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日本比較熱的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周圍的日本人比較熟悉的有三國志,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呂布,貂蟬,曹操,基本都知道。大多是從漫畫和游戲里知道的。其次就是秦始皇,關於長城和兵馬俑的。其他的就要看個人對中國的喜好和了解程度了。
㈡ 日本能樂與中國京劇在歷史上有什麼淵源
能樂的歷史比京劇長。京劇是從乾隆時才演變形成的,連300年都不到。
㈢ 我發現日本人好象對中國的歷史很了解呢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當然要對假想敵足夠了解
其次 中國對日本影響很大
再次 中國歷史本來就很精彩 多了解也無可厚非
㈣ 中日友好交往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1963年,我國利用與日本佛教傳承的歷史淵源,以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作為打開中日邦交大門的鑰匙,與東京、奈良相呼應,在北京和揚州組織了盛大紀念活動,鑒真紀念堂也在那年奠基;1980年,為進一步推動中日友好交流,在北京、揚州隆重舉辦了迎接鑒真大師坐像回鄉「探親」活動。這兩次活動,在中日邦交史上意義重大,更是揚州宗教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福岡:從歷史走向明天
從地圖上打量福岡,只是一個遠離東京、在日本西南端的濱海城市。及至走近,一股神秘與 親切交織的氣息迎面撲來。
到福岡的第一天,日本的朋友就帶我們去福岡市博物館參觀。 福岡,古稱「博多大津」,自古就是日本面向亞洲大陸開放的重要窗口。大量翔實的館藏文 物,生動地述說著昔日福岡作為日本國際交流據點的悠遠歷史;而與中國大陸的交往史,成 為其中最為珍貴耀眼的一頁:日本最早的稻穀種植技術,就是大約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最先 傳入福岡的;一顆公元57年中國漢光武帝賜予福岡倭國國王的金印,1989年在附近的賀志島 上一出土便被視為國寶;一艘精美的遣唐使船模型高懸風帆,記錄著6世紀末至9世紀末日本 10多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留學僧,引進先進制度和技術的難忘歷史;一件件平安時代末期 至鐮倉時代遺留的陶瓷器皿,則鉤沉出中國宋元時代商人大量僑居博多、博多由此成為中國 進口商品集散地的輝煌往昔……
佐賀縣之行,又一次讓我們體味到中日友誼的芳菲。
11月23日,細雨紛飛。一大早我們就從福岡驅車趕往毗鄰的佐賀縣,去參觀著名的吉野里遺 址公園。正是星期天,又逢日本的「勤勞感謝日」,然而吉野里的工作人員卻已等候多時。 這是一處佔地54公頃的國家一級保護遺跡,囊括了從2萬年前到16世紀日本不同時期的歷史 遺存,1988年出土以來,已接待了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1250萬人次。主人鄭重推薦的重要考 古發現,是彌生時代的環壕部落遺址,其時正是我國的秦代到三國時期。在這些日本最早的 社會結構中,處處可見來自中國的烙印。漫步吉野里,環壕式結構的部落、低矮的半地窖居 所,還有獨特的陶罐棺葬,都酷似中國的西安半坡遺址。3000多個陶土罐棺中有400個尚遺 白骨,而據考古發現,其中不少正屬於三國時期渡海而來、定居於此的中國人。更讓日本朋 友津津樂道的是,日本歷史上神秘的卑彌乎女王,極有可能就生活在吉野里一帶。彌生時代 的日本還沒有出現文字,被當地人引為重要歷史佐證的歷史記載,是出自中國《三國志》中 的《魏志·倭人傳》!
750多年前由中國傳來的博多織錦,已被定為日本的國家級傳統工藝品,至今仍是福岡人饋 贈客人的最好禮物;深受中國明清時代流入的青花瓷藝的影響,佐賀縣的有田燒成為日本陶 瓷工藝的源頭,有田町與中國瓷都景德鎮也在幾年前結為友好城市,技術交流不斷加強……
流連西日本的短短幾天,一段段生生不息、彌久常新的中日友好交往佳話讓我們陶醉、沉思 。當我們走進西日本新聞社,造訪這家九州地區最大的報業集團時,又引發了諸多感慨。
西日本新聞社座落在福岡市最繁華的天神地區。西日本新聞社作為九州地區影響最大的報紙 ,其歷史可追溯到120多年前。現在每日32個版的日報發行量達41萬份,讀者為250萬人,此 外還出版晚報和體育報等。由於九州、福岡和中國的特殊交往歷史,西日本新聞社格外關注 來自中國的消息,多年來傾力於中日友誼的傳播。對我們的來訪也十分熱情,清水社長、玉 川編輯局局長出席了為我們專設的座談會,清水和幸秘書部長更是全程陪同參觀。更讓中國 同行感興趣的是西日本新聞社在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積極進取的姿態。為了提高辦報速度 ,西日本新聞在全國各大報紙中率先採用了NWS和DWS聯動的新技術,使編輯組版實現了一體 化,大大增強了競爭力。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現任編輯局 經濟部長安川當時正任西日本新聞社駐北京記者,20日凌晨接到新華社播發的消息後,他迅 速傳回本部,此時日本時間已是3時46分,過了截稿時間。由於採用了先進的編輯製作技術 ,西日本新聞社很快就在做好的版面中插入了整整3個版的相關報道,4時10分付印,成為日 本最先准確報道這一消息的報紙,由此獲得了當年的日本新聞協會獎。
為地區發展作貢獻是西日本新聞一貫的使命。早在100多年前,西日本新聞社就提出了建立 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倡議,想讓這段珍貴的記憶從過去延續到明天,長久保存、永遠鮮活。百 年推動,不改初衷。
即將告別福岡時,我們高興地得知,日本政府終於作出了2001年動工建設九州國立博物館的 決定,籌委會已正式成立……世紀之交償夙願,所有領略過西日本風採的中國人都由衷為此 祝福。
㈤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2、「一·二八淞滬抗戰」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佔領東北的既成事實,並把上海變成它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
同在東北一樣,日軍事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了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第十九路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眾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協助作戰,護理傷員,捐獻慰勞金和慰勞品。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一部,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
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餘人仍無法實現其速戰速決的迷夢。上海數十萬軍民同仇敵愾,齊心禦侮,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事跡。
3、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
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不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還被大大小小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漢奸賣國賊欺凌,有人悲憤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
