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析「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
資本抄主義出現後,資本的逐襲利性與擴張性導致了轟轟烈烈大航海時期,各資本主義國家大肆的發展殖民地,向新的地方傳播著資本,破壞了原有的各種體制。世界逐漸的聯為了一個整體。總之我認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動力是「資本」,是一個「利」字。
⑵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關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今天,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認真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挖掘和研究這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全球化條件下的現實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世界歷史的研究達到一種新境界,即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注意世界歷史的制度分析和整體把握;二是為觀察社會歷史演進開拓了新視野,即在考察社會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國的視野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歷史」的眼光;三是為推動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以此來審視和進行我們的工作。
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一些學者主張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挖掘和整理。他們認為,馬克思從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為特點,對世界歷史進行了界定,並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宏觀規律及微觀機制。在馬克思那裡,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類的普遍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選擇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歷史演化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選擇自身發展道路。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應當融入全球化,但同時更應該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梳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是回應全球化浪潮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論述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也是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的關鍵。這一論述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歷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指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因此,資本全球化既有給作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為其發展造就有利條件和機遇的一面。對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關鍵在於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機遇和風險的辯證法,不失時機地推進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
也有學者結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有關全球化的論斷,從理論剖析和實證考察等層面論證了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型發展的意義。他們認為,後發國家應當以積極態度應對全球化,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推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這對全球向更為公正、更為和諧的秩序演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大體相當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時,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存在將可能會變為現實。
就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西方全球化理論的關系,學者們也進行了比較研究。普遍的觀點是,西方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兩極分化」原因認識的區別;二是對世界未來發展途徑認識的區別。因此,要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基礎辯證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這就要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反對全盤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論的觀點;堅持世界歷史結構理論的正確觀點,批判「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確立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的觀點,批判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但是,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並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⑶ 世界歷史發展的本質是什麼
不可以
你那樣說
應該是生產力
有些抽象
但確實如此
歷史的發展是由於生產力不斷的提高從而推動生產關系的調整從而。。。。。。。。。。
⑷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與個人存在狀態的關系怎樣的怎麼論述500字左右
最近要考馬恩了,大家都在找答案。。。
首先,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提出背景
其次,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本內容與個人狀態的關系
⑸ 如何看待世界歷史的現實本質的答案
歷史都是人言 有真有假 人所做的事都是出於心。看得清人心 看得清因果緣起 就能更接近真相一些。 但無論歷史如何 或許從來都沒有華盛頓 沒有李白這個人 並不影響我們的生活 幸福與否在與本心。
⑹ 毛主席說"改變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整個世界的時代"是指什麼
指的是俄國十月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世界已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這是轉變的時代條件
⑺ 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觀點和世界一體化有什麼關系呀 能詳細點告訴我嗎
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
19世紀中葉,還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基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就以驚人的洞察力揭示出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他們認為隨著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而是純粹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事實,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一事實。」
在資本主義時代,世界已經並越來越是開放的世界。所謂開放的世界是說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越來越不可避免,越來越全面、深刻;每個民族和每個國家越來越成為整個世界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的歷史越來越溶入世界史;別國的產品或它自己的產品都不再是獨立的,而是都具有了世界歷史的意義。
