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中國的屈辱史(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1、清末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
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
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由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2、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
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
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
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
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
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3、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
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
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
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4、抗日戰爭時期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2-3]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中國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特徵:
1、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2、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而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落後挨打的歷史,也是一部恥辱史。
4、中國近代歷史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從閉關發展到爭取獨立」,這是歷史大勢的變化。
5、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樑、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
『貳』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遭受百年屈辱歷史。到1949年中國實現獨立,有何感想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了毒害中國人民、阻止中國禁煙而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結果,中國第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辱求和,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而獨立的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難道路。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壓迫、剝削、欺凌的開端。但鴉片戰爭又迫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中國近代化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因此,鴉片戰爭又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鴉片戰爭的這兩個開端,便交織成一部舊中國109年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雙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進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壓迫和抑制了中國近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自鴉片戰爭西方入侵,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在「數千年未有之奇變」的社會經濟震盪中已走過了一個世紀。百年激盪,對中國傳統經濟的基礎成分——以家庭生產為主的手工業影響如何,是我們認識和判斷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變革狀況、變革道路和變革特徵所必需的。本文的分析表明:百年來中國傳統手工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入侵與傳播」有關。但影響變革的關鍵是中國的內部因素——中國國情,包括需求、消費習慣和生產要素的配置結構。正是這個內部因素,使中國傳統經濟在外力影響下仍有其繼續生存的餘地和驅動力。
上述矛盾及其變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由歷史和當時實際決定的國情。這個國情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和大部分人口——農村和農民,主要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收入水平和消費方式、消費水平都基本未變;現代城市和現代工商業和新階級雖然出現並在國民經濟中的影響愈益擴大,並影響到農業手工業,但它們的生存和發展根本上要受制於前者。在建立於前者的基礎上。中國近代歷史表明,現代經濟對農村傳統經濟有兩方面影響,當它能夠幫助後者發展,利於後者發展時,它就為本身發展創造出良好條件。反之,它一定發展不好,難免兩敗俱傷。工商業的市場、原料、勞動力成本,工業品價格、生產成本和競爭力,無一不在主要方面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民經濟,包括農村手工業副業的基本狀況。這種狀況一天不根本改變,中國的現代經濟就一天不可能取代傳統、發揮所謂「必然戰勝」的歷史趨勢。近代中國在經濟上同樣是「農村包圍城市」,不從解決農村問題入手,希望以若干現代化的中心城市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帶動中國的現代化(其理論代表是二元經濟論,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統經濟必然變為資本主義的一元化),和政治軍事上企圖以中心城市起義取得全國勝利一樣,是註定要失敗的。
『叄』 中國歷史——鴉片戰爭
應該是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先後割佔了中國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肆』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國成立發生了多少重大事件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回爭
1860年,《中英北京條答約》、《中俄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分別簽訂;洋務運動開始
1898年,戊戌變法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洋務運動失敗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
1911年,辛亥革命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第一次國共合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
1945年,抗爭勝利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1949年,新中國成立
『伍』 為什麼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呢
一、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一個落後封閉但獨立自主的版封建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權地半封建社會。
二、中國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戰前中國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國,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在緩慢地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干擾,中國最終也會向西方大國那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正常發展,中國也就不可能發展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四、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而戰後主要矛盾則包括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及中華民族與外國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復雜化。
五、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原先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封建勢力,戰後則增加了反對外國殖民侵略的任務,革命的性質也由傳統的農民戰爭轉為舊民族主義革命。
『陸』 1840年鴉片戰爭的實質是什麼
實質是英國為了向中國傾銷鴉片,牟取暴利,而發動的殖民戰爭。專
第一次鴉片戰爭(屬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柒』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歷史是什麼時期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抄歷史是封建地主制社會(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封建地主制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這一社會是以佔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與無地少地的農民結成的租佃關系為主要基礎建立起來的,其社會經濟的基本特點是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中國的封建地主制社會開始於秦朝,止於清朝鴉片戰爭之前。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由於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而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