日本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4、「一二·九運動」 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引起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5年12月在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這一高潮到來的重要標志。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即將成立的時候,華北人民痛感華北的淪亡迫在眉睫。
北平、天津的廣大青年學生對於時局的演變尤為關切,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悲憤地喊出了愛國學生的共同心聲:「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湧向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遊行遭到了軍警的殘酷鎮壓。在北平學生英勇斗爭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民眾紛紛行動了起來。
(5)日本與中國有什麼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日本侵略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1、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
大規模的日本侵華戰爭,使大量中國軍人戰死沙場。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實施大規模屠殺政策,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華北地區製造了100多起慘案;
實施細菌戰、化學戰、毒氣戰,導致中國軍民大量死亡;實施「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還強擄迫害中國勞工;等等。
2、資源財富被肆意破壞掠奪
日本是東亞地區的島國,物質資源十分匱乏。近代以來,隨著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日本一直謀求向外擴張,企圖染指中國。日本大舉侵華,使中國大地滿目瘡痍,其所到之處,水源、森林、工業、農業、交通等無一不受到摧殘和禍害。
3、淪陷區民眾受盡磨難
日本在侵佔中國大片國土後,對佔領區實施嚴厲的社會控制,其中不僅包括軍事的、經濟的、政治的統治,甚至嚴格限制中國民眾的人身自由。這些嚴厲的控制政策如同沉重的枷鎖,給中國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㈥ 日本歷史上的典故
天文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歸蝶來到尾張與信長舉行婚禮,自此改稱濃姬,意思是美濃來的公主。據傳說她出嫁臨行時,道三曾送給歸蝶一把短懷刀,對女兒說:如果信長真是傳說那樣的大傻瓜,那麼就用這把刀殺死他。而濃姬的回答卻是:或許這把刀也會刺向父親呢。
民間傳說在柳生十兵衛二十歲時,將軍家光一心以為自己已得柳生宗矩的真傳,竟身穿夜行衣溜出禁宮,想碰到個把武士比試一下,結果恰好碰上了正在夜巡的十兵衛,十兵衛見此人行止鬼祟,便上前盤問,動手只一招就將其擊翻在地,還補上一腳將其踹到了旁邊的河溝里,等拿開蒙面的頭巾方知是將軍家光,家光顏面大丟,但也不好給十兵衛定罪,所以罰誤觸逆鱗的十兵衛回奈良老家「柳生庄園」閉門思過,在十兵衛三十二歲時家光原諒了他,重召他回到身邊任職。
弁慶在比睿山落發出家,從此改名為「武藏坊弁慶」。之後四處游歷,曾到過四國和播磨等地。傳說弁慶曾在京都五條大橋(一說在清水觀音寺附近)進行「刀狩」,只要看上往來武士身上的太刀便要求比武,在遇到源義經之前已經收集了999把太刀。源義經武藝高強、身輕如燕,讓弁慶輸得心服口服。從此弁慶便跟隨在義經左右,成為義經最親密忠誠的家臣。弁慶跟隨義經開始討伐平家,也成功為義經打勝了不少戰爭。平氏覆亡後,功高震主的義經受其兄源賴朝迫害,四處躲藏,弁慶一路相護,最後由北陸逃到奧州,投奔藤原泰衡處。得知義經在奧州的賴朝,脅迫泰衡討伐寄居在衣川館的義經。弁慶捨命護主,力戰之後仍究寡不敵眾,傳說弁慶是身中萬箭站立而死,即著名的「立往生」。
毛利元就十二歲的時候,帶領著隨從人員,參拜了安藝的嚴島神杜。參拜結束後的歸途中,松壽丸問隨從:「你剛才祈禱了些什麼?」「祈禱小主人成為優秀的家主,快一點當上安藝國的主人。」松壽丸聽那個的話,竟然滿臉的不高興。「安藝的主人?真是愚蠢。為什麼不祈禱我成為天下的主人?」隨從一邊為這樣的言詞感到吃驚,一邊也在想提醒年輕的小主人。「對…但是,首先成為安藝的國主之後,才可以成為天下的主人。這是個順序的問題。」松壽丸立即搖了頭說「不對!祈禱成為天下的主人,最後可能只達到安藝國主的目標。如果從開始就盯著安藝國主的位置,是永遠不會成為天下的主人的。人就一定要有遠大的志向!」
㈦ 有什麼日本的民間故事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節分"。這一天,不論在寺廟還是在每個家庭都舉行一種叫做"撒豆驅鬼"的活動。它可能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追儺儀式,即一種過年活動。現在舉行撒豆驅鬼活動時,在寺廟中,一般都是處於本命年的男人擔當撒豆驅邪的任務。民間信仰認為,吃了和自己的年齡一樣多的豆子就能在這一年平安無病,因此人們爭先恐後地撿這種豆子。而在每個家庭里,沒有專門規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親戴上鬼的面具擔當鬼的角色,孩子們向"鬼"撒豆子,這時候人們異口同聲地喊"鬼出去,福進來!"場面顯得很熱鬧。雖然這個時節屋外還很冷,但從這種喊聲中人們還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氛。
在此所說的"鬼"與中國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靈魂,而是一種妖怪,念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種很普遍的妖怪。它們根據身體顏色的不同,有紅鬼、藍鬼、黑鬼等種類。它們的身軀比一般的人高大,頭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臉上還長著長長的虎牙,它們穿著老虎皮的兜襠布,手持帶刺的鐵棍。它們常常來到人間搶走公主或財寶,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間故事裡它們擔當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間故事裡的龍:一個英雄為了奪回公主需要進行斗爭和懲辦的對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裡或海中的孤島上。就是說,與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離。這與日本人的異界觀念有關系。日本人自古以來一直把山、海看作是異界,是由人類以外的秩序來統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學的奠基者柳田國男認為,妖怪是神衰落後的形象,從其根源來說它們二者是同一個東西。無論哪個民族,在對神的認識上都有這兩重含意:神既能帶給人們以富裕為代表的幸福,也有帶來災禍的力量。因此人們通過供奉神的方法來祈望除掉災禍,得到豐收。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這些不相宜的東西不再害怕,它們就被看做是應該由人的力量來除掉的東西了。因此神也分為了好壞善惡的兩個極端,好的仍然稱為神,壞的就被稱為妖怪。於是,妖怪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總是應該被除掉的東西了。
