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中國核武器發展歷程!!
1.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
2.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 研究院,即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院長由科學家錢學森擔任。
3.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他在 北京大專 院 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4.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 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劃,代號為「596」工程。
5.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 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的歷史背景
我國鈾礦地抄質事業是在襲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創立的,是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先行與基礎。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是負責我國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專門機構。
1955年4月,在當時國務院第三辦公室的領導下,地質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它就是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的前身。
上世紀末,根據國家對地勘隊伍管理體制調整改革的要求,核地質系統共有77個核地勘單位、近6萬人的隊伍整建制實行屬地化管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更名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保留了13個單位、近6000人,繼續履行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的職責和使命。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現有在職職工近3500人,其中60%以上為專業技術人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29人,高級工程師526人,有33人具有博士學位,有147人具有碩士學位,擁有性能優良的各類專業找礦勘查設備1000多台套。目前,一支隊伍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精湛的鈾礦地質「精兵」隊伍已初步建立,具備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任務的雄厚實力。
③ 中核金原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歷史
中核集團中核金原鈾業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國家二機部十二局、核工回業部礦冶局、核答工業總公司礦冶局,始建於1958年,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增強競爭力,轉變原管理部門的職能,於1995年,撤銷礦冶局,並於同年11月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中核金原鈾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全資子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主要從事天然鈾的研究、開發、生產和冶煉。
④ 中國的鈾資源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我國共探明大小鈾礦床(田)200多個,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湖南、廣西,以及新疆、遼寧、雲南、河北、內蒙古、浙江、甘肅等省區。
2012年11月4日,國土資源部稱,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大營鈾礦,該礦床達到超大型規模,礦體連續性較好,為第Ⅰ勘探類型,填補了國內砂岩型鈾礦第Ⅰ勘查類型的空白,控制鈾資源總量達到世界級規模,結束了中國無世界級鈾礦歷史。
大營鈾礦突破被視為我國鈾資源供應新格局的里程碑。理論和實踐意義超過找礦成果本身,對整個北方鈾礦勘查有示範意義。
(4)中國鈾礦歷史擴展閱讀:
鈾資源開采:地浸采鈾技術。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鈾礦冶形成了堆浸、原地浸出和攪拌浸出工藝並存的新格局,具備了從開采、水冶到純化,從科研、設計、建設、生產到廢水處理、礦山退役治理完整的工業體系。
特別是針對我國北方低品位、低滲透、高碳酸鹽、高礦化度等復雜砂岩型鈾礦資源開發的CO2+O2地浸采鈾技術的突破,以及新疆、內蒙古兩個CO2+O2地浸采鈾礦山的建成投產,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全國第二個成功掌握CO2+O2地浸采鈾技術和工業化應用的國家。
⑤ 鄧稼先的生平200字、中國核武器發展史100字,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 --- 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中國核工業是在中國共產黨正確決策和領導下創建與發展起來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項全新事業。從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戰略決策,我國開始建立核科技工業體系的歷史征程。1954、1955年中國在原有地質工作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先後開始建立鈾礦地質普查勘探機構和籌建綜合性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1957年開始踏勘選擇核工廠廠址,1958年開始建立核武器研究機構,並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從1954年開始鈾礦資源勘察算起,只花了10年工夫,便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於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7月30日我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達到滿功率,1971年9月核潛艇全部建成並試航成功,證明核動力裝置性能良好。