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上的改革教案

世界歷史上的改革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4 22:56:33

世界歷史中的每一次改革

日本: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19世紀末明治維新
18世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
路易內十四統治下容的法國改革
俄國彼得一世1861年的改革
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皇母子改革

此外,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的改革 蘇聯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拉美的經濟改革,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等等

嘿嘿~~滿意的話請採納

⑵ 世界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國公元前700年後來:
管仲改革自(春秋前賦稅改革)、魏文侯變法(戰國),著名的商鞅變法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
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
公元1572年張居正改革
古雅典:
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解負令)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歐洲:
早期(一工前):英國資本主義改革1640、美國獨立戰爭(資本主義改革1787)、法國大革命(從1791——1875年確立)
中期(一工----二工):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德國資本主義改革(三次王朝戰爭)1871、日本明治維新1867年後、美國南北戰爭
晚期(二工後):1898我國百日維新、1911辛亥革命

⑶ 世界歷史的重大改革

亞洲: 齊國管仲改革、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土地改革 、社會主專義三大改造(中國屬)
大化改新、織田信長財政改革、德川政府三大改革、明治維新(日本)
歐洲:梭倫改革、克里斯蒂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希臘)
馬略改革、查士丁尼改革、凱撒改革(羅馬)
拿破崙改革、 法國議會制改革(法國)
農奴制改革、新經濟改革、斯大林改革(蘇俄)
宗教改革、歐共體改革(西歐)
美洲:羅斯福新政

⑷ 世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對世界歷史不太懂,但我說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
一,夏的確立:是中內國社容會由原始社會走向奴隸社會,進而形成了華夏這個民族理念
二、周武周公建立的周朝,加入周公是和周禮有關系,完善了等級制度的理念,是奴隸社會達到頂峰的標志。
三、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這是先秦時代所有變法的集大成者,也就是說別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商鞅變法提供了依據,意義在於使秦帝國進入了封建時代,這個生產關繫上的先進彌補了生產力上的落後,最終實現了統一。
四、西漢獨尊儒術,很多人都對這個不理解,但這確實是對中國歷史能夠延續至今的最重大貢獻之一,如果說秦的統一是在政治軍事上,那麼西漢則完成了人們在思想文化上的統一,所以就形成了石階上罕見的一個多民族融合成的一個名族漢族,以一個國家的代號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號,一個文化的代號(漢語),可見思想文化的統一多麼重要。
五、隋文帝改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六、宋明改革(廢丞相而設內閣)

⑸ 世界近現代史上有哪些重大改革

1.俄國1861年改革
(1)背景:①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但遭到農奴制阻礙;②克里米亞戰爭加劇了俄國的社會經濟危機。
(2)目的:挽救統治危機
(3)內容:①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4)性質:1861年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意義:農奴制的廢除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還保留大量的封建農奴制殘余。

2.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①19世紀中期,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後;②人民反抗斗爭;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新興地主、高利貸商人、中下級武士對現實不滿;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⑤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
(2)目的:鞏固天皇新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
(3)內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後制度,建立新的體制(廢藩置縣,實行府縣道地方體制,廢除武士特權)。②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③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④文化上,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派實力較強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積極影響:①改變了封建落後狀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②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近代唯一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③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後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了某些經驗。
(5)消極影響: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②推行軍國主義,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災難。

3.蘇俄新經濟政策
(1)背景:①四年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使俄國經濟瀕於破產;②1921年天災造成飢荒,人民對余糧收集制不滿。
(2)目的: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鞏固蘇維埃政權
(3)主要內容: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②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恢復私人小企業;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④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
(4)意義:①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②表明俄國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4.羅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經濟危機;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的「新政」口號贏得廣泛支持。
(2)主要內容:①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實施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④推行「以工代賑」,穩定社會秩序。
(3)影響:①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4)實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5)局限性: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5.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
(1)聯邦德國
①內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義;經濟上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在對經濟宏觀管理的前提下,強調經濟按市場運轉規律;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②作用:經濟迅速發展,60年代初期,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2)日本
①內容: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技;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②作用:60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1987年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⑹ 世界古代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改革