日本的鬼,也是給人們帶來災禍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間故事裡的鬼也理所當然地向英雄們提供了發揮他們特殊能力的機會。在民間故事裡,鬼一般都很兇惡,盡做壞事。但它們也帶有過去當過神的痕跡,即在它們那裡有很多財寶和寶貝。所以治服它們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時,也常常帶回來很多財寶和寶貝。比如桃太郎帶回來很多財寶後,盡力行孝,和父母過著幸福的日子。這樣的例子也同樣見於中國: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從異界帶回來寶葫蘆,這相當於日本的"萬寶槌"。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個英雄一寸法師,也利用它(萬寶槌)變成了很英俊的小夥子。
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師都是日本民間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他們的出生都不同凡響。一寸法師是沒有兒女的老夫妻通過祈禱而得到的天賜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並且一直長不大,與中國的棗核娃一樣。桃太郎則是從一對沒有孩子的老夫婦,在河邊撿回的一個順水漂流下來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但與一寸法師不同,他卻生長得很快。柳田將這些具有特殊出生經歷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兒",認為他們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對象。就是說,只有這種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驅除可怕的鬼。
但日本人喜歡這些故事,不僅是由於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還在體味一種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兒或不到十歲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還大還強的妖怪。日本人自古一直懷著一種心理:喜歡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敗又大又強的人,甚至創造了表現這種心理的專用詞或典故(HOUGANN-BIIKI)。作為日本國技的相撲運動中沒有規定體重級別也可能與此種心理有關。
關於鬼的俗語也不少。"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測)、"連鬼都笑了"(預測遙遠的將來)、"鬼得了鐵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東西,本來很強的人更強了。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閻王不在小鬼鬧翻天,貓兒不在老鼠跳梁)、"鬼口邊念佛"(貓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頭一樣"(得意洋洋的樣子,如立奇功)、"鬼也會流淚"(鐵石心腸的人也會流淚,頑石也會點頭)、"鬼也有十八歲"(醜女妙齡也有相)等等不勝枚舉。另外,學校里的學生們常常給特別嚴格的老師奉獻的外號是"鬼某某",其反義詞是"菩薩某某"。對河灘上扁平堅硬的大石頭,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所有的日本人小時候都大概玩過"鬼追人游戲"......就這樣,鬼仍然活躍在日本人的現代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驅邪"活動中的鬼,學者們認為是中國的追儺傳到日本的宮廷以後,再傳到民間而形成的。因為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邊的方相氏裝扮得奇形怪狀,人們誤以為他就是應該被除掉的邪惡的妖怪,於是他慢慢地變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從平安時代以來一直流行的不動明王的畫像形象上也與鬼很相似。再者,我們在中國古建築物的門上常常見到的鋪首,其形象也有點像鬼。職能上二者雖然不完全相同,但給人心理上的震懾感覺,大概也是一樣的吧。這樣說來,這種在日本已紮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個進口貨。它在日本經過很多春秋,慢慢地進行本土化,到現在已經完全變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個特徵,即將外來文化吸收消化後,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從鬼的身上我們也能見到這一點。
中國鬼文化
一、中國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後與軀體相脫離而存在的各種「魂靈」。圍繞「魂靈」問題,在中國歷代社會的各階層都 存在著大量的傳聞和描述,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每每談及鬼靈訴怨、冤厲索命等問題都津津樂道。 我們把這種圍繞「魂靈」問題而產生的各種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古籍、典章、禮儀、風俗統稱為「鬼文化」。 探討這一文化現象的形成機制構成了本文的重要內容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社會意識現象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都可從社會存在中求得其依據, 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從本原意義上講,鬼文化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逐步形成的。當原始人還過著動物般的 生活,在意識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圍自然界分開時,就不可能產生鬼魂、精靈等表象。只有當人們為了謀取生 活資料,對自然界經過長期不斷的斗爭,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分開,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識,並認識了一 定的自然現象和過程,從而才有可能去尋找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在尋找上述聯系的過程中,原始人看到 有些自然現象給他們帶來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現象卻給他們帶來禍害甚至傷亡。久而久之,人們對自然現 象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是在生產斗爭中獲得的能駕馭自然力的知識,如兩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 木,可以取暖、熟食等。另一種是人們對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種錯誤的、幻想的觀念,精靈、惡魔、善鬼等 表象就是這種幻想觀念的一部分。他們把給人帶來好處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當作善神、善鬼,反映了當時社會 物質生活的不安全性。把不利於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當成惡魔,則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以及人們在 自然現象面前所表現的軟弱無力的恐懼心理。
