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1)印度講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㈡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印度一詞,本是地理名詞,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歷史上幾經改變。西漢稱印度為「羌獨」、「身毒」,至東漢,則稱印度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中國稱印度為天竺是因為漢明帝時佛教的傳入,當時的中國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洛陽白馬寺就建於此時。
《西遊記》天竺少女
我國用「印度」這個詞指代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從此,「印度」一詞成為正式的名稱。
如果將印度的歷史和中國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地區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地區。
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而略晚,此時的中國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2、古典文明時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時期以雅利安人的聖典的名字被命名為吠陀文明,它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種姓制度也在此時出現,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轉移到現在的印度恆河流域。
此時的中國則處於商周時期。
3、十六雄國時期
吠陀文明後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進入列國爭霸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個強盛的王國,其范圍從印度河延伸至恆河平原。
十六雄國時期
於此同時,中國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
4、印度的第一個統一時代
十六雄國時期的印度先後被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驅逐了在印度的希臘人勢力,逐漸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帝國。
與秦同時的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在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此時的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阿育王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與孔雀帝國同時的中國,秦王國逐漸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後逐漸衰落,不斷受到外敵入侵,而大月氏人則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於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與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帝國時代的四大帝國。
四大帝國
此時的中國處於古代的鼎盛時期――漢帝國。
6、印度人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分裂為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最終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國所統一。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這一時期是印度文明的黃金時期。
笈多帝國
超日王,是笈多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時期笈多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笈多帝國時期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轉變,佛教也擁有許多信徒,只不過後來印度教逐漸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體在東亞和東南亞,南亞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時的中國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而印度的歷史卻馬上就要暗淡無光。
7、中國唐帝國時期的印度
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滅印度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8、伊斯蘭教統治時期
隨著阿拉伯帝國在西亞的崛起,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蘭教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並且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國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統稱為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指先後在德里進行過統治的5個伊斯蘭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
這一時期是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處於宋朝至明朝時期。
9、伊斯蘭在印度的統一時代
結束德里蘇丹國時期的是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國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後一個統一時期,其統治者並不是印度人,這一點和英國人進入中國時期很像。
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並稱世界進入近代史前最後的四大帝國。
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上流社會和文學外交的通用語言。
莫卧兒帝國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帝國版圖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與大清帝國很相似,大英帝國、法蘭西、荷蘭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國開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勝出的是大英帝國,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為傀儡。與大清帝國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英國成立了英屬印度,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二戰結束的印巴分治。
