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三大齒魯

中國歷史上三大齒魯

發布時間:2021-02-27 18:25:03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無字碑都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塊無字碑

自古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少人為了留名,費盡心機自己樹碑立傳。那無處不見的墓誌銘,可謂應有盡有。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三塊無字碑。正因其無字,所以特別引人注目。

1、第一塊在陝西乾陵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這位女皇帝在位時,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同時,這位「開朗」女皇的另一面,卻又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使不少文臣武將遭受不白之冤;她還一意孤行,大肆建造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特別是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揮金如土。也許是這位女皇,當初就有一點「自知之明」,所以她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無字碑。她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後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

後來,人們似乎又覺得,沒有墓誌銘的中山陵,也許是天意。先生的一生豐功偉績,豈能用寥寥文字所能表達詳盡。此陵無字勝有字,先生的功績、恩澤,雕刻在億萬人民心中,珍藏到永遠。

㈡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是

她們是:孔母顏氏,孟母倪氏、岳母姚氏

㈢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專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屬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

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3)中國歷史上三大齒魯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㈣ 歷史上三大愚忠都有誰

所謂愚忠就是愚昧地忠實,不計後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與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沒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大破匈奴,抵抗秦軍,保衛趙國,很有軍事才能。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准備背叛趙國。
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第二:諸葛亮
說到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並且對劉備十分忠誠,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其實才幹用計不及曹操,諸葛亮輔佐劉備實則是阻礙歷史統一的進程,劉禪更是無才無德,像諸葛亮這樣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卓絕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氏父子,不能識大體顧大局,真是歷史的遺憾!
感恩值得推崇,但不能愚忠,忠要講原則,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但不能犧牲民族大義。」諸葛亮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為了報答劉備劉禪,不惜損害人民的利益,發動戰爭,造成國家長期分裂,民不聊生。
第三:岳飛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當時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後軍;7.游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
背嵬軍更是號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相信在岳飛的努力下,宋朝一定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且迎回被女真俘虜的二帝。可能這是宋高宗不想看到的,所以岳飛被秦檜陷害!
高宗昏庸不堪,岳飛掌握重兵,完全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回朝,收復中原甚至燕雲十六州,甚至可以打出:清君側,南下誅殺秦檜等奸臣,整頓吏治。

㈤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抗倭名將

1、戚繼光。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5)中國歷史上三大齒魯擴展閱讀: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唐順之,嘉靖八年(1529年)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㈥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相

給你個歷史的十大名相1 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 齊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 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 西漢的蕭何

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 東漢末年的曹操
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 有人會認為,這一個時代,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認為,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 唐朝的房玄齡
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 宋朝的王安石
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 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 明朝的劉基

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 明朝的張居正
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㈦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是什麼

縱貫數千年歷史,三大戰役是: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海戰役。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㈧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㈨ 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

中國歷史上,有三位培養自己兒子成為棟梁之材的母親。他們是:孔母顏氏,孟母倪氏、專岳母姚屬氏。她們的兒子分別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岳飛,南宋抗金名將,著名民族英雄。

㈩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奸臣,三大謀士,三大戰神,分別是誰

三大奸臣:秦檜、吳三桂、汪精衛;三大謀士:范蠡、張良、劉伯溫;三大戰神:白起、韓信、霍去病。

三大戰神之一的白起無一敗績,所戰之地皆聞其大名。連毛主席都稱贊他。韓信所領導的軍隊威風赫赫,十面埋伏就是來源於他。霍去病作為漢朝名將,把匈奴打的片甲不留,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獲得了歷史上至高無上的榮譽。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三大齒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