鐵路交通的面貌也大大改觀。19世紀早期,出身於礦工家庭的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 影響: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狂飆式的發展,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創造出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巨大的社會財富。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資產階級通過各種剝削手段,越來越來富;無產階級卻日益貧困。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最後幾十年,世界又出現了一個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高潮,歷史上稱這次科技革命為第二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開始取代蒸汽動力成為主要能源,人類由此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影響: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又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並導致生產關系發生新的變化, 19世紀末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美國和德國尤其突出。壟斷資本家通過兼並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制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賺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的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等。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19 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英、日、俄等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及代表性的發明成果 條件:①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如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轉換原理。②物質技術前提,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③社會的需要,尤其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 時間、標志: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主要標志,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特點:①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劇。②科學和技術密切合作,相互促進。③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互相滲透。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條件下,主要靠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勞動手段的改進來提高生產率,當代科技進步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使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使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它使各國經濟聯系加強,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國家間的經濟差距。④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局部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貳』 人類史上有哪些最重要的科技
一、科學發現
1、數學發現
歐氏幾何,解析幾何,符號代數,微積分和分析數學,數理邏輯,概率論,控制論與資訊理論
2、天文學類發現
日心說,行星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理,河外星系,恆星演化,星際分子,宇宙大爆炸學說
3、化學類發現
化學元素,氧和氧化學說,化合物組成定律與原子論,分子學說,苯的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理論
高分子化學
4、地球科學類發現
地圓說,古生物與地層學,大氣環流理論,電離層,大陸飄移與板塊學說,地球的核幔差異運動,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5、物理學類發現
杠桿原理,浮力定理,光的反射與折射,牛頓力學三定律,動量守恆定律,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電磁感應,電磁波,光譜分析,X射線,放射性,電子與原子內部結構,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核裂變與核聚變,基本粒子誇克
6、生命科學類發現
血液循環,人體結構與解剖學,生物分類學,進化論,細胞學說,微生物,酶理論,遺傳與基因,神經元,免疫系統與免疫學說,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技術發明
1、 材料
陶瓷,青銅冶鑄,生鐵冶煉,紡織,火葯/炸葯,玻璃,水泥,合成染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液晶
2、能源動力類發明
人工取火技術,蒸汽機,內燃機,電池,電機(發電機、電動機)
3、農業與食品類發明
釀造,化肥,合成殺蟲劑,雜交育種,聯合收割機
4、交通與航天類發明
馬車,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
5、信息技術類發明
筆,造紙,印刷術,電報,電話,無線電,電子管,電視,雷達,計算機,晶體管,集成電路,光纖通信,互聯網
6、醫葯與生物工程類發明
針灸,疫苗,麻醉術,輸血術,維生素,青黴素,節育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7、儀器類發明
指南針,鍾表,望遠鏡,顯微鏡,激光器,眼鏡,電燈,照相,城市污水處理
『叄』 世界歷史 科學技術
以下參考《維基網路全書》
因古代世界科技史,大多是中國在引領世界,下面所內標注的時間表只容標注中國朝代。
公元一世紀(兩漢)
科學技術
中國蔡倫改進造紙術。紙
手寫書(Codex)見於羅馬
希羅(亞歷山卓)發明蒸汽機等多種水力發動的機械。
杜詩製造水排,利用水的力量帶動鼓風機,進行冶鐵鑄造。[1]
西漢劉歆編制《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
二世紀(東漢)
科學技術
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皇帝,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
132年,張衡造候風地動儀。
三世紀(三國)
中國王蕃計算出圓周率π=3.15,劉徽使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為3.14。
四世紀(五胡十六國)
無
五世紀(南北朝)
無
六世紀(南北朝、隋朝)
無
隋繼續發展
七世紀(隋唐)
孫思邈等大量
八世紀(唐)
一行禪師組織大地測量,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
九世紀(唐)
無
其實這九個世紀世界科技史遠不止這些成就,總體上說,這九個世紀世界科技史屬於一個以中國為主的大的發展時期。
