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助,有關中國教會史
唐朝景教
元朝和明末清初天主教
更正教來華
太平天國與基督教傳教士與帝國主義
從北版京條約到庚子教權案——建設時期
戴德生和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線
民國前後的基督教會
抗戰前後的中國教會
1949年後的基督教會海外華人教會現況
福音進中國,出中國
B. 教會歷史
悖逆的歷史:釋疑「黑暗的中世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1205.shtml
文/縛來賓
提起歐洲的中世紀,人們正逐漸改變著對中世紀及基督教的看法時刻,在中國流行的意識形態「訓世」寫法在中國仍然沒有消弭。很多人把黑暗的歐洲中世紀與基督教緊密聯系一起,認為沒有基督教就沒有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這是無神論意識形態長期的刻意扭曲,使得許多人限於認知的能力而糾纏於問題表象出現的觀點。可悲的是很多人懵然失覺、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段歷史,實際是人悖逆上帝、人性墮落的歷史。本文欲從多層面、多視角,力求公正、客觀地分析基督教與歐洲中世紀的這段歷史。
一、初代教會:信仰與逼迫
1900多年前,當基督耶穌被本丟•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時,對他的十二個門徒來說,這一切似乎都完了,看到了主的命運,他們不禁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擔憂,除了約翰,其它人都四散逃逸。但第三日,當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極其慘烈酷刑的主耶穌,從死里復活後的顯現,打消了門徒的恐懼和懷疑,而且使他們明白了,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說的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著。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不死。」(約翰福音11;25,26)。
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全部意義,使耶穌的十二個門的生命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從此他們振作精神,毫無畏懼的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講給了世界各地。
這個時代,一般被人稱為使徒時代;使徒時代的教會是在公元30-100年間。在公元30—64年間,當時的統治者羅馬皇帝還沒有對基督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使徒門還可以相對自由地向人們傳講福音。但是好景不長,公元64年羅馬的尼碌執政,從司提反殉道起,拉開了教會遭受大迫害的序幕。後來先知彼得和保羅也死在尼碌暴政之下。
當時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政權逼迫基督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羅馬人是一個信仰多神的民族,認為每一種信仰都有其價值,如果基督徒對羅馬人的諸神略表一點敬意,他們會很高興歡迎基督徒加入他們的神殿。然而,這意味著偶像崇拜,對基督徒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們毫不妥協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神」(出埃及記20;3)
2、逼迫,除了基督徒對羅馬的諸神表示蔑視外,就是基督徒對羅馬統治者的不敬虔。實際只要信徒們略表中心,對羅馬皇上的塑像獻上酒和香,迫害就會停止,但這樣的忠心,他們無法奉行,他們雖然尊敬當政者,但只奉一人為主,那就是耶穌基督。
3、還有就是當時的基督徒因著對基督的信仰過著非常嚴謹的道德的生活,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們是獨特的一群,他們不怕與眾人不同。亦因這緣故,他們信仰的內涵,生活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鮮明,絕不混淆。他們排斥和譴責羅馬中希臘人的放盪縱欲、殺嬰、棄嬰、同性戀、戀童、父權專制等等墮落行為,而這些行為在當時的羅馬希臘人眼裡是正當的,也是道德的。鑒於此,基督徒與羅馬人的沖突,就不只是信仰上的的沖突,也是由信仰引申的道德上的沖突了。
