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3:59:01

『壹』 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古代發明(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貳』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孕育發生到雄壯強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也是人不斷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進高峰的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一)基本特徵:蒙昧時代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主要情況
1.中國人種及文化獨立起源。大量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中國人種西來、南來、東來諸說這類論斷。我國境內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考古遺址表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間,體質上存在明顯的承續、發展的人種學序列,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的人種(蒙古人種)主幹下發生和發展的,還未發現西方人種的參入,中國人種西來說和中國文明西源論缺乏人類學依據。也就是說,中國石器時代文化是在相對單一的人種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以後中國文化持續穩定的獨立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2.農業起源的中心奠定了農業文化的基石。經歷了一百多萬年的採集和漁獵活動,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業栽培和家畜馴養。中國無疑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內的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方式,奠定了有別於游牧方式的農耕文化的基石,由此決定了後來中國文化的許多實質性特點。
3.中國文化的多元發生。中國前文明期時期的文化遺址數量極多、分布極廣,恰似「滿天星斗」,它預示著中國文明的多元發生,然而其主體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南北不遠的范圍內,這與文獻傳說大致相符,華夏(河洛)、東夷(海岱)和苗蠻(江漢)三大先民集團,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證明。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一)基本特徵:文明奠基,元典創制
像世界其他地區獨自生成的文明系統一樣,此一階段已經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構架,後來影響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達兩千多奶奶許多特徵在此階段已初步顯現。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二)主要情況
1.文明初興。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在我國范圍內普遍出現了文字、青銅器、宮殿、祭壇等,中國文化開始進入文明階段,這與文獻所載古史系統中的夏代相當,目前在豫西、晉西南進行的考古發掘正在揭開童年時期(夏代)中國早期文明的面紗。
2.青銅文化獨具特色。中國青銅時代的諸特點,如銅錫合金、塊范鑄法、有特徵性的器物類型及其組合,這些都與西方文明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中國青銅器優先用作禮器,以象徵王權和等級秩序,其次用作兵器,以投入戰爭維護政權,而不像其他文明中那樣主要用做生產工具。
3.天、地、人三大祭祀發達。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別發達,這與早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互為因果,並孕育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特徵,如慎終追遠、重史立言等。
4.中國文化第一次轉折。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轉折時期。私有經濟迅速發展,世卿世祿的世襲社會向俸祿制的官僚社會過渡,宗法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私門」,「士」階層興起,一元文化離析,多元文化發展,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學術枝櫱,各門學科逐漸走上獨立分化之路,,如文學、藝術、史學、哲學、醫學、數學、農藝、軍事學、天文學等,各領域都吸收然後揚棄了宗周的文化體系,與社會變革的新時代相表裡,達到空前繁榮的水平。這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元典時代」)。
5.元典創制。這一時期形成的《詩》、《書》、《禮》、《易》、《春秋》及《論語》、《墨子》、《莊子》、《老子》、《孟子》等中華元典,系統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中堅理念。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論、憂患意識等,以及陰陽、道器、有無、理氣等范疇,在諸子辯難、百家爭鳴中已張揚開來,為後世中國文化的觀念層面垂範作則,建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三、定型期:秦漢
(一)基本特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後220年的這四個多世紀,是一個連續的文化過程。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以及所有的內外事務上都表現出強勁態勢,民族的文化原創力得到輝煌的迸發,並顯示出帝國文化的外拓氣象。這是「古代帝國的完成期」、「古代中國文化的總歸結時代」,它完成了對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統整合。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下來。如度量衡的統一、文字的釐定,以及教育模式、戶籍控制、官吏考試方式和經學、史學體系的格局大定,形成中國獨具的特色,並在帝國內部有效實施。漢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時期,漢語、漢字、漢方等沿用至今的文化成果,都在秦漢時代基本定格。
2.儒家文化開始在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在經過秦朝至漢朝前期百餘年的探索、調適與磨合之後,大一統帝國的集權體制終於找到了一種與之相契合的意識形態,那就是發端於元典時代而又汲納了道、法諸家的儒家文化。在漢代統治集團倡導的「獨尊」氛圍下,儒家文化被經學化和官學化,「經學」成為至尊之學,兩千年來規范著全民的視聽言動。而在統治集團的實際運作中,卻儒法兼采、王霸並用,這也成為後代專制集權統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間流行儒道互補的生活哲學,下層社會則輔之以潛行著的種種民間宗教。
