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講中國曾經的歷史聽後感

講中國曾經的歷史聽後感

發布時間:2021-02-27 10:16:10

1. 中國古代歷史觀後感2000字數

一部顛覆傳統歷史的巨作大秦帝國

事隔一年,終於看完了這歷史劇,盡管結尾是意料之中的,但還是覺得有些無法接受。眼睜睜的看著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歷經六代君王而崛起的帝國就這樣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走向了滅亡。最後一部看著很教人難受,功臣一個個慘死,陰謀一步步得逞,心裡一直都在期望能有人站出來阻止趙高胡亥的胡作非為。假如扶蘇沒有自殺,假如蒙恬不那麼溫順的不顧真假的聽從王命,假如李斯能在最後關頭清醒過來殺掉趙高重新擁立一個新的皇帝,結局是否就能改變呢?也許能有秦五世秦六世甚至十幾世的出現,但恐怕終究也逃不過最後一亡。正如同已經滅亡的六國一樣。

秦國一統天下是有其偶然性的。可以看到,每個國家的滅亡其實都可以歸咎到君主身上。但凡遇到明君,則國家可以改革圖強,一旦遇到昏君,則很快就能耗空國力。即使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改革深度遠大於六國,並且整個國家是一個法治完備的國家,但君王的權力仍然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即使明君如嬴政也有昏頭發「逐客令」的時候。所以,秦國的強大,依然依靠的是君主的個人能力。所幸的是,秦國的運氣真的比六國要好。秦孝公以後的一百四十年六代君王中,平庸者只有三個,並且這三人加起來的執政時間才不過八年,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嬴政這種雄主加起來的執政時間有一百三十二年之久。老王暮政也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時期,而在秦國,除了在秦昭王執政五十六年的末期確有暮政之險以外,其他英明的君主幾乎都是在英年去世的。而且幾乎就是活活給公務累死的。

終於,在如嬴政這般千古難遇的一代明主去世以後,秦帝國終於遇到了一個有史以來最昏庸的君王,從而使得奸臣得道,功臣殉國,不到三年竟然就滅亡了。眼看著歷史進入了一個倒退期,商鞅變法以來所建立的法治大道完全被破壞,帝國所積累的財富、大的工程也盡數被摧毀,真是教人無比心痛!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西漢建立以後實際上是恢復了很多嬴政統一天下以後的制度,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下去。

雖然是部小說,但它卻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觀點,並處處以正史做解釋。忽然發現,學習歷史的時候,只知道一個歷史事實而卻不知道其背後的故事和原因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真希望孫老師可以接著楚漢之爭繼續寫下去,好讓我重新學習一次歷史。

2.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聽後感

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頃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甘心落後於前人,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不怕困難,開括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

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呼籲在古老版圖上回盪不息,那雄渾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於古人,後無愧於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2)
親愛的同學,敬愛的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一段屈辱的歷史。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肆意妄為,犯下了不可磨滅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拖著沉重的步伐經過了70年。我們又怎能忘卻,70年前的那一天,可惡的日本人,在中國燒殺搶掠。三十五萬無辜的南京老百姓們,在短短一周內,成為了瘋狂的刺刀下的犧牲品,他們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憑侵略者在他們身上殘暴地發泄著。圓明園,一個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就這樣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燒毀,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著我們中華兒女多少的心血與智慧啊。那些猙獰的表情,猖狂的笑容,無一不揭示著他們那沒有人性的軀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洗涮了一百年來被挨打的恥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挽回了我們中華兒女的民族尊嚴,中華民族由一個背負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重壓,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民族,成為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令世人矚目的民族。亂翻的烏雲掃清了,祖國迎來了一個黎明。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望著每天與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紅旗,誰又能忘記在70年前,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國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呢?為了祖國領土完事,為了民族的尊嚴,戰士們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怎能可以忘記呢?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會中,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記了國恥。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青少年只有將國恥銘記在心中,以此為動力,奮發圖強,學習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報著「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中國人的苦難與抗爭,求索與奮進,創業與搏擊,無不可歌可泣,激勵今人,昭告後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弘揚,對先輩業績的追思與興大,必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流入強大的動力。

