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縣市歷史

中國縣市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05:05:27

Ⅰ 中國有2千歷史的縣有幾個

太多了。
僅江西就有符合標準的十八處

江西十八古縣
南昌 南昌市
廬陵 吉安市
彭澤 湖口縣
鄱陽 鄱陽縣
餘淦 余干縣東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贛 贛州市
新淦 樟樹市
南城 南城縣東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於都縣東北
艾 修水縣西
安平 安福縣東南
海昏 永修縣
歷陵 德安縣東
建成 高安
蠡陽 都昌縣西
南野 南康縣西南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在哪裡河南還是湖北嗎

從設立時間上來看,權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權縣位於今湖北省一帶。而綜合建立時間和現在的情況來看,主張河南省息縣是“天下第一縣”,也是存在一定道理的。

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由此,就縣來說,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設立了。

權縣之後,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設縣,以此加強了楚國對於偏遠地區的掌控力度,這也是楚國能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大諸侯國的重要基礎。

在權縣之後,楚國消滅了息國,並在該地區設立息縣。就息國來說,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疆域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一帶。公元前682年前後,楚國消滅息國,並在該地區設立息縣這一建制。 息縣在建立時間上,要晚於權縣的,也即後者要比前者早設立數十年了。

但是,因為權縣的建制沒有保留至今,也即現在沒有權縣的區劃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息縣這一建制,則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至今,成為河南省信陽市的一個縣。所以也有說息縣是“天下第一縣”的。

Ⅲ 中國有多少個歷史文化明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版市。這些城市,有的曾權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曾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有的因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享有盛名;有的則因出產精美的工藝品而著稱於世。它們的留存,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了一個窗口。[1]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跡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1] 從行政區劃看,歷史文化名城並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縣」或「區」。
截至2016年5月4日,國務院已將129座城市(瓊山市已並入海口市,兩者算一座)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跡進行了重點保護。

Ⅳ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個城市做過國都

最有名來的就是中國的七大古都自了: 西安, 洛陽, 開封, 安陽, 南京, 北京, 杭州 其他的所謂被用做國都的其實都是亂世時候各軍閥割據勢力, 隨便找個城市就做自己的首都, 但都算不得是什麼朝代. 只有上述七個才算是. 北京歷史悠久,它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等等。 1 先秦至秦漢 2 兩晉至隋唐五代 3 遼朝 4 金朝 5 元朝 6 明朝 7 清朝 8 近代

Ⅳ 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縣是現在叫什麼名字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克權,將權國改為權縣,權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縣。
634年,尉遲恭任荊州路總管,東立沙洋堡,沙洋之名由此而來。

Ⅵ 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比較標準的幾次有
秦:分為三十六郡;
漢:分九州;
唐:分為十九道;(至明代為回止疆域沒有擴大,反答而將一直以來均為漢人政權本土地帶的交州即越南北部丟失)
元:分元帝國及四大汗國,元帝國主要統治漢族為主的地區,分為十五個省
明:分十五個省
清:漢人為主的地區劃分本部十八行省。東北設三將軍轄區,清末置三省。蒙古地方基本由其本地王公貴族自治,喀爾喀蒙古未派駐正規軍;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基本由其本地王公貴族自治,但均有駐軍。川邊在雍正時改土歸流,行漢制。台灣在康熙時設府(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隸屬於福建省,後割讓日本,有清一代未能收復。
民國;基本沿襲清制,但將新疆置省,外蒙古事實上丟失,內蒙古由寧夏省、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分別管轄,東北一度設省多達九個,台灣收復後置省,其餘與共和國基本無差別。

Ⅶ 比如縣的歷史沿革

比如,傳說來這里原是一個「母源氂牛部落」定居的地方。因為在藏語中,「比如」是「母氂牛角」的意思。用動物作為一個部落的圖騰,部落的名稱,這是遠古時代人類才採用的辦法。
前4世紀西藏古代12小邦之一的蘇毗部落興起,比如此時隸屬於該部落。
7世紀,松贊干布兼並蘇毗,統一了西藏。比如歸「蘇毗茹」管轄。
宋朝時,比如稱作「納雪」。歷史文書上以後也有叫做「納樹」「納秀」、「納克書」、「那休」等等 。
13世紀,元朝統一中國,對西藏地方全面施政。1260年元朝派遣官員進藏清查戶口設置驛站。當時共設立了27個驛站。衛藏地區有11個大站,比如縣的下曲卡就是其中的一個大站,當時稱為「夏克」。
清雍正十年(1732年)歸駐藏大臣直接管轄。
辛亥革命爆發後,歸噶廈地方政府管轄 。
民國三十年(1941年),噶廈地方政府撤消霍爾基巧,設6個宗,比如正式成立一個宗。
1959年9月下旬,比如縣人民政府成立,歸黑河專區管轄 。
1965年黑河專區改為那曲專區。
1970年改為那曲地區,比如縣即隸屬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縣府駐比如鎮,距地區行政公署265千米 。