『肆』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1.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適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達爾文提出的生物物種演變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對在面臨外國侵略,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民族和國家情況下,從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規律出發,強調團結起來反抗侵略者,就必然成為激勵當時弱小國家和民族奮發圖強的理論武器。
但是,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特殊規律,用進化論說明社會歷史現象,必然會否定階級斗爭,否定社會的根本質變,從而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現代推行強權主義提供了理論根據。
西方一度流行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思想認為達爾文主義,特別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競爭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認為它在人類的進化、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思想常被利用來強調人種差別和階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戰爭不可避免等。社會達爾文主義成為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政策的哲學基礎。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完全否定牛頓力學體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繼承牛頓力學體系的基礎上,否定了是牛頓的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並沒有完全否定牛頓力學體系,而是發展了牛頓力學,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牛頓力學只是相對力學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的一個特例。
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既否定又發展了牛頓力學體系。
3.量子論與相對論兩大科學理論的適用范圍不一樣
量子理論是20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對許多科學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它的原理既適合微觀世界,也適合宏觀世界。
4.兩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體現的不同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主要是由技術工人和技師對生產經驗的總結,並未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完全以科技為基礎,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出現了一系列發明創造,如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因而兩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具有不同的特點。
(4)世界歷史科技擴展閱讀
近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艱難而又去曲折的過程。不應否定洋務運動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歷史作用,正是洋務運動開始了近代西方科學特別是技術在中國的傳播。但是由於清朝統治的腐敗,歷經30餘年的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的明治維新卻獲得了成功。
1868年的明治維新,建立了帶有日本特點的君主立憲制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成立以後,開始大規模引進近代科學技術,並逐漸開始了日本科學技術的革命與改造,創造出適合日本國情的新的科學技術與生產管理的方法。
『伍』 從人類歷史看 為什麼科技在發展這么快
1、人類歷史到了科技發展快的階段。
2、科技發展都是和歷史密切相關的。
3、歷史的多方綜回合因素,答導致了世界科技以倍增的速度發展。
4、人類發展時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信息科技時代。
5、從石器時代過度到青銅時代人類用了幾十上百萬年左右,從青銅時代過度到鐵器時代用了兩千年左右,從鐵器時代過度到科技信息時代也是兩千年。
每次過度都是科技技術累計的基礎和戰爭壓力產生的動力。一個時代的變遷意味著勞動力的解放,社會的進步。
『陸』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科技成果
一、科學發現
1、數學發現
歐氏幾何,解析幾何,符號代數,微積分和分析數學,數理邏輯,概率論,控制論與資訊理論
2、天文學類發現
日心說,行星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理,河外星系,恆星演化,星際分子,宇宙大爆炸學說
3、化學類發現
化學元素,氧和氧化學說,化合物組成定律與原子論,分子學說,苯的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鍵理論
高分子化學
4、地球科學類發現
地圓說,古生物與地層學,大氣環流理論,電離層,大陸飄移與板塊學說,地球的核幔差異運動,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5、物理學類發現
杠桿原理,浮力定理,光的反射與折射,牛頓力學三定律,動量守恆定律,能量轉換與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電磁感應,電磁波,光譜分析,X射線,放射性,電子與原子內部結構,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核裂變與核聚變,基本粒子誇克
6、生命科學類發現
血液循環,人體結構與解剖學,生物分類學,進化論,細胞學說,微生物,酶理論,遺傳與基因,神經元,免疫系統與免疫學說,DNA的發現及雙螺旋結構模型
二、技術發明
1、 材料
陶瓷,青銅冶鑄,生鐵冶煉,紡織,火葯/炸葯,玻璃,水泥,合成染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液晶
2、能源動力類發明
人工取火技術,蒸汽機,內燃機,電池,電機(發電機、電動機)
3、農業與食品類發明
釀造,化肥,合成殺蟲劑,雜交育種,聯合收割機
4、交通與航天類發明
馬車,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
5、信息技術類發明
筆,造紙,印刷術,電報,電話,無線電,電子管,電視,雷達,計算機,晶體管,集成電路,光纖通信,互聯網
6、醫葯與生物工程類發明
針灸,疫苗,麻醉術,輸血術,維生素,青黴素,節育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7、儀器類發明
指南針,鍾表,望遠鏡,顯微鏡,激光器,眼鏡,電燈,照相,城市污水處理
『柒』 人類科技成就歷史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主要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捌』 誰有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
科學技術發展史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
分。今天,當人類豪邁地飛往宇宙空間,當機器人問世,當高清晰度數字化彩電進入日常家
庭生活,當克隆羊多利誕生驚動整個世界,當人們在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功能而嘆為觀止
的時候,你是否了解化學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分離科學——的優異功效在現代科學技術
發展中的貢獻與地位呢?