1.梭倫改革
梭倫改革的背景
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梭倫改革觸及了當時的土地問題,是對舊生產關系的調整,運用"中庸"調停,平衡平民和貴族的關系,平民和貴族的矛盾並未解決.
梭倫改革的影響
①梭倫改革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A梭倫改革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促進了工商奴隸主階層的崛起.使雅典階級結構發展為貴族奴隸主,工商奴隸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
B政治措施使下層平民得以參與國家政治,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證,同時也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C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與東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徵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內容
(3)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生產關系徹底的改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確立與發展;③收富國強兵之效,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A,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了少數民族的發展;
B,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C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歷史作用
評價:實質:
(1) 積極: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生產;增強了國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穩定了北宋統治.王安石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改革家.他勇於改革,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 局限性:用人不當,出現官僚為害百姓和"國富民窮"的現象.
變質:宋哲宗時黨爭,宋徽宗時變質.
失敗原因:(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2)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因為執行不善,引起了民間的不滿.
(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認識: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毫不動搖才能成功.改革要注意用人.
五,對古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改革的類型和特點
①促進社會轉型的變革:此類變革多側重從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進行改革,如商鞅變法等.②封建社會富國強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作為改革的重點,如有王安石變法革.③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是以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接受先進文化為主體,如魏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作用和啟示
作用:中國古代改革有成有敗,從效果上來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顯成效,管仲改革,商鞅變法都收到了富國強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進程;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一度改變了中衰局面.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有成有敗,一般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後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敗.
啟示:改革是改革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手段,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傑出人物在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過程伴隨著尖銳而復雜的斗爭,充滿著艱辛.商鞅,王安石等人變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值得後人學習.
近代社會的改革
一,歐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新教主張
(1)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張:反對贖罪券;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聖禮和善功,只能靠終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主張普通教徒和教士沒有區別,全體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據是《聖經》;簡化天主教復雜的聖禮,神甫可以娶妻.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路德宗",在德國和北歐傳播.
(2)瑞士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主張:許多主張與路德相似,如反對盲從天主教會,《聖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簡化聖禮等.但是他的主張更加激進,更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釋成"上帝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發財致富作辯護;神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建立民主教會;制定嚴格的道德標准;主張把日內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等.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加爾文宗",在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地傳播.
(3)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是由國王自上而下進行,目的是強化王權,建立附屬於國王的民族教會.推行者是國王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主要措施是頒布《至尊法案》,規定英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保留天主教的儀式,解散修道院等,嚴重削弱了英國教會的實力,強化了王權,但是保留了天主教的殘余,後來又興起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運動.
3,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以後,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就是宗教改革.16世紀開始於德意志,並波及到西歐諸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宗教改革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此,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為後來的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同時,迫使天主教會展開教會改革運動,一定程度上純潔了天主教會,恢復了天主教會的部分勢力,而耶穌會也充當了殖民侵略的先鋒,在一定程度上又在某種程度上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較低,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不可能徹底.另外,在宗教改革後仍存在教派的紛爭和宗教迫害,造成嚴重的後果,宗教寬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作用