Ⅷ 誰能簡述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演變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的行政區劃演變,大致可以發現以下四條規律:一是數量由少到多,轄區由大到小,層級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級行政區大都由監察區、軍區等轉變而來;三是縣級行政區最具有穩定性;四是三級制是歷代政區的層級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一、數量由少到多,轄區由大到小,層級由高到低

縣級以上的同一名稱的政區,隨著歷史的發展,通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數量越劃越多,轄區越劃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級別就會逐層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後,劃天下為36郡,郡成為了最高的行政區劃。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數目增加到了48個。漢朝以後,由於秦郡的轄區較大,例如當時江西地區就一個豫章郡,於是將這些郡的轄區范圍劃小,一些郡被分成幾郡,如析豫章郡置廬陵郡。西漢末年,漢郡(國)的數目已經增長到了103個。

東漢時期,領土范圍比西漢要略小些,雖然一些郡國的范圍比西漢時要小,但總體來說,兩漢時期郡國的范圍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州成為了最高的一級行政區劃,郡國的地位下降,變為二級政區了。

三國時期,郡國的數目比東漢時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國的轄區自然隨之減小了。西晉時期,郡國的統領范圍比三國時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時期,隨著大量新郡的設置,郡的轄區范圍呈直線下降趨勢。隋唐以後,郡作為一級行政區劃便從歷史上消失了。

州的變遷最具有典型意義。州在東漢末年成為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的時候,數量只有13個。其時,州的地域范圍十分廣闊,在南方的州由於人口稀少相當於今天兩三個及三四個省的規模,如揚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荊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區,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個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東北部。

到了三國時期,州的數量和轄區范圍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只是當時魏、吳兩國都設有荊、揚二州,只不過魏國所控制的荊、揚兩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徵意義罷了。兩晉統一前後,州的數目逐漸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圍與東漢時期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縮小。尤其是西北的涼州(甘肅及寧夏大部)、東北的幽州(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及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等地區)、西南的益州(四川、雲南大部,廣西、陝西一部分)、嶺南的交州,都因為地域廣闊被分為了兩州或者三州。西晉末年時,范圍最廣的荊州和揚州也新分出了兩個州,形成了各州范圍大小相差不大的21個州的規模。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之後,出於一些復雜的原因,州的數目從21個猛增到300多個,這樣州的轄區范圍也就變得只有幾百里方圓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廢郡以州直接統縣,州於是等於降為郡級。宋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州的地域更趨縮小,在當時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轄有一個縣。到了元明清時期,又把一些州降為了縣級。民國時期,州被改為縣,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後期與方鎮結合,取代了州成為了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當時道(方鎮)的數目在四五十個之間波動,大的道相當於今天一個省的面積,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圍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圍,江西之名也來源於此,小的道只相當於今天十幾個縣的區域,大致等於今天地級市或地區的范圍。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級行政區劃了。元朝時期,道又被用來作為行省以下的監察區。明清時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與府之間設道,但道的范圍已經大大縮小了。民國初年,廢府、改州廳為縣之後,道成為了省縣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如當時的廬陵道就領有21個縣。20世紀20年代後,道被正式廢除,便從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時成為了最高的行政區劃,北宋時期,路的數目還不是很多,到徽宗時也才二十幾個。路的轄區范圍大體與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當,如江南西路與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時期,路的數目在十六七個之間變化,比北宋時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於南宋喪失了淮河以北地域,這時路的轄區自然也變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級政區而變為了直接轄縣(州)的政區,如宋朝時的吉州改為吉安路,下轄吉水州、新淦縣等十數州縣,其范圍也相應縮小,只相當於今天一兩個地區的大小。明朝時,路被廢除而成為了府,如改吉安路為吉安府,轄吉水縣等十多個縣,降吉水州為吉水縣,路作為一級行政區劃便結束了其短暫的歷程。

省在元朝時期是作為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的,最初在全國設有一個中書省和六個行中書省。由於元朝版圖極其遼闊,而行省的數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統轄范圍的廣袤是空前絕後的。如江西行省,轄有今江西、廣東兩省范圍;陝西四川行省,一度轄有今陝西、四川、甘肅、寧夏與內蒙古西部的廣大區域;嶺北行省,轄有今外蒙古、西伯利亞直至北冰洋的廣大區域。元朝中後期,行省的范圍也從一中書省、六行中書省變為了一中書省、十行中書省(征東行省長官由高麗國王兼任,元朝政府不幹涉其內部事務,所以與內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對元朝的廣闊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轄區范圍仍然很大,處理地方事務時非常不靈活,特別是在元末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情況下越發明顯。因此,元朝不得不採取從行省中劃分出許多分省的辦法來維持地方上的統治。這種情況說明,轄區范圍過大的行省,對於中央集權的統治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這一點上著手改革。

