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代歷史的三大巨變
辛亥革命 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毛澤東
改革開放 鄧小平
❷ 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回義建立、改革開答放和現代化建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3)中國百年歷史巨變擴展閱讀
但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歸根到底還是沒有能夠鞏固和發展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這個相實很快就被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所竊取,初生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天折。
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資產階級共和國蛻變成了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中國不僅沒有開通自由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了。
❹ 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節選自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❺ 急求中國歷史的百年變遷!!!
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它從一個最基本的層面反映了我們社會文化幾千年未有過的偉大變化。對於社會歷史的研究,可以從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諸多專門史角度去進行。過去,我們曾非常重視社會發展史研究,五十年代全國范圍內曾普遍進行社會發展史教育。但是,那時所講的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只是社會形態發展更迭的歷史,講的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更迭的歷史過程,基本上沒有觸及社會生活方式,更沒有具體研究人們實際的社會生活形態。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除政治活動、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還有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以往學者所忽略的社會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其實完全不下於它們。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人類從來就不是單個人在生活,人類從一產生起,就是在特定的社會中生活。人們不能自由超越他們所處的特定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他們總受制於歷史形成的特定的社會生活,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別無選擇的。這里所說的社會生活變遷,不是包羅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內的所有社會生活的變遷,而是指人類有史以來賴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萬芸芸眾生世俗生活的歷史演變。
為什麼我們在當今尤其要重視研究社會生活的變遷歷程呢?這是因為多少年來,由於政治過於泛化,意識形態過於泛化的影響,我們比較多地注意了人類歷史中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思想文化活動等方面的研究,而恰恰忽略了與廣大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方式及其變遷的研究。我們的歷史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研究的,而馬克思本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卻是極為重視的。他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就認定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便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是人們每日每時都在進行的歷史活動。遺憾的是,除了年鑒學派以外,號稱信奉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學家們在研究社會生活方式方面並沒有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國學術界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對於社會生活變遷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出版了許多專著和論文,在一些領域應該說還有一定的突破。但總的說來,這些成果與我們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相比較,還遠遠不夠。精深的著述可以說還是鳳毛麟角,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於作進一步的開掘和拓展。
本書的作者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的一群學子,他們艱苦收集相關資料,經多年潛心研究撰成本書。研究社會生活變遷與研究民俗文化原本有著天然的聯系。民俗文化學是專門研究具有傳承性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的科學,它在廣泛而深入研究具體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現象的基礎上,綜合研究民俗文化的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作出理論概括。從民俗文化這個獨特的視角來研究社會生活變遷,為社會生活變遷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新的視野。芸芸眾生的生活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它所提供的資料,最具體、最形象、最可靠,也最真實地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經常為人們所忽視的一些基礎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方面。這些民俗文化現象在什麼社會條件下產生,又是如何影響著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又如何推動民俗文化的演變,從這里,可以更好地理清社會生活變遷發展的脈絡。
❻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次巨變
1.辛亥革命
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改革開放
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6)中國百年歷史巨變擴展閱讀: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
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❼ 20世紀的百年中國,經歷了三次巨變,產生了三位偉人。 三次巨變分別指什麼事件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7)中國百年歷史巨變擴展閱讀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
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❽ 近代百年巨變包括哪些歷史事件
目前是2013年,那麼就是1913-2013年的事情。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9年 五四運動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內立
1931年 九一八容事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1951年 抗美援朝戰爭
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79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94年 中國足球職業化
2001年 中國男足首次進軍世界盃
2013年 中國男足1比5負於泰國青年隊
2013年11月9日 20點 亞冠決賽次回合 廣州恆大主場對首爾FC
❾ 中國百年歷程
寫論文那就多字了 你看看下面的字 有多少 有的你寫了
慢慢看看吧 希望有你找的資料在
我也很煩寫那東東
加油你拉
一、關於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問題