經常的拒絕意味著坐牢、拷打、甚至死刑。到一世紀末,基督徒被列為非法分子,抄家、被捕、處死、又有各種酷刑和燒毀聖經等。從公元64-323年間,羅馬政權對基督徒進行了的10次大逼迫,這10次的逼迫,據史學家估計,計有數百萬基督徒為主殉道。
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是公元155年被殺害的基督徒波利卡普.波利卡普是示每拿(現今土耳其伊茲米爾市)教會的主教,曾是使徒約翰的學生。當他聽說羅馬人來抓他的時候,不僅沒有恐懼和驚慌,反而吩咐他的家人好好招待來抓他的人。那些來抓他的人得到很好的款待之後,他被帶到了羅馬總督面前。他們叫他敬拜皇帝,他說:「我不能這樣作。」這時他們想把他丟到獅子坑中去,而一個士兵報告說:獅子已吃得太飽,不能再進食了。於是總督就命令將他燒死。這樣,波利卡普受火刑而殉道了。他高唱著贊美詩,在熊熊的烈火當中死去。
還有里昂的女僕人布蘭迪娜的受難經歷也足以感動很多人。對於布蘭迪娜,也屬於殉道行列的她的主人曾經很擔心瘦弱的她能否始終如一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她的表現讓所有人都大為震撼。雖然已經遍體鱗傷了,在奄奄一息中,就像一個勇敢的鬥士,還念念不忘自己的信仰。每次毒打後只需重復:我是一個基督徒,從來不作惡。」所有手段用盡以後,在最後一天,布蘭迪娜被帶到了斗獸場。鞭打之後,火椅之後,人們將布蘭迪娜裝在一張網里扔到一頭公牛前,狂獸蹂躪之後,人們將她殺害了。
幾乎每天人們都能夠看到不妥協的基督徒在這個斗獸場所受到的酷刑。人們脅迫他們對偶像發誓,他們不僅不為所動,並對羅馬人的神靈表示蔑視,最後激起了群憤。
公元284年間,在小亞細亞一個城鎮曾經發生這樣一個場景,當身旁放著數個獅子籠的羅馬審判官逐個問「你信耶穌嗎」時,很多基督徒都毫無畏懼地說「我信我主耶穌」,往往是話音未落,便被扔進了飢餓許久的獅子龍里,瞬時間血肉被吞噬,只剩幾塊殘骨。
逼迫和迫害,並沒有阻止人們對耶穌信仰的追求,不知有多少人被那些殉道場面所感動,而信了耶穌,其中也包括那些參與迫害行動的人。例如,公元286年,羅馬軍隊的司令莫里斯被基督徒的氣節深深感動,皈依了基督,而拒絕執行殺害基督徒的命令,結果自己反被殺害。
他們能毫無畏懼慷慨為主殉難,因為他們的生命是被基督耶穌改變的人們,他們認為因著與基督同行堅險苦難的路是無比榮耀的。
在受迫害的三百年間,羅馬帝國境內幾乎所有的教堂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聖經被焚毀,聖職者被逮捕,被嚴刑拷打。但是這些並沒有阻擋人們對基督耶穌的信仰,和對福音真理的追求。教堂沒有了,公開的聚會遭禁,於是人們聚集在家裡,聚集在曠野里,聚集在田間地頭,在那裡,基督徒們一樣讀聖經,唱贊美詩,禱告,敬拜,他們不僅沒有恐懼,沒有憂愁,反而充滿了喜樂。(安格說基督徒選擇在家庭聚會,有兩世紀之久。但這是逼迫的結果,而不是屬靈需要。)
二世紀的主教德爾圖良在他的《辯護辭》中說:「教會的種子是由殉難者的鮮血做成的。」這的確是事實。那些逼迫人喊萬歲的皇帝們都死了,而耶穌仍然活著,這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木匠,讓整個世界得到了更新。根據史學家斯塔克估計,基督徒在頭一個三百年間增長了百分之四十,基督徒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七百萬至一千萬間,是當時羅馬帝國七千萬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地域甚至傳到了羅馬疆域以外的地方:往東向米所波大米、波斯、瑪代、巴特利亞、帕提亞、印度、和亞米尼亞;往東南向亞拉伯;又由埃及北部的亞力山大傳向埃及中、南部;向西傳到羅馬帝國北非各省;在歐洲傳到高盧,經多瑙河而至德國境內的羅馬各省。
終於在公元313年,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赦令》,規定在羅馬帝國內信仰可以自由,這個文件還規定立即無償歸還被沒收的教會建築和土地。雖然法令出台了,但對基督徒的迫害沒有停止,公元320年,有四十個羅馬士兵因拒絕放棄基督信仰而殉道。直到325年,對基督徒的迫害才真正停止,基督徒才從地下走出地面。