鬼魂觀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會經濟的原因之外,還有其認識論的根源。在遠古時代,人們還不知道自己身 體的構造,對夢現象的疑惑也直接導致了鬼魂觀念的產生。人們在夢中會見別人或已死去的人,並和他們打交 道,做各種各樣的事,醒來時卻一無所見,這不但使原始人認為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一個實體,而且還從會見 已死的人的夢境中得出靈魂不死的結論。原始人還認為自己在夢中能飛翔、能入水,是離開肉體的靈魂比附於 肉體的靈魂具有更大的能力的表現。此外,夢中出現各種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極易被原始人當作鬼怪存 在的證據。總之,原始人由於不能正確區別醒時的感覺與夢中的幻覺,以至把精神和肉體分離開來,視精神為 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實體,因而產生出鬼魂的觀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害怕黑暗、畏懼死亡也是鬼魂觀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當黑暗遮沒一切的時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參照物,也就等於失去了自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人們需要設 想黑暗中有某種必然存在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對人具有威脅性,於是害人之鬼便有了產生的可能。畏懼死亡與 鬼的產生更是密切相關。一方面,生死是兩種斷然相異的狀態,不久前還是精神十足的人,一死卻變成了冰冷 僵硬的屍體。古人把兩種狀態相比較之後,認為死是人體內少了某種東西的結果,這種東西雖然摸不著,看不 見,卻是使身體溫暖、能活動、能說話的一種力量。我國古代的「三魂七魄」學說便是這一思想的具體印證。 另一方面,古代任何人一旦想到總有一天要對自己生活過的世界告別,個人的喜怒哀樂、世界的滄桑榮枯,都 將隨著死亡而消失,不能不深感畏懼。為了擺脫這種死亡大限,人們便渴望死後有知,鬼魂觀念便由此產生出 來,靈魂托生轉世,無疑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安慰。
由此可見鬼魂觀念的產生,既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認識論、心理學依據。我國歷史進 入階級社會後,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方面被統治階級大肆宣傳,他們利用各種鬼魂 素材來愚昧百姓,論證其統治的合理性,維護本集團內部各階層的政治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廣大的人民群眾 也常藉此手段來抨擊時政,警世自律,消遣娛樂。總之,鬼魂觀念一經產生,便經過縱向的歷史繼承和橫向的 人際輿論,逐步形成了一種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的文化現象,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中國鬼文化的基本特徵
我國的鬼文化在原始社會的土壤中萌生,同時隨著中國的歷史發展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變異、更新的 過程。縱觀整個過程,我們發現中國的鬼文化由於其形成背景的特殊性,在總體上也呈現出與其它地域的鬼文 化根本不同的突出特徵。
(一)家族宗法制的長期存在使中國的鬼魂觀念與祖靈觀念緊密結合,從而給中國的鬼文化留下了鮮明的 宗法烙印。
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確立之後,作為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細胞,以不變應萬變,貫穿於中國社會三千多年, 對中國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國鬼魂觀念受其影響,在西周前後曾發生過質的變化。從殷都廢 墟中發掘的考古資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觀依然存在著多種崇拜的傾向,日月星晨、風雨雷電、山川河 流都有靈魂,均具備降災降福、佑人害人的功能。不僅如此,在殷人看來,父母及祖先的亡靈和自然界的其它 神靈一樣也經常無端做祟,危害後代。「貞祖辛祟我」[1]、「貞妣己祟帚好子」[2],這里亡故的考、妣和祖 考、祖妣無端做祟,和其它天災人禍具有同等的意義。
周代以後,隨著家族宗法制的確立,親祖之靈作祟的提法逐步消失。因為在周人心目中,祖宗之靈是以「 敬德保民」為己任的,他們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親族子孫道德行為的監護者,絕不會無緣無故作祟,危害子 孫,干違背道德的事情。隨著對祖宗亡靈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在各種崇拜中逐步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出現了 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種多樣的對祖先的祭祀形式,特別是宗廟、祠堂作為祭祖的重要場所,其營建構造逐步 受到重視。《禮記·曲禮上》有所謂「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的說法,即諸侯、天子營建宮室,要 首先建宗廟。與之相適應,在宗廟、祠堂內逐步出現了各種復雜的祭祀活動,「月祭」、「四時之祭」等。除 此之外,對那些無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臨時設壇進行「招魂致祭」。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與祖先崇拜 相連的祠廟建築、墓地建築廣布於中國各地,組成一個文化傳播的大系統。至今為止,我國有關鬼的小說、戲 曲、美術、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與祖先亡靈、宗廟、祠堂、墓地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於祭祖活 動的經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樣化、祭祖意識的普遍化,使得中國鬼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顯著 區別於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二)道教的廣泛流行,使中國的鬼文化呈現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點。道教是以老莊的哲學 為理論基礎,以民間巫術、神仙方術為主要內容,並吸收部分儒學、佛學思想綜合而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 體系。它自東漢中葉產生,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古代社會 的許多方面發生過深遠的影響,其中對中國鬼文化的影響尤為顯著。