3.中央集權政體、皇權更替、朝代循環的基本模式形成並固定下來。這一模式對後來兩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傳承影響甚巨。這種模式是,在一個朝代內部,帝王按嚴格的宗法制度世襲轉讓;但當一個王朝腐朽不堪維系,則有雄強者借勢取而代之,出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皇帝輪流做」的局面。農民戰爭或豪強奪權導致的改朝換代反復重演。正因為帝王世襲並不絕對可靠,於是統治者更加重視王權的神化和聖化,後代的專職理論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換代並沒有引起文化中絕,盡管後繼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總是自覺認同前代並實現文化接力,秦漢之際、兩漢之際是如此,後來歷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漢時期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中原農耕文明在與周邊游牧文明的沖突交融中,逐漸贏得強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漢文化足以與南亞的孔雀王朝文化、歐洲的羅馬文化相媲美,成為亞歐大陸並峙的三大帝國文化。秦漢時期,既可以視為中國史前文化及元典時代之後的一個大完結、大整合,又可以視為後來的帝國文化乃至中國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獨立階段,這四百多年自成循環,有始有終。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一)基本特徵:胡漢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這一階段,中國文化開始大范圍地與東亞、西亞、南亞文化進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亞洲之中國」的道路。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轉折。魏晉以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都為之一變,呈現出有別於秦漢的時代特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崩潰,門閥制度和貴族政治成為此後幾百年間一大特徵。庄園經濟和貴族政治導致的割據性,使朝廷對上下文化干預弱化。文化由社會轉向個人,由外部轉向內部,對個人生命意義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給此後幾百年見玄學和佛學的高漲留下了充分的空間。經學和名教衰頹,是魏晉以來文化轉折的一大標志。「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輕賤唐虞而笑大禹」成為魏晉至唐代中葉的文化主潮。儒學陷入困境,其後發家和名家雖曾一度受到重視,但最終代之而起的卻是「玄風獨振」,佛學興盛。玄學的發達,可以視為兩漢思想禁錮以來的一大解放,是個人主義的復歸;儒家思想「獨尊」局面被打破後,儒、玄、釋、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形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後又一度的思想學術大繁榮。
2.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是這六百年間文化的一大主題。有別於秦漢的是,這一時期,華夏農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減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壓迫曾經造成「五胡亂華」、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無疑又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復壯和補強作用,繼秦漢之後,隋唐成為又一帝國文化高峰,不能不說得益於充滿陽剛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氣」的熏染,物質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互關系是這六百年間的又一主題。 佛教傳入之初,也曾經與儒、道等文化體系相沖突,但終於與中國的倫理規范、實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協、相融合;經過排佛、滅佛、佞佛、援佛等過程,佛教逐漸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並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尤其是隋唐時期,佛學宗派林立,禪聲繚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峰異巒。如果按照通行的說法將中國學術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近代新學),那麼其中三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是直接因為佛教影響而形成學術大勢的,而其中的二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就在這一時期,後來的宋明理學也潛伏於此。
4.中國文化中心開始向東向南轉移。這一過程大規模展開與東晉南渡,至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移至南方,所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什九」,但文化中心的南移還沒有最後實現,這六百年間正好是南移過程中的過渡和調適期。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一)基本特徵:近古文化定型
公元9世紀的中國,繼春秋戰國之際和漢魏之際以後,發生了又一次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它同時還引起東亞文化圈內朝鮮、日本等地文化也相繼發生變革。有不少日本學者和歐美學者,將此次轉折看作是中世紀(或稱「中世」)向「近世」的轉型。中國學者陳演恪則認為:「唐代之史可分作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二)主要情況
1. 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相互結合。唐代中葉以降,領主庄園經濟破產,地主——自耕農經濟定型;賦稅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為開端,以後宋明幾帶的賦稅改革,越來越明確地把朝廷對平民的直接經濟關系確定下來。政治上亦是如此,科舉制度實行以後。門閥貴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從地主和自耕農中考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此種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的特色,與封建時代的西歐、日本大相區別。
文官政治形成
2.市井文化勃興。唐宋以來,實物經濟式微,貨幣(包括紙幣)大量流通;城市由單純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集散地(這種功能的變化被有的學者謂之「城市革命」)。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市井文化趨於活躍,反映市民生活及其情趣的小說、戲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另創一格。如果說,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構成中國文學主流脈絡,那麼中唐以後其俗的一脈(如戲曲、小說等)便由潛漸顯。