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此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大清帝國,帝國末期至今則是中國在黑暗者摸索並逐漸走向復興的時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時間論,古印度比中國文明起源要早,只不過古印度文明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現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
如果以文明的穩定和綿延而論,印度文明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與中國幾乎同時進入統一時代(孔雀帝國和秦),然而中國在唐帝國時期涅磐重生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時,印度文明則完全沉淪。
中國雖然也受外敵入侵,但華夏文明主體不變,而印度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立。
如果以中國歷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國相當與漢帝國,笈多帝國相當於唐帝國。但中國漢唐之後尚有宋,有明,印度則只有相當於中國清王朝的莫卧兒帝國。
㈢ 中國的歷史長還是印度的歷史長文字呢
古印度來的確比我們早個幾百自年 不過樓主也不用憋屈 那個古印度文明已經在公元五世紀消失了 現在的印度其實跟那個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沒有一點關系 論文明延續 還是我們最長古埃及文明最早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二十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古代印度的文化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
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㈣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有些什麼沖突
不好,可以說是一種半敵對狀態
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
尤其是人口,也同樣是文化悠久的古國
但是印度卻把中國當成一個對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
在領土上,印度和中國有三個地方存在爭議
其中東線面積最大,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現在這一地區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魯藏布河谷,可以說是西藏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印度已經向此地區移民數百萬,甚至超過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其他兩個爭議地區則控制在中國手裡。1962年中印曾經有一次短暫的戰爭,對於那次戰爭被印度成為印度陸軍的恥辱,被中國三個師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於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區(也就是爭議地區)補給線只能通過一個山谷,而且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中國不可能在此地區駐守太多軍隊,但是軍隊少了卻又無法守住此地區,加上政治因素,中國退回實際控制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仇恨。
至於現在,雖然中國和印度經濟都發展很快,但是印度現在經濟上還是遠落後於中國,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不斷,而中國卻是巴基斯坦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中國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軍備,僅次一項就讓印度損失很大,因為印度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國內軍事工業不健全,為了不落後於巴基斯坦的軍備,不的不花高價進口俄美的軍備,而且,中國在爭議地區牽涉了印度大約60%的陸軍和50%的空軍,是印度始終無法全力對付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幾次印巴戰爭中,數次都是因為中國的暗中支援才讓印度的策略沒達成。
所以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對手。
㈤ 為什麼「印度人的歷史是中國人,阿拉伯人寫的」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哈拉帕文明,這個時間比中國的夏朝要早,中國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分布區域)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衰落,哈拉帕文明為什麼會突然之間消失?歷史學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有人認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來了一批印歐語系人種,哈拉帕文明遭到破壞。這些印歐語系人種就是早期的雅利安人,而哈拉帕文明的創造者就是今天的達羅毗荼人。
(圖為今天的印度明星愛斯維雅·萊,看今天印度的人長相似乎是北方的白種人雅利安人與南方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兒)
(今天印度明星黛安娜·海登)
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都有文字,並且這些文字還被破譯了,唯獨哈拉帕文明的文字無法破譯,因為哈拉帕的印章文字不與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任何民族的語言相關,是典型的孤立語,無法破譯。
(哈拉帕文化的文字)
這樣一來,印度的在公元前1500以前的歷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考古學。
公元前1500年以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創造了吠陀文明,佛教就是誕生在這一歷史時期,但是呢,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樣沒有文獻資料,而是依靠傳說材料,傳說材料倒是挺豐富的。
(吠陀文化時期的印度)
佛教產生以前,印度的歷史主要依靠四部吠陀——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加上梵書(Brahmana)和奧義書(Upanishad),一共就6本書,而且這6本書是哲學加文學著作,不是歷史學著作。因為印度沒有史料,所以這些傳說材料就變成了史料。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史記》里記載的三皇五帝、堯、舜、禹,甚至是夏朝的歷史,國際學術界不承認,而印度吠陀文明的研究卻完全依靠傳說材料,因為印度沒有歷史材料,只有傳說材料。
佛教產生以後,大量的佛教經典成為研究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歷史的重要材料,佛教經典同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料。
印度人為什麼不喜歡寫歷史書?因為印度人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宗教觀念十分的強,只有空間觀念,沒有時間觀念,對世界的認知不是線性的,而是有很深的輪回觀念。認為反正歷史是不斷毀滅的,為什麼要記錄呢?