3,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影響: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解脫了封建生產關系束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俄國走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另外也開始建立近代司法體系,地方自治機關中城市資產階級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是俄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步驟.因此,1861年改革是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但是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改革沒有觸動俄國政治制度,沙皇專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很不徹底.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改革的歷史條件 : (1)內憂:幕府統治的危機
政治上,日本實行幕藩體制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括藩主,武士在內的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
經濟上,領主土地所有制和重農抑商的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外政策上,實行閉關鎖國,造成日本的落後;
階級關繫上,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社會動盪不安.
(2)外患:1853年培里叩關,打開日本的國門,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
(3)改革派的活動:武裝倒幕,建立新政府.
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改革派形成,經歷過改革幕政和王政復古的努力失敗後,他們確立了武裝倒幕的方針,以西南強藩為根據地,組織倒幕武裝,發動政變,推翻了幕府統治,建立明治政府,為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2,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3,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後面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的國家;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它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提供啟迪.
(2) 局限性:依然存在較強的封建勢力殘余,實質上仍然是藩閥專制,人民沒有民主權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五,戊戌變法
1,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 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也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救亡圖存成為當時最高亢的呼聲.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維新思潮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來.
2,維新派的主張和變法的主要內容
3,變法的失敗及其原因
,與日本相比中國改革失敗的原因:
社會背景
領導力量
措施實施情況
國際環境
日本明治維新
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
倒幕派掌握較大實權
全面而有效
帝國主義集中侵略中國,國際環境有利
中國戊戌變法
封建勢力依然強大,
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維新派力量弱小,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沒有真正實施
帝國主義對中國開展激烈爭奪
4 ,歷史作用: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總結:對近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一)相似的背景:
1,外部危機:19世紀以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許多國家展開並完成,資本主義已成歷史發展的潮流.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美列強加緊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擴張.這樣,亞非拉大多數尚處於農業文明階段的落後國家,一方面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國家武力侵略,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受到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沖擊.如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埃及被英,法等國家殖民侵略,日本與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等.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潮流.
2,內部危機:外部的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各國內部危機重重,腐朽落後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威脅著統治者.如俄國的農奴制是經濟,軍事落後的根源,埃及馬木路克的黑暗統治和包稅制,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還有中國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等,這些都阻礙了進步因素的發展,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為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質:
俄國改革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為維護統治而進行的,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統治後推行,中國戊戌變法是弱小的資產階級依靠封建的沒有實權的皇帝,為挽救民族危機而推行,這些改革雖然結局各異,並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都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但主要是軍事工業,並且管理方式仍是封建的,腐朽的,對人民的專制手段也是導致其失敗的原因,因此埃及改革的性質相當於中國的洋務運動,是一次封建統治者進行的近代化改革.
(三)相似的內容:
1,經濟上,都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展機器工業,或者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如埃及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廠,並採用行政手段發展民族工業;俄國廢除了農奴制;日本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維新變法也採取了許多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等.
2,政治上,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體制.俄國的司法改革與地方自治,埃及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的體制,中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應的提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開化和中國維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還進行了軍事改革.
總之各國改革的內容都是仿效西方,學習先進,使本國經濟,政治,思想或軍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由於落後制度的阻礙和改革者的階級局限性,各國的政治改革都相對比較滯後或者曲折.
(四)結局和影響:
歐洲的俄國,非洲的埃及,亞州的日本和中國改革由於國情等的差異而各有結局.在這場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由原來地處東亞一隅,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躍躋身世界五大強國之列;俄國改革步履蹣跚,矛盾重重,在兩次改革後仍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埃及改革最終由於失去群眾基礎而失敗;而中國的改革由於民族危機的嚴重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而尤為艱難,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也無力回天.
但是,無論成敗,各國改革都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本國的近代化進程,成為本國歷史的轉折點.

