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由六大部分演化而來:
一:匈奴部分: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往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羯,匈奴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滅決。
二:東胡部分: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現在。 , 三:突厥部分: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四:通古斯部分:原稱肅慎(商、周時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後為女真、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五: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六: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指:蒙古系(阿爾泰系),閃米特系, 印歐系(雅利安系).
一、 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北亞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等. 建立國家: 匈奴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 目前居住地: 東北亞、中亞地區.
二、閃米特游牧民族(閃族,Shemu或Semu,也譯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猶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國家: 古巴比倫王國、迦太基帝國、阿拉伯帝國 目前居住地:中東地區.
三、 印歐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羅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塞人、印度人、歐洲人等等 建立國家: 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孔雀帝國. 目前居住地: 歐美、伊朗、印度.
2. 誰能詳細說明一下世界史上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三次大沖擊
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後1500年,在這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中,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發起的大沖突、大入侵一共有三次。
一、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一次侵襲
第一次是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持續了1500多年。在這段時間里,游牧民族對剛剛出現不久的農耕世界發起了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這一次大入侵的主要發起者,最初可能是生活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最初活動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草原上,從公元前30世紀末期開始,他們逐漸向亞歐大陸南面的農耕文明地區滲透、擴張。這種滲透和擴張的活動是通過千百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游牧民族的擴張過程是漸進式的,他們追逐著水草,走走停停,趁農耕世界虛弱之機,就大舉進攻,以蠻族入侵者的身份進入文明的農耕世界。
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活動中,亞歐大陸上的幾個親代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我們先來看看亞歐大陸西部的情況,在這次游牧民族大入侵中,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分別向西南、正南和東南三個方向侵入農耕世界。向西南方向遷徙的那些游牧民族,包括愛奧尼亞人、阿卡亞人、多利亞人等民族,先後進入了巴爾干半島,進入了希臘,摧毀了親代的克里特文明及其孑遺邁錫尼文明。
這些沖入希臘半島的民族,可以分為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是愛奧尼亞人,他們以一種比較和平的方式,滲透到愛琴海世界,滲透到希臘半島,滲透到小亞細亞和西亞,建立了很多泛希臘的城邦。
到了公元前15世紀前後,從北方又來了一支比較兇猛的游牧民族,他們自稱為阿卡亞人。這些阿卡亞人侵入希臘半島以後,就毀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後在希臘半島的東北角,在邁錫尼這個地方,模仿克里特文明建立了一個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明帶有很明顯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所以我們說它是克里特文明的一個孑遺。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在愛琴海地區發生了很多戰爭,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特洛伊戰爭,也就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講述的那場戰爭。根據荷馬史詩的說法,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為了一位名叫海倫的希臘美女,希臘人為了一位被特洛伊王子透拐的美麗婦女而打了十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可以稱得上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特洛伊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在希臘人眼裡屬於亞洲;而荷馬史詩中的希臘人,都自稱為阿卡亞人,他們認為自己與特洛伊人是不同的民族。這些自稱阿卡亞人的希臘人,就是毀掉了克里特文明、建立了邁錫尼文明的那批游牧入侵者。
再往後,在邁錫尼文明建立了幾百年以後,到了公元前11世紀左右,從北方又沖來了第三支更為野蠻的游牧民族,他們叫做多利亞人,這些多利亞人摧毀了由阿卡亞人建立的邁錫尼文明,整個古代愛琴文明到此徹底滅亡。多利亞人的入侵使希臘半島陷入了三個多世紀的黑暗時代中,整個社會似乎又倒退回了一種蒙昧野蠻的史前狀態。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才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產生出了一個嶄新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個創造了美麗精湛的藝術作品和哲學思想的希臘城邦文明。這個輝煌無比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游牧入侵者與克里特本土文化相融合、相雜交所產生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它是繼克里特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即子代文明。除了入侵希臘的這些游牧民族之外,還有另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也捲入了向南遷徙的大浪潮,他們進入阿平寧半島,成為羅馬人的祖先;還有一批游牧入侵者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西班牙半島,他們成為高盧人的祖先,而高盧人則是法國人的祖先。由此可見,地中海世界的三個半島——巴爾干半島、阿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上後來出現的較高水平的文明,包括希臘城邦文明和羅馬文明,都是北方游牧入侵者與愛琴海文明相雜交、相融合的結果。公元前8世紀以後崛起的希臘羅馬文化可以看作是克里特文明或者愛琴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與克里特文明之間的中介正是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游牧民族。
