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朝代排序表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2.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具體如下表,表一:
歌訣: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3.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及皇帝
一、朝代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帝王列表
1、秦 -秦始皇(贏政)、秦二世(胡亥)
2、漢 :西漢:長陵(劉邦)、安陵(劉盈)、霸陵(劉恆)、陽陵(劉啟)、茂陵(劉徹)、杜陵(劉_)、延陵(劉騫)、義陵(劉欣)、康陵(劉_); 東漢:原陵(劉秀)、顯節陵(劉庄)、敬陵(劉_)、慎陵(劉肇)、禪陵(劉協)
3、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
吳:吳武烈帝(孫堅)、吳大帝(孫權)、吳會稽王(孫亮)、吳景帝(孫休)、吳末帝(孫皓)
4、兩晉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
晉穆帝(司馬蚺)、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5、十六國
安都陵(李雄)、苻堅墓、嘉平陵(赫連勃勃)
6、隋
泰陵(楊堅)、煬帝陵(楊廣)、恭帝陵(楊侑)
7、唐朝
高祖(李 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 純)、 穆宗(李 恆)、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溫)、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則天
8、元
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9、明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代宗( 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囪)、穆宗(朱載後)、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10、清
順治(世祖-福臨)、康熙(聖祖-玄燁)、雍正(世宗-胤禎)、乾隆(高宗-弘歷)
嘉慶(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寧)、咸豐(文宗-奕寧)、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宣統(溥儀)
(3)中國歷史朝代君主表擴展閱讀:
一、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民國再共和。
二、朝代名稱有五個來由:
1、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2、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
3、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
4、源於宗族關系;
5、寓意吉祥。
三、皇帝
1、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2、皇帝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
3、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網路-中國皇帝
4. 中國古代朝代表
中國古代朝代表如下:
(4)中國歷史朝代君主表擴展閱讀: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以大一統、書同文為時代口號,史記、漢書為時代標志,蔡倫改進造紙術更具有劃時代意義。有秦並六國、大澤鄉起義、楚漢相爭、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筆從戎等重要歷史故事。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華夏之殤無盡痛,上帝之鞭驚啟蒙。(借用歐洲文藝復興之意)
九、明清紀。黃粱石頭,南柯紅樓,千載遺夢,百年屈辱,金粉帝國,罪惡毒瘤,極權桎梏瓜藤獄,十萬成就皆嫁衣。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5. 中國歷史朝代表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版、權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6.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表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注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10歲到19歲的有28位。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中國歷代皇帝名單 :
1 上古時代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2 夏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3 商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4.1 西周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4.2 東周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4.2.1 春秋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4.2.2 戰國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秦昭襄王 嬴則
秦孝文王 嬴柱
秦莊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 漢6.1 西漢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6.2 新朝新朝 王莽6.3 東漢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7.1 魏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7.2 蜀漢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7.3 吳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8.1 西晉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8.2 東晉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8.2.1 十六國8.2.1.1 成漢(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8.2.1.2 漢(前趙)(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8.2.1.3 後趙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8.2.1.4 前涼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8.2.1.5 後涼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8.2.1.6 西涼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8.2.1.7 南涼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8.2.1.8 北涼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8.2.1.9 前燕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8.2.1.10 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8.2.1.11 西燕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8.2.1.12 北燕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8.2.1.13 南燕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8.2.1.14 夏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8.2.1.15 前秦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8.2.1.16 後秦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8.2.1.17 西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8.2.1.18 冉魏武悼天王 冉閔8.2.1.19 代國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8.2.1.20 吐谷渾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 南北朝9.1 南朝9.1.1 宋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9.1.2 齊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9.2 北朝9.2.1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9.2.2 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9.2.3 西魏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9.2.4 北齊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9.2.5 北周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10 隋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11.1 南詔南詔11.2 渤海國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12.1 五代12.1.1 後梁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12.1.2 後唐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12.1.3 後晉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12.1.4 後漢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12.1.5 後周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12.2 十國12.2.1 吳越(904年-978年)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12.2.3 荊南(南平)(906年-963年)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12.2.4 楚國楚國(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12.2.5 吳國 (904年-937年)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12.2.6 南唐 (937年-975年)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12.2.7 南漢(917年-971年)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12.2.8 北漢(951年-979年)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12.2.9 前蜀(907年-925年)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12.2.10 後蜀(934年-965年)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13 宋13.1 北宋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13.2 南宋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18.1 順李自成,年號永昌18.2 大西張獻忠,年號大順18.3 南明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19 清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7.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歷代皇帝順序表
關於歷史朝代順序 有一首打油詩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半
春秋與戰國 一統秦兩漢版
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延權
南北朝並列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自此完
至於你要的歷代皇帝登記時間 我想不查資料的話 全中國都未必能有五個完整說出來的 你可以查一查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