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的階級地位
士--士大夫階層
士--士大夫是對中國古代官僚人文知識分子的統稱.這是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指[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證.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這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社會集團.
歷史
起源:精神淵源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准.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一個[士族".
提出[士"的理論標準的是孔子.<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就是說.只要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能稱為[士".孔子的這個[士"和[君子"的概念基本上是重疊的.
這種[士"的精神.在實踐上更多的是[武士".如刺殺秦王嬴政失敗的荊柯.在出發前就立下豪言:[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為了君王託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豪邁氣概和高潔品質被作為一種精神典範.這和孔子的主張也是一致的.
形成:制度保障
漢代的董仲舒說服當時的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學說開始成為以後格代上的主流哲學.(注意:儒學在各代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不同)
孔子的學說鼓勵知識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參與政治.來報效君王和國家.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進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考試不是必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這種精神氣質對孔子的[士"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麼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隱".這種精神也可在老莊哲學中找到母體.
雖然隋唐時期就有了科舉制度.但真正稱為選拔政府官員的唯一途徑還是在宋代以後.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占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徑.[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稱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一個政府官員.也必須是一個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這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必然是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階層.
這樣.哲學精神的傳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這一階層應該說在宋代正式形成了.
發展:進退兩得
絕大多數[士大夫"都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要務,但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一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
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官員.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衰落:科舉消亡
既然士大夫階層和[科舉制度"相伴相生.那麼科舉制度的消亡也就意味著士大夫階層政治制度保障的缺失.
清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在內憂外患中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科舉制度在西學東漸的風潮中也越發顯得落後.成了束縛人才的[瓶頸".而被迫的開放.卻讓中國的讀書人看到了新的知識和新的獲得知識的方式.
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不僅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千年絕唱.更對中國的教育.文化產生了重大改變.[士大夫"從此也成了一個空有[士大夫情結".而再也沒有實際地位的歷史名詞了.[士大夫"對知識.文化.藝術的壟斷也不復存在.
B. 中國歷史四大階級各有什麼特點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 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C. 中國古代階級的分類
士——士大夫階層
士——士大夫是對中國古代官僚人文知識分子的統稱。這是一個精英社會群體,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指「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證。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這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社會集團。
歷史
起源:精神淵源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准,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一個「士族」。
提出「士」的理論標準的是孔子。《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這就是說,只要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能稱為「士」。孔子的這個「士」和「君子」的概念基本上是重疊的。
這種「士」的精神,在實踐上更多的是「武士」。如刺殺秦王嬴政失敗的荊柯,在出發前就立下豪言:「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為了君王託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豪邁氣概和高潔品質被作為一種精神典範。這和孔子的主張也是一致的。
形成:制度保障
漢代的董仲舒說服當時的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學說開始成為以後格代上的主流哲學。(注意:儒學在各代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不同)