2、往正南入侵的那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越過了伊朗高原,進入了兩河流域。在此之前,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變換了很多國家形態,從最初的蘇美爾到阿卡德,到古巴比倫,到亞述,再到新巴比倫,盡管這些國家形態在變換,但是它都屬於同一種文明,基本上都屬於閃米特語言系統的文化。
但是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後,有一些從北方來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滲透到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有兩支:一支叫做米底人,另一支叫做波斯人。當然,在米底人和波斯人進入兩河流域之前,還有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來到過這個地區,比如像赫梯人、胡里特人、喀西特人等,他們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他們建立的那些國家,時間都比較短暫,很快就瓦解了,沒有從根本上中斷兩河流域文明的閃米特文化傳統。
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後,隨著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入侵,整個古代的兩河流域親代文明就徹底解體了。親代文明解體的結果,導致了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也就是波斯帝國的產生。因此,波斯文明可以看作是繼兩河流域文明之後出現的子代文明,在它與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之間,也有一些游牧入侵者作為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正是由於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與兩河流域的閃米特文化相融合、相雜交,才導致了第二代的波斯文明的產生。
3、然後再往東,還有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向東南進入了印度河流域。這些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北方入侵者,取道伊朗高原沖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吠陀教和婆羅門教為標志的古代印度文明。這個古代印度文明,最初也可以稱為婆羅門教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從婆羅門教中又以改革的方式產生出了佛教和耆那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以後,又產生了印度教,從而成為一個「宗教的萬花筒」。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就是印度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也是北方來的游牧入侵者與當地哈拉巴文明融合、雜交的結果。
克里特島、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三個親代文明,都在公元前3000紀末期以後的游牧民族大入侵的浪潮中,以文化雜交的方式蛻變出新的文明形態,產生了希臘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等第二代的文明。三者發生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都是來自北方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這些野蠻入侵者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合,產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態。這是亞歐大陸西邊的這三個文明在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中發生形態嬗變的基本情況。
4、然後我們再往東邊看,在中國這邊,先秦時代的夏商周文明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中倖免於難,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國與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間,有著崇山峻嶺,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這樣一道一道的高山險阻,把操持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向東入侵的浪潮遏制住了,所以他們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來到我們中國,沒有對中國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威脅。
但是,雖然中國親代文明當時沒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大體相當的時間里,中國夏商周文明卻受到了蒙古利亞人種和漢藏語系內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商代,來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頻頻地威脅和騷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代時被中原農耕文明的人們貶稱為鬼方、鬼戎、昆夷、獫狁等,到秦漢時期又形成了統一的匈奴部落。當時人們把來自西北的這些游牧民族通稱為戎狄,西邊叫戎,北邊叫狄,西戎北狄構成了黃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威脅。從商代開始,什麼昆夷啊、鬼方啊、獫狁啊這些戎狄民族就不斷地騷擾著中原逐耕地區,《詩經•小雅》中就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說的就是西北戎狄入侵所造成的中原人民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狀況。
再往後,到了周代,在西北邊境廣置烽火台,就是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來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當時的烽火狼煙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設置的預警系統。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後來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周王室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北方的那些諸侯國,如秦、趙、燕等,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這些國家的北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了萬里長城。它的作用,還是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所以我們說,從商開始一直到西周,再到東周列國時代,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終對中原形成了一個大威脅,他們不斷地對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起戰爭,有時也進行和平交往,雙方形成了一個相互沖突和融合的漫長過程。那麼這個沖突與融合的過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一個動亂時代,最終就導致了中國第二代文明的出現,這就是秦漢帝國。秦漢帝國作為中國的子代文明,其產生的情況雖然與西域幾個文明嬗變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仍然是游牧民族與農耕世界沖突、融合的歷史結果。
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我們已經講了四個文明發生形態嬗變的情況,其中有三個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受到操持漢藏語言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響,這四個親代文明都在與游牧入侵者的文化雜交過程中,發生了文明形態的嬗變。這就是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的歷史效應。講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還有一個到哪兒去了?埃及到哪兒去了?