君士坦丁能頒布《米蘭赦令》,一個原因是他的母親海倫娜在主的蒙召下也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母親的示範力量使君士坦丁在312年同篡位的大臣馬克森迪開戰前,向上帝而不是向羅馬神禱告,並使他大勝對手。
公元361年上台的朱利安,他原本對基督教沒有什麼好感,曾一度想禁止基督教,但是沒有成功,在他臨死前,無可奈何地對身旁已經皈依基督教的衛兵說「你們這些加利利人終於贏了」的時候,表明了他承認了福音對無數人的轉變以及對羅馬帝國的改變。
總結教會歷史,我們可以看見,基督徒們在三個世紀的殘酷迫害中,並沒有拿起刀劍去保衛自己,卻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被動,單單以苦難廝守真理、保持信仰,和以殉道來傳播基督的愛和饒恕。他們這樣做在很多人眼裡實在是很愚蠢,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愚蠢的行為使後來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行為有力地驗證了:「因為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歌林多前書1:25)
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受逼迫的歷史的背後,有著很大的屬靈啟示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三百多年之久的漫長的逼迫中,初期教會聖徒們沒有放棄或模糊對上帝的信仰,相反,他們卻一直將救濟蒼生,播布光明,拯救罪惡的信仰氣節堅持到底,並持守信仰的生命力和純潔力,不畏血泊,堅持不懈地在苦難中宣揚福音。
迫害使信仰更堅韌,試煉使痛苦得以舒緩。早期的基督徒正是人在逼迫、試煉和痛苦中播灑著耶穌的種子。而這種子是文明種子,是社會的光和鹽。這一切正是上帝所喜悅的。
二、教會的墮落:中世紀黑暗史
392年羅馬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在世俗政權的支持下,基督教的傳教事業逐漸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然而,這一勝利卻導致了教會與世俗融合,信仰的力量被遺棄,教廷開始僭越上帝,即迎來了眾所周知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表面看是幫了上帝的忙,但上帝並不喜悅,所以後來興起了宗教歸正運動。
313年前,羅馬人是對基督信仰者施以無情迫害;但當羅馬人把對基督的信仰變為國教後,對沒有信仰基督的歐洲人採取了同樣態度。公元476年起羅馬人在歐洲每征服一地,總是首先迫使被征服者改信基督教。基督教在歐洲紮下根,除了靠基督教徒的忍耐力量和所付出的鮮血的代價以外,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用刀和劍迫使當地人皈依基督。
教會的墮落是逐步開始的,在326年至460年間,歐洲一些教會還是充滿了屬靈的光景的。《英網路全書教會史》中描繪了那時的景象:「各基督徒社團之間的互相往來是很活躍的。旅行的基督徒一定會收受到他們同教信徒的熱情歡迎和款待。各教會之間使者和書函自由往來。傳教士和佈道士來往各地絡繹不絕。各種各樣的文獻,包括福音書和使徒書信在內,流傳很廣。因此,統一的感覺在各方面得到了表現,基督教世界廣泛分隔的各部分的發展,多少接近於一個共同的形式。」
公元538年,受奧古斯丁主張的「以一人為元首的大公教會是惟一的教會」(奧古斯丁(公元354-430)是新約時代以來最偉大的基督教教師。對於基督教思想,他無疑具有出眾的屬靈身量和知識的能力,貢獻相當大。然而,因著他的盛名,也促使他的一些錯誤也大為廣傳,他的教會觀後來就完全發揚在天主教系統之中。任何人如何不對「唯一的教會」效忠,就是異端。奧古斯丁對這種思想的推動是不容置疑的。)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任命羅馬教會的領袖為世界所有教會的首領,並賜給他審判異端的權柄,從此開始了他的勢力肆虐1260年的漫長歲月。他獲得了支配宗教與國家的驚人的獨裁權勢。
從此,基督教首先作為一個信仰逐漸淪落為了信仰根基匱乏、以膜拜形式為核心的宗教,既羅馬大公,又稱為羅馬教,即後來的天主教(又稱舊基督教以與新教區別)。純粹宗教的構成應該是由教主、教規、教徒主成。羅馬天主教完全具備這些特質。羅馬教皇是教主,羅馬教皇頒布的各種法令是教規,信徒則成了教徒。
這個時期是基督教的真理與異教的教理大混合的妥協時期。正如聖經舊約中提到的巴力神和以色列的宗教相混合一樣,這個時期也是謬道披上基督教的外衣滲透到教會的大背道時期。例如靈魂不滅說、地獄火刑說、煉獄說、向神父告解、聖事制度、安息日的變更、憑行為和功勞得救的錯謬福音等,眾多謬道涌進了教會。
