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外交情況並結合中國近代歷史談談你對中國外交的看法
中國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一如既往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
維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
中國將繼續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和新安全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中國將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合作,維護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努力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妥善處理分歧。中國將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外交活動,維護和加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權威和主導作用,在國際和地區組織中作出建設性的努力。中國將全面加強經濟外交和對外文化交流,積極維護中國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權益。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願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而不懈努力。
❷ 簡述新中國建國以來外交取得的成就和原因。
1953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日內瓦會議首次以大國身分參加國際會議
1955萬隆會議
求同存內異方針
1971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容
1972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
1972中日建交恢復正常關系
1979中美正式建交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綜合國力增強
第三世界崛起
.新成就: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論壇
❸ 新中國外交政策發展歷程
1、20世紀50年代:「一邊倒」。鑒於新中國屬於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為新中國在保障人專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和屬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選擇加入蘇聯社會主義陣營。
2、20世紀70年代:「新局面」。中美關系的緩和,中日關系的發展,打破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和平與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開始踐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3)新中國的外交歷史結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分析國際形勢、制定對外政策的指針。
並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獨立自主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獨立和主權。
也大力支持被壓迫國家爭取和維護獨立主權的斗爭和為發展民族經濟所作的努力。在尖銳復雜的國際斗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不渝地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
❹ 新中國外交的重大歷史事件
1、五六十年代
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蘇兩國於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2、七十年代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對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尼亞等二十三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改革開放後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另外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還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
(4)新中國的外交歷史結論擴展閱讀:
中國的古代外交
在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的皇帝是這個文明世界的領導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視周邊地區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認為中國以外之人為未開化之人,中國以外之地稱為「化外之地」。
中國因為其文化影響力,在其周圍一直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其傳統范圍一般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地區。另外,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這種制度到了清朝達到最成熟的地步。
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朝鮮、越南(舊稱安南)、琉球國是朝貢國的典型。
中國的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北邊是大漠,西邊是高山,東南是大海,限制了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脅。戰國期間中國就開始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攻擊。
漢初對匈奴以防禦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親。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並且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
但漢武帝身故後的國庫空虛,使得漢朝政府又改為和親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經濟繁榮穩定,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據說漢元帝當時因驚為天人還捨不得將其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
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❺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特點 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主席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這包含兩方面的涵義:第一、「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並由此發展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奮斗。這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經過這一時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國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到195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有25個,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❻ 高中歷史總結必修一的中國史和外國史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分封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它與分封制互為表裡。
(2)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傳。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
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特徵:皇權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2)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漢朝郡國並行制,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權,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說明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明朝廢宰相設內閣 。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在明清發展到頂峰。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鴉片戰爭:根本原因:英國發動。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國戰敗簽定《南京條約》內容:割地、賠款、通商、協定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發動,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戰爭:根本原因:日本蓄謀侵略中國。1894年7月——1895年4月。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內容; 割地、賠款、通商、開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了。台灣人民進行反割台斗爭。
八國聯軍1900年6月發動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義和團運動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體現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概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開始侵略中國。七七事變標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日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等罪行。
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名族統一戰線。全民族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國名政府抗戰初期組織了凇滬會戰、台兒庄戰役。
中共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權。北伐和西征達到軍事上的全盛時期。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及影響;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退位。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束。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主要史實,認識中共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五四運動:原因: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導火線);經過:前期運動中心在北京,學生充當先鋒。高呼口號。6月5日起運動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條件。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大內容:黨的名稱,領導機構,奮斗目標,中心工作。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國共合作形成。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對象三排軍閥。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中共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27年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給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10月到達井岡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1936年10月勝利結束。
1946年6月內戰爆發,中共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中共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1949年1月中共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國民黨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戰役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結束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迎來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改變了世界政治結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順利,是毛澤東思想的順利。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立了中國歷史的上一個新型國家的架構,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作為統一戰線存在。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高權力機關。
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民主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民主政治中斷。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上的成就:確立了法制建設方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形成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法律體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確定
4、概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國兩制」的理論提出、含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與發展,海基會、海協會的成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有重大歷史意義。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表現: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新中國成立時提出。對當時及以後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
1954年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地位參加。
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新中國初期,中國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述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此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
4、以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多邊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多邊外交活動,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了解古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條件——城市國家。社會條件——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2、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了解雅典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內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民主政治為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內容廣泛,條紋清晰。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護。
羅馬法穩固了羅馬國家的統治基礎,並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頒布了《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利,保證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議會的權利超過了國王的權利。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種模式,為其他國家所效仿。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了解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規定聯邦政府的權力。規定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評價: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
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均體現了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異: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關系不同、國家元首的地位不同、政府產生的方式不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內容:①皇帝掌握國家大權,②宰相主持內閣,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決定,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
憲法還規定德意志帝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體會資產階級代議制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進步性。
八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意義:《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1871年3月28日成立。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主要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1917年3月爆發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7年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將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1917年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過渡已成為不可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工農蘇維埃政府建立,
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1947年提出的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開始。冷戰的表現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立「北約」加劇了冷戰的程度。1949年蘇聯等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1955年「華約」成立。至此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出現。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二戰後世界全面冷戰、局部熱戰(朝鮮戰爭(1950-1953)越南戰爭.)但是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為一個機構——歐洲共同體。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右上角採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圖片多了占屏幕空間。不好答題。謝謝】
❼ 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外交特點
新中國外交史
1.建國以前的外交政策:
(1)七屆二中全會:首次提出革命勝利後的外交政策(同時注意首次提出工業化)
(2)《共同綱領》:擁護世界和平與合作,反對侵略和戰爭(首次以憲法形式提出)
2.建國初期的外交:
(1)國際關系的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美國對華「三政策」
(2)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針、原則)
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再考慮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團結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53年提出,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
(3)外交成就:
建國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第一個國家是蘇聯)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
參加亞非會議(1955,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
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外交環境的惡化:中美繼續敵對;中蘇關系惡化
(2)外交政策:「一大片」(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
4.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發展:
(1)中國加入聯合國:1971年加入,並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因國際地位提高)
(2)中美關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
(3)中日關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兩國關系正常化
(4)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5.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1)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2)不結盟政策(是獨立自主原則的具體表現)
(3)重視和第三世界發展關系
(4)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5)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❽ 新中國外交史
新中國外交史總結
1、建國以前的外交政策:
A、七屆二中全會:首次提出革命勝利後的外交政策(同時注意首次提出工業化)
B、《共同綱領》:擁護世界和平與合作,反對侵略和戰爭(首次以憲法形式提出)
C、建國當天:毛澤東宣告:願與平等待我之國家建交。
2、建國初期的外交
A、國際關系的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美國對華「三政策」。
B、外交政策:
「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再考慮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為鞏固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了基礎。
「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兩大陣營對立的形勢有關)
團結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53年為解決中印、中緬關系而提出,標志外交政策成熟)。
C、外交成就:
建國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第一個國家是蘇聯)
日內瓦會議(1954,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
亞非會議(1955,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
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A、外交環境的惡化:中美繼續敵對;中蘇關系惡化。
B、外交政策:「一大片」(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
4、70年代中國外交的重大發展
A、中美關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成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
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
B、中國加入聯合國:1971年加入,並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因國際地位提高)。
C、中日關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兩國關系正常化。
D、同中國建交熱潮:打破了美國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E、外交政策: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
5、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A、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B、不結盟政策(是獨立自主原則的具體表現)。
C、重視和第三世界發展關系(建國以來一直延續著重視亞非拉國家的傳統政策)。
D、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E、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