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會計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由於中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都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時期內影響改革的進程,會計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性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破除舊有會計標准對人們長期的影響,又要建立新的會計標准,而且會計從業人員和會計報表使用者真正理解會計標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會計准則和制度在實踐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實施的。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會計標準的改革始終瞄準資本市場信息需求這一主要矛盾,以夯實上市公司資產、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為主要目標,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發布或修訂會計制度或准則,並隨著條件的成熟逐步擴大至國有企業。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漸進式過程,與其經濟。法律環境相適應,避免了過多會計政策變更的調整引發市場震盪,也避免了所有企業齊步走可能影響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穩步發展。如果1993年「兩則」、「兩制」時,要求所有企業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估計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預計凈殘值,即一夜之間將原由國家財務制度統一規定的企業折舊政策改由企業自行確定,可能會造成會計核算的混亂和稅收征管的困難。從實際情況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實施《企業會計制度》時,某些上市公司對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由公司自行確定仍然存在著適應的過程,在實務中也出現諸多隨意調整折舊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業實施已發布的八項具體會計准則,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業全面實施《企業會計制度》計提八項減值准備,可能會引起在當時環境下難以解決的諸多問題,例如,國有企業資產損失金額如何確定、如何確定資產損失批准核銷程序政策等。從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所走過的歷程可見,會計標準的建立和完善是漸進的過程,而會計標準的實施也採取漸進的方式,即新發布的會計標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實施,並根據情況逐步擴大到所有企業,這種漸進式的實施策略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同時考慮到社會各界的接受程度。
㈡ 中國會計准則發展史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開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准則和物價變動與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 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必要性、會計准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准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
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准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准則(草案)提綱(討論稿)》。
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著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准則,為保證准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准則形成企業會計准則體系。這些具體准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㈢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㈣ 會計的歷史演變過程是什麼
會計的歷抄史演變過程:
1.在我國,關於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
2.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
3.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
4.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四大類。
5.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㈤ 中國會計的主要歷史發展和一些重大改變國會計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西周時期
有了會計立法的雛型:周朝中央設立了會計主管官員———「司會」一職,它是會計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利用賬冊、數字、公文、戶籍、地圖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級官吏的工作,並檢查、聽取他們的會計報告.
戰國時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編纂的《法經》,史稱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許多與會計有關的條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就會計賬簿及安全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做出了明文規定.此外,在《賬法》、《雜法》等條文中,還對會計憑證、會計印鑒、倉儲保管及度量衡等技術方面也規定有具體條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會計方面的規定就更加具體.如在《效律》中就嚴格規定了會計人員必須廉潔奉公,賬實相符,記載准確,計算無誤等要求.同時還對會計交接、財物損耗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漢朝
對於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會計簿籍的登記方法,會計計量單位與盈利的計算,會計憑證、會計報告、財物的保管與盤點等方面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制度.如在《上計律》中就具體規定了「上計簿」的撥出程序與時間,嚴令對上報不及時或者不實者治罪.
唐宋時代
史稱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會計方法的發展上產生了奠定當今賬戶結算余額原理的「四柱清冊結演算法」,在會計的設立上又設立了專司審計的———比部.在會計立法方面亦更趨完善,不僅規定對違反會計制度的人給予較嚴厲的處罰,而且限定凡屬經濟報告上隱漏重復,收支不實者均從嚴治罪,甚至在有關條文中還規定了會計報告的格式及書法譽寫要求.
元、明、清時期
在當時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對會計制度均有相應的規定,並較之前朝更加具體與完善.
辛亥革命後
由於對外政治與經濟交往范圍的擴大,西方成功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大量傳入中國,推動了會計工作法制化的進程.1915年3月,北洋軍閥參議院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比較完善的《會計法》,共九章三十六條,史稱為「民三會計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一些專業會計法規,但後因袁世凱倒台,北洋軍內部分裂,全國發生軍閥混戰事件,致使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1935年,國民黨也頒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會計法》,其內容詳盡,分項說明具體,加上後來於1945年頒布的《會計師法》,對於當時規范會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
財政部於1949年12月設置了管理全國會計工作的專門,會計立法工作逐步展開.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財政部的名義頒發了一系列行業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會計操作法規體系.
八十年代
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快了會計法制建設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經第六屆人大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會計法》的頒布,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於會計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會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有必要對構成會計法制體系基礎的《會計法》進行調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人大五次會議做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改後的《會計法》,實施范圍擴大,會計工作地位與作用突出,更適應我國會計自身改革及在具體事務處理上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接軌的需要;還在股份制改造,轉換經營機制,轉變職能,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充分發揮會計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再次修訂了《會計法》,其具體條款的規定更加適合經濟發展對會計改革的要求.