基督教反對拜上帝之外的一切偶像,但在羅馬時期,各種其它形式的崇拜,如馬利亞崇拜、聖使徒彼得、保羅等崇拜逐漸興盛起來。本來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最高准則,但按羅馬教會的規章除去在教會中任職的領袖以外,普通的信徒是不準讀聖經的。借口是防止一般信徒誤解、濫用聖經,最後竟把聖經封鎖了起來。這樣,神職人員任意曲解聖經,以人意取代神旨,「教皇無誤論」,教皇的斷案就是神的斷案。
當11世紀由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完成了政教分離之後,占據正統地位羅馬教廷達到了權力頂峰,它不僅壟斷了管理屬靈事務的權力,也經常甘於世俗事務的管理。這個時期,教會逐漸從神的領地,脫胎換骨搬邁向了屬世的領地;教會的世俗化,使得教會只關心世界上的事情,而忽略了人得救之事,世俗化代替了永世的追慕。教皇有鑒於神國至高的特質,以及神國包羅萬象的護理,幾乎自詡為上帝了。
《天主教網路辭典》對「教皇」作了如下的解釋和定義:
「因教皇實在至尊、至高,所以他不能說是人,而是像上帝一樣的存在,是上帝的代理者。」
「教皇在這個地球上是代替全能上帝的地位。」
「教皇以天之王,地之王,煉獄之王的身份,頭戴三層冠冕。」
「教皇不單是耶穌基督的代理人,他也是隱藏在肉體當中的耶穌基督本身。」
「饒恕並不是直接從上帝那裡臨到的,所以必須要常常到神父那裡去告白罪。」
「上帝行事也以神父們對罪的赦免與否的判斷為根據,上帝根據神父們的判斷進行表態。」
——這是多麼驚人的話語,是多麼褻瀆的話語。聖經有如下的宣布:「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僭妄的「教皇」自命替代了耶穌,成了又一個長著肉身的上帝。
「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稱是上帝。」(帖後2:4)馬丁路德曾說過:這節經文正是適用在教皇權身上的預言。所以我們看到聖經對教皇權的預言是多麼確實啊。
教皇取代了上帝,使教會陷入一片黑暗:神職人員大膽篡改聖經中神的話語,使得神在教會中失去了該有的權威;神職人員也不再信守貧窮,而是搜刮民脂民膏,借機斂財,兜售贖罪券便是其常用的手段之一,大體上,整個教會不再屬靈,而是充滿了屬世的黑暗。教職人員逐漸背離了聖經,對於清心愛主的忠良,設立「異端裁判所」來加以迫害。教會至此已墮落到極點。
這個教訓告訴人們,當人們在信仰上出現問題時,那麼屬靈的光景註定死亡,道德就會出現問題,就會犯罪。
教皇違背基督信仰,演變為精神的壓迫者,於是,各種異端思想紛紛出現,在中世紀,最令教廷恐懼的反對力量,不是來自其他異教,而是來自基督教內部的「異端」。在中世紀羅馬教專橫統治的1260年中,有許多熱愛真理、對耶穌基督持守純真信仰基督徒,不肯服從羅馬教會的亂命,不肯接受羅馬教會傳講虛偽的道理來抵消聖經的見證,然而,他們的命運不是上絞架,就是投火籠。在中世紀當中,羅馬教會藉助政治權力逼迫並殺害了數萬純真基督徒。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著名堅守真理的波蘭瓦典西人。瓦典西人宣稱他們的信仰是可以追溯回到使徒時代,他們的特點篤信聖經的絕對權威性,對聖經有著一份特別的尊重。他們日常生活以及教會生活都是以聖經為根據,他們反對羅馬教皇禁止印刷聖經,壟斷閱讀及解釋聖經的權利,他們閱讀用通俗語文譯成的聖經,教導青年將整卷福音書與保羅書信背熟,扮成各種商人出外傳道,將手抄的經文分發各地,勸人悔改信真理。他們因此遭到了羅馬教的瘋狂迫害。
在波蘭的西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有皮德蒙山谷,在那裡可以看到以前瓦典西人居住的地方。凡是聽到他們的故事的人,無不感到心酸。真正忠誠正直的人,為了按照聖經的教導而生活,逃到了那高山幽谷之中,他們常是在大的岩石洞里聚會禮拜。有一次,在他們聚會的時候,來了一群士兵,他們在洞口放火。當被濃煙熏嗆而難以忍耐的瓦典西人一個個從岩石洞中爬出來的時候,站在洞口前的士兵就掄起粗大的木棒,狠狠地向出來的人頭部砸去,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高山的白雪……