3.儒學復興。醞釀於唐中葉,在宋明得以張大的理學,一定意義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復歸,尤其是陽明心學已初具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宋學的懷疑精神和清代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也已觸及到實證科學的底蘊;另外,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為一體,形成所謂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觀念主導了全社會的價值規范,對其後乃至今天的精神生活仍有影響。
4.民族文化的氣質從漢唐的雄強外拓轉向宋明的精緻內斂。唐以後,在日益強化的君主集權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實行文武分離、右文抑武之策,雖然防止了武人割據和篡權,卻導致國防劣勢,也使民族文化的氣質和國民性格發生變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周邊民族卻日漸崛起,走向與華夏本土文化相抗衡的道路。盡管最終都沿襲、傳承了中原農耕文化,但是後進民族的一再軍事征服所造成的破壞,無疑也阻礙了中國文化原發式近代轉型的可能。
唐中葉以降的文化轉折,決定了一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大體走向。故爾有識者多重視兩宋文化,如嚴復說「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而對西方文化來說,「最近幾個世紀西方所接觸的那個近代中國的大部分特徵,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總之,這一階段構築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之前中國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基礎和出發點。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一)基本特徵:中西文化交匯,中國文化走向近現代化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但這一過程也賦予了中國文化新的發展際遇,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二)主要情況
1.早期啟蒙思潮。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在觀念意識層面,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一批先進人士非君崇「公」,高倡「民本」,開近代啟蒙主義之先河。
2.西學東漸。此間,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揭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這是繼否叫東傳之後中國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匯。滿洲人入住中原建立清王朝,其初期並未中斷西學東漸,但雍正以後則大體使中西文化交流停頓下來。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開始又一輪西學東漸的歷程。
3.朴學興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襲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徑,只是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得到空前發展,對兩漢以來經學的神聖性起著「解構」作用。
4.內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動文化的現代轉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現代轉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西方影響與中國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激盪、相互作用和產物。曾經頗有影響的「沖擊——反映」模式,充分肯認了西方現代文化的輸入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作用,以及中國固有傳統對現代轉型的阻力。但僅僅認識到這一側面時不夠的,還應該看到,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面前,中國文化自元典時代就深蘊其中的憂患意識、變易觀念、華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傳統,通過現代詮釋獲得了新的生命,轉換為近代救亡意識、「變法——自強」思潮、革命觀念以及近代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等,推助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至於自宋明以來隱而未彰的原發性近代文化因子,更被納入到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動因系統之中。如果對此估計不足,必將導致對中國近一百餘年來現代化進程的片面理解。
5.兩廣、江浙成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由於現代西方文化從東南沿海登陸,所以兩廣、江浙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閩粵等地以及宋明以來就已成為文化中心的江浙等地,在這一階段不僅是經濟的重心而且是新文化的重心,其文化能量不斷地向內地輻射、推進。此種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文虎啊傳播路向,與兩宋以前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南的文化傳播路向恰成相反之勢。而兩湖地區則成為古與今、中與西相互交會的要沖地帶,所以際會風雲,人問薈萃。這些都構成中國近現代富於特色的文化景觀。
6.文化變革劇烈空前。20世紀以來的文化變革,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在劇烈程度上,都比中國文化史上的前兩次轉折(春秋戰國之際和唐宋之際)有過之而無不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舊決裂,可以看作詩對明清之際以來啟蒙思潮的一個完結,對中國文虎啊傳統有所釐清。此後,中國經歷了對歐美模式和蘇俄模式的學習、選擇與揚棄。尤其是7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氛圍中,中國正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上經歷著變革,從而把清中葉以來百餘年間起伏跌宕的文化轉型推向高潮。這種轉型的激變性和復雜性,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它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此一過程自19世紀中葉已經開始,時下正在贏得加速度),這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二是從國家統制式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這種經濟體制的改軌與上述經濟形態變化同時並進,正是現代轉型的「中國特色」所在;三是從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轉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這一轉變所誘發的種種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呈現於尚在現代化過程之中的當代中國面前,如信仰危機、生態危機、能源枯竭、文明沖突等等。當下日益深化的現代轉型對傳統文化的激盪、挑戰和提供的發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史正在揭開蔚為壯觀的新場景。