㈥ 歷史上會計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奴隸社會至今,不同時期的統治階級集團都依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會計立法做出過相應的規定。
西周時期
有了會計立法的雛形:周期中央政府設立了會計主管官員——「司會」一職,它是會計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利用賬冊、數字、公文、戶籍、地圖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級官吏的工作,並檢查、聽取他們的會計報告。
戰國時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編篆《法經》,史稱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許多與會計有關的條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就會計賬簿及安全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做出了明文規定。此外,在《賬法》、《雜法》等條文中,還對會計憑證、會計印鑒、倉儲保管及度量衡等技術方面也規定有具體條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會計方面的規定就更加具體。如在《效律》中就嚴格規定了會計人員必須廉潔奉公,賬實相符,記載准確,計算無誤等要求。同時還對會計交接、財物損耗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漢朝
對於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會計簿籍的登記方法,會計計量單位與盈利的計算,會計憑證、會計報告、財物的保管與盤點等方面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較完備的制度。如在《上計律》中就具體規定了「上計簿」的撥出程序與時間,嚴令對上報不及時或者不實者治罪。 唐宋時代
史稱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會計方法的發展上產生了奠定當今賬戶結算余額原理的「四柱清冊結演算法」,在會計機構的設立上又設立了專司審計的機構——比部。在會計立法方面亦更趨完善,不僅規定對違反會計制度的人給予較嚴厲的處罰,而且限定凡屬經濟報告上隱漏重復,收支不實者均從嚴治罪,甚至在有關條文中還規定了會計報告的格式及書法譽寫要求。
元、明、清時期
在當時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對會計制度均有相應的規定,並較之前朝更加具體與完善。
辛亥革命後
由於對外政治與經濟交往范圍的擴大,西方成功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大量傳入中國,推動了會計工作法制化的進程。1915年3月,北洋軍閥政府參議院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比較完善的《會計法》,共九章三十六條,史稱為「民三會計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一些專業會計法規,但後因袁世凱倒台,北洋軍政府內部分裂,全國發生軍閥混戰事件,致使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1935年,國民黨政府也頒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會計法》,其內容詳盡,分項說明具體,加上後來於1945年頒布的《會計師法》,對於規范會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
財政部於1949年12月設置了管理全國會計工作的專門機構,會計立法工作逐步展開。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財政部的名義頒發了一系列行業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會計操作法規體系。
八十年代
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快了會計法制建設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經第六屆人大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會計法》的頒布,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於會計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會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有必要對構成會計法制體系基礎的《會計法》進行調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人大五次會計會議做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改後的《會計法》,實施范圍擴大,會計工作地位與作用突出,更適應我國會計自身改革及在具體事務處理上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接軌的需要;還在企業股份制改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充分發揮會計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再次修訂了《會計法》,其具體條款的規定更加適合經濟發展對會計改革的要求。
回顧中國會計法制化的歷史,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不論哪朝哪代,會計工作都要有相當的制度規范,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是自古以來開展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㈦ 會計發展史
會計的發展:
1 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3 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7)中國會計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賬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
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㈧ 中國會計發展歷程
歷史階段
(一)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二)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三)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
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四)現代會計資產
會計資產是指由過去的經濟活動所形成的. 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 並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在資產流動性中(即按其轉變為現金的速度和能力)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長期資產)。流動資產是一般可以在一年內變現在或耗用的資產,主要包括:現金. 銀行存款. 短期投資。
這是我在網路里幫你找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㈨ 會計的歷史淵源
一、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會計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二、奴隸社會時期的會計
西周國家設立「司會」一職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月計歲會」,又設司書、職內、職歲和職幣四職分理會計業務,其中司書掌管會計賬簿,職內掌管財務收入賬戶,職歲掌管財務支出類賬戶,職幣掌管財務結余,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倉出納制度、財物稽核制度等。這表明大約在西周前後,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三、春秋以至秦漢的會計
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展。孔子提出了中國最早的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准確。秦漢時期,中國在記賬方法上已超越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演算法」,又稱為「入出(或收付)記賬法」。西漢時採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時期,蘇綽創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四、唐宋時期時期的會計
我國會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推進。首先,產生了《元和國計簿》、《太和國計簿》、《會計錄》等具有代表性的會計著作。創立了「四柱結演算法」。所謂「四柱」,是指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存)四個欄目。這種結演算法把一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平衡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使之起到系統、全面和綜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說,「四柱結演算法」的發明把我國的簿記發展提到一個較為科學的高度。四柱結演算法中四柱平衡關系形成了會計上的方程式,這不僅成為我國傳統的中式記賬法(中式簿記)的一個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一直沿用下來。 最後,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一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提高了會計機構的地位。
宋代的會計憑證可分為收入與支出兩類,皆有正副兩聯,憑證和賬簿都作為重要檔案一起由專吏負責長期保存。
五、元代的會計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展。至明代,政府頗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曆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等統計資料,編排井然有序,數據先後可循,並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於分析研究。
六、明末清初時的會計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唐宋以來「四柱結演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
到了清代,會計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務的收方(即來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金收付事項或非現金收付事項(轉賬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賬務處理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於衰落。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會計制度經歷了文字敘述式到定式表達式、從單式簿記到復式簿記的演變過程。單式簿記經歷了從三柱結演算法到四柱結演算法的沿革,而復式簿記則經歷了從龍門賬法到四腳賬法的演進。
㈩ 會計的歷史演變過程
會計的歷史復演變過程:
1.在我國制,關於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於商朝的甲骨文。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
2.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
3.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
4.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四大類。
5.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