⑺ 全世界歷史上重大的改革、變革有哪些

中國:商鞅變法、改革開放
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維新
俄國:彼得大帝改革、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新經濟政策、戈爾巴喬夫改革
美國:羅斯福新政
歐洲:查理.馬特改革

⑻ 求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十大改革知識點

專題一 梭倫改革

課標: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b$ q/ Y. i, W6 ~' N; S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1.改革背景:

①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③薩拉米危機

④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經濟改革: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債務。廢除債務奴隸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較穩定的公民群體

②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作用: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階級基礎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確立財產等級制度。作用:擴大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參政權, 平民享有一定權力;打破了貴族專權局面

②其次是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
一、導 讀
人類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並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改革雖然不像革命那樣來的轟轟烈烈,卻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歷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塊精選了其中9個重大改革,這9個改革貫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敗,充滿了曲折與反復,然而它們都對歷史的前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被歷史所銘記!
一、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戰爭
學習本模塊必須明確改革與革命的區別。無論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進步為目標的,然而二者卻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革命(暴力)
1、歷史上重大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新民主義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鮮血鑄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用暴力來奪取國家政權,並且往往伴隨著國家政權的更替,從而產生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的巨大變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的結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
4、領導力量和方式:由下層群眾發動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改革(和平)
……

以上兩部分內容是從我掌握的幾份資料里摘錄出來的,如有需要,請致QQ郵箱wouc(加上後綴就行)

⑼ 人教歷史選修1改革的後果教案

重點

穆罕默德·阿里對外擴張及其改革失敗的內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義的分析和理解。

難點

英國等列強插手及英、法、俄等國在對待奧斯曼帝國與埃及態度上的不同表現的原因。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內容由三部分構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擴張;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敗的內外因素;三、改革的影響與意義。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後果:一、改革增強埃及國力,穆罕默德·阿里進行了三十年的對外擴張戰爭,戰爭影響了改革進程;二、擺脫宗主國的控制、贏得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開埃及乃至中東地區近代化之先河;三、抗擊強權,勇敢地抵禦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高擎中東地區民族獨立的火炬,推動了奧斯曼帝國轄區內各民族的解放運動。

本課引言從埃及與奧斯曼帝國的關系入手,以阿里的話引導到阿里對奧斯曼帝國的斗爭和對外擴張,並指出窮兵黷武是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以形象材料設置懸疑導入抽象思維的手法,建議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內容,做好導入本課教學的文章。

改革的後果是本課教學的中心內容,為幫助學生把握本課知識間復雜的內在構成,建議教師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全面描述當時埃及所面臨的內外形勢,進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強、奧斯曼帝國、埃及間的關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對外擴張」

教材講述的對外擴張始於1811年、終於1841年,約30年。從性質上可歸納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擊分離勢力、實行對叛逆者討伐的擴張手法。第二階段是後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戰奧斯曼帝國,以圖取而代之。

從戰事講,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別指向四個國家或地區,即東方的阿拉伯半島、南方的蘇丹、西北的希臘、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此可知,本目教學中必須加強空間概念的教學,建議教師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擴張形勢圖》,或歷史地圖冊上的彩圖、掛圖講解,讓學生了解出兵的先後與空間方位。

對於阿里對外擴張第一階段與奧斯曼素丹間微妙復雜的關系及各自的動機,建議教師在引言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達到訓練學生歷史思維的目的。阿里對外擴張的主要戰事有:

(1)入侵阿拉伯半島。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奧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懷心機,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島,歷經17年的艱苦戰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價,換來了第一次對外擴張戰爭的勝利。阿拉伯半島實際上處於埃及的統治之下。

(2)侵佔蘇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個領域全面推開,人力、財力的缺乏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阿拉伯半島戰事又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阿里指望以侵佔蘇丹來彌補兵員、勞力的損耗和國庫的虧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羅河而上侵入蘇丹。兩年之內,埃及軍隊便滅掉了蘇丹兩個最大的王國——達爾富爾王國和散納爾王國,控制了蘇丹大部分地區。阿里雖然將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進了,但獲得的金銀財寶、兵源和勞動力卻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3)渡海進攻希臘。

1821年,希臘人民掀起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展開了爭取獨立的斗爭。奧軍隊無力控制局勢。素丹以平定希臘後將敘利亞和克里特島授予阿里的許諾,換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時,埃及實力因改革而大增,埃軍對蘇丹的征服進展順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軍首先攻佔了克里特島。1824年7月,阿里派出2萬名陸軍士兵和由200餘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渡海赴希臘。1825年底,埃軍佔領了幾乎整個摩里亞半島。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軍手中,希臘獨立運動處境艱險。