埃及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浪潮中倖免於難。大家知道,埃及地處地中海岸,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善舟楫,不習水性,很難越過地中海去侵犯埃及。因此埃及除了在公元前17世紀前後受到閃米特語系的喜克索斯人的一次短暫入侵之外,再也沒有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沖擊。這件事在當時看來好像是埃及的幸運,其實卻是埃及的巨大不幸。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里指出,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驅逐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死掉了。埃及文明的悲劇就在於它的純潔性,正是這種純潔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喪失了發展的動力,很早就成為了一具文明木乃伊。大家都知道,在生物學中,過於純化的物種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文明也是如此。湯因比認為,埃及實際上在公元前1600年就已經死去了,已經喪失了任何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這樣一個死而不僵的巨大屍體,從死亡到收屍入殮,竟然用了1600年的時間,一直要到羅馬帝國把埃及變成自己的一個行省,古代埃及文明才最終結束。而在此之前,埃及已經相繼被波斯人和希臘人所統治,實際上早已成為一具絕嗣的文明木乃伊和金字塔而已。我覺得非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典型象徵就是木乃伊和金字塔,而這個文明本身的命運恰恰也就是成為一個文明的木乃伊、一個文明的金字塔,或者用湯因比的話來說,成為一個「文明的化石」。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古代埃及文明徹底消失了,它沒有在與游牧民族的「文化雜交」過程中發生形態嬗變,成為一個絕嗣的文明。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埃及這個地方就先後被波斯化、希臘化、基督教化和伊斯蘭教化,今天的埃及已經成為伊斯蘭教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古代的埃及文明則由於絕嗣而永遠地成為了一個「文明的化石」。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亞歐大陸的文明格局,在經歷了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之後,從五個親代文明中經過形態嬗變而演化出了四個子代文明,這四個子代文明從西到東,分別是希臘羅馬文明、波斯帝國、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國的秦漢帝國。與此前的親代文明相比,這四個子代文明的地域范圍也大大地擴展了,文明的域界向北擴展了約十個緯度,充分體現出我們剛才講過的文明發展演化的「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即文明形態的嬗變和文明地域的擴展。這就是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所產生的歷史效應。
二、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二次侵襲
我們剛才已經講了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這次大入侵活動到公元前6世紀時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在已經擴大了的文明地區之外,在亞歐大草原的北部,仍然有許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們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例如在秦漢帝國西北邊境的匈奴人、在羅馬帝國東北邊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亞草原上的阿蘭人、馬扎爾人、大月氏人等。這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在兩大帝國之間的廣闊草原上來回遊動,哪一個帝國勢力更強盛,他們就可能向相反的地方游動。這情形就像是一個天平,這一端高起來了,那些游牧力量就會順著秤桿往另一端滑落;反之,那一端抬起來了,它們又會向另一端游動。游牧民族本來就是追逐水草而生,沒有固定的城市和不動產,哪邊衰弱而有利可圖,他就往哪邊倒;哪邊強盛了,它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動。當時在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秦漢帝國之間,雖然沒有進行直接交鋒,但是由於秦漢帝國不斷地向西部擴張,不斷地主動攻擊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頭向西逃竄。結果呢,就引起了整個亞歐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平靜的亞歐大草原一下子就躁動起來了,匈奴人的西遷迫使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紛紛向西遷徙或者向南遷徙。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匈奴人就在漢朝軍隊的主動攻擊之下向西遷徙,到了公元後1世紀,匈奴人又在漢朝軍隊面前受到了一次較大的軍事挫傷,於是他們就大規模地向西流竄。