孔子的學說鼓勵知識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參與政治,來報效君王和國家。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進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考試不是必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這種精神氣質對孔子的「士」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麼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隱」。這種精神也可在老莊哲學中找到母體。
雖然隋唐時期就有了科舉制度,但真正稱為選拔政府官員的唯一途徑還是在宋代以後。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占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徑。「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稱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一個政府官員,也必須是一個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這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必然是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階層。
這樣,哲學精神的傳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這一階層應該說在宋代正式形成了。
發展:進退兩得
絕大多數「士大夫」都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要務;但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一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
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官員。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衰落:科舉消亡
既然士大夫階層和「科舉制度」相伴相生,那麼科舉制度的消亡也就意味著士大夫階層政治制度保障的缺失。
清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在內憂外患中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科舉制度在西學東漸的風潮中也越發顯得落後,成了束縛人才的「瓶頸」。而被迫的開放,卻讓中國的讀書人看到了新的知識和新的獲得知識的方式。
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不僅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千年絕唱,更對中國的教育、文化產生了重大改變。「士大夫」從此也成了一個空有「士大夫情結」,而再也沒有實際地位的歷史名詞了。「士大夫」對知識、文化、藝術的壟斷也不復存在。
如果想要更詳細的介紹,我推薦一本書 《古代國家的等級制度》
作者:施治生,徐建新 主編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750043730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3-3-1
字數:423000
版次:1
D. 中國古代的階層是如何劃分的
漢朝前劃分:大夫——士——庶民
以後:士民,農民,工民,商民
沒有官位的內「老百容姓」,在古代通稱為「庶民」。「士」介於「大夫」和「庶民」之間,有的是拿俸祿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謂「學而優則士」。所以古時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稱謂,但後來「士」通指「讀書人」。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社會,「民」的劃分是「士民、農民、工民、商民」四民。《漢書·食貨志》曰:「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
E. 中國歷史上,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么請舉確切的史料說明,不勝感激
中國歷史上,百姓的受教育程度應該是不普遍的,想想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專背景屬下,普通百姓還要為日常溫飽而奔波,在時不時遇上個天災或者戰亂等不安定因素而流離失所,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受教育呢,而且受教育也一般是富貴階層的特權,一般百姓是無法享用的,因此中國歷史上,百姓的受教育程度能佔到3%就相當不錯了
F. 中國歷史上有哪個是由知識分子階層建立的統一王朝
王莽建立的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出現的朝代,為內西漢外戚王莽所容建立。公元8年12月,王莽廢西漢最後一位君主孺子嬰(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取自於其最初受封的新都侯。又因為新朝為建興帝王莽所建,故世稱「新莽」,建都長安(今西安),並更名為常安。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主要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被綠林軍推翻;經歷1帝,共16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秀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公元36年統一全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此後一直被中國歷代史學家形容為偽君子。整個新朝僅王莽一人當朝,其後有玄漢王朝、東漢王朝。
G. 中國古代的階層是如何劃分的
漢朝前劃分:大夫——士——庶民
以後:士民,農民,工民,商民
沒有官位版的「老權百姓」,在古代通稱為「庶民」。「士」介於「大夫」和「庶民」之間,有的是拿俸祿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謂「學而優則士」。所以古時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稱謂,但後來「士」通指「讀書人」。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社會,「民」的劃分是「士民、農民、工民、商民」四民。《漢書·食貨志》曰:「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
H. 中國古代各個階段士階層的特點,謝謝
士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范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
I. 列舉中國古代四個最重要的社會階層