這時,國際形勢劇變,明爭暗鬥的英、法、俄三國很快協調,形成了暫時聯盟,決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聯合艦隊發動突襲,一舉殲滅土埃聯合艦隊,埃軍的精銳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為此,阿里只得從希臘撤回全部軍隊。1829年希臘獲得獨立。入侵希臘的慘敗是阿里對外擴張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進攻奧斯曼帝國。

出於對素丹未將敘利亞補償給埃及的憤怒,阿里於1831年10月派遣3萬大軍侵入敘利亞(第一次土埃戰爭爆發),這標志著他的對外擴張進入了直接與奧斯曼素丹抗爭的階段。

戰爭初期,埃軍連連獲勝,奧斯曼軍隊節節敗退。1832年底,3萬埃軍精銳一舉擊敗6萬土軍,隨即向伊斯坦布爾挺進。在這種形勢下,想乘機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國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洲一側登陸。英法兩國深恐奧斯曼帝國落入俄國手中,要阿里停止進攻。但埃軍先頭部隊已近奧斯曼帝國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雙方簽訂協定,素丹同意恢復阿里對埃及、阿拉伯半島、克里特島和敘利亞等地的統治權;阿里則同意從其他地方撤軍,繼續承認素丹的宗主權。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而且已基本實現建立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的目標。

教師可讓學生思考並分組討論:「阿里的對外擴張為何屢屢取勝?擴張帶來了哪些危害?」本課內容可查的資料有限,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網路查找一點,以彌補課程資源嚴重不足的缺憾。結合資料回答上述問題,以求得對擴張問題的認識。從表面上看,阿里的對外戰爭勝多負少,對外戰爭的性質是非正義的,顯現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連續的擴張,使埃及元氣大傷,動搖著阿里政權的根基。這是導致阿里改革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敗」

教材主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敗的原因:從埃及國內來說,由於阿里的專制殘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機、致使起義不斷;從外部形勢來看,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西歐以囊括世界為己任,埃及必定成為列強擴張對象的重要選擇。同時,列強寧可維持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也不願埃及在中東地區稱霸,以避免成為他們拓展殖民地的障礙。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敗的內部因素:

(1)捐稅苛重。雖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給埃及人民帶來了一些好處,但阿里政權的封建專制特徵決定了這一改革的最終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層群眾,而只能是以阿里為首的新地主貴族集團。阿里發動的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又使農民和城市貧民境況更趨惡化。為將沉重的財政負擔轉嫁到下層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設法增加捐稅。

(2)勞役繁重。對外戰爭時,阿里熱衷於大興土木,從而導致埃及的勞動力匱乏。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和地主頻繁強征農民去開挖河渠、修築道路、建造工廠、修建宮殿乃至構築軍事工程等,農民們被徭役壓得喘不過氣來。

(3)兵役無止境。阿里將募兵制改為徵兵制,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軍隊的素質,但隨著對外戰爭的持續,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徵兵制便演變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動軍隊圍捕壯丁,用鐵鏈鎖強行押往軍營。阿里統治後期,老人、少年和學生也強征入伍。

(4)土地荒蕪、工廠停業,暴政與天災陷民眾於絕境。大批農民棄地逃生,一些人乞討為生,一些人充當城鎮苦力,還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區乃至國外謀生,以致田地荒蕪。工廠因無人而停業。為了不去當兵,許多埃及男子將自己弄成殘廢。

(5)境內人民起義不斷。早在19世紀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時爆發抗稅抗丁的農民起義。各地駐軍接連向開羅告急,致使阿里應接不暇。

教材接著分析改革失敗的復雜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強插手顯得復雜而對立。隨著歐洲列強更深地插手東方問題,土埃沖突與歐洲列強之間的爭奪互相糾纏在一起,更加趨於復雜化。列強分化為兩股對抗的力量:即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傾向土耳其,法國支持埃及。列強的爭斗必然促使土埃間的矛盾更趨激化。