匈奴人在亞歐大草原上走走停停,勢力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到了公元5世紀,匈奴人終於來到了歐洲多瑙河流域。在他們的擠壓之下,當時亞歐大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如月氏人、馬扎爾人、匈牙利人、阿蘭人、日耳曼人等,就紛紛往西跑或者往南遷,於是災難就落到了南部的那些農耕文明的頭上。薩珊王朝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羅馬帝國則遭到了滅頂之災。這樣一個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它的第一張牌可以說是由秦漢帝國推動的,而匈奴人就是這第一張牌,它一旦倒了,就壓得亞歐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紛紛向西南方向倒下。這樣就引起了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活動。
大家可能覺得,通過匈奴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中介作用,秦漢帝國在這場「內功」的較量中佔了上風,因為這場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的最後一張牌,即日耳曼人這張牌最後壓到了已經是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頭上,導致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的崩潰。但是我們發現,早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前,中國的秦漢帝國已經率先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雖然匈奴人西遷的第一張牌是由漢帝國推動的,但是匈奴人從亞歐草原的東邊遷徙到西邊,走了好幾個世紀,直到5世紀才把最後一張牌推倒在羅馬帝國的頭上。
在這個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漢朝本身已經在內憂外患中完蛋了。東漢被三國所替代,後來三國歸晉,再後來,死灰復燃的匈奴人又卷土重來,滅掉了積弱不振的晉朝,在黃河以北建立了胡人政權。繼匈奴人之後,鮮卑人、羯人、羌人、氐人也紛至沓來,像走馬燈似的變換著政權形式,造成了所謂的「五胡亂華」局面。而漢人則在黃河以南建立了南朝政權,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格局。這就是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在中國所造成的局勢,它使得秦漢帝國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就走向了崩潰。
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浪潮中,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人的遷徙,導致了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等第二代文明的瓦解,在這次大入侵的雄壯尾聲中,新崛起的阿拉伯人又摧毀了奄奄一息的波斯薩珊王朝。至此,人類的第二代文明紛紛瓦解,通過形態嬗變產生出第三代文明。
印度文明是一個例外情況,因為它過早地確立了高級宗教價值系統,提前進入到第三代文明形態,即宗教時代的文明形態中。由此可見,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和大融合,導致了英雄時代的三個強大文明——秦漢帝國、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解體,通過形態嬗變而產生出三個新的文明形態,這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教文明,中國的儒家倫理文明。再加上印度南亞次大陸已經確立的佛教—印度教文明,形成了亞歐大陸的四大文明體系的分野。
三、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三次侵襲
到了12世紀以後,當信奉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的人們各自封閉局限在自己的文化藩籬中的時候,在亞歐大草原上,又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開始躁動。這些躁動不安的因素就是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和中亞草原上的突厥人,他們對南部農耕文明地區的進攻構成了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浪潮。這次大入侵的結果,導致了一些國家的滅亡,但是它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的文化特性和亞歐大陸文明體系的基本格局。原因何在呢?我們剛才已經說了,因為四大文明體系有了自己的高級宗教—倫理價值系統以後,它們就很難從根本上被改變了,也很難再像神話時代和英雄時代的文明那樣,發生形態嬗變了。