思考題:
1.「百家爭鳴」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如何評價秦漢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
3.隋唐文化多元化的原因是什麼?
4.如何理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
5.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匯的特點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叄』 求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真正成為流傳於民間的藝術,當代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也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 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出自於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1、結繩記事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記,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斗轉星移,數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的行為,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3、吉祥的「音結」
中國結的取意如其他中國藝術般多利用自然形態、諧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結」、「馨結」、「魚結」結合就成為「吉慶有餘」的結飾品,以「蝙蝠結」加上「金錢結」,可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類推又延出了「長壽安康」、「財物豐盛」、「團圓美滿」、「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涵,被作為民間祝禱的符號,成為世代相傳的吉祥飾物。
4、神靈之結
中國結中還有一類被認為是通神靈的法物,可達到驅邪避災、鎮凶納吉、卻陰護陽等功效,如「吉祥結」、「盤長結」等,這類「結」作為凝聚著神秘宗教觀念的護身符,在民間得以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一定的傳承機制。這大概也是之所以「結」文化生生不息的緣故之一吧。

好了,是不是這些= =!不是,我就淚奔了。手打半天啊。。。

『肆』 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華傳統文化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服飾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華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伍』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化大致上經歷了三個時期,上古三皇五帝身先士卒保衛領地,應該是一種推選強者,造福蒼生的弱肉強食文化,我們的祖宗為我們創造了語言文字文化,為我們創造了家園飲食文化,母系向父系轉變的社會秩序結構等文化。這是一種高度自由競爭的時期,發展到後期已經相對成熟,百家爭鳴!第二時期秦皇漢武為中國選擇了獨尊儒家,孔子設計了這個封建家天下的孝道文化!這就確立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分道揚鑣,中國重政治人文精神世界的開發,西方重物理,因為西方文明的起源在尼羅河流域,每年洪水沖刷大地需要丈量界限,也出重金懸賞航海導航技術,這種社會需要造就了物理技術的蓬勃發展!他們對物質世界的了解開發日益發達!中國祖先改善了生態環境適宜居住,所以安居樂業提高了產量養活了更多族群,也並不是沒有物理發展,墨家就精通機關,還有魯班書,做的機械鳥可以飛起來!這是什麼概念?可惜被壓制消滅了!封建地主為了穩定,廢除了民間甚至全社會的科技,選擇了精神方面的治理技術,所以整個封建時期科技上極大的落後了!當代文化是毛澤東選擇的社會主義文化,現在還在融合形成,但是鄧小平等革命家是從西方學習的,毛澤東是在中國學習的,擅長的手段就有明顯的方法論的區別,無法判斷對錯,歷史本來就是辯證輪回發展的,所以為什麼外國技術上封鎖,但是留學生洗腦就很高興,這是文化的爭奪!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我希望是包容並蓄,順其自然,讓造福蒼生者掌權力,讓科技者受尊榮,這不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嗎

『陸』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柒』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沿革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沿革
何謂文化
文化的本質:
文化的本質屬性就是非強制性的影響力。對一種文化要從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個主題內容,使用選擇排序、表現方式、區別特徵三個關鍵要素來進行認識[3]。--《極簡管理:中國式管理操作系統》。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路兼備的國家。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http://www.jixue.cn/xwdt/jyjj/20145/36044.html

『捌』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

1.時間:原來始社會時期

自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

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制陶、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陝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距今約6000年。陶盆內壁上的人面魚紋圖案,線條生動、明快、形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開創了中國傳統藝術誇張、變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風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上。

2.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

原始藝術主要有:模仿勞動動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繪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

自然崇拜:對大自然(如太陽、月亮、大地等)的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對祖先創造生命的崇拜。在母系氏族社會,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會,男性祖先成為供奉對象。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