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包子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饅頭」原本就是「包子」
古代的包子並不都叫包子,如前文所見,唐人就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麵食統稱為「餅」,如湯面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面點就叫「籠餅」。陸游有詩雲:「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註:「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
宋代已出現「包子」之名,但「饅頭」之稱一直並行不衰。明代《水滸傳》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過孫二娘的酒店,點了二三十個包子。「那婦人……去灶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盪盪乾坤,那裡有人肉的饅頭,狗肉的滋味?我家饅頭積祖是黃牛的。」可見當時的人依然稱包子為「饅頭」。不過,古人為了不殺人祭天,而創造了包子;孫二娘為了賣包子,卻把人殺了做餡,想來也頗為諷刺。
「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儒林外史》第二回寫道:「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杠子火燒。」這里的「饅頭」才真正是沒有餡的饅頭。現今的吳語區還時常把包子稱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Ⅱ 包子是誰發明的
諸葛亮
包子的歷史是從諸葛亮說起的。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 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
1700年前, 晉代開始有實心饅頭、饅頭、饃饃-「蒸餅」
1400年前,隋代開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開始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開始有「包子」這個詞-「蟹黃包兒」
Ⅲ 中國都有些什麼包子
1,叉燒包:流行於廣東與香港的一種在餡里放入叉燒醬的包子,味甜而獨特。
2,奶皇包:廣東特有的一種甜味包子,以蛋黃做餡,是廣東甜包子里最負盛名的一種。
3,狗不理:天津著名包子,以豬肉餡為主,現在各種餡都有了,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4,小籠包:用小籠屜做的包子,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上海南翔小籠包與四川小籠包比較有名氣。
5,韓包子:成都一種比較有名的包子,由韓映斗創制於1914年。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被稱之為「成都小吃之上品」。
6,灌湯包:開封特產的一種包子,因餡里有湯水兒而命名。
7,水煎包:山東一種用鍋煎的類似餃子的包子。
8,一品包子:河南開封的著名包子。
9,發麵包子:泛指發面做的包子。
10,豆沙包:也叫澄沙包,是用去皮小豆做餡包的包子。
11,豬肉包子:豬肉餡的包子。
12,肉包子:泛指用肉做餡的包子。
13,人肉包子:傳說中用人肉做餡的包子,肥而不膩。
14,素包子:泛指素餡的包子。
15,糖包子:用糖做餡的包子。
16,糖三角:做成三角型的糖包子。
17,豆包:用小豆做餡的包子,個頭比較小。
18,粘豆包:用黏米面做的豆餡包子,東北特產。
19,舍利包子:佛家的一種素餡包子。
20,鹽菜水晶包:湖南的一種特色包子。
21,九園包子:四川一種特色包子。
22,龍眼包子:四川一種特色包子。
23,蚝油叉燒包:廣東一種加入蚝油的叉燒包。
24,燒賣:包子的一種,捏口處放大量的澱粉而使形成一種開口狀。
25,火燒包:做成火燒外狀的包子,肉餡居多。
26,二奶包:因包二奶而得名的包子。
排骨包 醬肉包 鮁魚鮮 豬肉三鮮 鴨肉木耳 雞肉香菇 豬肉茴香
豬肉梅乾菜 豬肉西紅柿 醬肉金針菇 牛肉大蔥 羊肉胡蘿卜 粗糧酸菜肉 粗糧
韭菜肉 粗糧白菜肉 三椒甘蘭包 鮮菇青菜包 素三鮮包子 西葫蘆雞蛋
粉條豆腐麻辣包 芹菜素肉包 蟹粉小肉包
Ⅳ 包子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四大名包子有哪些
包子外皮是面,裡面是肉餡,所以吃包子不僅能解餓,還能補充多種營養。其實中國每個城市都有包子,也都有獨特的特色,但從受歡迎度和品牌知名度來看,能稱得上是中國四大名包子的,應該有杭州小籠包、天津狗不理包子、開封灌湯包和廣東叉燒包。
到廣東必須得吃一次廣東叉燒包,廣東叉燒包麵皮的發酵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裡面的餡兒也是按照比例做出來的,所以整體味道軟糯香醇,滋味很足。
Ⅳ 包子種類
1、狗來不理:聞名中國的天源津著名包子,以主人的小名狗子得名。狗不理包子以豬肉餡為主,現在各種餡都有,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2、叉燒包:流行於廣東與香港的一種在餡里放入叉燒醬的包子,味甜而獨特。
3、小籠包:用小籠屜做的包子,很多地方都有小籠包,南方味道偏甜,北方味道偏咸。
4、奶皇包:廣東特有的一種甜味包子,以蛋黃做餡,是廣東甜包子里最負盛名的一種。
5、肉包子:泛指用肉做餡的包子,大多數包子都是肉餡的,只是肉的種類不同而已。
6、灌湯包:開封特產的一種包子,因餡里有湯水兒而命名。
7、豆沙包:也叫澄沙包,是用去皮小豆做餡包的包子。
8、韓包子:成都一種比較有名的包子,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
Ⅵ 小籠包的來歷或傳說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現代形式的小籠專包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的常屬州府,並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蘇州味美,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並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
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後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後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並在各地得到了創新和發揚。
(6)中國歷史名包子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現代形式的小籠包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的常州府(參考《常州地方誌》),古時有萬華,近代有迎桂,如今的常州人都知道,吃小籠包要到 「迎桂」(迎桂小包子)。迎桂茶社創建於1911年,由於經營得法,注重質量而使其聞名遐邇,深受市民喜愛。
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汁水濃郁、肉餡鮮嫩」的特點。輔以香醋、嫩姜,風味更佳,堪稱常州一絕。1985年被評為市優質產品,並編入「江蘇省小吃食譜」,1990年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十大名點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籠包
Ⅶ 饅頭起源於中國北方最早稱為什麼
饅頭名稱解釋
《餅賦》說的曼頭乃肉包子,形似頭顱,故名曼頭。曼是何物?《釋名》說回到漢代胡餅作坊答做大漫汗,皮上著有脂麻。皮著脂麻,顯然既非蒸餅亦非湯餅,必須焙烤,脂麻才香,那麼這大漫汗只能是大燒餅了。
曼,緩讀延成漫汗二音。漫汗,急讀又縮成曼一音。曼即漫汗,義指麵粉餅團。漫汗乃連綿詞,不能拆開解釋字義,只能以音求其意思。
麵粉浸透,
Ⅷ 求古代食物名字
一, 「餅」或「湯餅」。
即現在的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面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小麥粉。
二,春卷
又名春餅,主要原料:麵皮,豬肉,牛肉,羊肉,捲心菜,白菜,粉絲,薺菜,芹菜,香乾等。相傳福建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每家出一道菜來招待他。鄭成功為不負百姓的厚愛,在一張烙熟了的麵皮上夾入每家的菜,捲起來吃。這便有了後來的春卷。
三,魚膾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西元前505年。
四,古董羹
即是現在的火鍋,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周代的鼎器應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
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五,饅頭
別稱「饃」「饃饃」「蒸饃」,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Ⅸ 包子的由來和歷史
包子的由來與典故
共享文檔 2018-06-28 1頁
包子的由來和典故
包子,再中國擁有多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流行用包子和饅頭做干糧。當然,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對包子也是情有獨鍾。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也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 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出現了一段糧荒,貧窮的人們都買不起陷,就用純面做包子,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
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稗官小說》中的一段話說,,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
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包子這種麵食製品最早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 這里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健康最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熉羰稱返牡昶蹋犞幸延新簟奧毯砂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發明了高效、環保的包子機,包子的製作速度更快,並且保留了人工製作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