我們知道,民間巫術作為道教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在原始社會後期就已產生。巫是人與鬼神之間的中介者 ,能降神、解夢、預言、祈雨、醫病、占星等,是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職業。先民以為疾病是有鬼附體,需用 巫術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驅鬼的法術。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依仗巫術祈福禳災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期 ,隨著「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職能,如主持喪葬儀式、驅鬼求平安、超度亡靈等,成為操縱 鬼文化活動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國古代社會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還吸收老莊哲學中「神人」、「至人」、「真人」輕舉獨往、逍遙世外的思想,迎合人們渴望 飛升成仙的心理,構築了一個完整的神仙譜系。據不完全統計,道教諸神共計430位之多。諸如:菩薩、玉皇 、玄女、財神、門神、灶神、海神、關帝、城隍等,還有眾多行業神,如:鐵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 丐崇羅祖大仙等。至於鬼穀子、張天師、許真君以及人們常說的八仙更是婦孺皆知。通過對道教經典《道藏》 的研究,我們發現,道教的神仙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質、有情、有欲,並有一部得道 成仙的生活史。道教的這種創造神仙的思維方法,極易給普通世人造成一種錯覺,即人死本為鬼,但只要得道 便可由鬼或變神或變仙,由此導致了中國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雜不分的特點。
(三)佛教的傳入使中國固有的地獄觀念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
佛教在公元前後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對中國鬼文化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地獄觀」 上。與中國固有的冥界觀念相比,佛教的地獄突出「獄」的特點。即刑罰世間之人,無論生前貴賤貧富,死後 其鬼魂均要到陰間地獄接受冥王的審判,這無疑為進入階級社會後,伸冤無門的中國百姓提供了一種心理解脫 的手段。佛教的地獄數目之多,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擬,且極為混亂,大致有根本地獄、孤獨地獄、十八層地 獄等。每類大的地獄又包括眾多的小地獄。每種地獄內皆有多種多樣的刑具,讓亡靈在此以生前行為的善惡進 行或輕或重的制裁,而且還有以閻王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獄的官僚體系,所有這些是 我國上古幽冥世界觀中不曾有過的。後來佛教的地獄觀念吸收了中國早期幽冥觀中「地下九層說」的某些因素 ,並與中國的官吏體制相結合,創造出漢化的「十殿閻王」。「第一殿:秦廣王蔣;第二殿:楚江王歷;第三 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呂;第五殿:閻羅王包;第六殿:卡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 市王黃;第九殿:平等王陸;第十殿:輪轉王薛」[3]。各殿閻王職責分明,分管著陰間的各類事宜。可見佛 教地獄觀與中國固有的冥界觀念互為補充、互為依靠,共同構成了中古以後我國龐大復雜的幽冥世界體系。
(四)儒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義」的做人原則,受其影響,中國的鬼文化呈現出濃 厚的倫理至上性特點。
儒家對鬼神的存在持懷疑、疏遠的態度,孔子認為應當「敬鬼神而遠之」[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但另一方面,儒家對與鬼文化有關的喪葬、祭祀活動又給於高度的重視。針對這一現象,有人認為,從 根本上講,儒家承認鬼神的存在。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對喪 葬、祭祀等鬼事活動給予高度的重視,其目的不完全在於事鬼神,而在於以此為手段來增強人們的忠孝仁義觀 念,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曾參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6]正是這一思想的集中表現。儒學創始者 及後世繼承者正是以「民德歸厚」為出發點,將「忠教仁義」的倫理觀念注入純屬於巫術、儀式范疇的鬼文化 活動中。隨著宗法制度的日益鞏固,儒學對喪葬、祭祀的講究更是到了繁文縟節、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歷代 有關喪葬之禮的闡釋、論著汗牛充棟,對孝子賢孫在喪、祭中表現出來的驚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絕書。《禮記》 一書便是對喪祭活動進行完整歸納的代表作之一。這種把喪祭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義理化的做法,客觀上極 大地推動了鬼文化的發展,同時又使中國的鬼文化帶上了濃厚的倫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構成了中國鬼文化顯 著區別於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徵。
三、中國鬼文化的社會作用
由於中國鬼文化的上述突出特點,使得它一經產生,便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即使在當今社會,鬼文化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俯首可見。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對 其作用的主要方面擇其要而述之。
(一)鬼文化的發展,導致厚葬之風久盛不衰,使得大量財物被浪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 展。
作為厚葬的標本,有陝西臨潼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有咸陽北原和洛陽北邙山上那一座座櫛比鱗次、氣象 恢宏的漢代陵墓群,有北京的地下宮殿,有河北的東陵、西陵。人死了千方百計厚殮豐葬,把珍貴的金銀珠寶 、綾羅綢緞,以至把陶俑、活馬、活人塞進墳墓里陪葬的事,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在帝王厚葬之風的影響下 ,一般達官、顯貴也相沿成習,競相效仿。《潛夫論.浮侈篇》對東漢貴戚、豪門厚葬的情景作了生動的記載 :「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縷玉,儒梓梗楠,良田造塋,黃壤置葬,多埋珍 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植松柏」。與厚葬之風相適應,便是葬禮的隆重繁瑣。西漢重臣孫光死後,送 葬時羽林孤兒諸生共400餘人挽送,車輛達萬余乘,道路皆舉哀以送喪。霍去病死後,送喪時武帝發屬國玄甲 軍陣送行,從長安一直擺到茂陵。厚葬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構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之一。《晉書·索琳 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獻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即新皇帝即位一 年後,要從每年所得的貢賦中撥出三分之一來修建皇陵。