還有無數忠心的聖徒為了持守或傳揚聖經中的純正真道而殉道。羅馬的一個教會的一些信徒因為敬拜耶穌而不敬拜教皇,而受到了羅馬軍兵的逼迫,他們逃到山中做禮拜。這個時候羅馬士兵找到了他們。有三十個基督徒不幸被捕。那是寒冷的冬天,那些士兵們砸破冰面,將他們投入冰冷的水中,讓他們在那裡慢慢地活活凍死。然而這三十人肩並肩,開始在冰冷的水中轉圈,並且口中高唱著贊美詩,來面對寒冷和死亡。他們口中唱著說:「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四十名精兵,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此情此景感動了岸上的羅馬軍士百夫長,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曾有過的基督教信仰,便緩緩走近那三十個人。這時那三十人中有一位因不堪忍受折磨而從水中上來,表示願意妥協,放棄自己的信仰。水中的人繼續在高唱:「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二十九名精兵……」這時候,那位深受感動的百夫長一邊喊「讓我來代替你的位置」,一邊跳進冰冷的河中,與那剩下的二十九人一同轉圈。於是他們又一起唱著:「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四十名精兵……」,直到最後一口氣。
……
具有諷刺的是,公元313年前,基督徒是受不信基督的羅馬人所迫害,而300年後,基督徒卻是受基督的羅馬教會所迫害。二者有聯系而又有不同。所謂聯系,就是迫害一方都與羅馬等世俗政權有關,但僅此而已。
不同是,早期的基督教會因著對上帝的忠誠,而對羅馬人的神靈和統治者缺乏敬虔而遭受的逼迫,而後來卻是由基督教墮落成的天主教會因著對聖經真理的背謬而去迫害。在這個謬道壓迫真理的時期,教會背離了聖經原始教義,把愛的救恩幾乎變成了恨的咒詛。由此,殉道先知的行跡和著名教父的教誨不再具有主宰作用,教皇制定的法則成了人們必須遵守的道德准則;教權與皇權的結合共同擔負著對內處置異端,對外發動戰爭的任務,所以才有中世紀的大規模異端迫害。
基督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又說:「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路加福音12:14)「教會的權柄自有領域,就是傳福音,施行聖禮。不得強行干預政治的權柄;不得移授國柄,不得廢除官府的法令;不得避免對官府應有的服從;不得妨礙民政上任何關於法令與契約的判斷;也不得為官府訂立關於團體的法律。」(馬丁路德《基督教的自由秩序》)
但中世紀的教廷僭越上帝,欲建立人間天國(與後來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一樣),卻是腥風血雨,墮入了黑暗。因為肉體的軟弱和邪情私慾,這個悲劇,更准確說,是「人的悲劇」。
三、聖經的啟示
對羅馬帝國和之後教皇權的預言很大一部分在聖經的《啟示錄》里。《啟示錄》由使徒約翰於公元90—96年間寫成,所預示的都是約翰身後幾十年至未來的事情。這卷書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不是約翰造給後人的啟示,約翰只不過是將耶穌賜下來的啟示記錄下來而已。其中給亞細亞七個教會的書信揭示了未來教會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走向。這里只列出前面的四個教會的預表。
1、以弗所教會(啟2:1-7):預言公元34-100年間的教會。以弗所教會象徵初代教會,象徵耶穌復活升天之後產生的使徒教會。這個教會曾經是純潔而火熱的。
2、士每拿教會(啟2:8-11):預言公元100-313年間的教會。這個教會象徵使徒教會之後受到逼迫的教會,這期間充滿了逼迫和殉道,直到 羅馬 君士坦丁皇帝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為止。本文舉的為主殉道的波利卡普既就是示每拿教會的主教。
3、別迦摩教會(啟2:12-17):,預言公元313-538年的教會,就是君士坦丁上台後,停止逼迫時期。迦摩時期的教會是將異教的哲學和教導帶進來,從而開始妥協的教會,是逐漸離開真理而背道的教會。
4.推雅推喇教會(啟2:18-29):預表天主教時期。推雅推喇教會象徵公元538年—16世紀初的教會,是指持續了上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的教會。在這一時期,聖經的真理被妥協,各樣的異教理論席捲教會。這一時期也是教皇權的勢力紮根的時期。漫長的上千年的黑暗時期,直到宗教改革的興起,這一黑暗時期就是推雅推喇教會時期。