明朝時,行中書省被改稱為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然稱為省。明代的省,轄區范圍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當於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圍內,明朝分為了十五省,也就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時一些范圍過大的省被一分為二,或者是一分為三。還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劃出一部分而組建了新的行省。

總的來說,明朝各省之間的轄區范圍大致比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兩京劃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蘇、安徽兩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廣大地區,與南部相鄰的浙江省的狹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區劃方面沿襲了明朝的舊制,除去將南京、湖廣及陝西三省各自一分為二外,其他的12省大體沒有什麼改動,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內地十八省」,這些省的范圍與今天相應的各省的范圍相差不大了。從康熙年間到光緒執政時期,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十八省的區劃一直沒有改變。清朝末年,又先後增置了新疆、台灣、奉天、吉林、黑龍江等5省,使省的總數變成了23個。

民國初年,繼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數目上也沒有什麼變化。20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道的廢除,省變成了直接轄縣的一級行政區劃。到了抗戰勝利後,東北設9省,使省的數目增加到了35個。

二、最高一級行政區大都由監察區、軍區等轉變而來

在行政區劃層級的變化當中,可以看到,歷代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往往由監察區、軍區等非行政區逐漸轉變而來,最高一級政區的行政長官也大都由在外的中央官員演變而產生。

兩漢時期,由於郡國數目眾多,中央政府不便直接管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是自漢武帝起,在郡國之上設立了監察區——州,來監管地方的官員。州既然作為一級區域劃出,與郡縣相分離,便構成了以後演變為一級行政區劃的地理基礎。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財政等方面的事務,特別是帶兵之後,州便由監察區轉變成正式的行政區劃了。

唐朝後期作為政區的道(方鎮)則是由軍區與監察區兩條渠道轉變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督區,是以都督為軍事長官,統領幾個州的軍務督理區。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駐州的刺史,這就使得都督區在實際上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准行政區劃。唐朝時承襲了這一制度,都督又因為加節而改叫節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設置的道,逐漸成為了正式的監察區,道的長官稱為采訪使,後來又稱觀察使。這樣到了唐朝末期,節度使權力日益增大,最終兼任采訪使、觀察使之職,使轄區成為了州之上的一級行政區劃——道(方鎮)。

元朝時期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為行省。行省起源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台尚書省。在當時中央官署的名稱叫做「省」,由中央官員到地方執行國家任務,在地方設立的中央分支行動機構就成為行台尚書省或某處行台省。事情處理完畢後,便予以撤銷。金朝末年,由於內憂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書省制度,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了行尚書省。蒙古在與金的接觸中,借鑒了這一制度,也設立行尚書省。後來隨著中央機構改成中書省,地方上的行尚書省也隨之改為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起初行省也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但由於元朝初年對中原用兵持續的時間很長,軍管制一時無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後,行省便作為中國歷史上轄區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劃而出現了。

明朝中後期,由於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揮使司三權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對外防禦或對內鎮壓的情況時,便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因此為了彌補這些不足,便經常向各地派出帶有中央部院大臣職銜的重臣到各地去總督軍務或者是巡撫地方,這就是總督和巡撫的由來。總督與巡撫在設立之初,也是帶有臨時性質的,但後來設置之後便不再廢除,總督或巡撫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權力。但是,當時名義上這些總督或者巡撫還都屬於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這些總督或者巡撫轄區也還是具有監察性質的准政區而不是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到了清朝,總督和巡撫逐漸固定化,逐漸變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為地方上的最高官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大區制,也是由軍區轉變而來的。建國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國設有六大行政區,大區下面轄省、行署、中央直轄市。這六個大區是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對應的是人民解放軍幾大野戰軍的戰略經營方向。東北解放較早,四野已經出關經營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後來就演變成中南軍區;華北軍區部隊經營華北地區,後來成為華北軍區;三野經營華東,後來成為華東軍區;二野經營西南,後來成為西南軍區;一野經營西北,後來成為西北軍區。各大野戰軍首長一般都曾兼任過所經營區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後來大區制雖然取消了,但現在國家統計局的分地區數據各省市的排列順序,還一直沿用當時的大區劃分,先華北,後東北,之後是華東、中南、西南、西北這樣的順序排列。

