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講農業

中國歷史講農業

發布時間:2021-02-27 18:13:13

『壹』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1)中國歷史講農業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農學家有賈思勰,寫有《齊民要術》。許行,戰國時候人,百家爭鳴的農家創始人。

明朝的徐光啟。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一起共同翻譯了許多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的先驅;同時他自己也寫了不少關於歷算、測量方面的著作,如《測量異同》、《勾股義》;他還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禎歷書》的編寫工作。除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還親自練兵,負責製造火器,並成功地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參考資料:農業史-網路

『貳』 中國古代農業有關神話傳說

族源神話,似乎是每一個原始民族所必備的知識。活潑於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在他們的傳說中,往往將自己民族的起源、興起與某一神秘之獸聯系在一起。如拓跋鮮卑族,相傳他們的先祖遇難,有一形如馬、聲如牛的神獸引路,使他們渡過了「九難八阻」,終而得以興起。①這一神獸,就是所謂的「鮮卑郭落」,即馴鹿。②契丹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位乘白馬的男子和一個駕著青牛車的天女結合生下的。③又說其先祖中有一號?呵者,「戴野豬頭,披豬皮,居穹廬中,有事則出,退復隱入穹廬如故。後因其妻竊其豬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④」黨項族傳說他們的祖先羅都生了馬、黑牛等七個兒子,後來有了他們的族。⑤而流傳最廣的則是關於狼圖騰的神話。
古代北方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先後有匈奴、突厥與蒙古三大少數民族集團。這三大集團同興起於大漠,皆以狼為圖騰神獸。匈奴從戰國晚期即公元前三世紀始見於歷史記載,直到公元五世紀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先後存在了七個世紀,並於公元四世紀與五世紀,先後在黃河流域建立了漢、趙、大夏等政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匈奴雖沒有留下關於狼祖神話的直接記述,但與匈奴有淵源關系的諸民族傳說,卻披露了這一信息。公元四、五世紀活動於大漠的高車部落⑥,《魏書》本傳言:「其先匈奴之甥也」,《新唐書》卷二一七《回鶻傳》則曰:「回紇,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亦號高車部。」這個部落的祖先相傳是一隻老狼。《魏書》卷一

『叄』 中國古代農業的趣事

炎帝來就是在中國古代傳說源的農業的鼻祖「神農氏」,他是遠古時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因為他的家族生活在姜水的河邊,所以他們姓「姜」。他後來發明了農業的耕種法,所以叫他「神農」,又因為他重視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質是炎熱,所以叫他「炎帝」。傳說炎帝的母親是被神龍繞身而懷孕的,生下他後,是個牛頭人身的小孩,而且頭上有角。

炎帝教人們學會了種地、收獲,所以他是農業的發明人,是農業神,所以叫「神農」。除了農業,他還教人們灌溉,發明許多的農具,例如斧頭、鋤頭,他還發明了五弦琴,讓大家累的時候彈唱娛樂。他還是桑麻、陶器的發明人,指導人們種桑樹和麻,然後用蠶絲和麻線織布,做衣服。

為了給人們治病,神農還親自品嘗野草,找到治病的草,所以他經常中毒,他這種獻身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現在民俗把他稱為「葯王」,所以中國第一部葯物學著作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神農本草經》。炎帝後來因為勞累病死了,有的說是在嘗草葯時中毒死的。

炎帝和黃帝後來聯合打敗了蚩尤,組成了一個大的部落聯盟,這就是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中國人經常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肆』 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哪些

中國古代抄農業生產方式先後有「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三種。
1、在原始社會是刀耕火種。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工具及非常簡陋,人們勞動以氏族為單位,集體耕作,集體享受勞動成果,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壓迫和剝削。
2、在夏商、西周時期是石器鋤耕。土地屬於國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進,主要有耒耜、石刀、石鋤等,勞動者是奴隸和平民,他們集體耕作井田,奴隸主剝奪他們的勞動果實。
3、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是鐵犁牛耕。土地屬於私有,生產工具已經有鐵農具和牛耕,勞動者是農民,他們或耕種自己的土地或租種地主的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注意精耕細作。受封建國家和地主的剝削。

『伍』 中國古代農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最早播種稻穀的國家,在世界農業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夏版商時期就有了大范圍權的稻田。
在黃河、長江流域有著肥沃的平原,先祖炎帝帶領他的部落來到了這里,創造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如果沒有這些稻穀,中國是不可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的。

『陸』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柒』 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有那哪些

1、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認識: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自給自足封建經濟體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謝謝!

『捌』 中國古代農業立國農業講究時令節氣

古代中國的中原文明是一個農耕文明,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只能是靠天耕作,因此必須得順著天氣來安排農耕,因此十分講究時令節氣。

『玖』 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葯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這種傳說是農業發生和確立的時代留下的史影。現代考古學為我們了解我國農業的起源和原始農業的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目前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遺址,遍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種粟為主的農業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以種稻為主的農業聚落,以及稍後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等。近年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發現距今上萬年的栽培稻遺存。由此可見,我國農業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3個:西亞、中南美洲和東亞。東亞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國。中國原始農業具有明顯的特點。在種植業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的格局,不同於西亞以種植小麥、大麥為主,也不同於中南美洲以種植馬鈴薯、倭瓜和玉米為主。中國的原始農具,如翻土用的手足並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獲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現了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色。在畜養業方面,中國最早飼養的家畜是狗、豬、雞和水牛,以後增至所謂"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不同於西亞很早就以飼養綿羊和山羊為主,更不同於中南美洲僅知道飼養羊駝。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原始農業是從採集漁獵經濟中直接發生的,種植業處於核心地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存在,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以採集狩獵為生活資料的補充來源,形成農牧采獵並存的結構。這種結構導致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與定居農業相適應,豬一直是主要家畜,較早出現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較晚。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總之,中國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體系的。中華文明建立在自身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一度流傳的所謂"中華文明西來說"不符合歷史實際。

從中國自身的范圍看,農業也並非從一個中心起源向周圍擴散,而是由若干源頭發源匯合而成的。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各有不同的起源;華南地區的農業則可能是從種植薯芋類塊根塊莖作物開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區的農業也可能有不同的源頭。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礎上,我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基於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傳統的差異,經過分化和重組,逐步形成不同的農業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成為不同民族集團形成的基礎。中國古代農業,是由這些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農業融匯而成,並在他們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發展的。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多元交匯"。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拾』 概括說明我國古代農業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講農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