中國古代社會階層之分析 古代中國,社會民眾,三教九流,有「官、民」之別,有「九儒、十丐」之分,有「丘八、臭九」之說,但細想大約可分成「士、農、官、商」等階層,其中,「官」為政治群體,「士」為文人階層,「農」以農耕為生,而古代中國尚未形成大工業機器化生產,「工」或許只是些手工業生產者,可與「商」者歸於一類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僧眾、軍隊什麼的。階層的劃分,或許可根據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界定,或許可根據社會地位和作用而細分,但無論何種分法,其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和分配方式應該是「核心」了。 一、士人階層 古代中國的士人階層,有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的偉大作用,有著「為往聖繼絕學、開萬世之大道」的歷史意義……這些話對極了。而我覺得「士人」是在政治上具有依附性、在經濟上具有寄生性的階層。士人不耕不織,參與知識"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官僚預備隊。學而優則仕,士人是知識階層,他們學習知識,想利用知識,搏取社會及政治資源或養活自己之本錢,金榜題名可梯步青雲,久困屋場矢志不移,道不盡「紅道」滄桑。而從游說致仕到薦察徵召,再到科舉,殊途而同歸,大者可圖經世濟邦之志,小則做官可得官俸作稻梁謀,最不濟也可做人師取得一定束侑……以讀書換取功名應該是士人取得社會資源的主要方式,他們對政治或官僚階層的依附是顯而易見的。 古代中國"政府"對士人的驅籠之術,也是士人缺乏獨立性人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機制,比如科舉取士的十年寒窗對志氣的消磨、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祿化的引誘,比如政治清議(尚未形成組織化的協商制),甚至籠絡一些名流去修《四庫全書》什麼,讓他們老死或軟禁於文字間,哪有時間去放PP?……由此,古代士人只配做人臣,不能做人君,落第的秀才比不上流氓劉邦,並且仕途淹塞成了士人心口永遠的疼。這些士人窮則奮發,舒則苛安,志氣消殆,寒酸味起,思之多多,顧慮重重,前有誘餌,後有撫慰,寧願守株待兔,也不願辟道而行,缺乏大胸襟和鋌而走險的精神……他們習慣於攀龍附鳳,做個謀士,不敢獨樹一幟,逐鹿中原,最不濟附個風雅,自我陶醉一番。當然,話兒也不能絕對,中國士人中也有「士」之風骨,也有剛直不阿、疾風板盪之人,但曲學阿世之人更多。 二、官僚階層 在中國古代專制統治的權力生活中,確有部分官僚出於對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出於對儒學道義的信仰,為社稷民瘼而修身齊家治天下,但官僚的權力系統應該是其世俗層面的本義。中國古代有著「家天下」的體制背景,武王伐紂得天下後,大封同姓,同室子孫若非傻蛋便可封侯獲得領地,而古代中國同室操戈的兄弟政治、外戚入政的舅爺政治屢起,如漢之諸呂亂政……至今清宮戲還在被人津津樂道。而由士入仕者,多能熟練運作裙帶門生的馬弁政治,甚至政府(如宋朝)為獎勵朝臣也曾推出什麼恩蔭制度……由此可見,官僚階層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大多因何而來,這是權力資源的獲得。而基於此,再加上士人階層的知識分子過剩(並非多而是擠於一橋),權力之爭成了中國古代官場的風景之一。比如頗為盛行的黨同伐異的黨爭,並且君子常被小人打倒,因為君子有所顧忌,小人不擇手段——這叫政治上的格勒善法則…… 而權力資本是可生息的。古代官僚們往往俸祿微薄,靠那麼點工資是無法過上維持其身份相應的生活的,因而貪污成風(高薪可養廉?),而基於權力的「官」成了一種極具升值空間的資源,比如賣官,政府賣私人也賣,如漢武時因國庫空虛而以官爵出售集資……當官爵可以用來投資生財時,「官」不是一種權力資源還能是什麼?——這並非一個"腐敗"所能了得! 此外,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中國古代官僚講權勢講德治不講法治,觀中國歷史,中國古代的所謂法律往往是帝王權力的延伸,從戰國李悝《法經》到《大清律例》,都是刑法典,是執行權力意志和維護治安的工具,而沒有基於平等、公正、契約觀念上的《民法》什麼的;中國古代官僚常常將道德上升到法的地位,以道德懲罰代替法律適用,以道德評價代替社會理性,重團體利益而輕個人利益,一遇到問題愛找陣營立場,愛說道德是非,不愛說理。 三、農民階層 農民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但過著最為貧苦的生活。作為與官僚體系相對立的群體,農民階層獲得社會資源與分配的方式主要基於土地,這有著某種根的寓意。古代中國是農耕之國,農業生產技術低下,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產工具和資源,因而,農民階層的生產無法擴大再生活,只在同一規模上,年復一年地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生存和生命的延續,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就滿足了,而無發展及「申張權利」之願景。 民以土為根,於是,矛盾由此而衍生,多出身於官僚的豪族大行兼並土地之「圈地運動」,農民土地流失,甚至出現了「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的風景。豪族擁有土地而自己並不耕種,而將其租給農人(佃農),按時收租而已。由此,一方面政府改革往往從田地始,搞一些減田賦、井田制什麼的;一方面「有田可耕」的土地革命成了農民階層的最大的夢想,眾多起義者便祭起了「均田同耕」之類的大旗。農民缺乏資源,再加上水旱之災、賦稅之重,民生疾苦非可一言道盡。這種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成了欺騙農民階層最大的謊言。 農民階層對權力往往是敬而遠之的。在官本位的中國,農民養活了官僚階層卻被官僚而牧之,他們的民生權利始終缺席,總是處在被官僚階層愚弄、教化、忽視的弱勢位置上,甚至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木訥、順服、麻木,「民生」成了他們最大的悲哀。《秋菊打官司》與其說是中國農民 「官民」意識的覺醒的小芽兒,不如說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四、工商階層 可以說古代中國有的只是「賤商、官商」傳統,而遠沒有工商文明。據說中國商人是出於周武後殷商遺民失去土地,為生計不得不從事產品買賣的群落,古代「賤商」主要表現在:首先,政府對商人經濟活動的羈絆與利潤剝奪,如漢唐的坊市制度、鹽鐵等壟斷政策、「宮市率市」等稅收等;其次,在政治上的壓迫,如將商列為四民之末,不得與士大夫官僚同起同坐等;三是在社會輿論(道德)上的歧視,如說商人為奸詐之徒,「為商之人,心多巧枉,聚商之處,俗多淫靡」等……由此,一些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就步履艱難了,一些工商業從業者,只能總結些「旱則資舟」之類的生意經了,而真正的工 商文明哪兒有生長的土壤?——也就談不上什麼尊重財富、財產所有權、公平、契約什麼東東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商文化背景下,中國官商竟屢禁不止大為盛行。在古代中國,生財之道往往不是依靠經濟規律,而是依靠政治手段,比如官僚階層入商,這些官人剝削民膏而完成了積原始累,但當時中國產業幼稚,無法投資,於是官人開始放債生息了,於是受官僚公開或私下保護的民間高利貸風行,從而形成了頗具規模和廣泛性的的中國金融經濟形式……比如什麼紅頂商人、比如什麼權錢交易,官商使權力成為中國工商經濟中最大的資源,特權和壟斷成了其特色。 工商經濟,無法躲開財產所有權問題,財產所有權從何而來?是否受到合法的保護?……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古代中國只有一個字「政治」。漢文帝曾說:「能富通者在我也」……政治權力,使中國工商經濟在財產權上有著劫掠的色彩,並且,(富可敵國的商賈受帝王妒忌而慘遭收為國有的抄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的),權力使
J. 簡述近代中國歷史上先後有哪些階級或階
部落時期:酋長(首領)和人民
奴隸社會:國王和奴隸主階級,平民和奴隸階級
封建社會:皇帝和封建地主階級,農民階級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皇帝和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工人階級