我們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會經受一次又一次的鍛煉,邁開沉著而堅定的步伐,向光輝的未來繼續前進。最後,讓我們高呼「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3. 中國古代歷史 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今天看中國古代歷史,看到了商朝的滅亡。
帝辛,即商紂王,千百年的歷史都稱之為亡國之君。其實,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例如商紂王,他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後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再者,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辦衰竭,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浮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於鹿台。商亡。
歷史的車轍無情的碾過,多少功過是非,真真假假,皆隨風消散。而如今的我們,對於歷史中人事的評價,還是應該做到客觀公正。不飾其過,不掩其功。
讓歷史真正記載,史實。

4. 求中國的一段歷史故事的讀後感,3000字左右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再一次讀這本書又有了新的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合久必分的規律似乎註定要發生無數次的戰爭。作為一本描述戰爭的書,它不是一種控訴,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試圖講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縱使逃過了炮彈,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
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完全是利用業余的晚上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還被改編為電影,並榮獲了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上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這本書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保羅,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裡的戰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他們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最讓我感動的是保羅回家的那一段,描寫著一個孩子受盡委屈回到家,然而還是要去面對現實,重返戰場。「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級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陣劇烈的痙攣,而且不禁地,淚珠兒撲簌簌從我腮幫上不停滴落下來了。」「想說而說不出,想哭卻要壓抑。」關於戰爭的起因,書中也有獨特的解釋「『大多是由於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帶著輕微的驕傲神情。於是恰登裝出十分迷茫的樣子。『一個國家?這我可不理解。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許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別人家的。』」或許我們會為阿爾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這是事實,在人類歷史上發動的這些戰爭有多少是真正因為一個國家被侵犯了呢?人們只是想為自己的慾望尋找合適的借口罷了。
在《西線無戰事》的最後,他平靜地寫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一片死沉沉、靜悄悄的,戰報上將這一切僅概括為:西線無戰事。他是往前面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到他或許沒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臉上有一種沉著的表情,幾乎是一副非常滿足的模樣,因為事情終於這樣拉下了序幕。」
我聽到生命消失的聲音,那樣寂靜。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切的故事。歷史書上沒有他們的位置,紀念碑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曾經來過,然而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生命,一切都崩潰了。戰爭不僅僅毀滅了他們的生命,連他們的精神也不放過,他們中仍有些人縱使逃過了炮火,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戰場上,他們此前的世界觀全盤崩潰,死亡的到來摧毀了他們的信念,只有生存成為生命中的全部。戰爭摧毀著一切,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他們在戰場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戰爭使他們的思想變成了一片可悲的廢墟,這比物質上的廢墟更加可怕,當年那些滿目瘡痍的土地早已變得肥沃,而這種精神上永久的創傷卻依舊隱隱作痛。這樣的創傷同樣可以在其他戰爭場上看見,記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殺而結束。當價值觀被徹底摧毀,他們彷彿是失去理智猛獸,只有當一個人面對大自然時才會顯現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當保羅看到死去的法國士兵的全家照時,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精神的崩潰才是戰爭中士兵們最可拍的敵人,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將愛國熱情灑在這樣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戰場上。
如果只是把敘述停留在控訴戰爭的層面上,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戰爭小說,雷馬克也沒有止步於此,他像Green Day演繹的那首《在九月底時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經來了又去,清白再也無法延續)」那樣大聲控訴戰爭的罪惡,但他也沒有放棄講述精神的毀滅與斷層,講述文明的滅絕與消失。這種滅絕與毀滅並非只存在於戰爭之中,只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更有毀滅性而已。兩次世界大戰粉碎了無數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統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直到今天,甚至是在遠離震盪的中國,還能依稀感到毀滅的存留。精神的毀滅與斷層也存在於中國,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文化斷層,也許要過很久才能體會得到,經濟增長快得讓人眩暈,我們在四十年裡,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會像數字增長那樣快,更多的它只屬於一個緩慢推移的過程,也許當我們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時還有著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們處於一個關鍵的銜接點,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們的保護,我們接過的是一個初步修復的廢墟,更像是戰後的那一代人,修復毀損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無所知,孤獨與空虛襲上心頭,我們正是在後雷馬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的背後是文化的涅盤與新生。
雷馬克和雷馬克們的毀滅完全是悲劇,歷史有時很荒唐,她自命是進步的化身,而歷史的車輪下卻從不缺乏被碾壓的塵土,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彷彿從未出現過一樣。一個普通士兵死於無戰事?因為他拔動不了整個大局。無論他的胸膛有顆多麼熱烈跳動的心,無論他的頭腦有多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愛親情友情,極端地厭惡戰爭卻都無法逃離這該死的戰爭!

