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經濟政治中心遷移的基本過程
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東移
南方經濟的發展過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內南方容開始得到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B.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他們各有什麼意義對你有什麼啟示
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是三次:
第一次是1927年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意義: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第二次 是1949年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意義:開辟了城市領導農村的時期,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的准備。
第三次是第四次工作重心轉移是1978年將全黨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意義: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回顧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歷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當前的執政有重要啟示:
(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二)要堅持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執政為民 歷史經驗表明凡是代表了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認識和決策,就是正確的。
(三)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四)把經濟建設這個重心抓牢抓好
C. 中共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轉移
tg的工作重心轉移是三次:
第一次是1927年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意義內: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容、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第二次是1949年由農村轉移到城市。
意義:開辟了城市領導農村的時期,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的准備。
第三次是1978年將全tg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意義: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回顧tg工作重心的轉移歷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當前的執政有重要啟示:
(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二)要堅持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執政為民。歷史經驗表明凡是代表了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認識和決策,就是正確的。
(三)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四)把經濟建設這個重心抓牢抓好。
D.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重心轉移是什麼
第一次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
在1927年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八七會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
第二次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在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將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
第三次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決定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歷史擴展閱讀:
八七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確定了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共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
E. 歷史上黨的三次工作中心的轉移是什麼
(八七會議紀錄稿) 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是由城市轉向農村。1927年,由於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嚴重影響,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在血泊中猛然醒悟的中國共產黨人,懂得了沒有軍隊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地位的道理。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舉行了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關。瞿秋白取代陳獨秀,主持中央臨時政治局工作。在這次會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毛澤東作了發言,他說:在軍事方面,從前我們不做軍事運動而只是專做民眾運動,蔣介石是拿槍桿子起家,我們獨不管,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會後,瞿秋白要毛澤東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回答說:我不願意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在攻打長沙失敗之後,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 第二次工業重心轉移是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經過充分准備,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央機關食堂,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會議的11人。會議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這是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奠基的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議。毛澤東主持了開幕會議,並於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27人在會上發了言。會議聽取並集中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批准1945年6月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批准毛澤東關於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國民黨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並根據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相應決議。 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根據毛澤東的報告,全會認為,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現在,由於敵強我弱,黨的工作重心一直在鄉村。黨著重在鄉村聚集力量,在鄉村開展武裝斗爭,發動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為奪取城市作好准備。歷史已經證明這個方針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確的,並且是完全成功的。現在經過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後,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繼續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工作方式已經不適應了。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然而這不等於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而應當城鄉兼顧,使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但是,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第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上。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十年動亂結束後,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這就為全會的召開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准備了條件。全會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變,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前進道路的過程中,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麻煩採納,謝謝!
F. 【懸賞20】中國歷史上從古至今的政治中心轉移、經濟重心轉移。
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政治中心東移 南方經濟的發展過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專始得到開發屬。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G. 中國歷史上共發生過幾次改變當時中國政治格局的人員大遷徙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H.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1、「八七會議」後的從城市到農村。
2、七屆二中全會後的農村轉移到城市。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
一、從城市到農村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之後,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斗爭方針和任務。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是我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堅決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決定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這位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二、農村轉移到城市
1949年3月,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中國革命全面勝利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由於敵強我弱的形勢,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49年初,黨的工作重心一直在農村,發動農村群眾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
在此次會議上指出,三大戰役結束以後,敵我力量發生根本性變化,黨的工作重心應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同時會議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後,總的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七屆二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轉移,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三、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
在「十年文革」結束兩年後的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十年動亂結束後,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為全會的召開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准備了條件。
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這是建國後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變,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歷史擴展閱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句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中國人民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
振奮起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實干興邦精神,激發出空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社會主義中國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引領下。
我國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創造了並繼續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中國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嶄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I.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什麼
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由城市轉向農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由農村轉移到城市。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了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第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8年,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9)中國政治中心的轉移歷史擴展閱讀:
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體現了理論聯系實踐的原理。
中國革命最後的勝利,證明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一革命方針的正確性。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的原理。
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務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目標。「十一五」期間,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J. 古代政治中心轉移在什麼朝代
古代政治中心一直在緩慢的向東南移動。兩次明顯的移動發生在兩宋專之交和明朝。
政治屬中心一方面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國內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形勢的不斷轉換,它有時往往脫離經濟發達地區而向斗爭的第一線轉移,它對文化中心轉移的影響是有條件的、不太穩定的。當兩者轉移方向一致的時候,政治中心則往往促進文化中心地區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從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滅亡的三干多年間,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在黃河流域,並且沿著西安 —洛陽—開封軸心緩緩自西向東遷移。其中歷時最長者當屬西安。自秦漢到隋唐的千餘年 間,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它領導中國文化第一次在漢代、第二次在唐代登上了世界封建 文化的高峰。
公元1127年的開封陷落和宋室南遷,標志著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杭州和南京曾一時成為偏安王朝的首府。然而,由於塞外游牧民族對農業王朝的威脅並未消除,所以,中國的政治中心便在明朝初年北上燕趙,北京成了最近數百年間中國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