在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振興中華;一直是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怎樣看待這種現象?這涉及怎樣看待民族問題,怎樣看待民族主義思潮。西方學者中有一種看法,認為在整個世界越來越連成一片、多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日益加強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主義似乎已失去它曾有過的積極意義,而成為一種逆時代潮流而動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壞性的消極現象。這種看法,很難說是客觀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歷史地形成的,而且將在今後長時期內繼續存在。當某一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域或同一個環境中,就會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形成一種共同的心理狀態、風俗習尚以至共同的語言文字,由此便會產生一種相互的認同感,產生一種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製造和隨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強,世界越來越變得不可分割,這是事實。但各民族仍保持著各自的特性和差異,各民族之間在利益上也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沖突。這也是事實。當某個或某幾個自命優越的民族從自身的狹隘私利出發,在"一體化'之類的名義下對其他民族實行控制、壓迫和掠奪時,這種矛盾和沖突甚至會發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那些被壓迫民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反抗的斗爭無疑是正義的。只有各民族之間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關系,才能真正和睦相處,充分發揮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顯著特點。中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但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幾千年來經濟、政治、文化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下,又逐步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中華民族。
到了近代,隨著主要來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個中華民族都感到自己已瀕臨亡國滅種的險惡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運,更強化了中華民族那種內在的凝聚力。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的目標,嚴復發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國國內哪一個民族的要求,而是表達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這以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極端殘暴野蠻、肆無忌憚的侵略活動,更把中華民族一步步逼向絕境。這就毫不奇怪,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無論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藏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不分彼此地凝為一個整體,用自己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去抵抗外來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義思潮是有兩重性的;如果把某一個民族的利益、意志和價值尺度強加到其他民族頭上,對其他民族進行侵略和壓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間的種族成見和仇殺,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它都是反動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相反,如果是激勵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外來侵略,愛國救亡,對其他民族採取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壓迫別人,它就是正義的,進步的。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主流屬於哪一種?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歷來主張民族平等。他認為世界各民族應當是平等的,國內各民族也應當是平等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明確宣言:自己不僅是國際主義者,而且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對國內的民族政策,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為;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新中國成立後,在對外關繫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新中國對處理國際范圍內各民族之間相互關系的重要准則。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民族平等的原則。
二、關於革命和建設的問題
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夢想。可是,在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中國人一直在進行革命斗爭,集中力量先解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問題。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走入了誤區"?無數先烈為革命所作出的犧牲是不是多餘的?當然不是。
中國的現代化走過的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一般說來,人們最初總是希望能在現有社會秩序下從事建設,或進行溫和的改革。這樣做,不但犧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孫中山、毛澤東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卻迫使他們走上了另一條路。決定他們投身革命的,是由於中國當時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實在太尖銳了,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的舊勢力又那樣強大,頑固地拒絕一切根本變革。和平建設和通過溫和的改革來改變中國的面貌是無法做到的。客觀局勢不容許人們長期等待下去。國人民已經忍無可忍,而又沒有其他出路可供選擇,這才迫使他們不能不下定決心,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出於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經過嚴肅的理性思考和反復的比較後作出的抉擇。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國一直處在熱氣騰騰的革命大震盪中,這不可能是哪一個人想怎樣做就可以怎樣做的,只能是客觀環境的產物。當然誰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要准備獻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觀條件已經成熟,革命在很短時間內對阻礙社會發展的舊事物所起的掃盪作用,是平時多少年也無法同它相比擬的,而且要徹底得多,從而為以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就是一個證明。
即便處在大革命的形勢下,革命同建設與溫和改革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微妙的。它們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而在某種意義上又相互補充。在舊中國,只要是在實現現代化和社會進步這個目標下,許多"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政治改良"等主張,盡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改造中國的問題,仍然在某些方面起過有益的作用。凡是在這些方面做過一些切實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暴力革命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從根本上改造舊有的社會秩序,都能夠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歷史上發揮積極的作用。只有當舊的社會制度已經衰竭到沒有力量調節自身內部的矛盾、沒有發展餘地的時候,只有當新的社會制度已經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時候,一句話,只有當社會大變革的內在條件已經足夠成熟的時候,暴力才能成為新社會誕生的助生婆。沒有這種客觀條件,任何人都無法隨心所欲地單憑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來實現他所主觀設想的目標。人們要正確地認識這一點,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會大革命總是在追求完美社會的強烈要求的推動下進行的。這種追求有時在感情上達到狂熱的地步。革命的勝利更給了人們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彷彿原先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決一切問題,彷彿一切都能以革命勝利時期同樣的速度在短期內得到實現。他們往往忽略了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時期同和平建設時期兩者之間的巨大區別。當客觀歷史已經從前一階段轉人後一階段時,人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常常在許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階段,習慣於以前一階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辦法去處理後一階段面對的新問題。這是一種脫離客觀實際而不自覺的狀態。五十年代後期要求"大躍進"和隨後提出的"階級斗爭為綱"等嚴重失誤,多少都同這種歷史背景有關。