對於羅馬天主教的興起,啟示錄中還有進一步的表述。「又賜給它說誇大褻瀆話的口,又有權柄賜給它,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獸就開口向上帝說褻瀆的話,褻瀆上帝的名並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又任憑它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它,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啟13:1-10)」
它又「誇大褻瀆話的口」,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聖經裡面「褻瀆」就是說僭妄的話,將自己當作上帝。」「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在聖經里的預言中,一日頂一年,四十二個月,就是3年半,也就是1260天。在聖經裡面有七次提到這1260年的預言。這句話表明羅馬天主教的興起與謬道要持續1260年。這是多麼驚人的吻合!
而對羅馬天主教的興起與謬道,在聖經《但以理書》中也有預言。「我正觀看這些角,見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這角前,連根被它拔出來。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但7:8-24)
「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這小角「形狀強橫,過於它的同類」,「與先前的不同」,這個小角看上去不同於其它的角,比其它的角更加強悍,象徵了它是一種帶著宗教和國家的特徵的勢力,這正是在預言教皇權的勢力。
使徒保羅也曾預見在「主降臨之前必有不法者顯露」。他說,在基督復臨之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稱是上帝。」(帖後2:3、4)。對應後來羅馬教皇勢力的建立,保羅的先見是多麼貼切。
自從一些思想家認識到信仰需要恢復以後,他們便重新開始研究聖經,形成了很大的亮光,他們開始理解了因信稱義的道理,同時他們開始理解了上帝的預言。研究這些預言以後,他們看到這個敵基督是誰呢?正是人們敬拜的教皇。所以16世紀宗教「改革『家們興起了信仰恢復運動,也因為他們在研究但以理書的時候,也理解了上帝給人們的預言警示。
教會從興起、興旺到墮落,到不冷不熱,聖經里是有很大的啟示,曾經給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很多無神論者以很大的震撼。這不能不說是上帝的神奇和奧妙在裡面。
四、信仰恢復:「宗教改革」運動
在這節里,我將不以「宗教改革」來做探討軌跡,我認為「宗教改革」表達非常不確切。中國的學術界在轉述西方宗教信仰史時,包括一些嚴肅的中國學者同官方的教科書一樣,都做了這樣的誤導。為什麼要用「改革」這個字眼?「改革」傳遞的信息與真相恰恰相反。基督教本來不用「改革」,聖經是上帝的默示,聖經沒有改變,是羅馬天主教偏離了基督信仰,人們只不過要回到純粹的基督信仰裡面去,把基督教會恢復到對神虔敬使徒時代。「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學者中一般與信仰歸正相連;信仰歸正實質就是信仰的恢復運動。(但為照顧到習慣,本文有些地方還不得不用「改革」二字。)
我們看到,在聖經里,舊約的以色列百姓的歷史是教會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教會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黑暗,我們也看到了在那黑暗中,上帝興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復興。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神的兒女人竟也認為,復興是上帝永遠的旨意,而隨意見證。但舊約的歷史告訴我們,復興完了,還要墮落;其實,上帝真正要做的是信仰的恢復工作。
信仰的恢復工作從馬丁•路德開始。馬丁•路德讓人知道是因信稱義,靠神的恩典才能回到神的裡面去,而不是靠人們的工作如何。
馬丁•路德生於公元1483年的德國鄉村愛斯勒奔。成年後,路德沒有按著他父親的意願成為律師,而是進入在以弗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在那裡路德藉著執著開始閱讀聖經,當馬丁路德閱讀保羅寫的羅馬書的時候,他明白了因信而稱義的屬靈道理。
長久以來羅馬天主教藉著聖禮和居間的神職制度,在人和神之間建立起了一條鴻溝,攔阻了信徒之間的交流,攔阻了人神之間的交通。當時的基督徒,他們認為的所謂的得救,是靠著教皇、教父、或這些教會裡面的神父們,告解里給他們的赦免,他們的罪才得到赦免。或者他們要買贖罪劵,罪才得到赦免。