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被譽為當今三大前沿科學,新材料還被譽為現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這是因為沒有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功能奇特、高純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術只
能是空中樓閣,電腦、機器人、宇宙飛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怎麼樣的高新技術
,都是要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進而分離或合成出高純的材料為基礎的。化工分離純化技
術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的各種需求變成現實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現代分離
技術已經可以使產品的雜質含量低於十億分之一,被譽為現代分離能手的溶劑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現代分離技術中的一種。例如在核燃料的後處理中,用萃取分離技術對被輻照過
的核燃料進行處理,提取人工核素釒不239,其中鈾和鈈的收
率均可以達到999%。去除強放射性物質的效果(去污系數)可以達到106~108。
「溶劑萃取」作為一個名詞,也許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為一種實用的分離方法,卻早已被
人們應用於實踐中。溶劑萃取用於無機化合物分離的歷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爾哥德(P
eligot)首
先發現用二乙醚可以從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鈾醯。隨後人們又在實踐中發現了其他一些無機
物也能被某些有機物所萃取,並據此初步建立了半經驗的液液平衡的定量關系。到19世紀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熱力學基本原理對液液平衡關系進行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該定律為萃取化學和化工的發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人們開始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於有機化工和石油化工領域中,如用酯類萃取劑萃取醋酸,用
液態二氧化硫作為萃取劑從煤油中去除芳烴。20世紀30年代,人們試圖將萃取分離技術應用
於稀土元素的分離,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40年代,原子能工業
在戰火中誕生,基於生產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離技術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磷酸三丁酯作為核燃料的萃取劑得到應用後,萃取分離技術進入了
一個嶄新的階段。隨後,萃取分離技術在稀土的分離、濕法冶金、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醫
葯、食品、環境等領域不斷得到應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現在,萃取分離技術幾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為分離技術中的主要成員之一。因此,只要你認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離技術的輝煌歷史,就會被其優異的功能所吸引。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現代科學技術也在從大科學技術時代向超大科學技術時代轉變。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既有別於個人主導下的小科技時代,也有別於政府主導下的大科技時代,而是一個以企業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多元化的科技發展時代,超常規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逐步取代常規科學技術成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次嚴峻的挑戰和一個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科技發展的超大科技時代必然引起各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的調整。作為一個關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研究人員,本人願在此與廣大網友就「超大科技」問題及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問題與網友進行互動與探討,以期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亟待開展
「人創造歷史,卻對自己正在創造的歷史茫然無知。」西方哲人的這句名言陳述的好像正是我們面對的現實。100多年來,我們這個具有悠久史學傳統的文明古國,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顛簸沉浮,進退失據,至今仍然處於追趕先進的路途上。因此,對於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覺得乏善可陳,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顧,或無暇顧及,或有意迴避,甚至刻意編造。近代與古代的強烈對比,尤以科學技術史為特出,加之一段時期極左思潮的泛濫使人們諱言近現代史,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古代科學技術史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近現代科技史則少人問津,在相當程度上仍隱身於歷史的重重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