(佛陀在兩棵娑羅樹間入涅盤)
在古代印度,掌握文化的是雅利安人,他們認為文字是記錄神的事情的,而人類的歷史根本不值得一提。婆羅門教和佛教對歷史記錄非常的不感興趣,對探討高深的哲學問題則非常的感興趣,印度的佛教很少對宗教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記載。
那麼有人會問,中世紀的基督教也喜歡探討宗教問題,但是為什麼也喜歡記錄歷史呢?因為中東、兩河流域的宗教與印度的宗教不一樣,基督教有末日審判,有時間觀念,而印度的宗教是輪回,輪回就是循環,對世界的感知不是線性的。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世界喜歡記錄歷史,而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則不喜歡記錄歷史。
直到公元前7世紀,印度的歷史還是處於朦朧狀態,沒有確切的年代記錄,也沒有比較系統而切實的政治史資料,後來為什麼漸漸清晰了呢?因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與兩河流域和中國的文明開始發生系統的接觸。所以說公元7世紀以後,印度的歷史都是希臘人、波斯人、中國人寫的。
(希臘人、波斯人與印度發生系統性接觸的標志性事件就是亞歷山大東征)
當然中國人寫印度的歷史主要是從西漢開始的,這個時間點在張騫通使西域以後,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只關心與中國相關的印度歷史,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中國人開始了解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並且設法去印度取經,中國文人喜歡寫歷史,每到印度的一個地方,就把當地的政治制度、風土人情記錄下來。於是這些材料,成為研究中世紀印度史的重要資料。
例如印度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時期的歷史,主要依靠法顯的《佛國記》,中國東晉名僧法顯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法顯把歷經15年30餘國的印度見聞寫出《佛國記》,成為今天研究印度笈多王朝超日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佛國記》又名《法顯傳》)
還有就是後來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重要資料,而且是研究這一時期,中亞和印度的第一手資料。
(戒日王朝時期的印度,圖中很多地名都有中文名字,中國人也比較熟悉,如曲女城、那爛陀)
正因為印度的歷史有很多是漢文寫的,所以中國人不懂梵語、波斯文、阿拉伯文,也可以研究印度的歷史,這就是為什麼晚清民國時期很多著名學者都是研究印度史的專家,發表了印度史的論文。當然如果想變成重量級學者,得懂梵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㈥ 請問印度和中國歷史
以目前的考古證據來說,印度文明久5個世紀.. 起源於公元前25世紀.
㈦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譯為申毒﹑辛頭﹑信度﹑身度﹑賢豆的說法。
一、身毒
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意思是從東南的神度國,走數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7)印度講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
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
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㈧ 新中國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第一,兩國關系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印兩國都是長期被列強所欺負的國家,所以在反抗帝國主義這方面合作是很緊密的。印度當時搞了一個不結盟運動,自己做這個組織的領袖,中國也樂見印度發揮作用,中國也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第二,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從剛開始建國的條件來說,印度是明顯超過中國的。印度獨立沒有發生戰爭,是和平獨立的。而且英國殖民印度300年期間給印度留下了很多財產。比如印度建國時鐵路總長度達5萬多公里,而面積三倍於印度的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只有2萬公里。
第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開國領袖聖雄甘地在印度獨立後說,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搞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以崇高的精神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認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後,尼赫魯即聲明:印度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擴張,直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第四,尼赫魯所要求的土地是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是無效的。但是尼赫魯一口咬定要繼承英國過去的權利,所以和中國發生了矛盾。後來在英美等國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軍事援助,尼赫魯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由於印度軍隊厭戰,加之指揮落後,給人以雄壯威武印象的印度軍隊很短時間內全面潰敗。印度國內完全震驚,國際社會完全震驚。
第五,印度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長期不和,戰爭不斷。為了牽制印度,中國大力發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這使印度心懷記恨;而中印戰爭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領袖的形象毀於一旦,印度遭受戰略損失。從此印度對中國懷恨在心。
第六,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GDP已達50000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開展了「追趕中國」的運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效率過於低下,口號遠多於行動,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印度經濟規模在5年後可能不足中國經濟總量的10%,而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總的來看,印度這個國家既可憐,又可恨。
㈨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從地理,歷史上來說
從地理上說:在地理位置上,中國位於東亞,印度位於南亞,與中國西藏;氣候專:中屬國以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形:中國地形復雜多樣,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而印度以高原,山地為主.
從歷史上說:印度佛教文化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唐代玄奘到印度尋求佛經,印度的,數學也從西域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曾到達印度南部:明代"鄭和下西洋"也繞道印度.所以,印度與中國在歷史上有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但由於印度少有長時期的統一,與中國的交流曾一度中斷.在近代,印度與中國一樣遭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1947年印度通過長期斗爭終於解放,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當代,有倆國的發展及國家利益的不同,中印兩國存在著合作與矛盾,主要體現在邊境領土和'亞洲主導權'方面.
㈩ 印度人居然說印度歷史比中國長
一樓說的是實話,中國的確是四大古文明中有證據證明存在的可查歷史最晚的。只不過中國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同一文明系統延續至今的國家。
支持一樓,他的回答很完善,也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