推倒一座舊的建築有時能夠在短期內完成,可是在這塊廢墟上清理地基,建設一座新的大廈卻必須持久地循序漸進。新社會制度內部肯定存在種種缺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會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現象,使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為必不可少。這種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革命,但它同以暴力為手段、以根本改變原有制度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艱苦跋涉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正確理解這個過程中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離開"探索"這個重要特點,許多事情便很難講清楚。
為什麼這種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於:二十世紀的中國正處在空前激烈的大變動中;中國又是一個和任何西方國家不同的東方農業大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在這樣一個國家裡,無論是發動革命還是進行建設,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新問題a這些新問題,在書本上和別國經驗中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只能依靠中國人自己,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從成功和失敗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摸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
既然是探索,自然不可能事前把什麼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許多事只能是看準一個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闖,在闖的中間作種種嘗試。其中,難免會有風險,會有曲折。有時,人的認識不符合客觀實際,再加上不那麼謙虛謹慎,還會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曾經遭受過兩次大的失敗,幾乎使革命瀕臨絕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敗,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犯過兩次嚴重錯誤,一次是因為急於求成、超越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違背客觀經濟發展規律而發動的"大躍進",另一次是在"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這些教訓都是十分慘痛的。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智慧的、充滿強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科學理論指導和優良傳統、同中國人民建立起血肉聯系的政黨。這個黨的素質和基礎是好的。無論怎樣艱難困苦的客觀環境,無論多麼巨大的外來壓力,無論自己一時犯過多麼嚴重的錯誤,遭受多麼巨大的挫折,都沒有把它壓垮。它不但總是能在失敗和挫折中挺過來,並且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來糾正錯誤,從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子來。這也是一部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所反復證明的。
這樣講,自然不是原諒我們過去所犯過的那些錯誤,只是說對事情需要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採取分析的態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真正從中汲取教訓。以往的教訓告訴我們:不管什麼原因,即便是出於好心,只要主觀不符合客觀,只要違背了客觀規律,同樣都要受到懲罰,甚至是嚴重的懲罰。人們總是通過實際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對客觀事物達到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吃一塹"應該"長一智"。過去的沉痛教訓,是一筆反面的精神財富,無論如何不應該忘卻。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他又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從世界范圍來看,社會主義理想在相當程度上是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富懸殊、以強凌弱等現象強烈不滿的產物。它的產生並非憑空而來。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在於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科學。
對一百多年中嘗夠了貧窮、社會不平等和外來壓迫等苦澀滋味的中國人來說,以共同富裕為目的的社會主義理想,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早在二十世紀初,滿懷化國憂民之心的中國先進分子已經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們對社會主義遠景的憧憬。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社會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隨著對中國具體國情認識的加深,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既然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只能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社會主義不能一蹴而就。毛澤東有一個科學的論"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即便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心目中所懸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個最高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中國人民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實踐的經驗還很少。人們雖然強烈地嚮往社會主義,但具體地說,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些問題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所以,在摸索前進中犯過許多錯誤。
鄧小平在領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在思考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他在南方談話中這樣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始終以中國的實際國情為出發點,嚴格地以處在劇烈而深刻的變化中的客觀事實為根據,不受任何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的限制。他明確地指出:必須從中國現在還處於並將長時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一心一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比較完備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就是鄧小平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產物。它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說: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正是歷史所作出的結論。
❿ 看中國百年巨變 作文
1949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我們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吃飯用糧票,買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憑票供應,有時為買生活用品需排很長時間的隊,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裳。對此,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衣食無憂,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過節一樣,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學習查找資料,可以在計算機上玩游戲,享受網路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是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宇行員出艙,而且順利返回;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的體育健兒更是一舉奪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驕人成績。
改革開放的30年,是輝煌的30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將來用我們的雙手建設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