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和中國的歷史關系
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當時的魏明帝為了表達對卑彌呼女王的贊賞而向女王頒以詔書和賞賜,詔書內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綬。
魏明帝對卑彌呼女王的回禮名稱和數量:
「絳地交龍錦(紅地有交龍花紋的錦)五匹、絳地縐粟罽(紅地用毛做成的氈子)十張、蒨絳(紅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紺青(青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 」
另外,還單獨賜給卑彌呼女王個人的是:
「又特賜汝紺地勾文錦(青色的錦)三匹、細班華罽(毛織物)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回謝禮品中提到五尺刀,漢代一尺相當於23.3CM,五尺則約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僅一枚銅鏡便重一公斤,百枚銅鏡便是一百公斤以上,遠遠大於卑彌呼女王進貢的數量和質量。
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和她的繼承者壹與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齊王曹芳正始八年)間派遣使節出使魏國多達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開始遣隋,到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畢竟隋朝存在時間太短),到了唐朝,中國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日本則處於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變革時代。中日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候應該是在公元630年--894年,這段期間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兩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共有13次。
② 歷史中日關系中國在歷史上和日本的關系是怎麼變化
中日關系簡單概括如下: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使者,中日政府間開始正式來往。專日本在屬文化、宗教上向隋唐學習。
元朝時期:日本對於蒙元政權要求臣服的國書不予理會,兩國爆發戰爭。
明朝時期:明初兩國間貿易頻繁,隨著明朝頒布禁海令,兩國直接貿易中斷。而後民間主要通過澳門的葡萄牙商人進行中轉貿易;
鴉片戰爭後:鴉片戰爭後日本深受打擊,認為連中國都敗於西方列強,日本只有變革維新否則絕無出路。隨後日本走上了去除中華思想,全盤西化的道路;
甲午戰爭後:日本戰勝後,中日關系首次逆轉,蔑視中國的思想開始蔓延。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政治體制、軍事、法律、醫學等西學(因為兩國都用漢字);
二戰時期:全面戰爭狀態,兩國關系決裂;
二戰結束後:由於國共內戰及意識形態等問題,兩國斷交;
1972年後:中日恢復國交,日本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兩國蜜月期;
1990年代:蘇聯解體、國內領導人換代等因素導致中日關系逐步冷淡;
2000年代:領海糾紛導致中日關系跌入最低谷;
③ 中國和日本的歷史關系
最早和中國有所外交的國家是倭奴國,范曄撰寫的《後漢書》中就記述了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倭奴國其實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帶的部落小國,漢光武帝曾通過來使授予刻有「漢委倭奴國」五字的金印,這枚印以於1784年在日本博多灣志賀島(今福岡市東區)上被發現,現珍藏於福岡市美術館。《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載,約在漢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後,既後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國遣使來華獻上生口(即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一百六十人,願請見。安帝接受了倭王禮物後,也回贈了賞賜。倭奴國早於邪馬台國181年與中國交往。
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當時的魏明帝為了表達對卑彌呼女王的贊賞而向女王頒以詔書和賞賜,詔書內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綬。
魏明帝對卑彌呼女王的回禮名稱和數量:
「絳地交龍錦(紅地有交龍花紋的錦)五匹、絳地縐粟罽(紅地用毛做成的氈子)十張、蒨絳(紅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紺青(青色的絹織物)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 」
另外,還單獨賜給卑彌呼女王個人的是:
「又特賜汝紺地勾文錦(青色的錦)三匹、細班華罽(毛織物)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回謝禮品中提到五尺刀,漢代一尺相當於23.3CM,五尺則約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僅一枚銅鏡便重一公斤,百枚銅鏡便是一百公斤以上,遠遠大於卑彌呼女王進貢的數量和質量。