(2)英土協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新的英土商約。該條約規定只對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外國商品徵收5%的低關稅,廢除帝國境內的所有專賣制度,允許外國商人在帝國各地自由經商,為歐洲商品特別是英國商品進入奧斯曼帝國大開方便之門。阿里知道若埃及實施該條約,本國的民族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乃至崩潰,因此拒不承認這個條約。在這種情況下,埃英關系和埃土關系均急劇惡化。在英國的慫恿下,奧斯曼素丹宣布討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戰爭爆發。

第二次土埃戰爭,戰爭初期,土耳其處於優勢。1839年4月,土耳其軍攻入敘利亞。6月埃軍開始反攻,土軍銳氣受挫。埃軍攻入土耳其本土,土軍大敗准備求和。英、俄、奧、普、法五國聞訊後立即照會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問題應由歐洲列強參與解決。但是,列強意見不統一,經過幕後外交活動,英俄普奧決定撇開法國達成解決辦法。1840年7月,英、普、奧、俄、土五國簽訂倫敦條約。條約規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統治埃及的世襲權利,埃及軍隊則應從其他地區撤出;奧斯曼素丹批準的所有協定和法令應在埃及生效,埃及應每年向素丹納貢。

(3)阿里戰敗後,自恃有法國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斷然拒絕接受倫敦條約。1840年9月,英俄奧土對埃及發起進攻。此時發生了敘利亞反埃大起義,法國也不敢為了埃及而與英、俄、普、奧四強兵戎相見,法國援助的希望化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應列強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條件。

此後,埃及再次降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屬國,而且開始淪為歐洲列強的半殖民地。由於1838年的英土商約開始在埃及實施,阿里政權對工業、農業、商業、外貿等實行的嚴格壟斷被逐步廢除。阿里通過經濟改革經營起來的民族工業被沖散,大批工廠倒閉。到19世紀40年代後期,阿里以發展經濟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敗。

列強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終失敗說明,西方列強並不希望在歐亞非三大洲的要沖出現一個大帝國取代衰落的奧斯曼帝國而成為列強對中東進行殖民擴張的新障礙。這正是阿里改革難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興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專制性和擴張性,始終對阿里改革的積極潮流起著逆向作用,對緩慢成長的埃及資本主義因素起著抑製作用,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敗的內因所在。

第三目「改革的意義」

該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權是封建的,專制與殘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農民受地主的沉重剝削,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工人來源於戰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隸過著軍營式的生活,與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擴張戰爭對國家的創傷,陷人民於深重的災難中,激化了內部矛盾。

該目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改革的重要意義:一、結束了埃及長期的混亂狀態,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這說明阿里執政時期埃及曾獨立自主地行使國家主權;二、推進了近代化進程,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商業,建立了近代工廠,推動了歷史進程;三、促進了文化繁榮和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帶來國力的壯大,使之成為維護獨立主權的堅強後盾;四、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佔埃及的進程;五、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埃及歷史的進步。

教師在講述意義之前可聯系前面兩課的內容,如阿里掌權前後埃及狀況的比較,改革各項措施帶來的積極意義等,引導學生得出改革意義的幾個方面。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思考幾個概念:奧斯曼帝國、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強及其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弄清這幾個問題。上課時採用問答式或學生分組介紹的方式講清這幾個概念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並輔之以歷史地圖來講明關系,如此則可大大加深學生對許多問題的理解,破解一個個困惑與盲點。

關於「阿里的對外擴張」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形象地講明埃及與奧斯曼帝國間的微妙關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進之路,先是打著素丹的旗號,以維護帝國統一為名,討伐分離勢力的做法。後是在羽翼豐滿後,走上了直接與素丹正面交戰,擺脫控制追求獨立自主的路子。指導學生從時間、性質、四次戰事等方面將對外擴張的歷史事件條理化。考慮到戰爭是一個歷史的動態過程,空間概念強,充分利用教材、結合地圖依次講明進軍路線。

