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朝代更替最快的時間
最短命的王朝:新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版位。這個權新朝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的長河中只存在了十五年。且只有一任皇帝。是個最短命的王朝。(當然比這個王朝還要短命的有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等建立的王朝。但這些王朝只是偏安,沒有新朝的一統江山
2.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具體如下表,表一:
歌訣: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3. 中國從古到今 詳細的古代朝代更替順序
一、順序列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十六國:304年-439年,群雄割據時期,共計:135年
13、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4、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5、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6、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7、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8、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9、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20、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1、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特殊歷史時期:
1、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2、十六國
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
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范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北方各族的內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同時,各國的君主為了增強實力,也在各自的根據地上實行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得各地區在華北動盪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穩定的局面。
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部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續到南北朝時期,最後於隋朝時期完全融合。此外,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
3、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581年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楊素為行軍元帥,以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
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時代」結束。
4、五代
五代(907年—960年)。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指這五個位於中原的王朝,正統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原王朝,十國為割據政權,五代並不是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特殊歷史時期。
5、十國
十國(902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後,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的統稱。其中南方有九個,即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北方一個為北漢。
江南以南吳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
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盪群雄,於979年統一除交州與幽雲十六州外的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分裂時代。在北方廣大地區,軍閥混戰的結果是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
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出現過九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即: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國,加上北方的北漢,是為十國。
十國的特徵是:除了北漢,九國盡在南方:出現的時間,先後參差不齊;建國之地,有相承、有獨立:版圖大小不等,相差懸殊;存在的時間,一般都比五代各朝長;領袖名號,稱帝、稱王不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北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六國
4. 請問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順序是怎樣得呢謝謝!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和東漢、蜀魏吳三國、西晉和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朝代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在共和製成立以前,中國最高的統治政體是以家族世襲為主的,當一個家族推翻統治家族即為朝代更替。
以下列出中國歷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2. 戰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漢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東漢 25年 - 220年
6. 三國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孫吳 222年 - 280年
7. 晉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晉 265年 - 316年
2. 東晉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1. 漢前趙 304年 - 330年
2. 成漢 304年 - 347年
3. 前涼 314年 - 376年
4. 後趙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後秦 384年 - 416年
8. 後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後涼 385年 - 403年
11. 南涼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涼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涼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齊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陳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東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齊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後梁 907年 - 923年
2. 後唐 923年 - 936年
3. 後晉 936年 - 946年
4. 後漢 947年 - 950年
5. 後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國(902年 - 979年)
1. 吳越(904年-978年)
2. 閩國[[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荊南(906年-963年)
4. 楚國(907年-951年,楚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5. 吳國(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漢(917年-971年)
8. 北漢(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後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遼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帝王列表
秦
秦始皇(贏政)、秦二世(胡亥)
漢
西漢:長陵(劉邦)、安陵(劉盈)、霸陵(劉恆)、陽陵(劉啟)、茂陵(劉徹)、平陵(劉詢)
杜陵(劉_)、延陵(劉騫)、義陵(劉欣)、康陵(劉_)
東漢:原陵(劉秀)、顯節陵(劉庄)、敬陵(劉_)、慎陵(劉肇)、禪陵(劉協)
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
吳:吳武烈帝(孫堅)、吳大帝(孫權)、吳會稽王(孫亮)、吳景帝(孫休)、吳末帝(孫皓)
兩晉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
晉穆帝(司馬蚺)、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十六國
安都陵(李雄)、苻堅墓、嘉平陵(赫連勃勃)
南北朝
初寧陵、
隋
泰陵(楊堅)、煬帝陵(楊廣)、恭帝陵(楊侑)
唐朝
詳細了解>>
高祖(李 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 純)、 穆宗(李 恆)、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溫)、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則天***
五代十國
後梁
北宋、遼
南宋、金、西夏
元
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明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代宗( 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囪)、穆宗(朱載後)、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清
順治(世祖-福臨)、康熙(聖祖-玄燁)、雍正(世宗-胤禎)、乾隆(高宗-弘歷)
嘉慶(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寧)、咸豐(文宗-奕寧)、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宣統(溥儀)
5.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表
一、順序列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十六國:304年-439年,群雄割據時期,共計:135年
13、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4、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5、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6、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7、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8、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9、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20、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1、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特殊歷史時期:
1、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亡國皇帝:
夏朝:夏桀
商朝:商紂王
西周:周幽王姬宮湦
東周:周赧王姬延
秦朝:秦三世嬴子嬰
西漢:漢孺子劉嬰
新朝:王莽
東漢:漢獻帝劉協
三國魏:魏元帝曹奐
三國蜀;蜀漢後主劉禪
三國吳:吳烏程侯孫皓
西晉: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恭帝司馬德文
南朝宋:宋順帝劉准
齊:齊和帝蕭寶融
梁:梁思帝蕭庄
陳:陳後主陳叔寶
北魏:北魏孝武帝元修
東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西魏恭帝拓跋廓
北齊:北齊末帝高紹義
北周:北周靜帝宇文闡
隋朝:隋恭帝楊侑
唐朝:唐哀帝李柷
北宋;宋欽宗趙桓
南宋:宋懷宗趙昺
遼朝: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西夏末帝李睍
金朝:金昭宗完顏承麟
元朝:元順帝孛兒支斤·妥歡帖睦爾
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
清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四、盛世與中興:
夏朝的少康中興(少康),
商朝的武丁中興(商高宗——武丁),