從公元13世紀開始,蒙古人的金戈鐵馬橫掃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並在南部的那些農耕文明地區建立了四大汗國和元朝。但是蒙古人的統治並沒有改變已經確立起來的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許多入侵中亞和西亞的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逐漸融合進當地的文明體系中;另一些蒙古人拒絕接受被征服地區的高級宗教—倫理價值系統,試圖以一種野蠻的方式來管理當地的人民,結果很快就被趕走了。到了14世紀,蒙古人的四大汗國和元朝都像驕陽下的冰雪一樣迅速地瓦解了和衰落了,蒙古人入侵的浩劫結束以後,四大文明體系依然如故地彼此對峙著,並沒有因為蒙古人的短暫的入侵插曲而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蒙古帝國衰落之後,一支伊斯蘭教化的突厥人又迅速崛起,這就是土耳其人。他們在小亞細亞建立了一個奧斯曼帝國,並且迅猛地進行軍事擴張,吞並了西亞、北非和東歐的大片疆域,並且在1453年攻陷了屹立千年之久的君士坦丁堡,對基督教歐洲形成了極大的威脅。這些在伊斯蘭教化的過程中很快就接受了文明教化的土耳曼人,標志著3000年以來不斷沖擊農耕世界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的最後一個狂瀾,他們既是對廣闊的農耕世界發起最後一次入侵的牧羊人,也是近千年來向西方基督教文明發起尾聲攻擊的穆斯林戰士。
與蒙古人的入侵活動一樣,土耳曼人的征服浪潮也沒有改變亞歐大陸的文明體系,但是它卻刺激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內在變革。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西方基督教社會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文化變革,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接著,在文化變革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政治層面上的變革,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憲政體制和民主政治取代了專制制度。最後又在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完成了西歐社會的經濟體制轉型。
到了18世紀中葉以後,一個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崛起於亞歐大陸的西北隅。與這一系列的內部變革活動相呼應,早在15世紀的時候,西歐就開始進行航海活動,通過地理大發現和海外貿易、海外擴張,逐漸建立起全球性的殖民體系。航海活動開辟了海外市場,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大家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世界現象,它一旦產生出來,就必然要把商品傾銷的觸角伸向全世界,伸向地球上一切有人居住的地區,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范圍內發展壯大的。正是在經歷了這樣的內部改革和外部擴張之後,曾經在中世紀積弱不振的西歐社會迅猛地發展起來,從農耕世界的廣闊背景中脫穎而出,率先完成了社會形態的轉型,以一種嶄新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從18世紀開始,這個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就取代了幾乎已經沒有立錐之地的游牧世界,構成了像汪洋大海一般泛濫的農耕世界的強勁對手。
3. 試論世界歷史三次大規模游牧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 = 新余學院的吧
1,先進的農耕世界與落後的游牧世界
農耕世界:廣泛使用鐵器工具,農耕不斷發展;手工業成就突出,紡織,冶金及金屬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獲相當成就;社會組織比較完備;呈現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先進性;
游牧世界:仍處於原始閉塞狀態,畜牧為主要生產部門,偶有農耕,幾乎無手工業,所需農產品及手工產品多從農耕世界取得.比之農耕世界社會經濟相對落後;
2,兩大世界的交流與滲透
兩大世界交流的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沖突;
和平友好:主流交往方式.南方農產品和手工產品輸入北方游牧民族,並帶去農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管理制度等.東西方各帝國還在邊界地區建立治所或據點,這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進化起著積極作用;同樣,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類,乳肉製品以及戰馬,戰車,舞樂等也輸入南方農耕世界,對推動農耕世界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積極作用.
暴力沖突:指兩大世界的互相敵對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農耕世界國家常以上國和優秀民族自居,鄙視游牧民族,常以"蠻人","蠻族"相稱.中國古代稱北方民族為蠻,夷,戎,狄即為此種態度.農業大國在強盛時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對其進行統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機入侵南方,擄劫人口,財物等,因而相互戰爭不斷.
3,兩大世界交流的後果
總體結果:兩大世界之間閉塞狀況突破,人類文明地區不斷擴大.以非洲,美洲與歐洲以及世界文明地區的交往說明後果的表現.