關於「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敗」一目的教學,應從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來指導分析。從內因來說,阿里改革的目的是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與對外擴張;基於這種政權性質,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必然只顧統治者的利益,對民眾壓迫剝削、殘暴統治,民不聊生,起義暴動。難的是對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與奧斯曼帝國、埃及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建議教師結合地圖,用通俗易曉的語言、設喻的方式,對各方關系和矛盾條分縷析。

關於「阿里改革的意義」一目的教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前兩課所學習的內容,開展課堂討論:將阿里改革的背景、內容與影響進行分析聯系,並將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對於埃及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意義。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關於阿里改革失敗後埃及淪為半殖民地

投影圖片:「蘇伊士運河通航圖」

阿里死後,英法在埃及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他們不滿足於輸出商品和收購原料,更直接輸出資本,英國投資鐵路和電信業,法國獨占運河開采權。1859年4月,運河工程破土動工。1869年11月27日,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運河全長162.5公里,河面寬52米,它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後因埃及政府債務累累,英國通過控股把持了運河。從此,英國利用對運河及其周圍地區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滲透,將埃及變成了英國的半殖民地。一戰中,英國借口與奧斯曼帝國處於敵對狀態,公開宣布埃及是英國的保護國。

案例二 阿里對外戰爭教學中關於阿里擴張的方向與范圍

為幫助學生形象有趣地記憶,除了要突出歷史地圖的作用外,培養學生對戰爭的空間概念、了解歷史的動態變遷外。還可將阿里的擴張概括為東伐(阿拉伯半島)、南征(蘇丹)、西討(希臘)、北戰(奧斯曼帝國)四個帶方位的關鍵詞。這樣結合地圖與史實,學生學起來就簡潔有趣也容易牢記了。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馬克思說穆罕默德·阿里統治下的埃及是「奧斯曼帝國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你對這個評價怎麼看?

解題關鍵:馬克思的這一評價是恰當的、正確的,關鍵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義。

思路引領:奧斯曼帝國是一具龐大而腐朽的帝國僵屍,埃及是其組成部分卻生機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紀後半期以來奧斯曼帝國就急劇衰落,名義上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但卻腐朽沒落,社會停滯不前,走到了分崩離析的境地。此時崛起的阿里對內開創了埃及革故鼎新、國力大增的嶄新局面,以強勢手段開放、學習,走向近代化,他擺脫了埃及數百年的停滯。對外抗衡宗主國和西方列強,成為奧斯曼帝國境內充滿生機活力的部分。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簡述阿里對外擴張的經過。

解題關鍵:按時間順序、擴張特徵進行整理。

思路引領:四次大的擴張,可結合歷史地圖從方位上一一講述。

答案提示:阿里對外擴張前後30年,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1811~1831年)為前20年,阿里打著素丹的旗號對外擴張,先後出兵阿拉伯半島、蘇丹、希臘。第二階段(1831~1841年)為後10年,阿里直接與奧斯曼帝國交戰,想取代宗主國的地位。通過擴張埃及成為事實上的獨立主權國,且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

2.阿里改革的歷史意義主要有哪些?

解題關鍵: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歸納。

思路引領:突出阿里為埃及爭得主權獨立和改革帶來的積極作用。

答案提示:結束了埃及長期的混亂狀態,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推進了近代化、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商業,建立了近代工廠,推動了歷史進程。促進了文化繁榮和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壯大了國力,使之成為維護獨立主權的堅強後盾。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佔埃及的進程。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埃及歷史的進步。

⑽ 世界歷史上有幾次著名改革

我國公元前700年後:
管仲改革(春秋前賦稅改革)、魏文侯變法(戰國),著名的商專鞅變法
公元485年北魏屬孝文帝改革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
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制
公元1572年張居正改革
古雅典:
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解負令)
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歐洲:
早期(一工前):英國資本主義改革1640、美國獨立戰爭(資本主義改革1787)、法國大革命(從1791——1875年確立)
中期(一工----二工):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德國資本主義改革(三次王朝戰爭)1871、日本明治維新1867年後、美國南北戰爭
晚期(二工後):1898我國百日維新、1911辛亥革命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上的改革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