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和她的繼承者壹與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齊王曹芳正始八年)間派遣使節出使魏國多達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開始遣隋,到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畢竟隋朝存在時間太短),到了唐朝,中國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日本則處於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變革時代。中日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候應該是在公元630年--894年,這段期間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兩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共有13次。
日本對中國的不軌之心古已有之,並不是從明朝才開始有的,只能說明朝的時候,日本比以往都要來的囂張。
④ 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是什麼
一、日本自古以來就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二、日本在歷史上是中回國的屬答國,這要從漢武帝說起。
三、漢武帝稱帝之後,漢襲秦制全國依然推行郡縣制。當時張騫由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沒能成功,卻發現了位於西南邊區的滇、大理、昆明等小國,被稱為「西南夷」(可參看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
四、漢武帝本想說服滇國歸順漢朝,滇王自恃有周邊許多小國的倚靠,非常蠻橫。而且還問了漢朝的使臣「我滇國與你漢朝相比孰大?」這么一個可笑的問題。
五、漢武帝一怒之下發兵滅掉了滇周邊的小國,滇國失去倚靠歸順漢朝。
六、漢武帝便頒發給滇國一枚金印,印文為小篆「滇王之印」。與此同時頒發給日本(當時叫「倭國」)一枚金印——倭國之印。
七、漢武帝此舉意即:承認滇王與倭王的存在,為漢朝的屬國。
⑤ 中國和日本的歷史關系日本和中國的歷史關系是從哪個
一說中日復兩國同文同種。同文制尚可理解,同種之說則過言之。日本的原住民是伊阿努人(蝦夷),屬白種人,而大和民族的祖先應該是先秦陸陸續續從大陸移民日本列島的。主要是兩條路逕,其一是胡人從朝鮮半島渡海,其二是越人(馬來人種)從東海渡海,所以朝鮮東南部(百濟)和琉球被日本人視作勢力范圍,是有歷史淵源的。
胡人與越人的血統,中國人也有。漢族的前身是出身古羌族(藏、緬、黨項都出身古羌族)的華夏族(夏、周)與東夷族(商),但自五胡亂華以來就融入了胡人的血統,而百越在幾千年的逐步漢化之中,如今只余越南一國了。
⑥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並放棄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國家賠償,1973年1月互設大使館。
2012年9月11日,日本單方面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空前的積極手段表達對日本此舉的抗議和反對。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王毅部長表示,中方重視日方多次提出的願望,我們在中日關繫上的原則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
(6)中國與日本的歷史關系擴展閱讀:
中日文化淵源:
茶道作為一種審美儀式,自古以來就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交禮儀。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傳入日本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事實上,書法不僅在日本很受歡迎,也是人們培養自己的一種方式。佛教傳入日本後,書法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筆抄寫經文,模仿中國。
相撲起源於日本的神道教,起源於中國。相撲是奈良和平時期宮廷觀賞性的運動,戰國時期在鐮倉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雖然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日本風格,但它們仍然包含著中國漢服的許多特點。
柔道是中國拳擊的發展,起源於少林。明末,中國武術大師陳元贊將中國傳統武術傳入扶桑,成為現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師。
空手道是一種結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擊技術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拳擊技術。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腳,與其他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比較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⑦ 中國與日本關系的歷史淵源
文化上,日本進入封建社會時中國正是盛唐時期.故日本在思想,藝術,建築等方面受盛唐影響極其深遠.建築,藝術上的不甚了解不敢妄談,就從思想上為樓主介紹一下.
平安時代佛教從中國流傳入日本,影響最大的是禪宗中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當時有在日本也是"臨天下,曹一角").進入鐮倉時代後佛學逐漸興盛,日本也經過改良產生了獨特的宗派如凈土宗等,在農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鐮倉末期宋代的朱子學傳入日本,當時後醍醐天皇希望恢復天皇的權威,朱子學所提倡的忠君愛國的儒家教條思想正好符合當時的國情.利用朱子學在武士階級中所產生的影響,鐮倉幕府被徹底推翻.朱子學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在江戶時期由於科技的進步,在人群中產生了一種反對朱熹提倡王陽明的思潮,可以說是日本啟蒙思想的開端.
日本的文字也是發端於漢字,但在不同的發展過程中與現代漢語產生了較大的歧義.可以說現在日本的漢字還保留著許多中國古代漢字的原意.
中日間文化交往在唐宋兩代達到頂峰,之後的元明兩代逐漸減少,到明中期由於明代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而基本完全廢止了.
軍事上樓主所說確是實情,清軍入關後日本當時的室町幕府曾有聯合鄭成功反對清廷的計劃,但因九州太宰府出現變故而中止.但民間仍有以此為藍本的小說:國姓爺戰記,講述鄭成功向日本借兵最終反清復明的故事.