進入80年代後,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核工業也由以軍用為主轉向重點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1984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並且先後同10多個國家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定,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80年代初開始向西方國家出口核電站用的核燃料,1986年12月與阿爾及利亞達成協議,出口一座研究用重水反應堆,現已建成並經最終驗收,工程質量合格,技術性能優良,被譽為南南合作的範例。1991年12月與巴基斯坦簽訂合同,出口一座30萬千瓦核電站,1993年8月1日澆注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整個工程進展順利。中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核出口國家。中國認為,防止核擴散與促進核能和平利用應該相輔相成。在核出口中,中國一貫堅持用於和平目的、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監督、不轉讓第三國的原則。這些原則得到國際的普遍支持和贊賞。
⑥ 最早發現鈾礦的國家,在幾年的時候發現的(另外有些歷史問題)
鈾元素早在18世紀就被發現了,樓上的答案說的很明白了
鈾礦不是罕見的礦產,只不過是回好不好開答采,規模大不大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研究方向不是核能,但是他提出的能量方程E=MC²是計算核能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也沒有對鈾礦進行過研究,他研究的是宇宙的數學模型,時間,能量,光速的對應關系
在核能這個領域,費米和奧本海默的功勞更大,他們才是先驅
國家嗎,自然是美國
⑦ 奧克洛鈾礦的歷史
1972年,在非洲加篷共和國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鈾礦——奧克洛鈾礦。在礦里還發現了一個不可回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個古答老的核反應堆。它是由六個區域的大約500噸鈾礦石組成,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面對這個保存完好、結構合理的核反應堆,人們不禁要問:是誰留下了這個核反應堆?要知道,人類掌握核能技術,建立第一座核反應堆,只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情。
⑧ 鈾礦形成深度
礦床形成深度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生產實際的問題,因此,研究者廣 為關注。
下庄礦田的礦體埋藏深度,可以通過下庄石英斷裂帶上各礦床的礦體埋藏深度的縱投 影剖面圖(圖8-9)看出:
1)礦體出露地表的高度與地形線的變化是一致的;
2)礦體埋藏深度多集中在標高200~880 m;
3)礦體規模隨地形標高降低而變小。
礦體埋藏深度隨地形線變化的現象在當時曾為人們作為淺成、下降水循環成礦的依 據。但從目前開采情況看,660礦床已經開採到11水平,它的標高為97 m,而且可以見 到瀝青鈾礦、黃鐵礦膠結的角礫狀構造的富礦石。這就是說660礦床目前已知的成礦深 度已經將原來礦床勘探的礦體埋深,下推了110 m,故已經勘探礦床的礦體埋藏深度並不 能代表礦床實際的成礦深度。從熱點鈾成礦作用認識出發,成礦作用的產生是成礦流體 上升到近地表時,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造成的。鈾元素沉澱富集是受自身的化學位 制約,而化學位又是壓力位的變數,故具體分析構造性質特徵是判別鈾礦化深淺的關鍵。鈾礦成礦於300 m以上的看法已成歷史,深部應具有鈾成礦的潛力。
圖8-9 下庄礦田礦體埋藏深度縱投影圖
熱液礦床形成的深度反映了熱液流通循環系統的壓力和元素的地球化學位狀態,一種 元素的化學位是與壓力有關的,這種關系是元素的化學位與其質量數和壓力成反比。這就 是說質量數大的鈾元素,在遷移到壓力位較其他質量數小的金屬元素相對小的壓力條件才 能成礦。在現代地貌上,鈾礦產出的地形都相對低窪,而鎢礦則產生在相對高的山嶺。這種 地貌現象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地質工作者都認為:鈾礦是產生鎢礦的礦根相。從上述地 球化學角度考慮,將兩個不同質量的元素,即化學位不同的元素,在形成時間上相差甚遠的 成礦作用和在空間上又沒有疊置的成礦作用,投影在一個剖面上來分析它們之間關系,看來 是違背了元素化學位與質量數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許多礦山開采所揭示的實際 素材。如中國廣西的四零錫礦,上部錫礦開完後,下部接著開采黃鐵礦,這一事實說明不同 質量數的金屬元素在有利的流通系統中富集成礦時,質量數大的金屬元素,在構造流通系統 上部相對富集,質量數小的金屬元素在其下部富集。當然,元素質量數與系統之間的壓力位 的關系,不只有四零錫礦一例,像廣東的鎢礦和日本黑礦中的黑礦、黃礦、白礦的礦石量在垂 向的統計資料中都呈現了這種垂向上分布規律。
下庄礦田鈾成礦的深度,由於成礦後的熱動力及蝕變作用的影響,沉澱礦物中包裹體的 壓力-溫度的穩定性關系遭到破壞或改變,所以包裹體的證據用於推斷的深度也是一個大致 的參考。根據1982年「下庄礦田礦物包體研究」報告中的資料,下庄礦田的許多礦物包體 中普遍可以見到沸騰現象。如果根據沸騰包裹體的證據,下庄礦田鈾成礦深度在近地表 1 km以內,實際成礦深度則應更大。
⑨ 中國核工業有多少年歷史
我國的核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1954年,我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匯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1956年11月16日,國家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核工業。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翌年撤走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專家,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然而,我國核科技研究和核工業建設並未就此止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繼續發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直接領導研製生產原子彈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表明中國的核工業已有較快的發展,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70年代末,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民用產品的開發。1983年6月,在浙江海鹽縣秦山,開始了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的建設;1984年4月,引進技術設備,在廣東深圳開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90年代以來,核工業繼續貫徹「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搞活經濟」的方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