(二)無論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時期,還是後來人治、神治分離階段,鬼文化的盛行都極大地影響了中 國古代的政治生活。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時期,「鬼」凌駕於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政治行為上。例如,黃 帝即是華夏部落集團的首領,同時又是部落中最大的巫師。傳說他「合鬼神於西泰山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 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7]。後來他與蚩尤逐鹿大戰,參戰者除華夏部落集團各氏族外,還有四方的鬼神。在神治、人治分離的過渡 時期,鬼神對社會政治的裁決權仍然表現的十分重要,這從殷商社會可以清楚地看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鬼,先鬼而後禮」[8]。國王事無大小,都必需請示鬼神而後決。
而代表鬼神發言的是巫史,巫偏重鬼神,代鬼神發言用筮法。史偏重人事,代鬼神發言用卜法。國王的行 為須徵得巫史同意方可。到了神治、人治分離後,鬼文化對社會政治的影響雖然不再具有直接性、決定性特點 ,但它仍然從思想上、精神上間接地發揮著影響作用。如,歷代統治者利用祖先崇拜來維護王族地位的神聖性 ,調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等。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因果報應的鬼文化觀念作為政治的補充手段,更是有效地 鉗制了下屬勞動者的思想,起到了維護封建基層政權的作用。
(三)歷代圍繞鬼神有無問題所展開的爭論,構成了中國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思想史上,形神關系 的爭論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神滅即無鬼,構成了無鬼論。神不滅即有鬼,構成有鬼論。自春秋戰國到漢代,圍 繞形神關系問題曾有過長期的爭論。墨子以杜伯鬼魂射殺周宣王、莊子儀鬼魂杖殺燕簡公等歷史記載為依據, 強調鬼神無所不在,主張敬祭鬼神。莊周用氣的聚散來解釋生死現象,強調「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 物以形相生」[9]。孔子則主張敬天法祖,敬鬼神而遠之。稍後一些的荀況則直接否認人死為鬼。漢代桓譚、 王充借燭火之喻否定靈魂不死說。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傳入,神不滅論廣泛流行,神形關系的爭論遂 掀起一高潮,無神論者范縝寫出《神滅論》名作,提出「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哲學思想。隋唐之後,形神 關系的爭論依然存在,時有交鋒。正是在上述思想論證中,「生」、「死」、「形」、「神」等概念逐步成為 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僅此可見鬼魂問題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鬼文化的存在與發展對包括文學創作、美術、雕塑、音樂、舞蹈、戲曲等在內的中國古典文化藝術 的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文學方面講,一方面隨著喪葬、祭祀等鬼事活動的進行,出現了與之有關的墓誌銘、祭文、弔文等文體 ,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學士以民間鬼故事為基礎創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諸如:《搜神記》、《靈鬼志》、《 幽冥靈》、《封神演義》、《西遊記》、《聊齋志異》等。作者在其作品上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筆鋒對世 態炎涼,人間善惡給以淋離盡致的揭露。不僅如此,諸如「鬼哭狼嚎」、「鬼斧神工」、「神使鬼差」等鬼文 化名詞,也早已融入我國文化的大血脈中。從藝術方面講,鬼文化對中國的美術、雕塑也都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鍾馗捉鬼圖》、《張天師騎虎鎮邪》,民間年畫中廣為流行的《鎮宅門神圖》都是鬼文化觀念的反映。敦 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的有關鬼文化的雕塑更是不勝枚舉。除此之外,中國的許多音樂、舞蹈都直接 來源於上古人類巫祝祭祀鬼神的儀式活動。
綜合以上三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鬼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會經濟的原因,也有認識論、心理學的依據。它一經形成,受傳統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便呈現出與其它地域的 鬼文化的不同的諸多突出特點。又在上述種種特點的作用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產 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㈧ 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故事
660年,唐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出兵朝鮮,被唐朝和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擊敗。
1592年起,豐臣秀吉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史上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即萬曆朝鮮戰爭,韓稱壬辰衛國戰爭)。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屠殺我國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9月,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4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已經壯烈的犧牲了。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㈨ 中國古代故事和日本古代故事的聯系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東吳傳來的編制縫紉風格影響較深,故稱為「吳服」。而貴族的服裝則受之後的唐朝影響更深,稱為「唐服」。從鐮倉時代起貴族和武士逐漸開始在家裡穿著吳服,從室町時代開始上層貴族也開始穿著吳服。江戶時代起吳服的樣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無幾。今天,平民在節日、慶典上多穿著吳服,即一般意義上的和服,而皇族禮服仍以唐服為主,偶爾穿著吳服,禮服中最華麗的是十二單。
吳服(ごふく)一字的產生,是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於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現在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呉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㈩ 中日友好交往有哪些歷史典故
秦漢唐等古代的就不多說了,說說近現代的吧
聶榮臻同志以博大的胸懷拯救了日本陣亡人員的女兒,感動了侵華日軍,更感動了日本人民,也從另一方面揭示了中日民間友好的真諦.