中日兩國交往在元代中斷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關,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稱臣,但卻遭到當時鐮倉幕府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斷然拒絕.時宗怒斬來使並加強九州海防嚴陣以待.
但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形成集團作戰的概念,交戰時往往是兩軍士兵互通姓名後進行單挑,因此對元軍集團式作戰感到非常不適應.在元軍總攻的前夜突然狂風大作,元軍戰艦全數沉沒,不得不狼狽退兵.數年後忽必烈再次進攻,卻再次不幸的在總攻前夜因大風而全軍覆沒,最終放棄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兩國在明早期也有軍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國沿海與九州沿岸海盜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滅事宜.歷史上的倭寇實際上並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跡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則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對抗的是朝鮮沿岸與九州沿岸的海盜.
之後就是歷史課本上也有的豐臣秀吉侵朝了.在日本被稱作慶長-元祿之役.日軍在戰爭初期勢如破竹,連克朝鮮重鎮,但海上補給線卻因李舜臣的襲擊而受到沉重打擊.明軍入朝後與日軍在朝鮮戰場拉鋸,總體上互有勝負.此時明軍實力因財政問題早已大不如前,而日軍則剛經歷過戰國亂世戰鬥力較強.最終日軍因損失過大,加之國內豐臣秀吉病故而全軍撤退.
之後中日兩國都進入了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時期,兩國一度頻繁的交往就此中斷.等到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進入快速增長期,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⑧ 中國古代與日本關系
一、日本自古以來就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二、日本在歷史上是中國的屬國回,這要從漢答武帝說起。
三、漢武帝稱帝之後,漢襲秦制全國依然推行郡縣制。當時張騫由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沒能成功,卻發現了位於西南邊區的滇、大理、昆明等小國,被稱為「西南夷」(可參看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
四、漢武帝本想說服滇國歸順漢朝,滇王自恃有周邊許多小國的倚靠,非常蠻橫。而且還問了漢朝的使臣「我滇國與你漢朝相比孰大?」這么一個可笑的問題。
五、漢武帝一怒之下發兵滅掉了滇周邊的小國,滇國失去倚靠歸順漢朝。
六、漢武帝便頒發給滇國一枚金印,印文為小篆「滇王之印」。與此同時頒發給日本(當時叫「倭國」)一枚金印——倭國之印。
七、漢武帝此舉意即:承認滇王與倭王的存在,為漢朝的屬國。
⑨ 日本與中國外交歷史
1、東漢以前(火種與土著):
在中國和朝鮮半島的大陸移民帶來的新技術影響下,生產力逐步發展逐漸行成小的王國和勢力。
2、東漢到南北朝(天朝和蠻夷)
這一時期日本多次入朝進貢中國,請求冊封,來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3、隋唐時期(老師和學生)
唐朝時,日本正處於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這個封建社會的盛世極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達13次之多,其他官員和留學生來唐最多一次達五六百人,他們學習中國的生產技術、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制度、文學藝術、建築技巧和生活習俗等。
4、唐末到近代以前(衛士與強盜)
唐末,隨著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決定廢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們從中國宋以後開始就不承認中土文化的先進性和正統性,只追求經濟利益。而同期中國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後發動過對日本的侵略活動。
蒙古來襲後,日本和元一直沒有邦交,但貿易卻很興旺。
明代倭寇的禍根,在這時已經萌生了。明嘉靖時期,倭寇大規模劫掠沿海,浙江、福建告急,引起明政府的重視。
清政權取代明政權的時期,正值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執政。兩國由於各自的原因先後宣布鎖國,互相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極小規模下進行著,因而並未建立外交關系。這種閉關鎖國狀況,一直延續到兩國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敲開大門之前。
5、屈辱清朝(魚肉和倭刀)
而在晚清政府的腐敗領導下,一再出賣國家主權,中國再一次成為人家的魚肉。中日兩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了侵略與被侵略的時期。
6、民國初期(走狗與主子)
在清政府垮台後,為了保證以前各種不平等條約獲得的利益和加深對中國的控制,日本積極在中國尋找軍閥為其利益代理人。袁世凱,段祺瑞和張作霖是三個主要代表
7、抗日戰爭(血肉與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