三、縣級行政區最具有穩定性

在歷代的行政區劃變遷中,縣級行政區劃是最具有穩定性的。我們可以從歷朝縣級政區數目的變化中,即可以看出這一點。

秦朝時大約有1000多個縣,西漢末年縣級政區增加到1587個。東漢初年,光武帝省並了400餘縣,縣數回落到1100個左右。到了東漢中期的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縣級政區數目為1180個。三國末期,縣的總數基本維持在東漢中期的規模,大約為1190個。西晉時期,縣的總數略有增長,其時縣級政區的數目為1232個。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縣的總數大約為1590個,與西漢末期相差無幾。

隋朝時期,經過煬帝的並省州縣,在大業五年(609年),縣的數目又有所下降,為1255個。唐朝建立後,高祖武德初年,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一度設置了許多州縣。針對這種情況,在貞觀初年,太宗對州縣進行了省並。到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個縣。

宋朝時期,疆域狹小,燕雲十六州被遼占據,隴右西北地區也成為了西夏人的領地,雲南一帶,大理獨立建國,越南北部,安南獨立,因此縣的設置規模有所減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縣1210多個。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縣的總數為1127個,與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遠遠大於宋朝,為什麼只有這么少的縣呢?這是因為元朝在嶺北、遼陽等游牧地區的行省並未設立州縣,在內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戰亂造成人口流失而省並一些縣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州是與縣平級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並在一起,元朝在內地的縣級政區數目有1300多個。

明朝宣德年間有縣1100多個,到了明末則為1138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有縣1455個。從縣數來看,明清兩代都不算多。但由於明的屬州和清的散廳都與縣同級,如果將這些計算在內,明清兩代的縣級政區大致與今天的縣數差不多。

四、三級制是歷代政區的層級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從歷代行政區劃層級演變的過程來看,兩千多年來,最常見的是三級制,只不過有時採用的是實三級制,而有時則實行虛三級制。

秦和西漢初年,疆域還比較小,因此當時採用的是郡縣制的單純二級制,對於中央政府來說,還是能夠控制的。但是自漢武帝拓展疆土後,二級制政區已經開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部作為監察區,負責監察各郡地方官員的政績。因此,自漢武帝自東漢末年之前的兩漢時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虛三級制。
東漢末年,州逐漸成為了郡之上的一級正式行政區劃,形成了州---郡(國)---縣的實三級體制。在隨後的魏晉南北朝400年的時間里,一直沿襲了這一制度。

隋朝建立後,經過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縣二級制。但這次的二級制只持續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後,在唐初只作為地理區劃的道被作為了監察區,唐朝在地方上出現了虛三級制。後來隨著節度使兼任各道的觀察處置使,節度使所在的方鎮與民政上管轄幾個州的道合而為一,便又確立了道(方鎮)---州(府)---縣的實三級制。這一制度經歷五代十國而沒有改變。

宋朝建立後,方鎮被廢除,全國曾出現過短暫的州(府、軍、監)---縣的二級制。但由於當時一共有367個州---縣級的行政單位,如果採用但出的二級制,中央政府想要直接來統管是無法辦到的。因此,沒過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軍、監)---縣(軍、監)的體制。這種制度,從權力分配角度來看,是虛三級制,從行政區劃角度來看,則是實三級制。

元朝的行政區劃實行的是行省---路---府---州---縣多級復合制,但大多數地區實級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縣三級制。

明朝建立後,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區劃,大體繼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縣之制,但有所簡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設府、州、縣三級。清朝時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區劃劃分為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二級,又恢復了實三級制。

民國初年,北京政府實行的地方行政區劃是省---道---縣的實三級制。南京政府將道廢除,隨後,又在省與縣之間,建立了行政督察區的體制,於是地方行政制度變成了省---專區---縣的虛三級制。這一制度為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在地方實行的是大區---省----專區---縣虛四級制,後來取消大區,專區改名叫地區,變成了省---地區---縣的虛三級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江蘇省和遼寧省開始,大量地區撤地設市,成立了正式一級地方政府的地級市,於是便轉變成了省---地級市(地區)---縣(縣級市)的實三級制了。

Ⅸ 以縣為單位,講述全國每個縣概況、歷史、出過什麼名人每個縣一頁的篇幅,有沒有這樣一本書

沒聽過,而且很少有書每講述一個地方篇章都一樣的。

古代地理志里《讀史方版輿紀要》《太權平寰宇記》。
現在的有《中國地方誌集成:上海府縣志輯(全10冊)》
另外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過一套「中國方誌叢書」,如《江西省大庾縣志(套裝共4冊)》,也有別的省市的,這種書一套就好幾千。
lz你說的這種書,但凡涉及歷史內容,如果不是胡編亂造的,那麼一個縣需要的史料數量就很客觀,全國統計一遍的話,估計除非文化部立項,用個十年八年的,集各學者之所長,才能出這么一套,而且估計全套得好幾十本,定價上萬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縣市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