西周的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
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盛世(漢武帝——劉徹)、昭宣中興(漢昭帝——劉弗陵、宣帝——劉詢),
東漢的光武中興(漢光武帝——劉秀)、明章之治(漢明帝——劉庄、章帝——劉炟);
西晉的太康繁榮(晉武帝司馬炎)
南朝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劉義隆);
南朝齊永明之治(齊武帝——蕭賾);
南朝梁天監之治(梁武帝——蕭衍);
北魏的孝文中興(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隋朝的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
唐朝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武周之治(又稱「貞觀遺風」,由聖武皇帝武則天開創)、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元和中興(唐憲宗——李純)、大中中興(唐宣宗——李忱);
北宋的咸平之治(宋真宗——趙恆)、仁宗之治(宋仁宗——趙禎);
南宋的乾淳之治(宋孝宗——趙昚);
遼朝的景聖中興(遼景宗——耶律賢、遼聖宗——耶律隆緒);
金朝的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顏雍)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顏璟);
明朝的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弘治中興(明孝宗——朱佑樘)、萬曆中興(明神宗——朱翊鈞);
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
(5)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最快的時候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6. 朝代輪換更替中,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是哪一朝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
7. 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是什麼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有爭議)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爭議)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7)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最快的時候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8. 歷史上哪個王朝皇帝更替最快
不算割據的朝代(李自成或五代中後漢之類)就是王莽新朝了。 ...最短命...這個新朝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的長河中只存在了十五年。且只有一任皇帝。是個...
9.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歷史!
~老兄看好了,都有最後一個皇帝的~~~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開國皇帝 最後一個皇帝
夏 前2146-1675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桀
商 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紂
西周 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文王姬發 周幽王姬涅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東周
戰國 前475-221年 周赧王姬延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子嬰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孺子皇帝劉嬰
新朝 9-23年 長安 陝西西安 王莽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漢獻帝劉三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魏元帝曹奐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後主劉禪
國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吳帝孫皓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晉恭帝司馬德文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末帝劉曜
十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太宗武皇帝李雄 李勢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高祖明王張寔 平王張大豫
六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高祖明皇帝石勒 石虎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隱宗幽皇帝慕容暐
國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世宗明皇帝符健 苻登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姚泓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慕容熙
3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乞伏熾磐
0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呂隆
4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謚景王傉檀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慕容超
-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太祖昭武王李暠 李恂
4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赫連昌
3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人高雲 昭成皇帝馮弘
9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沮渠安周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人冉閔 惠帝冉智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慕容泓 慕容永
西蜀(後蜀)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人譙縱 譙縱南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宋順帝劉准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和帝蕭寶融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敬帝蕭方智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陳叔寶
北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高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拓跋廓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幼主高恆
朝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靜帝宇文闡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隋恭帝楊侑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唐哀帝李柷五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末帝朱友貞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末帝李從珂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代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隱帝劉乾祐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恭帝柴宗訓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王建 王衍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孟知祥 孟昶
十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太祖楊行密 楊渥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烈祖李昪 李煜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武肅王錢鏐 錢俶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太祖王審知 殷王王延政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武穆王馬殷 馬希崇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高祖劉龑 劉□
國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武信王高季興 高繼沖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世祖劉崇 劉繼元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宋欽宗趙桓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宋恭帝趙顯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天祚帝耶律延禧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天定賢王段興智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景帝李元昊 夏末帝李睍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哀宗完顏守緒
金 1115-1234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烈皇帝朱由檢 (朱由榔匡皇帝?)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 憲宗愛新覺羅溥儀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孫中山 老蔣
10. 中國古代各朝代先後順序+朝代更替表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時間表
朝代 起止年代(公元) 創始人/掌權人 都城
夏 前2100年-前1600年 啟 陽城
商 前1600年-前1100年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年-前771年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戰國 前770年-前221年 / 洛邑
秦 前221年-前206年 始皇(嬴政) 咸陽
西漢 前202年-8年 高祖(劉邦) 長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長安
東漢 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 洛陽
三國(魏) 220年-265年 曹丕 洛陽
三國(蜀) 221年-263年 劉備 成都
三國(吳) 229年-280年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年-316年 武帝(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年-420年 元帝(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年-439年 / 洛邑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劉裕 建康
齊 479年-502年 肖道成 建康
梁 502年-557年 肖衍 建康
陳 557年-589年 陳霸先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洛陽
東魏 534年-550年 元善見(高歡立) 鄴
西魏 535年-557年 元寶炬(宇文泰立) 長安
北齊 550年-577年 高洋 鄴
北周 557年-581年 宇文覺 長安
隋 581年-618年 文帝(楊堅) 大興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淵) 長安
五代十國 907年-960年 / /
北宋 960年-1127年 太祖(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趙構) 臨安
遼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興慶
金 1115年-1234年 完顏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1368 世祖(忽必烈) 大都
明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 1644年-1840年 世祖 - 順治(福臨)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