4. 論述歷史上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沖突融合的歷史意義
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沖突融合,也使得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進行了交流和融合,對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都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交流和發展
5. 以北魏的歷史進程為例談談中國歷史上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關系
游牧民族往往游盪在先進的農業文明社會的周邊地區,當農業文明社會處於健康發展的時代,他們會以向農業文明社會表示臣服來換取自己的安全和通過物與物的交換獲得自己所無法製造的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
當農業文明社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呈現衰落時他們經常對農業文明社會發達掠奪性戰爭掠奪財富、人口和牲畜。農業文明社會出現較嚴重的問題而陷入混亂時他們往往會乘虛而入,實行征服。
鮮卑以游牧為生,善騎射,所制「角端弓」為古代有名的武器。鮮卑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淝水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5年,後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奪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要城鎮,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大勢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稱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獎勵農業生產,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
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6. 求推薦一本關於介紹 世界史中游牧世界三次對農耕世界沖擊 的書
kkjjjm,
7. 世界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哪一個
西徐亞人,被稱為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今人對他的了解,都來源於希羅多德的<<歷史>>中的記述。 Bjg 21b w^ ETu7G5? 西徐亞人,也被譯為斯基泰人。我是在打帝國時代2征服者中的匈奴王阿提拉場景劇本中了解到這個民族的,當時一直認為斯基泰是一個東歐的或者說是南俄的游牧民族,可是我在網上查閱資料時卻發現並非如此,甚而有些讓我感到吃驚。 ^V^In-[!y: d6lhA7 公元前9世紀以前,西徐亞人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公元前 8世紀中葉,周宣王征伐獫狁、西戎,後者壓迫西徐亞人西走南俄。自然災害(如乾旱)也可能是其西遷的一個原因。西徐亞人到達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後,驅趕那裡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來。另一部分繼續西遷至多瑙河流域定居。還有一部分跟蹤西米里安人南下,到達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另外有些學者認為,西徐亞人系公元前14世紀開始從伏爾加向西遷的斯魯伯文化居民的後裔。 ?e |'I" Z2chv,SqCJ 西徐亞人稱霸南俄後氏族社會開始解體,出現軍事民主制。公元前 7世紀中葉已形成貴族首領階層,核心是在庫班的世襲王族。王族的創始者可追溯到傳說中的塔爾吉陶斯王位傳至格奴魯思時(約公元前630),西徐亞人的版圖從波斯邊境經庫班一直伸延到整個南俄草原。西徐亞王帕爾塔圖亞和馬底耶斯父子還統治過烏拉爾圖。公元前 625年,西徐亞人侵入敘利亞和位於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亞,後來兵鋒達埃及邊境。法老薩姆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在位)被迫與之簽約以阻其繼續南侵。這部分西徐亞人後來受米底帝國打擊退回南俄。公元前 513年,西徐亞王伊當提爾蘇斯舉兵反對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在政治上統一整個西徐亞人。希臘邊境城邦被迫每年納貢以免遭掠劫。西徐亞王國在公元前5~前4 世紀(一說在公元前2世紀)形成。公元前4世紀中葉,西徐亞人開始衰落。公元前 339年,西徐亞王阿提亞斯在對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戰爭中戰死。公元前2 世紀,西徐亞人被薩爾馬特人排擠到克里木,建都城於涅亞波里。從公元前4 世紀開始,貧富分化明顯。公元前3世紀左右,為哥特人所滅。西徐亞人遂與民族大遷徙中的各民族相融合,此後的「西徐亞」一詞用以指居住在黑海以北地區的各族居民。
8. 1,以北魏的歷史進程為例談談中國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關系。
問得太大,詳來細點可能還源能回答上來。簡單提一下:北魏鮮卑出身,入主中原後朝堂上也是貴族用事,形態上倒是與南方的衣冠士族差不多。再後來從太武帝拓跋燾開始重用漢人、採用儒家思想。歸根到底還是想加強皇權,與貴族們掰腕子。至於先進文化、民族融合神馬的,樓主自行翻閱教科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