C.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屬於是信仰。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五四年,基督教東、西部教會發生分裂,形成西部的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東部的正教(東正教)。
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即在整個德國形成燎原之勢,在瑞士,茨溫利和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
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國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井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
新教於19世紀初傳入中國, 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是基督教新教(以下稱基督教)傳入中國大陸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憑借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從東南地區少數口岸向我內地、邊境發展,在華活動的外國差會有130多個。
1950年7月,中國基督教界吳耀宗等40位領袖聯名發表「三自宣言」,發起了三自愛國運動,號召教會自治、自養、自傳,中國教會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的道路。
1954年7月,中國基督教第一屆全國會議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吳耀宗當選為第一任主席。會議提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全國基督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
基督教在改革開放後的文化洪流中發展壯大原因:
1、基督教教義中的某些精神在反對腐敗、提倡廉潔自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這種道德標准相對於現代中國所到處充斥的追求金錢、追求物慾、無道德、無理想的現象來講,是一個清流的思想。
2、中國有很多農村的基督教取代當地政府扮演了提供公共服務的角色,引起了社會組織結構的轉變,導致了大量的中國農村的農民轉信基督教;可能他一開始不信主,但他說我需要這個公共服務,於是最終向基督徒轉變,這種宗教信仰是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的。
3、民間信仰對宗教傳播路徑的影響。眾所周知,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初期,主要是在沿海地區以及長江流域和華中地區的大城市和城鎮發展,廣大的農村並沒有成為基督教的主要陣地。正如梁家麟博士明確指出的:基督教傳入中國很長時間後仍未能在民間立足的原因,是民間宗教的存在,以及民間宗教所塑造與反映的民眾宗教心理。
基督教歷史及中國基督教的歷史-中國中冶人民政府官網
D. 哪位大神有石國鵬老師2016年歷史課的講義啊,是講義
我買過,一開始總聽袁騰飛老師的課,後來買過一次,覺得石老師講課一點也不比袁Sir差~哈哈
E. 教會歷史書是哪一卷
使徒行傳!
F. 在哪能下載到央視一堂好課的講義
在哪能下載到央視一堂好課的講義?講義一般不好下載,只能看他的視頻了。
G. 教會歷史的三大時期
1054年,基督教分化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版主教以羅馬權梵蒂岡為中心,權力集中於教宗身上;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16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分化出許多支派。隨後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擴張,將基督教傳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