5. 看中國歷史人文版後感

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打開了那扇久閉的窗戶,久違的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現在了「落後」的中國人面前,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嚴重挑戰。在這中、西文化的沖突中,大概出現了三種思潮:(1)「民族虛無」論。在他們看來,中國民族文化就是沉重的包袱、歷史的惰力,中國民族文化一無是處。他們主張全盤西化。(2)「儒學復興」論。他們就像清朝的頑固派,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他們相信在新時代傳統儒學必定會有新的發展。他們主張完全復興儒學文化。(3)「中西合璧」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們主張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集和兩者優點,優勢互補。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想)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做)的問題。歷史總是那麼喜歡捉弄人。其實,只要你留心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發展動態,你會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國人怎麼怎麼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時,正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掀起「中國熱」「中國文化熱」方興未艾的時候。眾所周知,日本企業讓美國都很頭痛,可就是這些曾經的戰敗者硬是經常到中國傳統文化里邊尋找精神武器。《論語》《老子》《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成為日本企業家的必讀書。他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團隊精神正是儒家家族倫理觀念在企業中的應用,無怪乎日本企業文化被稱為「家族主義企業文化」,日本的資本主義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孫子兵法》在韓國的銷售量創造了韓國銷售史的最高紀錄,它的精髓可以概括為「智信仁勇嚴」五個字,企業家稱之為「企業的經營指針」。新加坡近幾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儒家倫理教育,諸如勤勞、節儉、和諧、忠誠等思想。新加坡總理講出了他們這樣做的意圖:「新加坡人越來越西化了,人們的價值觀也由儒家倫理的克勤克儉和為群體犧牲的精神轉為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價值觀的改變將會嚴重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實力,從而影響國家的生存與繁榮。」我想,這個看法是頗有見地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告訴我們應該積極吸取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拒絕學習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照搬他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保守因素應當拋棄,但其重視倫理道德的全體價值觀卻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文化遺產。日本學者村山孚說得好:「我希望中國朋友在時下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為只有外國的新奇概念和奧妙的數學公式才是科學,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同樣是實現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宏大源流。」我想上面一段話不僅對企業家是金玉良言,他同樣提醒我們所有的中國人,別在對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以鄙視的眼光,我們應該正確定位和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朋友,為了實現中國的早日富強,加油吧,努力吧!!!!!

6. 讀中國歷史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

第一,中國的朝代更替更替極具規律性。從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國歷史朝代間的更替總是幾個朝代較穩定的變更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復雜的戰亂時代。例如較為穩定的夏商周之後,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戰亂憑仍,形勢瞬息萬變。而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國家才穩定下來。無獨有偶,文化繁榮,政治昌順的唐朝滅亡後,我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時期。這個階段國家更為混亂,後周,梁等等等等。各自領導的國家都很小,某天國家就打了起來,唇亡齒寒的程度較春秋戰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每個朝代的發展都有相同的發展歷程,從百廢待興,到逐漸穩定步入正軌,再到全盛時期,最後盛極必衰,國家滅亡。這個特點以唐朝和清朝最為顯著。以哲學觀點來看,量變引起質變,繁榮與衰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到了頂峰時,已經不能再進步,故只能衰退了,能做的,只是拉長這個時間段。

第三,中國民族先人的智慧結晶令人感慨萬千。工具方面有四大發明,地動儀的先進性;音樂方面,有戰國編鍾的鍾磬音樂的悅耳動聽;文學方面,五言七律對仗工整,詩經曲賦細膩婉轉,小說戲曲情節跌宕起伏,富有想像力;精神上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勤勞,無私奉獻。

最後,先人留給我們物質和精神的財富有很多,經驗與教訓也不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未實現,汲取先人之經驗,以史為鑒,繼承優秀傳統,摒棄不好的方面。多讀歷史,人也會變得理智很多。

7. 2017年百家講壇二十期關於歷史的中國近代歷史的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二):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鑒《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由www.anmeiwen.com整理]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鑒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鑒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鑒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閱讀全文

與講中國曾經的歷史聽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