回顧上世紀歷史,翻開塵封的往事,在65年前的華北大地上,發生過一段「將軍救孤」的動人故事.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對日寇發動了規模巨大的「百團大戰」.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聶榮臻所率領部隊的兩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姑娘.
聶將軍得知後,親臨看望,並指示一定要將兩位小姑娘送回日軍駐地.
時光荏苒,時代巨變.1972年,中日恢復外交關系,兩國進入了新時期.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位抗日老戰士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將這段故事公之於眾,引起了熱烈反響.日本媒體對聶將軍在40年後還記掛著日本小姐妹十分感動,很快就找到當年的姐姐,就是住在日本宮崎縣都城市的美穗子.隨後,中日友協盛情邀請美穗子一家訪華,年過八旬的聶帥於1980年7月14日在北京接見了美穗子一家.此事成為中日友好的又一段美談.
風霜催人,又是25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姑娘」生活得好嗎?她與中國還有交往嗎?記者近日專程前往都城市采訪.
將軍喚起少年記憶
都城市地處九州島南端.今年1月,它與周邊4個町合並後,成為一個擁有17萬人口的城市.年僅35歲的長峰誠市長熱情地談起聶將軍救助日本小女孩的佳話,以及都城市與中國的交流.記者在都城市國際交流促進室河野室長和日中友協都城支部長來住新平先生的陪伴下,走進了美穗子的家.
美穗子家住梅北町,靠近馬路,獨門獨院,外面是她家經營的小五金店.這是一棟典型的日式家居,房前長著數株修剪齊整的松樹和南方特有的鐵樹,院子里鋪著碎石子,質朴清潔的院落顯示著主人的勤勞.
美穗子和丈夫昭男笑著出來迎接,把我們引進客廳.房內擺滿了中國朋友送的詩畫和紀念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聶帥接見美穗子全家時的照片,以及寫給美穗子夫婦的「為中日友誼貢獻力量」的斗方,聶帥送的兩扇山水屏風裝飾在客廳間隔的拉門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作者姚遠方贈送的詩作掛軸也放置在客廳里.
美穗子原姓加藤,婚後隨了夫姓改姓「栫」.她個子不高,皮膚白皙,穿一件普通花襯衫,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美穗子笑著說,「我1936年7月10日出生在中國,現在都快69歲了.」她丈夫昭男在一旁說,「不知為什麼,她到中國時經常被人說長得很年輕.」
賓主入坐後,大家自然談起了往事.美穗子說,她們姐妹獲救後,被送到石家莊的石門醫院.不滿周歲的妹妹瑠美子因消化不良不幸死去.她本人於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帶回日本後,與外祖母相依為命.美穗子在窮困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飽嘗了人間苦難.她說,因為是戰爭孤兒,小時候經常受欺侮.由於貧窮,一直邊上學邊幹活.中學畢業時想進紡織廠幹活,卻因為沒有雙親沒被錄取.
她說,與丈夫昭男是在農業協同會打工時認識的,那時昭男身體很弱,但為人可靠.1956年,20歲的她結了婚,婚後兩人共同經營起小五金店.昭男插話說,美穗子為人朴實堅強,剛結婚時覺得她表情很憂郁.自己身體一直不太好,多虧了美穗子照料.1990年,昭男得了腦梗塞,現在家調養,每天要服用11種葯.美穗子有3個女兒,都已出嫁.她還有7個外孫,有一張全家福照片,是在參觀聶帥展覽時照的.
於劫後餘生的經歷,美穗子說,「小時候聽祖母講過父母都被捲入了戰火,自己記憶不甚清楚.因此直到1980年,她對自己的身世不願多想,漸漸也都遺忘了,是中日兩國的報道和事後的調查喚起了幼時的記憶.」美穗子在1980年6月寫給聶帥的信中說,「據伯父講,我被八路軍領走,後又送回來了……回國那陣子,我常常向祖母講起『吃梨』和『坐挑筐』等事情.」
故地重遊一往情深
美穗子回憶說,是姚先生的報道改變了她的生活.《解放軍》報副社長姚遠方寫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發表後,引起兩國新聞界的關注.
最先找到美穗子下落的是日本《讀賣新聞》.該報記者通過一系列調查找到了與中國報道情節相似的加藤清利一家,但仍無法證實美穗子就是那位「小姑娘」.該報記者拿著中國通訊社發的聶將軍與幼女在一起的照片,找到已改姓的美穗子.美穗子覺得照片中的小姑娘也許就是自己,當時前往中國認領美穗子的伯父也覺得「很像」,還說他當年聽美穗子講過「吃梨和高糧米,被放在籃子里」的故事.這些與中方提供的情節完全一致,證實了美穗子就是當年的「日本小姑娘」.
將軍救孤的美談傳開後,美穗子接到上百封來信,並連續接受記者采訪,成了熱門新聞人物.隨後中國使館王公使寄來了中日友協邀請美穗子一家訪華的請帖.懷著激動與不安,美穗子全家在1980年7月10日坐上了飛往中國的航班,那天恰好是她44歲生日.