以上這種狀況是不可遏止的,並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加快其進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個互相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這里講的不僅是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後資本主義」社會,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因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自發發展起來的分工方才能徹底消滅。一方面,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史,這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這個過程又必將導致共產主義的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
二、鄧小平引導中國自覺走世界歷史必由之路。
第一,鄧小平運用歷史是世界史的觀點考察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發展的問題。馬克思關於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史的思想雖然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提出了,然而被自覺地運用於人們的實踐並非易事,150年中,那些閉關自守的國家幾乎沒有一個是自己起來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都是被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把國門轟開的。這些被侵略的民族和國家是落後的,落後就要挨打。但其之所以落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適時地實行開放政策,沒有及時地走向世界。回顧「文化大革命」前的二十多年,我國雖有所發展,但發展是緩慢的,有時甚至停滯不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閉關自守,生怕對外開放把資本主義的東西放進來,「文化大革命」更是達到了極點。鄧小平總結歷史的和建國以來的教訓,深刻地指出:「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
第二,鄧小平指出,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孤立狀態下實現現代化。當今的世界,物質、技術、資金等的流動已經完全超出了國界,這種全球性的交往和流通,必然要把各個民族和國家都捲入進來。這個事實,一方面使得一個社會或國家完全獨立於世界之外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只有積極主動地採取對外開放的政策,才能使自己的國家有效地、有益地溶入到整個世界史中。所謂有效是說一定要根據每一個國家自己的實際,採取適當的對外方針;所謂有益是說每一個國家必須在對外交往中吸取別國最新的、自己短缺的成果,用來充實和發展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說,對外開放並不能自然而然地帶來發展,不存在什麼無條件的「相加效應規律」。因為事實很清楚,在當今全球化的運動中,得益最多、最大的還是發達國家,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會把自己的先進成果首先應用到別的國家。
三、鄧小平根據我國的歷史教訓得出: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歷史成為世界史的趨勢一旦出現,一個民族或國家不是在投入這股大潮中走向繁榮,便是在隔絕於這個大潮之外而走向衰落。對此馬克思曾有精闢的論述。他在「鴉片貿易史」一文中寫道:「中國皇帝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殺行為,下令同時禁止外國人輸入和本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和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系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蠻人堅持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自私自利的原則與之對抗。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後來中國歷史的發展不幸被馬克思而言中。鄧小平在總結中國歷史教訓時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認為中國在明成祖時代還是開放的,那時中國是發達興旺的;自明朝中葉以後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鄧小平提出:「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你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肯定不可能。」這就是說,只有對外開放,才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如果閉關自守國家就必然衰落。
四、對外開放的實質是借鑒別人發展自己。
對外開放並不是打開國門,讓別國的污坭濁水統統涌進來。馬克思所說的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理論的本意也並非如此,而是說每一個國家在世界歷史大潮面前,應自覺地主動地投入到大潮中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因此,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借鑒別人,發展自己。特別像我們這樣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有必要向別的國家學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驗和一切有利於我國發展的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已經經歷了幾百年,在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性的成就。社會主義,特別是像我國這樣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才幾十年,只有在繼承和利用資本主義創造出來的全部社會生產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才能使自己獲得迅速發展,最終趕上並超過資本主義。因此,對外開放從根本上講就是借鑒、學習、吸取。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通過這種學習和吸收,使自己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來。這就是當今中國溶入世界的根本目的,也是對外開放的實質。
總之,鄧小平面對迅速發展著的、日益一體化的世界,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於世界史的理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⑻ 如何看待世界歷史的現實本質和發展趨勢
資本全球化社會主義全球化世界歷史發展趨勢摘要: 現實中的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從經濟必然性的角度上看,一旦這種否定性因素和資本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的發展達到...
⑼ 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人類社會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世界歷史發展的轉變。17——18世紀
以日本為例,因為外部危機而引發內部危機,繼而引發內部權力爭奪,然後穩定權力,確定發展方向。日本在近代初期是幕府統治,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隨著外國的入侵,比如美國佩里帶領艦隊進入日本,對日本造成了威脅,但是幕府沒有有效抵禦,而當時日本處於爭霸時期,就是除了幕府還有薩摩藩,長洲藩這樣的強藩,由於對幕府保衛本土不利不滿,以及長洲藩對幕府的厭惡,最後兩藩合力倒幕,擁護明治,明治親政後開始勵志發展國家,同時為了鞏固權力,開始對長洲藩進行壓制,而薩摩藩,在西鄉隆盛起義失敗後也遭到打擊,明治權力集中,並且在明治親政初期,就開始著手制度建設,開始近代化。綜合而論,一,日本的民族意識強,二,民族有共同價值觀,同時力量制衡,三,改革者有眼光,四,從古到今日本人都善於學習。反觀中國,都與此相反,當時清朝執政,執行維穩策略,對內進行民族壓迫,一切以維護自己的統治為目的,不顧民族未來,同時為了防止漢族崛起,另外自己的民族也就是滿族,當時腐化墮落,毫無上進心,自己不進步,也不讓漢族進步,所以改革無法成功,清朝滅亡後,以孫文為首的政治人物一味地追求政治建設,忽略了科學經濟發展,空談各種主義各種政治,無視產業發展,這也與日本相反,日本在明治親政後,就致力於產業發展,和政治制度同步甚至更早,所以說政治人物的眼光決定了發展,孫文在資本主義基礎薄所的情況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弄得四不像,反而發展不了資本主義,簡單的說就是因為人的無能,至於有人說中國人口多所以改革轉型不如日本,即使如此我也沒有看到當時哪個省發展的比較好,另外,如果說日本的人才占總人口一半,中國佔四分之一也行啊,但是沒有,為什麼?因為當時只會政治空談,不大力發展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