美穗子萬萬沒有想到,她在北京機場受到了「國家元首般的歡迎」.聶帥的女兒聶力對她說,「見到你很高興,我父親一直等著你的來訪.送上我家裡盛開的玫瑰和菖蒲」.美穗子百感交集,泣不成聲;她也沒有料到,在北京飯店,人們已經為她擺上了漂亮的生日蛋糕……
在中國的兩周里,美穗子一家訪問了北京、石家莊、杭州、上海等地,參觀了天安門、長城、革命軍事博物館、井陘煤礦,受到熱情的接待.最令她終生難忘的還是與聶帥的見面.7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聶帥與美穗子在40年後重逢,美穗子如同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激動得哭起來,並感謝當年的救命之恩.聶帥表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講人道主義的光榮傳統……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沒有理由不友好.」美穗子在手記中說,那次中國之行,一路上不知哭過多少次,她心中長存的隔閡也一掃而光.
聶帥曾回憶說,「我看到送過來的孩子時,馬上叫來看護人員,讓她們好好照看孩子,命令部下從村子裡找來婦女,給小一點的孩子餵奶.給大一點的孩子一個梨讓她吃,可她怎麼也不吃,用清水洗了之後再遞給她時,吃得津津有味.較大一點的孩子總是用小手拽著我的褲子,無論走到哪裡都緊跟著.我當時想要不要我自己來扶養她們.」聶帥送交孤女時,讓護送的戰士帶給日本官兵一封信,信中寫道,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美穗子這樣的孤兒是無辜的,所以中國人民不會與日本人民為敵.
那次會見後,美穗子覺得聶將軍本人比照片上更和藹慈祥,聶將軍就是父親,她很想叫聲「父親」.1982年5月,美穗子得知聶帥生病,特地到北京看望,一聲「父親」,道出了美穗子對聶將軍的感情.
再生之旅拜謝恩人
美穗子家客廳的壁櫃里擺著一個鏡框,裡面鑲著一張報紙,那是宮崎縣《日日新聞》報道聶力訪問都城市的一期,上面有聶力與美穗子的合影,題目是「日中戰爭時成了孤兒,被中國將軍救助,與救命恩人的女兒再會,請到家裡歡談,繼續友好」.美穗子專門請人將它做成了便於珍藏的金箔版.
1998年,聶力作為中國婦聯代表團團長赴日本訪問,在訪問都城市時轉達了聶帥希望他的故鄉江津市與美穗子的家鄉都城市結為友好城市的願望,這一建議受到日方積極響應.第二年,該市市長率團出席了江津市為紀念聶帥誕辰百周年建立的聶帥陳列館的揭幕儀式,簽訂了友好交流協定.
江津市與都城市因聶帥與美穗子結緣.為紀念兩市友好協議,中日合拍的反映日軍侵華暴行的電影《陳寶的故事》在都城市上映,許多日本觀眾表示「應該向中國謝罪」,要求再次放映,給孩子們觀看.2001年7月都城市舉辦了聶帥與江津市的展覽,觀眾留言說,「有幸了解這個動人故事,強忍眼淚看完了展覽,作為日本國民,我認為要把中國人民的善良告訴下一代」.還有的說,「看後心中充滿了對聶帥和中國人民的感謝之情.期待日中兩國永遠友好」.2002年,都城和江津聯合舉辦了「聶帥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都城、江津市友好交流座談會」,呼籲為創造和平的21世紀,發揚聶帥的人道主義精神.
來住新平先生是日中友好的實踐者,也是研究美穗子故事的「權威」.他在「以人道主義為起源發展的友好運動」中說,「能在殘酷的戰爭中救出恨之入骨的敵軍的孩子,還像對自己的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並將她們送到敵人的陣地,這是人道主義精神最好的體現」.
劫後餘生的美穗子懷著報恩之心與中國交往.由於積極從事日中友好活動,她受到日中友協全國本部的表彰,還被選為都城友協的理事.2002年8月,在獲救62年後,美穗子再次回到再生之地,到井陘礦區、井陘縣、平山縣進行「謝恩之旅」,沿當年的被救路線一一拜謝恩人.
這次訪問中,她參觀了井陘礦區的萬人坑紀念館,祭奠死難的中國礦工;並去中古月村給照料過自己的八路軍戰士封奇書掃墓,還到曾給妹妹喂過奶的平山縣陳文瑞老人、最初帶著聶帥的信挑著姐妹倆送到日軍駐地的李華堂老人的墳前燒香祭拜.當她得知,人們找到了當年直接將她從戰火中救出來的年僅17歲的戰士楊仲山時,激動地立刻寫信對他表示感謝,並說下次來中國,一定要安排時間,親自拜訪老人家.
美穗子所到之處都受到誠摯的接待,在井陘縣洪河漕村,全村僅500人,結果來了上千人歡迎美穗子.美穗子學習過的梅北小學與洪河漕村的小學結成友好小學,都城友協用募捐的錢為洪河漕村小學購買了電腦和課桌,還在辛庄中學建立了「紀念美穗子獲救援助升學制度」,每年對10名優秀學生提供高中學習的全部費用.
美穗子一家都在實踐日中友好.長女真智子說她受聶將軍人道主義精神的啟發,自己也嘗試為社會做些事.她說最令她感動的是在人民大會堂見到聶將軍時的情景.2003年11月,她代表母親再次訪華,出席了洪河漕村「聶將軍與美穗子雕像」和井陘礦區「美穗子獲救紀念碑」的落成儀式.為了紀念百團大戰和美穗子的被救,中日雙方共同出資的「井陘都城友好紀念館」也將於今年8月在井陘縣正式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